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结合综合康复训练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8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 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患侧下肢胫前肌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8 周后进行Fugl-Meyer 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 平衡功能、踝关节主动活动度、踝关节最大背屈时胫前肌等长收缩时的肌电积分值(iEMG)以及Holden 步行功能分级的评定。结果治疗8 周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踝关节主动活动度、胫前肌iEMG值、Holden 步行功能分级比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综合康复疗法的基础上结合生物反馈治疗技术,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患者踝关节运动功能控制能力,从而改善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使用电刺激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53例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5例,2组患者均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配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评价患侧下肢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价平衡功能,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价步行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的FMA、BBS和Holden评分均提高(P<0.01),但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使用电刺激联合肌电生物反馈配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表面肌电触发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表面肌电触发电刺激,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低频电刺激。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简式Fugl-Meyer(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定和表面肌电图肌电积分值(iEMG)测定。 结果3个疗程结束后,2组患者Brunnstrom分期、FAM评分及iEMG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表面肌电触发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表面肌电触发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表面肌电触发电刺激,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低频电刺激.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简式Fugl-Meyer(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定和表面肌电图肌电积分值(iEMG)测定.结果 3个疗程结束后,2组患者Brunnstrom分期、FAM评分及iEMG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表面肌电触发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表面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针刺治疗.两组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个疗程后进行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级、简式Fugl-Meyer(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定和表面肌电图肌电积分值(iEMG)测定.结果 4个疗程结束后,两组的Brunnstrom分级、FMA及iEMG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5),且观察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表面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表面肌电触发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15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表面肌电触发电刺激,对照组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给予低频电刺激.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Brunnstrom运动功能分期、简式Fugl-Meyer(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定和表面肌电图肌电积分值(iEMG)测定.结果 3个疗程结束后,2组患者Brunnstrom分期、FAM评分及iEMG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表面肌电触发电刺激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观察体表肌电生物反馈训练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身体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康复指标的影响。 方法:20例脑卒中足下垂患者自愿参加本研究,将其随机分为A组(运动康复训练组)和B组(生物反馈运动训练组),每组各10例。采用Carr-Shepherd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量表来评定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用Barthel积分法评定;用ME6000型表面肌电仪来监测生物反馈运动训练。 结果:3个月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B组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明显增强(P<0.01);与A组相比,B组在治疗1个月后,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增强(P<0.05);治疗3个月后,上述指标均明显增强(P<0.01)。 结论:3个月生物反馈训练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身体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而且结合运动康复更促进了患者的康复过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肢上肢腕背伸功能的影响。方法将36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两组药物治疗相同,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肌电生物反馈技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腕背伸时主动关节活动范围(AROM),腕背伸时肌肉最大收缩时肌电(EMG)阈值。结果 3个疗程后治疗组患者腕关节的AROM、EMG阈值均优于对照组(P〈0.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有助于明显改善偏瘫患者腕背伸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EMGBF)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胫前肌肌力、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病程小于6个月的首次脑卒中偏瘫患者35例,随机分成EMGBF组和对照组。EMGBF组患者共17例,年龄(61.90±10.35)岁,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结合EMGBF;对照组患者共18例,年龄(55.12±9.92)岁,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踝背屈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改良Ashworth量表、胫前肌肌力、Berg平衡量表(BBS)、简化Fugl-Meyer运动量表下肢功能评分(FMA-L)和10m步行速度测定,评估患者的步行能力。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各评估方法之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4周后,EMGBF组和对照组各评估结果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EMGBF组患者的踝背屈AROM、前肌肌力、BBS、FMA-L和步速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肌张力变化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加用EMGBF能更有效地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踝背屈障碍,促进偏瘫侧下肢功能及步行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早期偏瘫患者竖脊肌、腹直肌在屈伸动作中肌电生理变化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发病2个月内的重度坐位及步行能力低下患者组10例,轻度坐位及步行能力低下患者组8例,正常人组7例,采用DNI-200P型肌电仪,Ag-Agcl表面电极。收集双侧胸竖脊肌、腰竖脊肌、腹直肌在放松坐位、前倾坐位、后伸坐位的肌电信号。结果:前倾/静息时正常人竖脊肌活动曲线有明显的峰值,而重度坐位及步行能力低下组无论是健侧或患侧,曲线较缓和,峰值不明显。后倾/静息时正常人组腹直肌曲线的波峰出现,而重度坐位及步行能力低下组曲线平坦,峰值出现不明显。轻度坐位及步行能力低下组竖脊肌与腹直肌与正常人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早期重度坐位及步行能力低下组双侧竖脊肌前倾功能减退,双侧腹直肌后伸功能减退.轻度坐位及步行能力低下组与正常人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1.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偏瘫患者踝背屈障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异常运动模式是偏瘫患者最常见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它的形成与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自主支配程度、启动的先后,以及肌力的强弱程度有关。髋关节、膝关节运动功能恢复较容易。踝关节背屈属于下肢远端运动功能,较难恢复,我科应用神经肌肉促进/抑制技术诱发踝关节主动背屈功能,效果不佳且疗程较长,采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electmmyography,EMG)结合运动疗法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强化躯干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96例偏瘫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两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组增加躯干控制训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采用躯干控制能力测试(TCT)、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改良的Barthel指数(MBI)、功能性步行分级(FAC)、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和步速(WS)进行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TCT、BBS、MBI、FAC、FMA评分和步速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TCT分别与BBS、MBI、FAC、FMA评分和步速呈正相关(P<0.05)。结论 早期躯干控制训练能进一步提高偏瘫患者平衡和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3.
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足下垂患者5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28例和对照组27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加用功能性电刺激进行训练。2组均治疗5周,治疗前后进行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功能性步行量表(FAC)评定及足印步态分析。结果:治疗5周后,2组FMA、FAC评分及步行参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功能性电刺激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步行能力的恢复较常规康复治疗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4.
功能性电刺激在脑卒中偏瘫中的康复作用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高玲  钱开林 《中国临床康复》2003,7(16):2380-2380
对早期的脑卒中偏瘫患进行针对性康复治疗,观察这类患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改善情况,并对结果加以分析,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对偏瘫患运动及ADL能力的恢复均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穴位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脑卒中后踝关节活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按入院先后顺序,将我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偏瘫后踝关节活动障碍患者随机等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基础疾病内科治疗,同时,治疗组给予穴位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给予胫骨前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表面肌电测试指标、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三维步态分析系统(3-DGA)时空参数等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患侧踝关节最大用力背屈时胫骨前肌积分肌电值(iEMG)、在最大自主收缩条件下踝关节背屈时的EMG协同收缩率(CR)、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侧步长,步速,支撑相期髋、膝、踝关节力矩峰值,踝关节主动背屈的最大活动范围(AROM),患侧支撑相时间,患侧摆动相时间,双支撑相时间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穴位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后踝关节活动障碍患者的踝背屈功能,促进患侧下肢...  相似文献   

16.
踝关节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踝关节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影响。方法将15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治疗组90例患者由护士进行踝关节护理,包括下肢的正确摆放。伸髋、屈膝、背屈踝运动、桥式运动等,对照组60例采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及护理,3周后,以踝关节功能情况及下肢运动功能Brunmtrom分级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有效84例占93.3%,对照组有效51例占85.0%,治疗组踝关节功能无障碍81例占90%,有障碍9例,对照组无障碍18例占30%,有障碍42例,2组比较P〈0.01。结论对脑卒中患者进行踝关节护理越早,实施效果越好,可减少后遗症,恢复步行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和探讨不同次数的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择符合入组标准的45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强化刺激组、常规刺激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3组患者均行相同的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在此基础上,强化刺激组联合FES治疗,每次20min,每日2次FES治疗;常规刺激组亦联合FES治疗,每次20min,但每日仅1次FES治疗;对照组只接受常规步行康复训练,每次20min,每日1次步行康复训练。全部患者均治疗2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治疗后),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分对3组患者的患侧踝关节跖屈肌的肌张力进行评定,并分别对患者的“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T)、10m最大步行速度(10mMWS)、6min步行距离(6MWT)、Holden步行能力分级等指标进行测量和综合评估。 结果①治疗前,3组患者的上述各项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②治疗后,3组患者的Holden步行能力分级、TUGT、10mMWS和6MWT均较组内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但常规刺激组和对照组的踝跖屈肌肌张力MAS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而强化刺激组踝跖屈肌肌张力MAS评分[(1.37±0.43)分]较组内治疗前[(1.63±0.43)分]明显下降(P<0.05);强化刺激组的10mMWS[(0.74±0.35)m/s]、6MWT[(198.88±68.41)m]较常规刺激组和对照组明显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刺激组的10mMWS[(0.58±0.41)m/s]、6MWT[(181.31±87.08)m]较同时间点对照组[(0.48±0.25)m/s、(140.33±79.69)m]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患者治疗后的TUGT、Holden步行能力分级、踝跖屈肌肌张力M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每日增加1次的FES治疗可以更好地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脑卒中是我国中老年人的常见病,死亡率和致残率较高。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运动想象疗法和肌电触发电刺激疗法是国内近年来开展的康复治疗方法,鲜有此两种疗法联合治疗偏瘫患者  相似文献   

19.
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7,他引:17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肢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9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39例,两组均常规进行神经内科药物治疗和运动疗法,治疗组加以电生物反馈治疗。对每例患者在入组时和病程3个月分别测定腕背伸时主动关节活动范围(AROM)、腕背伸时肌肉最大收缩时肌电(EMG)幅值和用Fugl-Meyer评估表(FMA)对息侧上肢功能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和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O.05);两组的变化均数比较,治疗组3个月后ARoM、EMG幅值和FMA积分恢复优于对照绢(P<O.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有助于改善偏瘫患者上肢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应用三维动态捕捉系统结合表面肌电分析脑卒中患者和健康人上肢触碰试验的运动学和生理学特点,并探讨其对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评定的价值。方法 2019年1月至8月,采用三维动态捕捉系统Qualisys结合表面肌电,记录上肢和手BrunnstromⅤ期、改良Ashworth量表分级≤1级的北京博爱医院40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患侧上肢(偏瘫组)和40例健康成年人优势侧上肢(对照组)执行目标触碰任务时,肩、肘、腕关节和前臂的三维运动角度及相关肌肉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偏瘫组结果与Fugl-Meyer评定量表上肢部分(FMA-UE)评分间的关系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偏瘫组肩关节内旋、屈曲,肘关节伸展,腕关节屈曲、尺偏角度绝对值较对照组增大(|t|> 2.321, P <0.05),而肩关节内收,前臂旋前较对照组显著减小(|t|> 6.426, P <0.001)。偏瘫组上肢各关节角度与FMA-UE评分间无相关性(P> 0.05)。偏瘫组上斜方肌、三角肌前部、三角肌中部、肱二头肌、胸大肌、旋前圆肌、肱桡肌、指伸肌RMS小于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