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眩晕与突发性聋预后的关系,对1972~1990年的1313名发作2周以内的单耳突发性聋患者进行了研究。男716人,女597人。年龄6~79岁。其中伴眩晕者392人(29.9%),无眩晕者915人(697%),不明者6人,将患者听力曲线分为5种类型;高频听力损失型;低频听力损失型;平坦型;深度听力损失型;其它。结果发现:伴眩晕者的平均年龄明显低于无眩晕组。眩晕在深度聋组发生率最高(692%),其次是高频聋组(43.3%),这两类患者在<14岁年龄组比率较高。?65岁年龄组患者平坦型听力曲线多见。此外,按听力曲线分类研究后还发现:平坦型患…  相似文献   

2.
调查1972~1990年就诊单侧突聋1313例,初诊及突聋发病后2个月分别测听力。将两次听力、年龄、性别、有无眩晕症状及治疗方法输入计算机综合分析。听力曲线分5型:高频听力损失、低频听力损失、平坦型、重度聋及其它。1313例中392例(29.2%)伴眩晕,915例(69.7%)无眩晕,6例情况不明。年龄6~79岁,平均39.7士14.4岁。眩晕组平均38.0士14.8岁;无眩晕组平均40.4士14.1岁,两组差异显著(P<o.OI)。听力图分析;重度聋组及高频听力损失组伴眩晕者分别占全组的69.2%及43.3%。年龄小于14岁,重度聋及高频听力损失组占比例…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突发性聋的临床特征(附34例报告)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青少年突发性聋(突聋)的临床特点、疗效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34例(42耳)18岁以下青少年突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结果:①男女患者构成比约为4:1。约1/3患者发病前有较明确的病毒感染史。发病时伴眩晕、耳鸣者分别占41.2%及70.6%。初诊时0.25 ̄4KHz平均听力损失中重度(≥56dB)占84.7% 间听力曲线全聋型占54.8%、下降型占21.4%。②总体疗效为痊愈率4.8%,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突发性聋疗效与听力曲线图之间的关系。方法对328例(340耳)突发性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治疗前听力曲线图与预后的相关性。结果所有病例治疗前听力曲线图可以分为上升、山型、下降、凹陷、平坦和全聋型,统计各型与疗效的相关性。340耳总有效率为65%,各听力曲线图型疗效从高到低分别为上升型(92.1%)、山型(84.4%)、下降型(45.3%)、凹陷型(72.5%)、平坦型(80.6%)、全聋型(31.0%),疗效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67, P<0.001)。结论突发性聋患者治疗前听力曲线图与疗效相关,以上升型和山型疗效最好,下降型、全聋型最差。  相似文献   

5.
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的临床资料,了解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听力损伤与前庭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 180例突发性聋患者分为突发性聋伴眩晕组和不伴眩晕组,对患者的年龄、性别、纯音听力测试、耳蜗电图以及前庭功能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突发性聋伴眩晕患者听力和前庭损伤的发病规律。结果 180例突发性聋患者,年龄分布11~76岁,中位年龄45.00岁,其中男性106例(58.89%),女性74例(41.11%),男女性别比为1.43:1。①突发性聋伴眩晕的发生率为38.33%,女性患者中伴眩晕组(50.72%)明显高于不伴眩晕组(35.14%);②听力曲线特点为全聋型曲线(38.67%)明显高于其他类型,听力损失程度以极重度聋(62.67%)为主;③66例伴眩晕的患者行前庭功能检查,58例(87.88%)出现外半规管功能下降,3例(4.55%)有优势偏向等中枢指标异常,5例(7.58%)功能正常,患者出现听力损失与前庭功能同侧损伤的发生率为65.15%,两者具有统计学一致性,不同性别间异常率无差异;④伴眩晕组合并有慢性病(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和颈椎病)者33.33%,不伴眩晕组合并慢性病者28.83%,两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伴眩晕的突发性聋发生率较高,约占1/3;听力损失以极重度聋为主且以全聋型听力曲线居多;耳蜗功能与前庭功能多同时受累,同侧损伤者占2/3。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分析儿童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研究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3月~2018年9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荆州医院确诊并治疗的68例(71耳)儿童突发性聋患者临床资料,了解患者年龄、性别、患耳侧别、初诊时间、纯音听阈及听力曲线类型、是否伴有耳鸣和眩晕等因素对疗效的影响。结果 本组68例儿童突发性聋患者中,听力曲线类型低频下降型38.2%,高频下降型13.2%,平坦型25%,全聋型23.5%。各型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分别为低频下降型84.6%,高频下降型55.6%,平坦型64.7%,全聋型31.2%。伴有耳鸣者48例(70.6%),伴发眩晕者16例(23.5%)。经系统治疗痊愈11例(16.2%),总有效率63.2%。多因素Logistic分析表明,听力曲线类型和初诊时间是两个独立影响儿童突发性聋预后的相关因素。结论 本组儿童突发性聋中伴发耳鸣者占多数,治疗总有效率与成人突发性聋相当。儿童突发性聋预后与听力曲线类型和初诊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老年突发性聋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至2015年3月经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科确诊并治疗的66例老年单耳突发性聋患者(年龄60~83岁,老年组)的临床资料,另选择同期住院治疗的291例中青年单耳突发性聋患者(年龄19~59岁)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结果老年组听阈曲线为低频下降型者占1.51%,低于对照组(14.43%,P=0.004);高频下降型(22.73%)和全聋型(50.0%)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5.46%、39.52%);老年组中伴随全身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60.61%)及对侧耳存在听力损失(57.58%)的患者所占比例较对照组(分别为17.53%、19.93%)高( P<0.05)。两组患者总有效率为70.03%,老年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0.61%、72.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老年组痊愈率仅为10.61%,明显低于对照组(29.21%)( P<0.05)。结论老年突聋患者多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全身疾病或者发病前患耳可能存在不同程度听力损失;突聋耳听力损失更易发生在高频或全频,治疗总有效率与中青年组相似,但痊愈率较低。  相似文献   

8.
听神经肿瘤切除术应注意保存听力及面神经功能,随MRI强化扫描技术的发展,小听神经瘤的诊断率及术后保留听力的可能性都在增加,但罕见术后患者能获听力改进的报道,该作者认为即使是很小的听神经瘤也有引起突发性耳聋的可能,因此,将突发性聋做为听神经瘤的初始症状对于小听神经瘤的诊断很有意义,小听神经痛,尤其伴有突发性聋者,如能早期手术则听力保留的可能性更大。甚至有些患者在术后2~3月时听力还可提高。因此在应用MRI的时代,其手术不应仅限于保存听力,而应着眼于提高听力。总结3例听神经瘤病例,术前均有突发性耳聋,伴不…  相似文献   

9.
听神经瘤的早期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听神经瘤早期诊断的问题,对1984~1994年间收治31例(32耳)听神经瘤患者进行了临床资料分析。各种症状出现率以听力障碍(94%)最高,耳鸣次之(91%);初发症状也以听力障碍和耳鸣最多见。听力减退的方式以进行性加重最多(87%)。提示有单侧进行性听力减退或耳鸣的患者,需排除听神经瘤的可能。听力障碍者中,3耳表现为突发性聋,具前庭症状者占62%,三叉神经受累者占34%,后者多发生于较大肿瘤者。另外,肿瘤大小与初发症状出现时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即肿瘤愈大初发症状出现的时间愈长。肿瘤大小与听力损失程度之间无明确的关系。31例患者ABR结果均异常,诊断符合率为100%。认为ABR测试是初步筛选听神经瘤敏感而有用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复方丹参治疗突发性聋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发性聋是耳科临床中的一种常见病,治疗方法颇多,我院用复方丹参静脉滴注治疗突发性聋,通过临床观察,取得较好疗效。一、一般资料:突发性聋51例,男32例,女19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45岁,其中4O~60岁发病占34例。左侧穷聋26例,右侧突聋15例,双侧突聋10例,伴耳鸣着45例,伴眩晕者4例。治疗前检查:全聋者8例,高音聋34例,低音聋9例;听力曲线呈平坦型者29例,下坡型者14例;余8例骨导干各频率全消失;38例以语言频率计(500~2000Hz)听力损失超过50分贝。治疗方法:复方丹参20毫升溶于10%萄葡糖500毫升,静脉滴注,每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小儿突发性聋的病因、临床症状及治疗转归等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总结12例(18耳)年龄在14岁以下突发性聋患儿的发病年龄分布、发病至就诊间隔时间、听力损害程度与治疗转归间可能的相关因素。结果 ①本组12例突发性聋患儿,发病时平均年龄8.18岁,发病至就诊间隔时间平均为12天,能在发病1周内及时就诊者仅4例(33.33%),均通过影像学排除耳部及颅内畸形;②本组突发性聋患儿可能的发病诱因中,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者4例(33.33%),有高热、外伤、游泳史者各1例,无明显诱因者5例(41.67%);③在完成全部治疗疗程的8例(14耳)患儿中,4例(6耳)主观听觉(自诉和/或家长主诉)和客观听力(ABR)有改善,ABR波Ⅴ反应阈值下降幅度在15~35dB之间。结论 学龄期儿童突发性聋的诊断相对于学龄前期儿童在临床上较易获得;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突发性聋发病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诱因;小儿比成人突发性聋发现和接受治疗较迟,这可能是小儿突发性聋患者听觉恢复效果不佳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听神经瘤的早期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解决听神经瘤早期诊断的问题,对1984 ̄1994年间收治31例(32耳)听神经瘤患者进行了临床资料分析。各种症状出现率以听力障碍(94%)最高,耳鸣次之(91%);初发症状也以听力障碍和耳鸣最多见。听力减退的方式以进行性加重量多(87%)。提示有单侧进行性听力减退或耳鸣的患者,需排除听神经瘤的可能。听力障碍者中,3耳表现为突发性聋。具前庭症状者占62%,三叉神经受累者占34%。后者多发生于较大肿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金纳多联合高压氧治疗突发性聋的疗效,并探讨突发性聋的相关发病因素与疗效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诊断并治疗的150例突发性聋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并进行疗效评估。结果 1、150例患者发病构成比调查中:女性、中年人、脑力劳动者、很少运动者、一般紧张者、单耳发病者构成比最大。2、治疗疗效为治愈49例,显效30例,有效27例,无效53例,总有效率为62.72%。3、在各因素与突发性聋疗效分析中,纯音听阈图(治疗前听力损失程度和听力曲线类型)、伴随眩晕、发病至就诊时间与突发性聋的疗效有统计学意义(P<0.05),认为上述因素影响突发性聋的疗效。而发病耳侧、伴发高血压、伴发糖尿病、白细胞数值、发病时情况、伴随耳鸣、年龄段与突发性聋的疗效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构成比调查:突发性聋患者中多为中年人以及年轻人多发,并脑力工作者为主。诱发因素中,精神压力大、劳累、睡眠质量差的更易患突发性聋。2.在疗效分析中,①金纳多联合高压氧治疗低频陡降型听力曲线类型的突发性聋患者疗效较好,对于高频下降型、全聋型听力曲线类型的患者疗效较差。②听力分型曲线图、发病至就诊时间是影响突发性聋疗效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双侧与单侧突发性聋的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与比较双侧与单侧突发性聋的临床特点与疗效。方法:对333例突发性聋患者(单侧315例,双侧18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双侧突发性聋占突发性聋患者的5.4%,单侧和双侧突发性聋的发病年龄、性别比例、就诊时间、伴随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例(27.8%)双侧突发性聋患者并发有糖尿病,概率高于单侧的9.8%(P〈0.05)。单侧者突发性聋的听力损失程度比双侧者严重,但它的疗效较好(二者总有效率分别为58.4%和13.9%)。就诊越早,越早使用激素,突发性聋的疗效越好。结论:单侧突发性聋更常见,双侧突发性聋并发糖尿病者更多。双侧突发性聋预后比单侧差。越早激素治疗疗效越好。  相似文献   

15.
以突发性耳聋为主诉的听神经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部分听神经痛早期症状是侧渐进性感音神经性耳聋、耳鸣,但有部分病例以突发性聋(突聋)形式发病,因此其中大部分易被误诊为突聋而误治。本文通过分析日本爱媛大学医学部和我院自1980年以来以突聋为主诉的听神经瘤的临床检查资料,探讨从突聋病例中筛选出听神经瘤的有效手段,以提高听神经瘤早期确诊率。1资料与方法l·1临床资料瘤体直径<1.0cm的听神经痛48例(48耳),其中以突聋为主诉的11例(其中我院2例),占22.9%(11/48)。11例中男6例,女5例;年龄28~72岁;右侧7例,左侧4例。l·2检查方法1·2.l影像学检查:单纯内耳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听神经瘤患者听力学特征,为筛查听神经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2022年4月诊治的397例单侧听神经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言语识别率(SDS)、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BR)和颅脑增强MRI。结果 以典型症状就诊者312例,非典型症状就诊者85例。以突发性聋就诊者25例;患耳听力正常者54例,包含大型甚至特大型肿瘤,99例全聋者亦包含内听道和中型肿瘤。5例全聋者言语识别能力未完全消失。DPOAE一致型245例,耳蜗型72例,蜗后型79例。ABR阳性率98.0%(389/397),8例ABR波形正常者中3例为双侧非对称听力损失。结论 非典型症状就诊者占比21.4%,以突发性聋就诊、听力正常或ABR正常者不能排除听神经瘤;DPOAE和ABR可作为筛查听神经瘤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突发性聋(简称突聋)患者耳蜗电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对139例(148耳)突聋患者进行耳蜗电图测试,测得-SP、AP振幅及-SP/AP值,分析引出耳蜗电图耳的不同听阈曲线类型分布,并比较各型听阈曲线耳中-SP/AP≥0.4与-SP/AP<0.4者的疗效。结果148耳中47耳(10耳全聋,37耳平均听阈为88.93±16.72 dB HL )未引出耳蜗电图,101耳引出耳蜗电图(平均听阈为57.90±17.91 dB HL ),其中听阈曲线为低频听力损失型27耳(低频组),高频听力损失型38耳(高频组),平坦型听力损失型36耳(平坦组);低频组中-S P/A P≥0.4者与-SP/AP<0.4者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坦组及高频组中-SP/AP≥0.4者疗效优于-SP/AP<0.4者(P<0.05)。结论突聋患者中全聋及极重度聋者耳蜗电图不能引出,低频听力损失型-SP/AP≥0.4者疗效与-SP/AP<0.4者无统计学差异,平坦型及高频听力损失型-SA/AP≥0.4者疗效优于-SP/AP<0.4者。  相似文献   

18.
1 概述 听神经瘤(acoustic neuroma,AN)发病率居颅内肿瘤第3位(8%~10%),桥小脑角(cerebellopontineangle,CPA)肿瘤第1位(71%)。AN多见于中年人,尤以35-45岁为主,女:男为2:1。多数研究认为AN起源于听神经的神经鞘膜部分,多发生在前庭支,其中前庭上神经占2/3。AN命名不一,准确命名应为听神经鞘膜瘤。双侧AN占总数的4%,多见于II型AN,其中女性居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突发性聋患者的前庭功能状况,探讨前庭功能与突聋预后的关系。方法 运用视频眼震图(video—nystagmograpy,VNG)技术检查50例突发性聋患者的前庭功能。结果 眼视动系统检查出现一项或以上异常共17例(34%);变位试验诊断为后半规管良性位置性眩晕3例(6%);温度试验单侧减弱23例(46%),伴优势偏向15例(30%)。无固视抑制失败。前庭功能与突发聋预后关系:伴发眩晕与否,其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伴单侧半规管功能受损者高频及重度听力损失高于半规管功能正常者,其预后亦差,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前庭功能检查对突发性聋预后评估具有一定的价值。突聋伴前庭功能损害者其高频或重度听力损失发生率高于突聋且前庭功能正常组,预后亦差。  相似文献   

20.
以经手术证实的215例听神经患者中以突聋为首发症状的49例(22.8%)进行分析发现:发生率较以前文献报告高。听神经瘤突聋发生率与年龄、性别、患侧及肿瘤大小无关。听力曲线无显著特征,其中9例有过听力恢复或波动。其与特性发性突聋的鉴别,镫骨肌反射及脑干电反应测听有一定意义,但听神经瘤的确诊仍有赖于高分辨力CT、MRI等影像学诊断。内耳道充气CT扫描对小听神经瘤的确诊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