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程康圃《儿科秘要》中的儿科八证说首析病因病机,详究脉因证治,重视五脏分证,强调各证合参,执简驭繁,简明实用。他提出的平肝、补脾、泻心六字治法在具体运用中,结合儿科八证,可以衍变成多种具体治法。  相似文献   

2.
脾胃病系儿科临床常见病症,历代儿科医家无不注重调理脾胃。儿科鼻祖钱乙概括了“脾主困”的病理特点,陈文中注重固护脾阳,万全强调小儿“脾常不足”,陈复正擅长调脾和胃。  相似文献   

3.
慢惊又称“慢脾风”,为儿科重症之一。临床以形神疲惫,面色萎黄,四肢不温,手足瘈疭,似搐非搐,睡卧露睛,或身虽有热,但口鼻气冷,脉沉迟缓等为其主证。我院副主任医师王玉玲老中医积六十余年儿科临床经验,拟温补法则治疗此症,屡获效验。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林季文 《新中医》1993,25(10):50-52
惊风一证,是以抽风为主要证候的总称。常见于3岁以内的小儿,起病突然,来势凶猛,变化迅速,为儿科急重症之一。正如《幼科释迷》所云:“小儿之病,最重惟惊。”北宋钱氏始以“心主惊风属肝”立论。创立惊风病名,并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二种类型,他认为急惊风是由于热甚生风,慢惊风是由于脾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中医基础理论及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强调“肝脾同治”理论在气血津液及脏腑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对小儿机体的影响,并指出“肝脾同治”理论在儿科疾病的诊疗及预防中的重要性。本文试从“肝脾同治”理论出发,阐述咳嗽、厌食、心肌受损及多动症等儿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法及方药特点,并通过总结临床经验及各家见解,为“肝脾同治”理论治疗及预防儿科疾病提供新观点。  相似文献   

6.
程康圃“六字学说”在儿科针灸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宝琪 《新中医》1990,22(7):33-34
程康圃,名德恒,是广东近代著名中医儿科学家,为清代道光至光绪年间(公元1821—1908年)人。晚年著《儿科秘要》,阐发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火常炎”的病理特点;并将其六代业儿科及其行医五十余年之儿  相似文献   

7.
黎敬波教授认为失眠应首责之肝脾肾三脏,肝郁脾虚和脾肾气虚乃最常见证型,分别处以柴芍合六君汤和金匮肾气丸合柴芍台六君汤加减。“多运动,早眠睡,慢进食,忌滚烫”的宣教帮助养成良好起居习惯,促进睡眠。  相似文献   

8.
《永乐大典》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类书,虽屡经祝融兵燹、内盗外劫,至今尚存800余卷。幸存于其中的医药文献颇为珍贵,其中儿科文献尤为可观,共收录明代以前儿科著作130余种,记载了小儿急慢惊风、小儿慢脾风、小儿慢肝风、小儿衄血、小儿诸丹等儿科病证30多种,载录儿科方剂1 600余首。对现存《永乐大典》儿科文献进行整理、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1.可用于已佚儿科古籍的辑佚;2.可用于儿科古籍的校勘;3.可从中发掘具有临床实用价值的儿科治法与方剂。  相似文献   

9.
北宋杰出儿科学家钱乙著的《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书中对小儿脾胃病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和治法。钱氏在谈到脾病的主证时特别指出:“脾病困睡,泄泻,不思饮食”。又在辨别脾病虚实说:“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吐泻生风”。盖脾主消化水谷,输布精微并主四肢,肌肉,若脾为湿困,则身重倦怠、乏力、多卧寐;湿为热化,湿热熏蒸,则遍身发热;脾热不能输布津液则多饮水;脾虚运化失职,升降失常,则上吐下泻;脾虚肝木乘侮,则容易生风而出现慢惊一类的证候。此外,钱氏还强调提出:“脾胃虚衰,四肢不举,诸邪遂生”的论点。以及许多有关小儿脾胃辨证的论  相似文献   

10.
<正> “肺脾皆不足”说,首见于明代著名儿科学家万密斋《育婴家秘》一书。此说是万氏在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认识的基础上,并通过自己的医疗实践对小儿五脏恃点进行全面分析研究后提出的。它精辟地概括了小儿肺脾二脏的基本特点,为儿科疾病的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正确认识和掌握小儿“肺脾皆不足”这一特点,对儿科临床实践及小儿的健康保育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小儿惊风为儿科四大症(痘、疹、惊、疳)之一。本症多由外感风寒,内挟宿食,生痰化热,热急生风所致,或因致惊未尽,正气已虚,为半虚半实,或因正气耗竭,脾肾阳微或近于“纯阴无阳”等症。笔者自1975~1985年,采用针灸辨证治疗小儿惊风84例,其中急惊风31例,慢惊风29例,慢脾风24例,均取得较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运用四季脾旺不受邪的理论治疗慢乙肝探微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运用四季脾旺不受邪的理论治疗慢乙肝探微邱江东上海中医药大学81信箱(上海200032)笔者遵《金匮·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第一》“四季脾旺不受邪”之理论,治疗“慢乙肝”在临床上有新的体会,现探微如下。1立足经旨裨益临床仲师“四季脾旺不受邪”提示了健脾胃...  相似文献   

13.
慢传输型便秘属于中医学“便秘”范畴。基于中医理论从病因病机、辨病辨证方面探讨慢传输型便秘与“脾-肠-气机”之间的关系,认为其病机有三:脾失运化是导致慢传输型便秘的根本、气机的升降失调是慢传输型便秘形成的病理基础、气滞贯穿于慢传输型便秘的始终。病理因素离不开水湿、痰浊、瘀血,同时结合“六腑以通为用”的思想,进而总结出从“脾-肠-气机”理论治疗慢传输型便秘,强调临证治疗上以健脾益气、行气导滞、调畅气机为主,以期此法在临床上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及应用。  相似文献   

14.
“和法”源于《内经》,发展到张景岳“和略”“和阵”;现代江育仁立论“脾健在运,运属和法”。文章认为“和法”可用于治疗虚实夹杂之脾胃(肝脾)疾病,以消化不良、便秘、抽动障碍、乳房早发育为例,介绍“和法”在儿科的应用体会。  相似文献   

15.
喻嘉言儿科学术观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嘉言为我省明末清初著名中医学家,精通临床各科,擅治疑难大证,著有《尚论篇》、《医门法律》、《寓意草》医学3书。其在伤寒、温病、内科杂病方面的学术特点,多有评价,但其在儿科方面的学术见解,却少专论。本文对此,略予探讨。1 辟“惊风”病名,力正其误考宋代以前,尚无“惊风”病名,只有“惊痫”之称。至北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始提出小儿急、慢惊风之名。其后医家多宗其说而有所发挥,如钱乙《小儿药证直诀》立五脏寒热虚实阴阳之惊风辨治原则,南宋刘日方《幼幼新书》又创“慢脾风”、“慢肝风”等病名,明代虞抟、万全…  相似文献   

16.
明代的儿科医家万全,通晓中医各科,尤以儿科为最精,被当代誉为“医圣”。他在钱仲阳“脏腑虚实辨证”的启迪下,提出了小儿“三有余,四不足”的学术见解(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对后世探讨小儿生理、病理具有指导意义。现仅就其“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略述己见.  相似文献   

17.
林毅教授在系统继承历代医家郁证学说精华的基础上,结合长期临床实践,拓展了郁证学说在乳腺病中的运用,提出了“六郁治乳”理论。认为中医治疗乳病可从气郁、血郁、火郁、痰郁、食郁、湿郁“六郁辨之”,乳房疾病的产生主要与肝、脾(胃)、肾及冲任等经络相关;乳腺疾病可从“六郁治之”,确立了“明辨六郁,详察虚实,标本兼顾,平衡调治”的总体治则,临床诊疗可采用祛除诸郁之疏肝、祛瘀、清热、化痰、利湿、消食、健脾、补肾等“八法”,以平衡调治为宗。“六郁治乳”理论为构建中医乳房病学系统的理法方药辨治体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脾虚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病,主要由于脾胃虚损,运化失赏,消化吸收功能长期障碍,以致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肌肤失养而形成的一种慢性病证。故我们以脾气虚厌食症患儿为研究对象,并根据中医学“脾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四季脾旺不受邪”的理论,探讨了脾气虚,脾失健运易受邪的机理。  相似文献   

19.
中医儿科饮食护理六要素邵阳市卫校(422000)蒋利群主题词儿科护理,饮食疗法,中医护理学小儿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其生机旺盛,新陈代谢迅速,所需营养较成人更迫切。但小儿“脾常不足”,消化功能较薄弱,转输运化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加上饮食不知自节,生活不能...  相似文献   

20.
抽动-秽语综合征的中医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抽动-秽语综合征属中医“QieChong”“慢惊风”范畴,病因与情志不遂,外感六淫有关,病变以肝为主导,病理因素以痰火搏结、肝气疏泄太过为主,分为肝风内动、痰火扰神,脾虚肝亢、阴虚动风四型,依次用泻青丸、礞石滚痰丸、缓肝理脾汤,三甲复脉汤加减治疗。并介绍了近十年来中医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