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经后腹腔镜下肾切除术治疗肾脏疾病的疗效及临床价值.方法 经后腹腔镜肾切除术治疗肾脏疾病23例,其中肾肿瘤8例,重度肾积水致肾功能丧失6例,肾萎缩4例,肾结核5例.结果 23例手术均获成功,无术中及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无中转开放手术病例.平均手术时间200.2min.结论 经后腹腔镜肾切除术具有损伤小、出血少,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恢复快等优点,适用于多种病因引起的肾脏疾病的肾切除,值得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经腹途径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治疗肾癌的临床效果及休会。方法 2000年10月-2009年8月共收治肾癌85例,男性47例,女性38例,年龄30-80岁(平均57岁),肾上极有25例,肾中极有36例,肾下极有24例;肿瘤平均直径4.8cm,左侧46例,右侧39例,75例肿瘤直径小于8cln,采用经腹腹腔镜肾癌根治术。10例肿瘤直径大于10crn,采用手辅式腹腔镜肾癌根治术。结果 84例腹腔镜肾癌根治手术成功,1例右肾动脉损伤改开放手术,3例胰腺损伤,1月后治愈;手术时间85-360min,平均145min。术中出血量约60-430ml之间,平均125ml。4例穿刺口周围不同程度皮下气肿,3d后自行消失。术后24h下床活动,48h开始进食,术后7d出院。50例随访6-0.5年,无肿瘤复发,无穿刺孔种植转移。结论腹腔镜肾癌根治术具有术中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疼痛小的优点,对于T1-T2NOM0期肾肿瘤,效果优于开放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肾部分切除术患者术肾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31例小肾癌(最大直径小于等于4.0 cm)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治疗前后术肾肾小球滤过率(GFR)的变化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进行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t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肾部分切除术患者术肾肾功能与年龄、合并糖尿病、阻断时间、肿瘤的大小、肾体积减少比例有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非条件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肾部分切除术患者术肾肾功能与年龄、阻断时间、肾体积减少比例是影响术肾功能的相关(P<0.05)。结论年龄、阻断时间、肾体积减少比例是影响肾部分切除术患者术肾肾功能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经腹膜后间隙入路腹腔镜肾及肾上腺手术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经腹膜后间隙腹腔镜肾上腺肿瘤切除术及肾脏手术的应用解剖及临床价值。方法 对2002年3月今开展的共58例腹腔镜泌尿手术进行分析,其中肾囊肿去顶减压术41例,肾上腺肿瘤切除术16例、肾切除术1例。结果 除1例肾囊肿去顶减压术因后腹膜控腔制备失败开放手术外,其余57例手术均获成功,手术时间肾囊肿30-120min,肾上腺70-140min,1例肾切除210min,失血量20-100ml,平均50ml,术中及术后均未输血,全部患者均无并发症。结论 经腹膜后间隙腹腔镜肾脏及肾上腺手术具有进路直接、解剖简单、易于掌握,对组织损伤小、出血少、对腹腔干扰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作为肾上腺良性疾病及部分肾脏疾病手术治疗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Kuhn  E  De  Anda  J  Manoni  S  潘敏鸿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6,22(6):719-719
作者报道了伴有独特的血管平滑肌瘤样增生性间质的肾透明细胞癌。5例均为会诊病例,女性4例,男性1例,年龄37~75岁(平均53岁),4例位于右侧肾脏,1例位于左侧,3例有血尿,除1例因乳腺癌行双侧乳房切除术外无明显过去史,均无结节性硬化的临床症状,4例行部分肾切除术,1例行全肾切除术,1例于肾切除术后3年出现骨转移,活检示转移性乳腺腺癌,2例为新近病例,无随访。大体均为肾脏孤立性肿块,直径1.8~4.0cm,边界清楚,周围包绕厚的不规则包膜,2例可见中央有纤维性疤痕呈白色带状与包膜连续,其间的肿瘤组织呈多彩状,见棕红色、黄色、半透明白色区域,可见囊性变、坏死和局灶钙化。镜下生长方式和细胞学特点相似,特征性改变是两种不同的成分混合:上皮透明细胞肿瘤和明显的血管平滑肌瘤样的间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保留肾单位手术(NSS)治疗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对56例采用NSS治疗的R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中肿瘤剜除术35例,肾部分切除21例,4例患者术前行选择性肾动脉栓塞术。结果术中切除肿瘤平均直径(5.6±2.7)cm,术中平均失血量(140±75)ml,术后无大出血、尿瘘。51例患者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6月(6-120月),术后肾功能相对稳定,未见肿瘤复发。结论保留肾单位手术是治疗RAML的较好方法,有效地控制出血和保护肾脏功能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作者重新复习了3个不同国际儿童肿瘤研究机构的大宗肾肿瘤病理资料中具有少见间变性特征的病例,确认了20例新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肿瘤不同于先前确定的肾脏肿瘤,具有多表型特征,命名肾间变性肉瘤(ASK)。患者年龄10个月至41岁(中位年龄5岁,平均年龄12岁),15岁以下最常见(75%)。女性多见(1.5:1)。右肾12例,左肾5例,其余3例不明确。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肾肿块。眼观:大多数肿瘤体积大,直径4—21cm(平均12.7cm),[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肾嗜酸细胞腺瘤螺旋CT表现,为该病的术前诊断和手术方案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分析1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嗜酸细胞腺瘤的螺旋CT表现。结果:(1)平扫6例最大直径小于3cm的肿瘤平扫时呈等密度,仅表现为肾轮廓局限性隆起;4例最大直径大于3cm的肿瘤密度不均匀。其中2例病灶内见斑点状钙化。(2)增强扫描5例较均匀强化,5例强化不均匀,其中4例在皮髓期病灶出现中央“星状瘢痕”。(3)全部病灶内实质成分强化程度均小于同期肾实质,在肾实质期测量、计算病灶-肾皮质强化比值为0.84(0.73~0.98)。(4)10例增强后行MIP、MPR重建显示9例肿瘤血供来自同侧肾动脉,1例血供来自腹主动脉。结论:肾嗜酸细胞腺瘤CT诊断困难,但是如果出现了一些特征性的征象(如“星状斑痕”征),应考虑到本病的可能性。结合术中病理检查,可避免不必要的肾脏根治性手术。  相似文献   

9.
儿童的肾脏肿瘤占儿童所有肿瘤的6%-8%。典型的儿童肾脏肿瘤如Wilms瘤、透明细胞肉瘤、横纹肌样瘤和中胚层肾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已有很好的描述,同时近年来认识了一些新的类型的儿童肾脏肿瘤如后肾间质肿瘤、原发性肾脏滑膜肉瘤、后肾腺纤维瘤、肾髓质癌、肾脏原发性恶性神经上皮肿瘤和促纤维增生性小圆细胞性肿瘤。作者报道了20例伴有多表型特征的、以前未认识的、特殊的肾脏间变性肉瘤。病人年龄10月-41岁(平均12岁),女性多见,男女之比为1:1.5。肿瘤位于右肾12例、左肾5例、部位不清者3例。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为肾脏肿块。  相似文献   

10.
多囊性肾细胞癌(MCRCC),也叫多囊性透明细胞肾细胞癌(RCC)和多囊性透明细胞癌,是一种预后较佳的少见的肾脏囊性肿瘤。2004年WHO肾肿瘤分类中将MCRCC作为透明细胞肾细胞癌的一种罕见亚型,其预后较佳。虽然文献报道囊性肾细胞癌比实体型透明细胞RCC预后好,但对于诊断MCRCC真正的临床意义和其预后还不清楚。作者根据WHO2004年的诊断标准收集了45例MCRCC,年龄30~80岁,平均54.3岁。男性28例,年龄36~80岁,平均56.3岁;女性17例,年龄30~78岁,平均51.1岁。50%的患者年龄小于50岁。肿瘤直径1—14cm,平均4.9cm,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甲状腺滤泡癌样肾细胞癌(thyroid-like follicular carcinoma of the kidney,TLFCK)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对1例TLFCK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学检查及免疫表型结果 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男性,66岁,反复全程肉眼血尿4年余.术中切除肿物16 cm×7 cm×6 cm大小,该肿瘤累犯肾实质及肾盂,累及肾被膜与肾周脂肪.镜检:肿瘤主要由甲状腺滤泡样结构构成,另见坏死、乳头状结构区域、实性区等.免疫表型:CKpan、vimentin、EMA、NSE等呈弥漫性强阳性,TG、TTF-1、WT1、CD117、AMACR等均呈阴性.结论 TLFCK是一种极其罕见的肾脏肿瘤类型,应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避免误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钙化性肾脏肿物的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到7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2例钙化性肾脏肿物患者的资料,结合文献就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2例患者术前均疑似为肾脏恶性肿瘤。病例1,男性,32岁,行腹腔镜左肾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回报为透明细胞癌(FuhrmanⅠ级);病例2,男性,18岁,因肿物体积较大行开腹右肾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回报为成人型肾母细胞瘤。结论伴钙化的肾脏肿物临床上较少见,其性质通常依赖于术后病理,手术方式选择上需结合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及肿瘤位置综合考虑,必要时可行术中冰冻。  相似文献   

13.
作者报道2例胃丛状血管黏液样肌纤维母细胞肿瘤,作为一种独立的肿瘤疾病单元,以前没有被描述过。2例患者均为男性。例1为50岁,例2为68岁。例1表现为急性腹部疼痛;而例2的肿瘤是在做腹腔镜行胆囊切除术时偶尔发现的。大体上最大直径分别为4.0cm和4.5cm,它们被认为是黏膜下肿瘤。例1中肿瘤引起胃穿孔。组织学上,肿瘤从胃壁的浆膜层扩展到黏膜下层,显示丛状生长方式,可以观察到淡染的梭形肿瘤细胞被大量的细胞间黏液样间质分隔。间质中富于小的静脉,胶原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肾尤因肉瘤(Ewing sarcoma,EWS)/外周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eripheral 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PNE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分子病理学特征及预后。方法分析6例肾EWS/pPNET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EWS/pPNET男、女性各3例,年龄3个月~41岁(中位年龄23岁)。肿块最大径4~15 cm(平均9 cm)。低倍镜下肿瘤细胞呈索状或弥漫分布,细胞大小较一致,呈圆形或卵圆形,核膜清晰,染色质细腻,可见小核仁,胞质少,界不清,可见Homer-Wright菊形团,核分裂象可见,有坏死。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D99阳性,NSE、Syn、CgA、CD56不同程度阳性,部分细胞vimentin、S-100均呈阳性,而CK、WT-1、CD45、desmin和MyoD1均呈阴性,Ki-67增殖指数40%~60%。6例均行根治性肾切除术,1例术后给予化疗;随访3~66个月,2例分别在术后3个月和4个月死亡,2例无复发,2例失访。结论肾脏pPNET临床十分罕见,确诊主要依赖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及分子病理学检测,组织学特征需与发生于肾脏的肾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等鉴别。EWS/pPNET以手术完整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并结合术后化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易被临床误诊为肾脏肿瘤的肾脏炎症性病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西京医院病理科2006年3月~2015年8月因临床诊断为肾脏(包括肾盂)肿瘤而行根治性肾脏切除术或单纯肿瘤剜除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1 195例患者中,仅6例(1%)为肾脏炎症性病变,包括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2例)、肾脏软斑病(1例)、肾脏结核病(1例)、IgG4相关性肾小管-间质肾炎(1例)及肾脏Wegener肉芽肿/肉芽肿性多血管炎(1例)。其中男性2例,女性4例,年龄14~55岁,所有患者均由于影像学检查发现单侧孤立性肾脏肿物而行根治性肾脏切除术。结论肾脏炎症性病变形成瘤样肿块非常少见,其中一些病变有较为相似的组织学改变,由于这些疾病有着不同的临床治疗方案,充分了解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对正确诊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28岁.体检发现左附件包块11 d于2006年11月24日入院.5个月前曾有左右小脑血管母细胞瘤手术病史.妇科检查:左附件区肿块4 cm×3 cm大小,活动好,质硬.B超:左卵巢实性肿块.腹部CT:胰腺多发性囊肿(图1),双肾多发性小囊肿.MRI:左右小脑血管母细胞瘤术后软化灶(图2).临床诊断:von Hippel-Lindau(VHL)病,左附件肿瘤.行腹腔镜下左输卵管+左卵巢冠肿块切除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探讨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肿瘤的安全性以及有效性。方法分析我院66例肾肿瘤行肾部分切除术患者的病例资料,随机进行分组:肾动脉阻断缺血时间小于等于30min的为观察组,有33例;肾动脉阻断缺血时间大于30min的为对照组,有33例。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的有效率及手术中的出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等情况。结果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血清尿酸肌酐升高幅度及术后并发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的术前术后肾小球滤过率(GFR),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肾部分切除术治疗肾肿瘤时,将肾缺血时间控制在小于等于30分钟,对术后肾功能的恢复影响较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性切除术的手术治疗方法和临床体会。方法回顾研究后腹腔镜肾切除术的临床资料。肾脏肿瘤共52例。结果手术均获成功。所有患者均未输血,无腹腔脏器损伤、膈肌损伤、皮下气肿等并发症。手术时间70~180min,平均100min;术中出血50~200ml,平均90ml;引流管拔除时间24~72h;术后12~24h进流食;术后1~2d下床活动;术后6~8d出院。随访1年,患者无肿瘤种植及复发。结论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性切除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出血少、对腹腔脏器干扰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在手术器械改进和手术技巧熟练的情况下,疗效优于开放手术。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55岁。因血尿及右侧腰痛2年,B超提示右肾多发性结石入院。术中见右肾15cm×10cm×8cm,扩张积水,肾实质变薄,肾盂腔内多数灰白色、质硬、黄豆大结石30余枚。临床诊断:右肾脏多发性结石;肾肿瘤。2病理检查2.1大体观察肾脏切...  相似文献   

20.
肾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肾脏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治疗和预后.方法 报道1例肾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患者男性,56岁.临床主要表现为乏力、出汗、心慌、气短1年,以低血糖原因待查入院.CT示左肾上方及左肾前下方见3个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与肾分界不清,大小分别为9 cm×8 cm×7 cm、7 cm×7cm×7 cm和4 cm×4 cm ×4 cm.增强后边缘轻度强化,中心不均匀强化.临床、CT检查考虑为左.肾癌.行左肾癌根治术.眼观:左肾上、下极分别见一肿块,切面灰白色,部分区见有坏死,与肾界限不清.镜检:肿瘤由短梭形或卵圆形细胞组成,排列成束状、旋涡状或不规则状.部分区域血管丰富,细胞密集呈血管外皮瘤样结构;部分区域细胞稀疏伴纤维化、黏液变性.肿瘤超过60%的区域内(尤其是肾下极肿块)瘤细胞丰富密集,有异型性,核分裂象多见(>4个/10 HPF),边缘呈浸润性生长,部分区可见出血坏死.免疫表型:肿瘤细胞vimentin、CD34弥漫阳性,CD99、bcl-2阳性,Ki-67增殖指数>20%.病理诊断:左肾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低度恶性).术后随访24个月情况良好.结论 肾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非常罕见,确诊主要依靠病理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并应与肾的其他梭形细胞肿瘤进行鉴别.治疗以手术完全切除为主,并注意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