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评价氟尿嘧啶联合低分子肝素在预防玻璃体切割术后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发生过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随机选择本科2003.4~2003.11间需行玻璃体手术治疗的视网膜脱离患者50例50眼,病例选用标准为具有玻璃体术后视网膜脱离复发的高危因素的患者,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灌注液中加入低分子肝素和氟尿嘧啶,药物灌注时间控制在35~45分钟之间,随访3个月,对两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随访3个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分别为8%(2/25)和36%(9/25),有显著性差异(P=0.041),治疗组术后因PVR造成的视网膜脱离复发率为4%(1/25),对照组为16%(4/25),治疗组1例和对照组4例患者成功的进行了视网膜的再次复位手术。没有发现有明显的与药物有关的眼部并发症。结论虽然术后3个月时两组视网膜脱离的复发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治疗组术后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有意义的减少。本试验显示了手术联合氟尿嘧啶与低分子肝素可以预防术后PV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高尚 《眼科新进展》2014,(6):570-572
目的 应用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ERG)评价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ofpremature,ROP)激光术后视网膜功能的变化。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行激光光凝术的ROP患儿30例(60眼)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视网膜发育正常的健康早产儿30例(60眼)为对照组,记录激光术后6个月的暗适应与明适应ERG,并对两组结果进行统计比较。结果 观察组视杆反应b波振幅为(131.47±36.20)μV,对照组为(149.33±40.14)μ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最大混合反应a波、b波振幅分别为(96.52±23.71)μV、(222.76±53.44)μV,对照组分别为(109.85±23.17)μV、(26044±52.28)μ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振荡电位峰值为(37.71±22.23)μV,对照组为(49.70±32.24)μ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视杆反应b波及最大混合反应a波、b波潜伏期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视锥反应a波、b波振幅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视锥反应a波、b波潜伏期与对照组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经过激光光凝术治疗,ROP患儿视网膜视锥细胞功能发育与正常早产儿没有差别,而视杆细胞功能发育略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用全视野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评价既往患阈值或阈值前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JL童的视网膜功能。方法用F-ERG检查34例(68眼)既往有早产儿童,患阈值或阈值前期ROP者24例(48眼),出生年龄体重匹配的未患ROP者10例(20眼)。统计分析两组儿童暗视和明视各反应a波、b波潜伏期和振幅的差异。结果ROP组较对照组暗视视杆反应和最大混合反应a波、b波潜伏期延长,振幅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ROP组与对照组明视视锥反应a波、b波振幅和潜伏期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阈值或阈值前期ROP视网膜功能受到影响,以视杆细胞的功能降低为主。F-ERG是评价早产儿视网膜功能有效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闪光视网膜电图(flash electroretinogram,F-ERG)评估曾患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prematurity,ROP)但自行消退的患儿的视功能情况,比较其与正常早产儿的异同。方法随机选择胎龄为26~36周,出生体重为990-2700g,曾患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但自行消退的早产儿15例(30只眼)在半岁~2岁进行F-ERG检查,并选择胎龄、出生体重和检查年龄相似的正常早产儿作为对照组,对比F-ERG各波的振幅和潜伏期。结果 ROP组和正常对照组视杆反应b波潜伏期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混合反应a波、b波,视锥反应a波、b波潜伏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视杆反应b波,最大混合反应a波、b波,视锥反应a波、b波振幅及30Hz闪烁光及振荡电位峰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退化后对患儿的视功能影响不大,因此,发现轻度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不必急于手术,可以密切观察其能否消退疾病进展再考虑是否手术,视杆细胞功能的损伤可考虑以后行视功能训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晚期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晚期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38例45眼经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后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后视力改善情况和手术的并发症。结果:随访患者45眼,术后视力0.05以上者从术前14眼(31.1%)提高到术后30眼(66.7%),其中22眼(73.3%)视力>0.1。术后并发症:高眼压、玻璃体出血、视网膜脱离、并发性白内障、视神经萎缩、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眼球萎缩。结论: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是目前治疗晚期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方法,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合理应用手术技术,及时准确地处理术后并发症,才能有效地改善晚期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氟尿嘧啶联合低分子肝素兔眼内灌注对视网膜组织的毒性损伤,探讨临床使用的安全性。方法健康纯种新西兰白兔24只,随机分为两组:A组和B组各12只。均取左眼为实验眼,将低分子肝素和氟尿嘧啶注入到BSS中,配成浓度为5 IU/mL的低分子肝素、0.25mg/mL氟尿嘧啶的混合灌注液。进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同时进行此药物灌注,药物灌注时间A组为30min,B组为60min。术后进行裂隙灯显微镜和间接检眼镜检查,2周时进行视网膜组织学检查。结果两组术中及术后观察过程中玻璃体腔均无明显出血。电镜检查:A组无异常发现;B组切片中可见到神经纤维层肿胀,色素上皮层细胞空泡变性等改变。结论兔眼对浓度为5 IU/mL的低分子肝素、0.25mg/mL的氟尿嘧啶的灌注液有较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视网膜电流图(ERG)了解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D)复位术后的视功能状态。方法 选择孔源性RD患者73例(73只眼),均进行单次巩膜扣带术,术前及术后不同时期分别检测ERG,随访1-5月。结果 视网膜脱离后,ERG各指标振幅明显下降,潜伏期延迟。手术后1月,ERG的a波、b波振幅较术前明显回升,潜伏期在术后均延迟。随复位时间的延长,振幅无明显变化,潜伏期有缩短趋势。视网膜脱离复位后,最大反应振幅b/a比值呈增加趋势。术后1月,暗视视杆细胞反应振幅可恢复至对照组的58.11%,30Hz闪烁光反应的振幅则恢复至对照组的45.89%。结论 视网膜脱离复位后视功能在1-2月内恢复最快且程度较大,视网膜内核层的恢复较光感受器层迅速,视杆系统较视锥系统恢复迅速且较完全,但随复位时间的延长增进缓慢。ERG的不完全的恢复表明视网膜仍存在不可逆的损害。  相似文献   

8.
视网膜脱离手术后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春芳 《眼科学报》1992,8(2):83-87
本文复习了160例(160眼)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的病例,其中有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vitreoretinopathy,PVR)改变的62例(称PVR组),没有PVR改变的98例(称无PVR组),通过这些病例的各种临床特点的比较对照,探讨术后PVR发生的临床危险因素.结果表明,视网膜脱离伴发葡萄膜炎反应或有低眼压存在,术前后玻璃体出血,多次手术是术后发生严重PVR的非常危险因素.这些因素同时存在PVR发生率更高、文中还提出减少和预防PVR发生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严重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玻璃体切除术后视功能评价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治疗严重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Ⅵ期患者术后视功能的改善情况及影响视功能预后的因素,并用多焦视网膜电图( 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phy,mfERG)评价视功能的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PDR Ⅵ期患者113例130眼经标准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后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术前OCT检查及术中所见,分为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合并显著黄斑病变组(99例113眼)及未合并黄斑病变组(14例17眼)两组。行OCT及mfERG检查,对手术前后视力、mfERG P1波振幅密度、OCT形态学改变、手术并发症及预后等进行重点分析。结果:术后视力改善率63.1%(82/130),视力在0.05以上者从术前19眼(14.6%)提高到术后61眼(46.9%),其中56眼视力>0.1。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未合并黄斑病变组术后视力改善率(88.2%)及术后视力>0.1所占比例(94.1%)均高于合并显著黄斑病变组(59.3%和3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mfERG各环P1波反应密度较术前增加,并随着时间延长,改善更加明显(P<0.05),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未合并黄斑病变组术后mfERG(1+2)环P1波反应密度高于合并显著黄斑病变组(P<0.05)。结论:PDRⅥ期患者玻璃体切除术后视功能改善;mfERG一阶反应的后极部各环P1波反应密度增加,且随时间延长,改善更加明显;未合并黄斑病变组术后视功能改善优于合并显著黄斑病变组。  相似文献   

10.
早产儿全视野闪光视网膜电图检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全视野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中的变化及其评价早产儿视网膜功能的可行性。方法 4~12周龄早产儿84例(168眼),其中ROP(+)组30例,ROP(-)组54例。在睡眠状态下进行F-ERG检查,记录视杆反应、最大混合反应以及视锥反应。成人组为健康成年人15例(30眼)。F-ERG的记录遵循ISCEV2000年修订的临床视觉电生理国际标准化程序。结果 F-ERG各反应波形发生率3组比较,ROP(+)组最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视杆反应:χ2=50.710,P=0.000;最大混合反应:χ2=32.002,P=0.000;视锥反应:χ2=23.992,P=0.000)。ROP(+)组和ROP(-)组视杆反应波形发生率低于视锥反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0.306,P=0.000;χ2=12.706,P=0.000)。3组F-ERG各反应a波、b波隐含时及振幅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视杆反应:b波隐含时F=66.405,P=0.000;b波振幅F=180.496,P=0.000。最大混合反应:a波隐含时F=9.536,P=0.000;a波振幅F=189.150,P=0.000;b波隐含时F=89.851,P=0.000;b波振幅F=278.984,P=0.000。视锥反应:a波隐含时F=37.526,P=0.000;a波振幅F=67.182,P=0.000;b波隐含时F=32.470,P=0.000;b波振幅F=145.631,P=0.000)。除视锥反应a波振幅和b波隐含时ROP(+)组与ROP(-)组比较以及最大混合反应a波隐含时ROP(-)组与成人组比较外,ROP(+)组余各反应a波、b波隐含时明显延长,振幅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出生后4~12周早产儿的视网膜功能仍处于发育过程中,视杆细胞较视锥细胞成熟晚;而ROP对其视网膜功能有一定的影响,且主要影响视杆细胞功能,其影响与病变程度有关。F-ERG可以作为评价早产儿视网膜功能的检测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1.
角膜曲率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洪荣照  吴正秀  王骞  刘晓瑞  叶梅 《眼科》2002,11(4):207-210
目的:探讨我国人角膜曲率半径的正常值及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角膜曲率半径差异。方法:对10998只眼的角膜曲率进行检测,并按男、女10岁一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K1为7.65mm,K2为7.71mm,平均K值为7.67mm。较眼科学正常值K:7.77mm短0.1mm。(2)K的平均值男性较女性的长0.1155mm。且女性各年龄段角膜曲率半径均男性的有不同程度的减短。(3)男女均随年龄的增长,角膜曲率半径大致呈递减趋势,即:角膜曲率半径与年龄成反比关系。(4)男女K1,K2之比,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即K1逐渐增长而增长,即 K1值逐渐增长,K2逐渐减短。结论:本文测定的角膜曲率较眼科文献中的提供的正常值短0.1mm,并且存在着年龄、性别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苏楠 《国际眼科杂志》2010,10(3):573-575
目的:通过调查分析,了解艾滋病眼部并发症的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方法:收集赞比亚卡布韦总医院眼科2008-08/2009-08就诊患者。结果:艾滋病眼部并发症症状重,病程长,致盲率高。结论:充分认识、掌握艾滋病眼部并发症的临床表现,提高艾滋病的检出率,早发现、早治疗,提高艾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应强调预防是降低艾滋病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制约了其有效防治和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尽管氧诱导视网膜病变动物模型为探索ROP复杂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特异性较差,与人类ROP临床本质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有必要对现有动物模型进行改良或建立新动物模型。通过更新观念、在多学科交叉中寻求突破,融合更多ROP危险因素,并结合新兴的转基因技术以及完善模型评价系统,建立科学的实验研究平台,为更好地开展ROP防治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视神经管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8例眼部外伤的病人行螺旋CT扫描,并进行三维重建。结果58例病人中,均伴不同程度的眼眶骨折,合并视经管骨折8例,其中视神经管内壁骨折4例,内壁为蝶窦壁3例,筛窦壁1例,外壁骨折3例,上壁骨折1例,通过三维重建可清晰地显示骨折线,骨重建显示准确,多平面重建定位好,3D重建显示骨折直观、立体。结论多排螺旋CT三维重建对视神经管骨折显示清晰,定位准确,对临床论断及治疗提供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和阈值期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率,评估ROP阈值期治疗效果。方法使用双目间接检眼镜对108例早产儿进行ROP筛查,将筛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达到阈值病变的患儿及时进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或经巩膜、视网膜冷凝术。结果筛查108例早产儿,发现ROP23例,发生率为21.3%。在所有ROP患儿中,ROP1期13例,占56.5%;ROP2期3例,占13.0%;ROP3期7例,占30.4%。其中ROP3期患儿均伴有附加病变,达到阈值病变标准。ROP患儿出生体重为(1.43±0.25)kg(t=4.059,P<0.001);孕周为(31.0±2.3)周(t=2.637,P=0.013);吸氧时间为1~49d,平均17d(n=23,Z=-3.630,P<0.001);需要机械辅助呼吸患儿18例(χ2=12.009,P=0.001);上述指标与非ROP患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与是否多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13,P=0.314)。Logistic回归分析:出生体重低(β=-2.542,OR=0.079,P=0.032)和使用机械辅助呼吸(β=1.341,OR=3.823,P=0.025)的患儿是发生ROP的相关高危因素。7例阈值期病变患儿中,6例进行激光光凝或冷凝治疗。术后随访2个月至2年,手术眼的结构和视功能未见异常。1例阈值期病变患儿未予治疗,于1个月后出现视网膜脱离。结论出生体重轻、孕周少、吸氧时间长、需要机械辅助呼吸的早产儿发生ROP的风险较高。对阈值期病变患儿应及时进行激光光凝或冷凝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玻璃体内注射康柏西普在治疗I型(阈值期和阈值前期)和A-ROP(急进性ROP)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一系列病例中引起的视网膜血管化过程。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07/2020-03在厦门市儿童医院眼科通过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IVC)治疗的ROP患者34例67眼。再活化是指急性期特征的复发,发生在疾病的任何阶段,无论是否存在其他疾病。结果:患儿34例的平均胎龄为28.82±2.32wk。平均出生体质量为1155.18±398.22g。19例37眼的病变区域为Ⅰ区。10例20眼的病变位于Ⅱ区,5例10眼的病变位于Ⅱ区后部。一次IVC治疗的ROP患儿疾病控制总有效率为73.1%(49/67),且Ⅱ区血管化均完成。患者在Ⅲ区的血管化完成率出现差异。在接受过一次治疗且未再复发的患者中,Ⅰ型ROP血管化时间平均为9.11±2.49wk,A-ROP为13.40±4.04wk。A-ROP的血管化完成时间明显比Ⅰ型ROP的时间长,且结果有统计学差异。结论:IVC治疗后的病变为Ⅱ区的患儿均具有较高的血管完成率。  相似文献   

17.
眼睑分裂痣的手术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和大小眼睑分裂痣的手术方式及效果.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本中心1997年7月至2006年11月的眼睑分裂痣病例共30例(30只眼),按不同部位,侵犯范围的大小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手术方法.包括:分裂痣切除后直接缝合3例;分裂痣切除后Ⅰ期行游离皮肤移植术5例;分裂痣切除后皮瓣转移术,手术分两期进行,Ⅰ期行上睑或下睑手术,3个月后Ⅱ期行另一眼睑手术,共22例,其中对侵及泪小点的分裂痣将色素痣和受侵犯的泪小点一起切除后行泪小管口再造和睑成形术8例.结果 30例患者随访2~11年,平均随访时间60个月.有1例术后2年复发,随诊5年再次手术,术后病理发现有恶变,经再次行Mohs眼睑恶性肿瘤组织学控制性切除术,术后未见复发.其余病例未见复发和恶变.结论 眼睑分裂痣切除术采用分期手术转移皮瓣法修复眼睑比游离植皮法疗效更满意.对分裂痣切除术后的病例需密切观察,以便早期发现恶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和登封市妇幼保健院ROP筛查并诊断为 急进性后极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AP-ROP)、阈值期ROP或阈值前期1型ROP的患儿26例(52眼)。其中Ⅰ区病变17例,Ⅱ区病变9例。所有患儿在确诊后24 h内玻璃体腔注射10 mg/ml康柏西普0.025 ml (含康柏西普0.25 mg)。随访时间为21~49(31.2±12.5)周。病情复发或对康柏西普治疗无反应者,给予重复康柏西普注射或激光光凝治疗。随访期间观察患儿视网膜血管变化情况以及眼部或全身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52眼中,经单次康柏西普治疗有效为46眼(88%),病变完全消退,视网膜血管发育至Ⅲ区。重复康柏西普注射治疗2眼,占4%;经补充激光光凝治疗4眼,占8%,其中3眼病变复发行玻璃体切割术,占所有患眼的6%,纤维增生膜持续加重,发生视网膜脱离,2眼术后视网膜完全复位,1眼术后视网膜部分复位,包括AP-ROP 1眼,阈值期ROP 2眼,均为Ⅱ区病变,复发时间为10~17(13.2±1.8)周。所有患儿随访期间均未发生局部及全身不良反应。结论:康柏西普注射治疗ROP患儿安全有效。部分治疗无反应者,需手术联合激光光凝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不同转归一自然退行与阈值病变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以探讨与ROP阈值病变有关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至2009年7月在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83例确诊ROP的早产儿相关临床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83例不同程度ROP患儿中(166只眼),自然退行51例(102只眼,占ROP患儿61.45%),阈值病变32例(64只眼,占ROP患儿38.55%).使用t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ROP阈值病变组的胎龄较ROP自然退行组小,产次较ROP自然退行组次数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排除其他因素干扰后,男性、机械呼吸及发生败血症与ROP阈值病变有关,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胎龄、多产次,男性、使用机械呼吸、发生败血症与ROP不能自然退行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症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的发生率及高危因素分析对临床筛查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756例早产儿临床资料,记录其孕周、出生体重、吸氧时间、吸氧浓度、APgar评分(1分钟in)、APgar评分(5 min)、败血症、呼吸暂停、机械通气、输血等。应用t检验、卡方检验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重症ROP与孕周(GA)、出生体重(BW)、吸氧时间、吸氧浓度、APgar评分(1 min)、APgar评分(5 min)、败血症、呼吸暂停、机械通气、输血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 756例早产儿,严重ROP发生3.3%。各因素中,孕周较少、低出生体重、长时间吸氧、高浓度吸氧、APgar评分(5 min)<4分,机械通气、输血是重症ROP的高危因素,统计学有显著差异。结论严重ROP的发生受孕周较少、低出生体重、长时间吸氧、高浓度吸氧、APgar评分(5 min)<4分,机械通气、输血影响。特别是GA≤28周或BW≤1000 g早产儿患严重ROP的危险性显著增加,建议重点对此类早产儿进行及时筛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