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1997-2008年禹州市三所医院确诊的145例CK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集性别、年龄、治疗情况、血清白蛋白、血沉、血小板数量、冠状动脉超声结果、心电图等临床资料.分为KD并发CAL组和非CAL组,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①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居住环境,发病到就诊住院时间,总发热天数,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用量,IVIG疗程,血清白蛋白(ALB),血小版(PLT)与KD并发CAL 相关联(P<0.01或 P<0.05),②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ALB、PLT、发热天数进入的回归方程有统计意义.结论 年龄、ALB 、PLT、发热天数是KD冠状动脉损害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探讨KD临床表现与预后的关系,了解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CAL)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6年10月间547例住院KD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38例,女209例,男女之比为1.62:1;年龄为1个月-10岁,平均年龄为(2.83±1.63)岁,1岁以内69例(12.7%),3岁以内351例(64.2%),5岁以内462例(84.5%)。(1)比较典型KD与不完全KD的临床特征;(2)探讨KD并发CAL的高危因素。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547例中,典型KD 434例,不完全KD 113例。典型KD组和不完全性KD组两组中男性分别为265例(60.8%),73例(6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1岁的分别为41例(9.4%), 28例(2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确诊前发热时间分别为(7.0±2.5)d和(7.2±2.3)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典型KD并发CAL77例(17.7%);不完全KD并发CAL26例(23.0%),不完全KD CAL发生率较高(P<0.05)。不完全KD除肛周脱屑外,其他临床症状发生少,出现晚(P<0.05)。(2)547例KD中,并发CAL为103例(18.82%),相关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年龄、性别、血沉、血小板、C-反应蛋白与CAL发生率有密切关系。结论(1)不完全KD的CAL发生率较高,肛周脱屑可以作为其早期诊断线索之一:(2)3岁以下的男孩、血沉、血小板、C-反应蛋白明显升高是CAL的高危因素。更多的报道发现患者自身的某些基因多态性如基质金属蛋白酶、NO受体、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等也与CAL的发生相关,因此自身遗传学机制在KD发生CAL的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与临床高危因素的分析同样重要,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川崎病(KD)患儿心肌肌钙蛋白-T(cTnT)、C反应蛋白(CRP)及血小板计数的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法、全自动免疫比浊定量分析法和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14例急性期KD患儿并冠状动脉病变(CAL)和24例KD无冠状动脉病变患儿(NCA)血清cTnT、CRP水平和血细胞计数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血清cTnT、CRP水平和血细胞计数及其动态测定有助于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早期预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川东北地区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病变(CAL)的预测因素。方法 收集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279例川崎病患儿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冠脉损伤组(79例,CAL组)和无冠脉损伤组(200例,NCAL组),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数据,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KD并发CAL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ROC曲线以确定危险因素的最佳预测界值及敏感度、特异度。结果 79例(28.32%)KD患儿伴发CAL。CAL组持续发热时间较NCAL组更长,CAL组中发热>10 d的患儿比例较NCAL组更高(均P<0.05)。CAL组的心包积液发生率较NCAL组更高(P<0.05)。CAL组PLT计数、纤维蛋白原(FIB)浓度显著高于NCAL组(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IB浓度增加、PLT计数增加、心包积液是KD伴发CAL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ROC曲线分析显示FIB>4.54 g/L预测KD伴发CAL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0%、63.6%;PLT>459×109/L预测KD伴发CAL的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川崎病(KD)患儿并发冠脉损伤(CAL)的关系。方法:选取96例KD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分为CAL组(合并CAL,n=38)和KD组(不合并CAL,n=58)。比较两组患儿血清CRP和RDW水平,分析其与KD患儿合并CAL的关系。结果:CAL组患儿年龄小于KD组(P<0.05),发热病程、白细胞计数、CRP和RDW均高于KD组(P<0.05);发热病程(OR=1.080)、白细胞计数(OR=1.432)、CRP(OR=1.106)和RDW(OR=2.726)均是KD患儿并发CAL的影响因素(P<0.05);CRP、RDW及二者联合预测KD患儿并发CAL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7、0.812和0.891,二者联合的AUC高于单独CRP或RDW(P<0.05)。结论:CRP和RDW偏高是KD患儿并发CAL的独立危险因素,二者联合检测对早期预测KD患儿并发CAL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方法对1997—2008年禹州市三所医院确诊的145例CK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集性别、年龄、治疗情况、血清白蛋白、血沉、血小板数量、冠状动脉超声结果、心电图等临床资料。分为KD并发CAL组和非CAL组,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①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居住环境,发病到就诊住院时间,总发热天数,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用量,IVIG疗程,血清白蛋白(ALB),血小版(PLT)与KD并发CAL相关联(P〈0.01或P〈0.05),②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ALB、PLT、发热天数进入的回归方程有统计意义。结论年龄、ALB、PLT、发热天数是KD冠状动脉损害的独立因素。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5):74-77
目的 探讨川崎病(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CAL)的特点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KD住院患儿296例为调查对象,按照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是否发生CAL将其分为CAL组(97例)和NCAL组(199例)。计算KD患儿并发CAL的发生率;KD患儿并发CAL的危险因素筛选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法,筛选因素包括性别、年龄、持续发热时间、临床诊断、诊治时间、IVIG开始使用时间、IVIG抵抗、WBC、hs-CRP、ESR、PLT、ALB、cTnI、D-二聚体、血钠、心电图检查、激素治疗。结果 我院KD患儿并发CAL的发生率为32.77%(97/29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年龄、持续发热时间、诊治时间、IVIG开始使用时间、IVIG抵抗、WBC、hs-CRP、ESR、PLT、ALB、cTnI、D-二聚体、血钠、心电图检查因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持续发热时间(OR=2.195)、诊治时间(OR=3.297)、IVIG抵抗(OR=4.367)、hs-CRP(OR=2.989)、ESR(OR=3.550)、c TnI(OR=5.328)、D-二聚体(OR=3.892)是KD患儿并发CAL的危险因素。结论 KD住院患儿具有较高的CAL发生率,且影响其发生的危险因素较多,应针对这些高危因素进行早筛查、早诊断、早治疗,降低CAL的发生率,改善KD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川崎病(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6年2月-2018年11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住院治疗的91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并按照超声心动图结果将其分为CAL组(KD并发CAL,n=23)和NCAL组(KD未并发CAL,n=68)。将两组的性别、年龄、主要诊断、发热持续时间、血红蛋白(HB)、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比值(PNR)、血钠、总蛋白、白蛋白、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静脉注射用免疫球蛋白(IVIG)及阿司匹林的初始治疗、是否应用激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儿年龄、PLR、HB、PCT、ESR、IVIG无反应的发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PLR及HB是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扩张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患儿年龄小、PLR升高及HB降低是KD并发CAL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基于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初始治疗前的生物学指标检测,分析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KD并发CAL(CAL组)患儿和70例KD未并发CAL(NCAL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χ2检验);对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与CAL发生率有显著相关的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男性、年龄≤1岁、白细胞计数(WBC)>12×109/L、血清白蛋白(ALB)<35g/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0%、超敏C反应蛋白(CRP)≥100mg/L是KD患儿并发CAL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1.69、4.02、3.06、2.42、2.92、4.05。结论存在男性、年龄≤1岁、WBC>12×109/L、ALB<35g/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80%、CRP≥100mg/L这些高危因素的KD患儿并发CAL可能性大,需要更强化的治疗,更密切的随访。  相似文献   

10.
秦静延  杨方源  阳明玉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10):328-328,334
目的:研究川崎病(KD)患儿心肌肌钙蛋白-T(cTnT)、C反应蛋白(CRP)及血小板计数的变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法、全自动免疫比浊定量分析法和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检测14例急性期KD患儿并冠状动脉病变(CAL)和24例KD无冠状动脉病变患儿(NCA)血清cTnT、CRP水平和血细胞计数及其动态变化。结果:血清cTnT、CRP水平和血细胞计数及其动态测定有助于KD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早期预测。  相似文献   

11.
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泓宇  胡梵  王晓琴 《西部医学》2009,21(5):727-729
目的探讨川崎病(KD)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137例KD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KD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137例川崎病患儿中,冠状动脉损害32例(23.4%)。性别、发病时年龄、发热持续时间、丙种球蛋白使用时间、WBC、CRP及血浆白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扩张的发生密切相关(P〈0.05);年龄、发热持续时间、CRP与CAL的发生独立相关(P〈0.05)。结论川崎病CAL与惠儿CRP、年龄、发热持续时间密切相关,对小年龄组患儿,如发热时间长、CRP明显升高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2.
婴儿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宏  徐鸣  周敏 《四川医学》2009,30(6):835-837
目的探讨婴儿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AL)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我院2002年2月-2008年12月期间住院的婴儿川崎病患儿74例,并对CAL组及无冠状动脉损害(NCAL)组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4例婴儿川崎病中并发CAL36例(48.6%)。有关因素分析显示:①发热天数:热程≥10d与〈10d相比CAL发生率显著增高(X^2=7.40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②CAL组血红蛋白(Hb)较NCAL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5,P〈0.001);⑧CAL组C-反应蛋白(CRP)较NCAL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1,P〈0.001)。结论婴儿川崎病CAL发生率高,CAL与热程、Hb、CRP有明显相关性。凡热程≥10d、Hb降低、CRP显著增高(≥100mg/L)的婴儿川崎病均应给予足够重视,高度警惕CAL发生。  相似文献   

13.
背景 川崎病(KD)是一种与冠状动脉病变(CAL)相关的系统性血管炎,可导致心肌病、心肌梗死甚至死亡。目前,KD发病率逐年攀升,已成为儿童获得性心脏病最常见的病因,显著影响成年后个体远期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因此了解该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以及影响因素对降低疾病发生率有重要意义。目的 从人口学特征、时间分布和地域差异三方面探讨KD在甘肃地区的流行病学特征,以期为西部地区KD的管理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2012-2019年兰州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581例KD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选患儿1个月内CAL发生情况将其分为KD合并CAL组(CAL组)和无CAL组(NCAL组),根据发病年龄划分为≤1岁、>1~3岁、>3~6岁和>6岁4个年龄段。采用统一的调查表收集一般资料(年龄、性别、民族、发病时间等)、冠状动脉彩超结果。结果 (1)人口学特征:581例KD患儿的中位发病年龄为1.9(1.2,3.2)岁,男∶女为1.9∶1,男性患儿在KD人群中的发病比例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χ2趋势=5.100,P<0.05)。(2)时间分布:不同年份间KD病例数总体呈上升趋势(χ2趋势=122.348,P<0.001);各季节患儿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18,P=0.006);春季患儿占比与年龄段呈负相关(rs=-1,P<0.001),而秋季患儿占比与年龄段呈正相关(rs=1,P<0.001)。(3)地域差异:结合甘肃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将甘肃省划分为河西、陇中、陇东、陇东南、民族五大区域;依据城镇居民日常生活开支、职工平均工资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将甘肃省按发达程度由高到低划分为四类地区。陇中(χ2趋势=86.011,P<0.001)、陇东南(χ2趋势=23.848,P<0.001)和民族区域的KD病例数(χ2趋势=17.463,P<0.001)均逐年增加;一类(χ2趋势=54.551,P<0.001)、二类(χ2趋势=20.586,P<0.001)、三类(χ2趋势=14.844,P<0.001)和四类地区的KD病例数(χ2趋势=36.013,P<0.001)均逐年增加。(4)影响因素:不同年份间合并CAL(χ2趋势=95.041,P<0.001)和NCAL的KD病例数(χ2趋势=38.719,P<0.001)均呈上升趋势,尤以CAL组为著(χ 2趋势=9.502,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3.011,95%CI(1.313,6.907)〕、性别〔OR=1.634,95%CI(1.137,2.349)〕和四类地区〔OR=1.772,95%CI(1.172,2.679)〕是KD合并CAL的影响因素。结论 甘肃地区KD患病人数逐年增加,以CAL组KD患儿的增长为著,疾病负担严重,经济欠发达地区尤为明显,为降低KD及其并发症发生率,需要提高公众对疾病严重性的认识、在夏季对男性婴幼儿适当加大防治力度(尝试对KD高危人群提前干预,如免疫调节)、建立健全KD随访机制、加强基层医生培训、开展多中心研究并持续监测KD的流行病学特征以获取与最佳预防策略、早期诊断、治疗时机和治疗选择相关的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中性粒细胞及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ies,ANCA)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血液细胞分析仪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定量检测42例KD患儿急性期、缓解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和血清ANCA水平,并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了解冠脉情况。随机选取20例普通发热患儿和15例外科择期手术患儿分别作为发热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结果:急性期KD组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ANCA水平均显著高于两对照组(P〈0.01)。与急性期相比,KD组缓解期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ANCA水平均下降(P〈0.01),但仍高于发热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而且,冠状动脉病变(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组血清ANCA水平明显高于无冠状动脉病变(non-coronary artery lesion,NCAL)组(P〈0.01),CAL组血清ANCA与左冠状动脉(left coronary artery,LCA)/升主动脉(ascending aorta,AAO)内径比值呈正相关。结论:中性粒细胞可能作为重要的病理因素参与了KD血管炎及其冠脉损害的发生。血清ANCA可作为KD,尤其是不完全KD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ANCA水平异常增高对冠状动脉损害有一定的预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刘娜娜    冯伟  李鑫    王皓洁    詹江华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21,(2):142-146
目的: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并发肠穿孔的临床特点以对其预后情况进行评估。方法:回顾性收集93例经手术治疗的NEC并发肠穿孔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预后将其分为良好组(69例)及不良组(24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93例患儿多数为早产儿(83.9%)及低出生体重儿(80.6%),合并症以低蛋白血症(45.2%)、低钾血症(39.8%)为主,术中发现以小肠穿孔(52.7%)、单处穿孔多见(79.6%)。患儿合并低蛋白血症(OR=2.077,95%CI:1.931 ~ 31.889)、凝血功能障碍(OR=22.829,95%CI:7.063 ~ 532.608)及穿孔数目≥2处(OR=3.209,95%CI:1.623 ~ 126.806)为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上述独立危险因素联合对预后不良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2(95%CI:0.764~0.961,P<0.001),特异性和敏感度分别为83.3%、77.1%。结论: NEC并发肠穿孔病情复杂、不良预后发生率较高,患儿合并低蛋白血症、凝血功能障碍及肠穿孔数目≥2处可为预后不良提供评估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川崎病(KD)患儿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及一氧化氮(NO)的表达水平,探讨其在KD冠脉损害中的作用。方法:用固相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各组患儿血清中MMP-3、TIMP-1的水平,用硝酸还原法检测各组患儿血清中NO的水平。结果:川崎病CAL组血清MMP-3、MMP-3/TIMP-1与NCAL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血清TIMP-1水平较NCAL组明显降低(P〈0.01);KD急性期和恢复期MMP-3、TIMP-1、MMP-3/TIMP-1水平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均明显升高(均P〈0.01)。川崎病CAL组NO水平明显高于NCAL组(P〈0.05);血清MMP-3与NO之间呈显著正相关(r=0.898,P〈0.01);血清中TIMP-1与NO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772,P〈0.01)。结论:川崎病CAL组血清MMP-3和NCAL组相比明显升高,提示MMP-3可以作为KD伴发冠脉损害的血生化指标之一。KD急性期MMP-3、TIMP-1、MMP-3/TIMP-1水平明显高于恢复期和对照组,提示MMP-3、TIMP-1、MMP-3/TIMP-1可作为早期诊断川崎病的一个客观生化指标。NO过度表达参与了KD急性期冠脉损害的发生发展,可以将循环中NO水平作为判断KD冠脉损害的一个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小儿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CAL)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预防和干预提供指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收集82例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其中合并有CAL者纳入观察组30例,未合并有CAL者纳入对照组52例,对影响小儿川崎病并发CAL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明确独立危险因素后构建基于logistic回归、向量机(XGB)、决策树的不同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优化和验证以明确预测效能最为理想的预测模型。结果单因素分析和log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 热持续时间、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钠是川崎病患儿发生CAL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P < 0.01);基于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得到的川崎病患儿发生CAL的危险因素按照影响权重大小排列依次为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血清白蛋白和血钠;基于XGB模型分析可知,影响川崎病患儿发生CAL的独立危险因素按照影响权重大小排列依次为血小板计数、血钠、血清白蛋白、白细胞计数及发热持续时间;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所得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小儿川崎病合并CAL的敏感性为86.50%,特异性为80.00%,约登指数为0.665,AUC面积为0.895;基于随机森林模型分析所得的危险因素预测小儿川崎病合并CAL的敏感性为86.70%,特异性为73.10%,约登指数为0.598,AUC面积为0.841;基于XGB模型分析所得的危险因素预测小儿川崎病合并CAL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0.00%,约登指数为0.800,AUC面积为0.963,XGB模型的预测效能优于logistic回归模型和随机森林模型。结论Logistic回归分析、随机森林模型、XGB模型均可用于小儿川崎病合并CAL的危险因素的研究,其中XGB模型的预测效能最为良好,所演算出的影响因素按照权重大小依次排序为血小板计数、血钠、血清白蛋白、白细胞计数和发热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18.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川崎病(KD)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冠脉损害的相关因素及治疗。方法对南京市儿童医院2005年3月至2009年2月诊治的281例KD患儿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281例KD中不完全性KD 53例(18.9%),对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无反应的KD 12例(4.27%),男性191例,女性90例,男女比例约为2.1∶1。年龄最小2个月,最大13岁。1岁87例,1~3岁121例,3~5岁42例,5岁31例。平均发病年龄2岁3个月。急性期合并损害冠脉者74例(26.3%),其中冠脉扩张41例(14.6%),小冠脉瘤26例(9.3%),中等冠脉瘤7例(2.5%)。住院2周后新发生的冠脉扩张22例(10.6%)。冠脉损害者随访6个月至3年,完全恢复正常者67例,其中1例对IVIG治疗无反应患儿,住院2周后出现巨大冠状动脉瘤,随访2年完全恢复正常。结论川崎病冠脉损伤与发热持续时间、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血沉(ESR)有关。KD发病10 d内用IVIG效果好,2 g/kg单次注射优于1 g/(kg.d)连用2 d的疗法。  相似文献   

19.
麦惠玲 《海南医学》2010,21(22):75-76
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治疗前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变化及其在KD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KD患儿76例,按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将76例KD患儿分为CAL组(30例)和无CAL组(46例)。同时,随机选择同期在我院门诊体检的健康儿童30例为对照组。采取双抗体夹心酶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分别测定76例KD患儿治疗前、后和对照组儿童门诊体检时的TNF-α水平。结果治疗前CAL组和无CAL组TNF-α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CAL组TNF-α水平明显高于无CA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AL组和无CAL组TNF-α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CAL组和对照组TNF-α水平基本一致。结论 TNF-α作为一种主要促炎细胞因子,参与了KD炎症/免疫反应发生发展过程,并与CAL呈正相关,在KD致CAL的预测和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