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2.
3.
目的 探讨动脉导管缝闭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经验。 方法  89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 ,术中体外循环下控制鼻咽腔温度到 2 3℃ ,动脉灌注流量 13.6 3± 11.2 5ml·kg-1·min-1。 结果 术后并发症明显降低 ,除 1例术后气栓外 ,未出现其他脑、肺并发症。 结论 提高动脉导管未闭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质量应重点从 3方面入手 :(1)合适的手术方式 ;(2 )合理的心脑保护 ;(3)预防肺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护理对策。方法:对192例PDA患者手术治疗进行回归性分析。结果:发现其椎后出现并发症24例(12.5%),其中出现血胸4例,声音嘶哑5例、术后高严重影响病人的生命和身体健康,进行术后严密观察及护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直视缝闭术使用浅低温低流量并行体外循环的方法和安全性。方法:23例不同类型动脉导管未闭的患者选择经体外循环下切开肺动脉缝闭术;体外循环最低鼻咽温度30.5~33.2℃,最低流量5~12ml/(kg.min),低流量时间0.5~2.8min,体外循环时间20~52min。结果:术后苏醒正常,无相关并发症。结论:在熟练的手术操作下,短时间浅低温、低流量并行体外循环可安全使用于动脉导管未闭直视缝闭术。  相似文献   

6.
7.
8.
作者报告了过去30年本院外科治疗动脉导管未闭185例的经验.文中着重讨论手术入路,导管解剖,避免喉返神经损伤及导管处理的要点和注意事项.认为应用涤纶布卷垫结扎有利于导管良好闭合及避免导管破裂意外,是安全易行的手术方法,合并心内畸形可在体外循环下一并矫正  相似文献   

9.
动脉导管未闭术后由于体循环血容量增加 ,外周血管反应性痉挛 ,神经控制 ,反射因素、切口疼痛、情绪紧张、烦躁、兴奋等导致血压升高 ,严重者并发高血压脑病。因此应积极地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从而有效地控制血压。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我院于 1 995年 2月至 1 999年 2月共收治动脉导管未闭患者 58例。年龄 1 8个月~ 2 8岁 ,平均年龄 1 2岁。其中男 2 4例 ,女 34例 ,单纯动脉导管未闭 48例 ,合并其他先天心血管畸形的 1 0例。均在全麻下 (部分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 )行动脉导管结扎术或切断缝合术 ,治愈率 1 0 0 %。术后…  相似文献   

10.
消炎痛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口服消炎痛治疗新生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新生儿,对20例确诊有PDA的患儿,12例口服消炎痛进行治疗,8例未做治疗,观察两组PDA关闭情况并作对照分析.结果 12例PDA患儿经口服消炎痛治疗后9例闭合,3例未闭;8例未经药物治疗的PDA患儿,4例自然闭合,4例未闭.治疗组闭合率75%,对照组自闭率50%,治疗组闭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口服消炎痛治疗新生儿PDA效果较好,可避免部分患儿以后手术的痛苦.  相似文献   

11.
合并心内畸形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合并心内畸形的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外科治疗,并就其常见并发症进行分析。方法 63例患者,分别采用正中劈胸骨经心包内分离双重结扎PDA,或体外循环辅助下切开肺动脉直视下缝闭PDA,同期行心内畸形矫治。结果 早期死亡3例(4.76%)。发生呼吸衰竭7例,肾功能衰竭1例,严重室性心律紊乱1例。60例痊愈出院,随访2个月至8年,恢复良好。结论 心内畸形合并PDA应早行同期矫治,浅低温心脏跳动  相似文献   

12.
特殊类型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附30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特殊类型动脉导管未闭(patentductusarteriosus,PDA)介入治疗的方法。方法:应用蘑菇伞封堵器(patentductusarteriosusoccluder,PDAO)介入封堵特殊类型的PDA30例。结果:30例中巨大PDA5例[最窄径平均12.4±1.7mm(10.1~16.3mm)],细小PDA15例(最窄径平均2.10±0.42mm),外科手术后再通的PDA6例(最窄径平均3.20±0.34mm),伴重度肺动脉压增高的PDA3例[(平均肺动脉压88±7mmHg(75~97mmHg)],合并严重脊柱侧弯畸形1例。对5种不同类型的PDA根据其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均成功封堵。结论:对于特殊类型动脉导管未闭选择恰当的方法可成功封堵。  相似文献   

13.
动脉导管未闭1013例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 013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过程与转归.结果:单纯动脉导管未闭组无死亡;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其他心内畸形组易早期产生重度肺动脉高压和心功能不全,手术死亡3例.结论:经左腋下小切口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优点多,可为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治疗的常规方法.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其他心内畸形者,可根据病情分期或一期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201例PDA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全组PDA201例,单纯PDA173例,VSD+PDA15例,TOF+PDA9例,AAI+VSD+PDA3例,AVS+PDA1例,单纯PDA结扎155例,CPB下缝扎18例。28例并发心内畸形者26例一期根治,2例分期手术。结果:全组死亡7列。死亡原因包括脑血管意外、低心排、人工血管渗血、急性肾衰和灌注肺。结论:多数单纯PDA可经左开胸结扎,病程长,合并重度肺高压或SBE者应在CPB下缝扎。合并其他心内畸形者,可一期或分期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应用外科手术与导管介入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3年1月一2006年4月经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动脉导管未闭患者200例,所有病例根据临床判断已经自然愈合的可能,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外科手术组采用非体外循环下动脉导管未闭闭合术;介入封堵术治疗组采用常规右心导管从肺动脉经动脉导管进入降主动脉进行介入封堵术。术后复查心脏彩色超声及心电图检查,观察有无分流,心脏功能的改变和心律失常。检测左、右心室Tei指数、A峰等指标。结果外科手术组和介入封堵术治疗组技术成功率分别为100.0%和99.2%(P〉0.05),两组动脉导管未闭完全封堵率分别为100.O%和99.0%(P〉0.05)。但是介入封堵术治疗组并发症9例(18.3%),外科手术组并发症仅2例(1.7%),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封堵术治疗组患者的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均高于外科手术组患者,两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肺动脉和主动脉收缩压、舒张压术、平均脉均显著不同于外科手术治疗组,两组治疗后三组指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科手术组治疗后心室Tei指数和Vp、R—R均显著优于介入治疗组,治疗后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科手术治疗动导管未闭具有安全、并发症少、治疗效果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应用经皮穿刺动脉导管栓塞术治疗6例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年龄11~39岁,动脉导管最狭窄处的平均直径为0.55cm(0.4~1.0cm)。5例栓塞成功,术后连续性杂音消失,1例动脉导管直径1.0cm者栓塞失败,未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31例接受PDA介入封堵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经心脏超声筛查,术中、术后测肺动脉压力及主动脉弓造影,术后随访3—12个月。结果3l例PDA封堵均成功。封堵后10min,肺动脉压由封堵前的24—96(45.4±20.2)/10—45(21.9±8.6)mmHg,降至13—40(24.9±7.4)/4—23(11.9±5.5)mmHg(P〈0.05)。31例经随访均无并发症出现。结论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PDA创伤小、操作简便、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是单纯PDA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对动脉导管未闭常用的4种手术方式进行比较。结果提示:结扎法操作简便,适用于大部分病例;切断缝合法风险大,技术要求高,宜慎重选择;导管形态及是否合并心内畸形是确定手术方式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31例PDA患者,PDA最窄处φ为2·4~15·1(5·9±2·4)mm。术后平均随访3~36(15·4±10·2)月,超声心动图(UCG)评价封堵的效果并观察有无并发症。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肺动脉平均收缩压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术后10min主动脉造影示,无残余分流26例(占83·9%),微量分流4例及少量分流1例(占16·1%),术后24~48h UCG示仅1例有极少量的残余分流,术后1月UCG示全部患者均无残余分流;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症,随访期间增大的左室腔及心功能均改善。结论使用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PDA患者,近中期疗效确切、使用安全、适应证广、价格经济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20例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目的 应用 Amplatzer封堵器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并对其即刻和近期疗效进行评价 .方法 全组 2 0例 ,年龄 2 0± 17( 0 .8~ 5 1)岁 ,体质量 37± 2 0 ( 6~ 70 ) kg,动脉导管未闭最窄处直径为 5 .1± 1.8( 2 .9~ 10 .0 ) mm.经 6或 7F导管置入 Amplatzer封堵器 ,术后 10 min行侧位降主动脉造影 ,术后 1d及 1mo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有无残余分流及动脉导管未闭再通 .结果 全组技术成功率为 10 0 % ,术后 10 min降主动脉造影示 ,6例有微 -少量残余分流 ,术后 2 4h,术后 1mo超声心动图未见残余分流及再通 .结论 应用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直径达 10 mm的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方法 ,操作简便 ,成功率高 ,近期疗效可靠 ,中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