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通因通用”一词源于《素问·至真要大论》,以通治通 ,治疗某些从现象上看是“通下”一类病症而实质为瘀积一类病理因素所致的疾病 ,故谓之为“通因通用”法 ,笔者在临床上灵活运用此法 ,效果颇佳。1 尿崩症患者 ,张某 ,男 ,5 2岁。烦渴多饮多尿伴乏力半年 ,每日饮水 4~ 5暖瓶 ,口渴仍不得解 ,出量与入量大致接近 ,余无明显不适。自诉患病以来 ,多次化验血糖、尿糖均在正常范围 ,尿比重 1.0 0 2左右。舌质淡红 ,舌苔白而满布 ,脉弦。考虑患者曾服竹叶石膏汤类清胃滋阴之药无效 ,试以“通因通用”法治疗 ,方选五苓散加味。药用 :云苓 12 g…  相似文献   

2.
名医关幼波教授经过多年的实践,对治疗痢疾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对“痢无补法”有独特的见解──湿热积滞存,通因通用循;正虚湿热阻,先攻而后补;攻补要辨证,异病治法同等,值得临床借鉴。文中还通过病例,介绍了关教授的治痢验方。  相似文献   

3.
名医关幼波教授经过多年的实践,对治疗痢疾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对“痢无补法”有独特的见解-湿热积滞存,通因通用循;正虚湿热阻,先攻而后补;攻补要辨证,异病治法同等,值得临床借鉴。文中还通过病例,介绍了关教授的治痢验方。  相似文献   

4.
通因通用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267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自1983年以来,以通因通用法治疗本病267例,收到较好疗效,现将治疗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根据中医“久病多虚”、“因虚致瘀”、“久病入络”、“久漏宜通”等理论,运用补气活血名方补阳还五汤为主治疗气虚血瘀型慢性肾炎52例,效果显著,有效率为86%,文章强调了补气活血对慢性肾炎治疗的重要性,并对其作用机理作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柴胡在急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临床上常见危重疾病,近年来发病有上升的趋势。虽然多数患者为轻症(mild acute pancreatitis,MAP),有自限性,但仍有20%~30%患者为重症(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临床经过凶险,其中超过50%的患者死于各种并发症。目前AP的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治疗上也缺乏特异和有效的措施,总体疗效欠理想,病死率高,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意义重大。中医对AP的认识可追溯到汉代,张仲景曾指出“呕不止,心下急”、“按之心下满痛”等应属于AP主要症候,认为“当下之”,“下之则愈”。目前中医多认为AP属少阳、阳明病变,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酗酒等发病。中焦湿热,气滞血淤,腑气不通为主要病机。最新的AP治疗指南已提出:中医药是AP规范化治疗的基本措施之一。中医药通过清热解毒,疏肝理气,泻里通下,活血化淤等综合作用,以达到治愈的目的。近来研究发现,柴胡及以柴胡为主要组分的中药复方在AP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治病求本是中医治疗的原则,由此派生出较多治法,包括正治与反治。一直以来反治法并不多,以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为主,吴伟教授在多年临床经验中发现酸味药补肝肾改善腰膝酸软及山楂治疗食积反酸两种"酸因酸用"法符合反治法,故现提出"酸因酸用"之说作为反治法的丰富和补充。  相似文献   

8.
中药灌肠治疗盆腔炎性包块的临床观察解放军五一七医院郭兴萍大同市妇幼保健所王建英慢性盆腔炎性包块属妇科疑难病症之一。热毒湿邪是导致本病之因,气血瘀阻是形成本病之果。属“腹痛”、“带下”、“瘕”、“不孕”等病症范畴。其病理特点多为虚实夹杂之证。“虚”多...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西药配伍合剂“偏瘫宁”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了“偏瘫宁”疗效观察,并与采用脉通治疗的30例结果对比,结果:临床症状和肌力恢复程度,治疗后有明显改善,总有效率为96.7%,而对照组脉通治疗的有效率为80.0%,两者相对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偏瘫宁”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毒副作用小,可推荐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1 病历报告 例1:男,79岁;农民。既往无胃病、肝病、饮酒及吸烟史。因右下肢疼痛40年,近1年来加重自服“甲茸壮骨通痹胶囊”治疗,每天8粒,下肢疼痛缓解,但逐渐出现烧心反酸,上腹部隐痛。2006—01后曾出现多次小量呕血,未引起注意。同年3月20日呕血100ml左右即入院救治。入院后又反复大量呕血4次,总量2500ml以上,大量呕血后原有之烧心、反酸、腹痛消失,后排柏油样便约300g。当时查体:  相似文献   

11.
“胃脘痛”可谓之常见病、多发病,也是中医内科急症之一。多数病人因此病而严重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临床上治疗方药甚多,多年来我们根据脾胃与肝的密切关系,采用调和肝脾自拟胃舒散治疗,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运用中医脾胃学说肠道给药治咳喘吴耀南,涂福音5年来我们根据中医脾胃学说的理论,采用中酉医结合的方法.即在用酉药常规治疗的同时,结合中医“急则治标”和“标本兼治”的治则,分别用通腑泻热、宣肺祛痰和益气养阴清热、通腑宣肺祛痰的中药煎剂保留灌肠,治疗慢性肺...  相似文献   

13.
目的动用中医中药,采用胆石“总攻”或“缓攻”疗法治疗胆石症.方法胆石“总攻”或“缓攻”疗法是根据“以通为用”的原则,有机地组合中医治疗措施,集中力量,以攻下结石.其排石原理主要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以中药使胆汁分泌增加;其次应用药物将胆管下端括约肌收缩,使胆汁暂时贮留,增加胆压;然后利用药物、电针等开放括约肌、收缩胆囊,大量排胆.将胆系内结石一举攻下或加速排出.胆石症的病位以肝胆为主,且常波及脾胃,病邪为气郁、血瘀、湿热,三者互为因果,互相转化.又胆为“中清之腑”,以通降下行为顺.故治疗原则以“理气活血,通里攻下,清热燥湿”为主因此排石汤主要由:茵陈、郁金、枳壳、木香、大黄、芒硝、栀子等药味组成.临证时根据病情而选用“总攻”疗法或“缓攻”疗法.具体如下:①胆石“总攻”疗法:胆石“总攻”疗法,不论是症状缓解期,还是症状发作期,均可应用.一般每周宜“总攻”2~3次,6~7次为一个疗程.治疗具体程序如下:中药排石汤一副,口服;吗啡,皮下注射;硫酸镁,口服;脂肪餐(油煎鸡蛋2~3个);电针30min(右胆俞、日月或梁门、大冲).②胆石“缓攻”疗法:胆石症症状缓解期或发作期均可应用“缓攻”疗法,此法对泥砂样小结石更为适用.具体治疗  相似文献   

14.
三七,昧甘微苦,性温,归肝、血、去瘀损、止血衄、能通能补被称为“金不换”,与人参并称为胃经,以根、根状茎入药:功能补因其奇特的作用和优异的疗效,又“中药之最珍贵者”。  相似文献   

15.
泌尿系疾病与中医肾脏密切相关。根据“肾为先天之本”、“肾主水”之理论 ,结合现代医学实验室检查与药理研究 ,运用自拟补肾通淋汤治疗肾石病以清热利湿 ,补肾行气 ;自拟肾气汤治疗肾病综合征以补肾健脾 ,清利湿热 ;自拟覆盆黄芪汤治疗慢性肾盂肾炎以补肾强腰 ,益气利湿。辅以饮食调护等。  相似文献   

16.
张存悌教授擅治内科疑难病症和肿瘤,从医三十余载,博览古今医书,潜心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患者遍及省内外,皆有口碑.1993~1994年曾在美国行医,治愈很多疑难病症,深受美国患者好评.张教授为当代“火神派”著名医家,临床善用经方,重用附子,推崇火神派,其理论造诣深厚,学术成果斐然,出版专著20余部[1],包括《中医火神派探讨》、《中医火神派温阳九法》、《中医火神派医案全解》等专著,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良好的社会效益.其应用“升清降浊、通因通用”法治疗慢性泄泻颇具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夏季到来,糖尿病患者制订食谱除了要考虑总热量、三大营养素的搭配比例,个人的体形、劳动强度等具体情况外,还应重视中医的“热者寒之,寒者热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春秋有别,冬夏不同”的原则,也就是中医讲究的“三因养生”,即因时、因人、因地辨证饮食。酷夏之时,合理饮食是糖尿病患者重要的养生之道。  相似文献   

18.
通腑降浊法 ,乃中医治疗大法中下法的一个分支 ,即通过通利大便 ,使肠腑秽浊之气有道可行 ,有门可出 ,从而达到邪去正安之目的。临床上常用于肠梗阻、胆石症、防肠粘连以及腹部术后促进肠蠕动恢复等消化系病症的治疗 ,具有显著疗效。近年通过许多医学工作者对通腑降浊法的不断增益、充实、阐发 ,或寓通于通阳、活血之中 ,或寄通于疏肝、通腑等众法之内 ,大大拓宽了本法的应用范围 ,开阔了“扶正祛邪”的思路和方法 ,因而在临证中又常与清热、开窍、通阳、活血、理气、补益等法合用 ,相得益彰 ,十分广泛地应用于内、外、妇、儿诸临床学科 ,如…  相似文献   

19.
对《大剂量安体舒通治疗肝硬化腹水》一文疗效的验证宁夏隆德县人民医院(756300)靳高科,邵菊莲读了贵刊1990年第8期刊登的“大剂量安体舒通治疗肝硬化腹水”一文后,我们从1991年2月至1993年4月在临床中使用此法治疗肝硬化腹水27例,取得了满意...  相似文献   

20.
中医"下法"在肝病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法是中医八法中基本治法之一,根据“泄可去闭”的原则立法,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荡涤实热,攻逐水饮、寒积、瘀血、虫积,排出肠胃积滞,调畅气机等作用。此法早在《内经》中就有较多论述,如“实则泻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坚者削之,留者攻之”,清·王孟英则指出“移其邪由腑出,正是病之去路”,指出攻下泻腑法应用的基本原则。近年来,中西医结合运用下法治疗各种急慢性肝病均取得较满意效果,试述如下。1通腑降酶,治疗肝功能不良病毒性肝炎肝功能不良的一般治疗均以护肝为主,但能有效清除病毒的药物和方法不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