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儿童恶性淋巴瘤3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恶性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或其它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 ,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 ,很容易误诊 ,我院近年来误诊了 5例儿童恶性淋巴瘤 ,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本组 5例 ,男 4例 ,女 1例 ,年龄 9月至 1 3岁 ,误诊时间 1 0d至 1 0月。1 .2 首发表现及误诊疾病以右眼睑  相似文献   

3.
4.
200例儿童恶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儿童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和病理特点。方法 收集1982年~2002年6月12岁以下200例儿童恶性淋巴瘤病理资料,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化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小儿非霍奇金淋巴瘤主要以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LB)、伯基特淋巴瘤及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ALCL)为主;霍奇金淋巴瘤(HL)主要表现为混合细胞型、淋巴细胞为主型和结节硬化型3种亚型。未见淋巴细胞消减型病例。结外淋巴瘤主要发生在胃肠道,大部分为B细胞型。小儿恶性淋巴瘤的发病年龄高峰在6~7岁,发病时小于2岁者大部分为LB。除ALCL男女比为1:1外,其他各型男女比在1:0.14~1:0.43间。临床分期HL与ALCL以I~Ⅱ期为主,LB以Ⅲ期最多。大部分淋巴瘤表现为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外周淋巴结肿大。LB者53.73%发生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 小儿恶性淋巴瘤组织病理学特点与成人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除ALCL外,其他各型淋巴瘤男性均明显高于女性,T细胞来源的淋巴瘤远多于B细胞淋巴瘤,LB预后最差,ALCL预后相对较好。HL与成人相似。免疫组化在小儿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提高小儿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经病理检查确诊的曾被误诊的小儿急性淋巴瘤23例。结果:误诊为结核病8例,白血病6例,肠套叠、淋巴结炎各2例,脊髓炎、睾丸炎、出血性鼻炎、组织细胞增生症、皮肤过敏症各1例。结论:对原因不明的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原因不明的发热、贫血、骨痛及肝脾肿大、原因不明的截瘫、睾丸肿大、皮肤肿块,应常规进行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结外恶性淋巴瘤(PENL)是指原发于淋巴结外组织(包括淋巴组织和非淋巴组织)的恶性淋巴瘤。儿童恶性淋巴瘤占小儿恶性肿瘤的第三位,发病仅次于白血病及脑瘤,尤其是原发性结外恶性淋巴瘤,临床表现复杂,早期易被误诊,现将我院十几年来收治的36例儿童PENL作一临床分析。  相似文献   

8.
恶性淋巴瘤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小儿恶性淋巴瘤(ML)的死亡原因。方法 搜集我院20年来小儿ML资料完整的死亡病例,根据ML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症状分组,治疗方法等与预后有关的重要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23例淋巴瘤死亡病例中非霍奇金淋巴瘤19例,占83%,Ⅳ期患者17例,占74%,有症状的B组18例。占78%,男性发病17例,占74%,男女之比为2.8:1。结论 ML预后主要与病理类型,临床分期,有无临床症状等因素有关。非霍奇金淋巴瘤,Ⅲ期或Ⅳ期患者,有临床症状的B组死亡率高,男性发病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9.
以骨质破坏为主的儿童恶性淋巴瘤临床及影像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初步探讨表现为骨质破坏的儿童恶性淋巴瘤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案选择、疗效和预后,对6例表现为骨质破坏的儿童恶性淋巴瘤进行影像学检查、免疫组化检查、病理分型及选择方案化疗和放疗并长期随访。结果显示6例患儿CT和MRI检查均有不同骨质破坏,免疫分型为B型;采用MCP方案化疗后1例死亡,5例长期无病生存。提示表现为骨质破坏的恶性淋巴瘤临床少见报道,应通过影像学和病理检查及早确诊,可采用常规化疗方案结合放疗治疗,预后与临床分期相关。  相似文献   

10.
抗CD20单克隆抗体在儿童B细胞恶性淋巴瘤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Rituximab (美罗华 )为抗CD2 0 的单克隆抗体。以Rituximab为单一制剂治疗低度 /滤泡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国内外均未见Rituximab在儿童中应用的报道。我们对 4例儿童B细胞NHL应用Rituximab进行治疗 ,以了解儿童对Rituximab治疗的耐受性及治疗的副作用 ,现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4例患儿均为B细胞型非霍奇金淋巴瘤 ,高度恶性 3例、低度恶性 1例 ;Ⅰ期 1例、Ⅱ期 1例、Ⅲ期 2例 ;男性 3例、女性 1例 ;年龄 12岁 1例、8岁 2例、3岁 1例。均按全国儿童B细胞NHL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征、疗效及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近10年收治的60例淋巴瘤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按照WHO淋巴组织肿瘤分类标准和St.Jude分期系统进行分类、分期,并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60例患儿中男43例、女17例,中位发病年龄8岁(6个月~15岁)。因局部肿物就诊者最多(21例,35.0%),骨髓及中枢神经系统受累比例分别为63.3%和6.7%。霍奇金淋巴瘤(HL)与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分别占8.3%、91.7%。HL均为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NHL常见类型包括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白血病、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及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根据St.Jude分期,晚期(Ⅲ~Ⅳ期)57例,占95.0%;疾病进展/复发8例,发生事件中位时间为14个月(6~84个月)。患儿5年总生存率为(78±6)%,其中HL与NHL的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76±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0)。COX分析显示,性别(P=0.038)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儿童淋巴瘤以男性多见,学龄期相对高发,就诊时多为晚期,以NHL多见。女性是影响预后的不良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儿童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收集1982年1月—2010年1月诊断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195例,进行临床和病理分析。结果儿童NHL发病年龄高峰在6~8岁,男女之比为2.3∶1,Ⅲ期和Ⅳ期占49.2%。病理组织类型主要有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LBL)、Burkitt淋巴瘤(BL)、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ALCL);88.8%LBL为T细胞性淋巴瘤,BL皆为B细胞性淋巴瘤,ALCL皆为T细胞性淋巴瘤。37.9%病例首发于淋巴结外组织,56.1%LBL患儿确诊时已累及1个以上部位。结论儿童NHL的临床及病理表现与成人NHL存在很大差异。免疫组化等技术对NHL的病理诊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儿童血栓性疾病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血栓性疾病是一类因凝血和纤溶系统成分异常改变而破坏凝血-抗凝系统动态平衡所导致的疾病,主要分为静脉血栓和动脉血栓,其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非常困难,且易涉及全身各脏器,常造成严重后果。因此,筛选和判断高危人群,预防血栓形成,降低死亡率、致残率是血栓性疾病现代预防和治疗的核心。为提高儿科临床医师对血栓性疾病的防治意识及诊疗水平,降低漏诊率及误诊率,本研究就24例血栓性疾病患儿资料作一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小儿消化性溃疡在临床上并不少见,由于表现不典型,常常出现误诊、漏诊从而延误治疗的情况.近年来,随着胃镜检查在儿科临床的广泛应用,小儿消化性溃疡已受到重视,检出率明显提高.本文对2001年1月至2005年3月在我院行纤维胃镜检查的小儿消化性溃疡6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原发性淋巴结外淋巴瘤(PENL)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方法 总结1995~2000年住院PENL病例共13例。结果 该组病例发病年龄高峰6~10岁,原发部位以胃肠道最常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是相应组织器官受累引起的浸润、压迫、阻塞、出血症状和全身症状。病理类型本组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误诊率极高,该组误诊率为76.9%。结论 病理活检结合免疫组化为确诊手段。  相似文献   

16.
儿童隐球菌性脑膜炎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隐球菌性脑膜炎/脑膜脑炎(cryptococcal menin-gitis/meningoencephalitis)主要是由新型隐球菌感染脑膜和(或)脑实质所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起病呈亚急性或慢性。近年来,在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隐球菌感染率逐年升高[1],在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中,随着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隐球菌等条件致病菌的感染也越来越多[2]。隐球  相似文献   

17.
16例儿童坏死性肺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No abstract available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儿扩张型心肌病(DCM)的心电图特点及DCM并心律失常的相关因素。方法:总结68例1998年1月至 2010年3月住院的 DCM 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心律失常及严重程度分为3组:严重心律失常组(42例),非严重心律失常组(20例),无心律失常组(6例),比较各组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及短轴缩短率(LVFS)。结果:68例DCM患儿心电图均存在异常,以窦性心动过速(91%)和异位搏动(86%)最常见。严重心律失常组LVED(74±6 mm)大于非严重心律失常组(65±4 mm)和无心律失常组(61±3 mm);非严重心律失常组LVED亦大于无心律失常组,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严重心律失常组LVEF、LVFS 分别是(30±11)%、(22±4)%,低于非严重心律失常组[(37±12)%、(28±5)%]和无心律失常组[(45±9)%、(34±7)%]; 非严重心律失常组LVEF、LVFS亦低于无心律失常组,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M患儿心电图异常以窦性心动过速和异位搏动最常见;心律失常是DCM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左心室大小、心功能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