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气道黏液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行纤维支气管镜治疗的116例MPP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患儿纤维支气管镜下黏膜损害情况分为黏液栓组(67例)和对照组(49例),对两组患儿的性别、发病年龄、热程、有无胸腔积液、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LDH)、发病后开始使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时间、首次行纤维支气管镜时间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及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logistic回归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黏液栓组的年龄、总热程、CRP和LDH水平、合并胸腔积液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岁(OR=7.45,95%CI:1.52~36.71),热程≥10 d(OR=4.01,95%CI:1.58~10.20), CRP≥40 mg/L(OR=5.41,95%CI:1.87~15.67)和LDH≥350 U/L(OR=3.63,95%CI:1.35~9.75)是MPP患儿气道黏液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46(95%CI:0.773~0.919,P=0.000).结论 当MPP患儿年龄≥3岁、热程≥10 d、CRP≥40 mg/L、LDH≥350 U/L时,有气道内黏液栓形成的可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SMPP)合并胸腔积液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46例合并胸腔积液和53例无胸腔积液的SMPP患儿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结果与SMPP无胸腔积液组相比,SMPP合并胸腔积液组的男性、合并肺不张、肺外系统损害以及全身糖皮质激素使用比例均升高,住院天数、发热天数、阿奇霉素起效时间以及出院后肺部病变吸收时间均延长,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D-二聚体、乳酸脱氢酶水平均升高,白蛋白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少、中量胸腔积液组相比,大量胸腔积液组患儿的年龄较大,发热天数和住院天数明显延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水MP阳性患儿的年龄大于胸水MP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MPP合并胸腔积液患儿内气道分泌状态评级4级组的D-二聚体和LDH水平高于评级≤4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MPP合并胸腔积液患儿热程更长、肺内外并发症发生率高、血清炎症指标和血生化指标均明显异常,单纯阿奇霉素起效时间和后期肺部病变吸收时间更长。急性期需尽早预测全身糖皮质激素应用的可能性,出院后需定期随访胸部影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气道黏液栓形成的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吸收缓慢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不足, 为判断预后及指导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收治的67例纤维支气管镜下表现为气道黏液栓形成的MPP患儿的病例资料, 根据复查影像学是否恢复正常, 分为肺炎吸收缓慢组(n=30)和对照组(n=37)。比较两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影像学结果及治疗的差异, 对有显著差异的指标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结果 肺炎吸收缓慢组外周血中性细胞比例(N)、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纤维蛋白原(FIB)、IgM水平及胸腔积液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P结论 黏液栓形成的MPP患儿总热程、N、CRP、FIB及首次行纤维支气管镜治疗时间对提示肺炎吸收时间超过2个月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早期识别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的临床指标,为早期干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诊断为肺炎支原体肺炎(MPP)的14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RMPP患儿 32例,普通型MPP患儿110例,比较两组患儿临床指标的差异。结果 RMPP患儿发病年龄及学龄期儿童所占比例均高于普通型MPP患儿(PPPP40 mg/L、血沉(ESR)>30 mm/h联合乳酸脱氢酶(LDH)>300 IU/L的发生概率明显高于普通型MPP患儿(P结论 RMPP患儿以学龄期儿童为主,影像学表现为肺实变的大叶性肺炎、有胸腔积液肺内并发症、CRP升高及ESR联合LDH同时增高对儿童RMPP的早期识别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性胸腔积液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肺炎旁胸腔积液(PPE)患儿的临床资料,比较支原体感染与非支原体感染患儿的差异,并对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得出各指标的诊断界值及回归模型的诊断准确度。结果支原体感染与非支原体感染患儿的年龄、外周血白细胞数、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免疫球蛋白IgA及IgM,胸腔积液中多核粒细胞比例、葡萄糖及乳酸,以及胸腔积液纤维分隔形成、胸膜增厚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血清IgM及LDH,胸腔积液中乳酸(LAC)在支原体感染组及非支原体感染组间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诊断界值分别为ROC曲线下面积(AUC)=0.887(95%CI:0.830~0.944,P0.001)。结论对于病原不明确的PPE患儿,若存在年龄3.92岁,血清IgM1.29 g/L及LDH367 U/L,胸腔积液LAC4.02 mmol/L时,应高度怀疑支原体感染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和(或)细菌性肺炎所致塑型性支气管炎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收集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诊断为塑型性支气管炎患儿的临床资料。依据其感染病原分为肺炎支原体肺炎组、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细菌感染组和细菌性肺炎组。分析3组患儿临床表现(发热、咳嗽、肺部体征、发热峰值及发热持续时间等)、实验室检查(WBC、CRP、转氨酶和病原培养等)、胸部CT、支气管镜所见气道黏膜损害、支气管塑型分泌物栓病理学检查和治疗情况。结果 15例塑型性支气管炎患儿进入分析,年龄2~15岁。肺炎支原体肺炎组5例,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细菌感染组6例,细菌性肺炎组4例。3组患儿均急性起病,均以发热和咳嗽为主要表现入院。①肺炎支原体肺炎组均无急性呼吸窘迫和肺外阳性体征;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细菌感染组需呼吸支持者和伴肺外阳性体征者均为1/6例;细菌性肺炎组需呼吸支持者和伴肺外阳性体征者均为3/4例。②3组胸部CT检查均提示单侧或双侧肺实变,肺不张和胸腔积液肺炎支原体肺炎组分别为1/5例和3/5例,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细菌感染组分别为3/6例和5/6例,细菌性肺炎组分别为3/4例和1/4例。③3组支气管镜检查均可见气道黏膜充血和肿胀,但程度和范围以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细菌感染组和细菌性肺炎组为著;气道黏膜局部损害以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细菌感染组为著,其中2例伴支气管通气不良,有远端支气管闭塞可能。④3组支气管镜检查均有支气管树样塑型分泌物栓栓取出,病理组织学分型均为Ⅰ型。结论 与细菌性肺炎相比,肺炎支原体肺炎在全身炎症反应较轻时即可发生塑型性支气管炎。肺炎支原体肺炎所致塑型性支气管炎的气道黏膜损害较轻,支气管塑型分泌物栓较短,应及时行支气管镜检查以协助诊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浆D-二聚体与血清IL-6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对2016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间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60例患儿中,其中30例为支原体肺炎,30例为非支原体肺炎患儿,选取30例同时间内儿童保健门诊健康查体儿童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三组中D-二聚体、血IL-6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支原体肺炎组和非支原体肺炎组患儿D-二聚体、血清IL-6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两者呈正相关。支原体肺炎患儿中D-二聚体、血清IL-6水平高于非支原体肺炎组(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可激活凝血机制,导致血液呈高凝状态,致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且D-二聚体与血清IL-6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背景 部分儿童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合并黏液栓,可导致炎性狭窄或闭塞.目的 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合并黏液栓的影响因素.设计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纳入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在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童医学中心住院、符合MPP诊断且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患儿,根据首次纤维支气管镜下是否观察到黏液栓分为无黏液...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SMPP)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 为临床早期识别SMPP提供指导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安徽省儿童医院呼吸科住院的263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重症组(88例)和轻症组(175例), 比较两组患儿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和支气管镜下表现的差异,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儿的性别、发病季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年龄大于轻症组(P<0.05), 按照年龄分组, 其中婴幼儿组SMPP发生率(14.10%)低于学龄前组(45.00%)及学龄组(37.65%)(P<0.05), 而学龄前组与学龄组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组发热程度、肺外并发症的比例高于轻症组, 热程、住院时间、大环内酯类药物使用时间长于轻症组(P均<0.05)。两组患儿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CRP)、前白蛋白、谷丙转氨酶、乳酸脱氢酶(LDH)、免疫球蛋白G、免疫球蛋白A、降钙素原、红细胞沉降率(ESR)、D-二聚体、肺泡灌洗液...  相似文献   

10.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发生后遗症的危险因素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患儿发生后遗症的相关危险因素,以指导临床治疗,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儿童医院2002年1月-2006年10月1 705例住院MPP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急性期后2个月胸片或肺CT表现分为后遗症组(144例)和对照组(190例).记录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热程、喘息、胸腔积液、肺外并发症,肺CT(或胸片)病变部位、肺部病变类型,WBC(N%、L%)、ESR、CRP,发病后开始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时间及开始应用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的时间;对两组上述各项指标进行组间对照研究,先行单因素分析,对单因素分析结果P<0.2的指标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热程>10 d(P<0.05,OR=1.987)、胸腔积液(P<0.01,OR=7.724)、病变部位位于右上肺(P<0.01,OR=3.547)、病变类型为大片状阴影(P<0.01,OR=2.009)、肺外并发症(P<0.05,OR=2.232)为肺炎支原体肺炎后遗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胸腔积液是较强危险因素.结论 热程、胸腔积液、病变部位、病变类型、肺外并发症均与肺炎支原体肺炎后遗症的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总结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患儿临床特点。方法收集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住院治疗的104例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其中44例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至少5 d,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仍有恶化,将其定义为RMPP组,余60例为MPP组。比较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LDH)、铁蛋白(SF)、血清免疫球蛋白、CD系列、凝血功能、Galectin-7、纤维支气管镜表现、胸部影像学表现等的差别。结果与普通MPP比较,RMPP患儿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绝对值增高,淋巴细胞计数及绝对值降低;外周血CRP、LDH、SF、Ig M、Ig E、Galectin-7明显增高;存在高凝状态;易合并其他感染;支气管镜下RMPP组患儿常有黏液分泌物阻塞,部分出现黏膜糜烂、坏死物阻塞;肺部影像学常提示肺部大片高密度均匀实变影(常超过2/3叶),常伴有胸腔积液。结论 RMPP患儿辅助检查有自身特点,提示RMPP发生与过强的免疫炎症反应、黏液高分泌、高凝状态及混合感染等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患儿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628例2~12岁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特点,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RMPP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各独立危险因素在RMPP中的预测价值。结果与486例普通型支原体肺炎(GMPP)相比,142例RMPP患儿的年龄更大,热程、住院时间、阿奇霉素治疗天数更长,肺外并发症、右肺病变、右上肺病变、胸腔积液、大叶性肺不张、肺部大片实变影及胸膜增厚的比例更高,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CRP)、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白介素(IL)-6、IL-10、干扰素-γ(IFN-γ)及总Ig A水平也更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P、LDH、IL-6、IL-10和IFN-γ是RMPP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CRP、LDH、IL-6、IL-10及IFN-γ用于鉴别RMPP和GMPP患儿具有较好价值,其最佳阈值分别为15.3 mg/L、402 IU/L、13.82 pg/mL、5.07 pg/mL和13.84 pg/mL。结论临床症状、肺部影像学表现加重,血清CRP、LDH、IL-6、IL-10及IFN-γ水平明显升高有助于早期识别RMPP。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白细胞介素6(IL -6)在肺炎支原体感染中的变化及其免疫致病作用 ,采用ELISA法检测43例MP肺炎、17例MP肺炎合并胸腔积液、30例健康对照小儿血清IL -6水平 ,同时检测17例胸腔积液胸水中IL -6含量。结果胸腔积液组和MP肺炎组血清IL -6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均<0.01) ;胸腔积液组与MP肺炎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胸腔积液患儿外周血WBC≥10.0×109/L组、CRP阳性组的胸水IL -6水平较WBC<10.0×109/L、CRP阴性组两组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均<0.01)。提示IL -6在儿童支原体肺炎肺外并发症的病程进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预测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RMPP)可能遗留闭塞性支气管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总结, 收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二科2013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RMPP的23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结果、影像学结果及随访资料等, 依据支气管镜下表现以及出院1年以上的肺部影像学表现, 分为遗留闭塞性支气管炎组(简称闭塞组)和非闭塞性支气管炎组(简称非闭塞组),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非参数检验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特征的差异,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闭塞性支气管炎发生的危险因素, 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遗留闭塞性支气管炎的预测价值。结果 230例RMPP患儿中男115例、女115例, 闭塞组95例, 就诊年龄(7.1±2.8)岁;非闭塞组135例, 就诊年龄(6.8±2.7)岁。闭塞组的发热持续时间、C反应蛋白(CRP)峰值水平、乳酸脱氢酶(LDH)峰值水平、≥2/3肺叶实变、胸腔积液、发生气道黏液栓以及黏膜坏死占比均高于非闭塞组[(17±9)比(12±3)d、(193±59)比(98±42)mg/L、730(660, 814)比486(452, 522)U...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并发心腔内血栓、肺栓塞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回顾分析1例MPP并发心腔内血栓、肺栓塞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检索分析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PubMed中MPP合并心腔内血栓病例。结果患儿,男,4岁,以发热、咳嗽起病;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1:1280,D-二聚体明显升高;肺CT提示左肺大片炎性实变,超声心动图发现右心室腔内肿物。患儿予右室肿物摘除术、支气管镜灌洗、抗感染等综合治疗,肺部炎症一度好转;随后又加重,胸部增强CT示左下肺栓塞;再经抗凝治疗后,肺部炎症、肺栓塞好转。患儿右室肿物术后病理为炎性坏死组织。患儿最终诊断为MPP合并心腔内血栓、肺栓塞。检索到国内外文献报道4例MPP并发心腔内血栓患儿,均为男性,年龄4~9岁,3例在发病4~11天发现心腔内血栓,4例抗心磷脂抗体阳性,2例D-二聚体升高,2例手术,2例抗凝治疗。随访3个月患儿均痊愈,抗心磷脂抗体均转阴。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导致大叶性肺炎或胸腔积液时,应动态监测D-二聚体水平、抗心磷脂抗体等,可及时发现栓塞或血栓形成,早诊断、及时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肺炎支原体(MP)感染致儿童坏死性肺炎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0月至2017年10月住院确诊为MP感染致坏死性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共26例患儿,男10例、女16例,平均年龄(5.76±2.60)岁。所有患儿均表现为发热、咳嗽,高热(≥39.0℃)23例(88.5%),总热程为(16.88±7.42)d;肺部听诊均为呼吸音减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9.0~36.8)×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峰值平均(69. 2±13. 2)%,C反应蛋白(CRP)(1~202.5)mg/L;乳酸脱氢酶(LDH)平均(448±247)U/L。病初胸部影像学均表现为整叶以上均一的实变高密度影,20例(76.9%)合并胸腔积液;后期复查肺CT示均在肺实变基础上出现薄壁空洞或多发含气囊腔。纤维支气管镜检查,23例(88.5%)表现为黏液栓堵塞管腔。所有患儿均使用甲基泼尼松龙,21例2 mg/(kg·d)有效,5例调整为4 mg/(kg·d)后发热好转,平均激素应用时间为(13.08±8.38)d。中位住院天数为[16.5(7~32)]d。2例失访,24例随访半年,复查肺CT,16例肺部几乎完全恢复,5例遗留胸膜肥厚,1例支气管扩张,2例闭塞性支气管炎。结论 MP感染致儿童坏死性肺炎常表现为持续高热、呼吸音减低、肺部实变、黏液栓堵塞管腔;经积极抗感染、激素综合治疗,预后相对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迁延与非迁延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气道黏膜损害的形态学特点,以期为临床判断预后和制定综合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收集2006年6月至2007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诊断为肺炎支原体肺炎,并于急性期行支气管镜检查的住院患儿为研究对象。依据迁延性肺炎定义分为迁延性肺炎支原体肺炎(迁延)组(病程≥1个月)和非迁延性肺炎支原体肺炎(非迁延)组(病程<1个月)。分析两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支气管镜所见气道黏膜损害以及治疗和预后情况。结果 研究期间144例(男61例,女83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进入分析,年龄2~15岁。迁延组36例,非迁延组108例。胸部X线检查显示所有患儿均有单侧或双侧的肺实变。迁延组伴肺不张或含气不良25/36例(69%), 非迁延组为48/108例(44%);迁延组伴胸腔积液或胸膜增厚14/36例(39%),非迁延组为24/108例(22%)。两组均可见气道黏膜滤泡样增生、粗糙、充血、肿胀、纵行皱褶和黏液性分泌物增多等,但程度和范围以迁延组为著;气道黏膜滤泡样增生和黏液性分泌物增多发生率迁延组显著高于非迁延组(36/36例 vs 91/108例,35/36例 vs 89/108例;P均<0.05)。支气管开口炎症性狭窄,黏液栓阻塞及段支气管通气不良发生率迁延组显著高于非迁延组(11/36例 vs 10/108例,18/36例 vs 22/108例、24/36例 vs 44/108例;P均<0.05)。气道黏膜糜烂(3例)、肉芽组织增生(1例)、管腔闭塞(4例)和塑型性支气管炎(4例)等表现仅见于迁延组。结论 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气道黏膜损害特征性表现为黏膜滤泡样增生及黏液性分泌物增多,其持续存在表明气道黏膜炎症为活动性,提示肺炎支原体感染或炎症反应控制不良;黏膜糜烂、肉芽组织增生、闭塞性支气管炎及塑型性支气管炎可能提示病程迁延不愈。  相似文献   

18.
儿童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特征及激素治疗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临床特征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6月至2008年8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治疗的34例重症MPP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指标、X线胸片特征及诊治过程,并根据其是否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分为激素治疗组和未用激素治疗组,对比两组的热退时间、住院时间及治愈率。结果 34例均有咳嗽及发热,且均为高热,入院前平均发热(10.1±4.0)d。19例白细胞升高,均有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乳酸脱氢酶(LDH)早期明显增高;30例X线胸片表现为一侧肺部片状阴影,其中15例合并胸腔积液,4例合并肺不张。34例均存在2项或2项以上心肌酶谱增高,伴肝功能异常者23例;均存在血清MP-IgM阳性。激素组22例发热时间(16.9±8.3)d显著短于非激素组[(14.4±3.2)d,P=0.006];激素组治愈率显著高于非激素治疗组(45%、7.1%,P=0.017);2组平均住院日相比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15.2±4.0)d、(14.1±2.9)d,P=0.404]。对4例合并肺不张患儿给予支气管肺泡灌洗,1例未给予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者出现了闭塞性毛细支气管炎的表现。结论...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早期介入治疗在合并有气道内黏液栓阻塞的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根据入院至行纤支镜介入治疗的时间,将纤支镜下发现气道内黏液栓阻塞的MPP患儿随机分为早期介入组(≤ 3 d;n=40)和晚期介入组(> 3 d;n=56),对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并随访1~3个月。结果 96例患儿中,38例纤支镜下发现塑型性支气管树形成,其中早期介入组10例,晚期介入组28例(P=0.01)。早期介入组患儿的纤支镜介入治疗后热程、住院时间、WBC恢复正常时间、CRP恢复正常时间短于晚期介入组(P < 0.05);肺不张复张率高于晚期介入组(P < 0.05)。出院时早期介入组肺部实变吸收面积 ≥ 60%的患儿比例高于晚期介入组;随访3个月时,早期介入组肺部实变吸收面积 ≥ 90%的患儿比例高于晚期介入组(80% vs 55%,P=0.01),而肺不张的发生率低于晚期介入组(P < 0.05)。结论 对于气道内有黏液栓阻塞的MPP患儿,早期行纤支镜介入治疗可缩短病程,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MPP)合并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的临床特征。方法 纳入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的MPP住院患儿310例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单纯MPP患儿241例(未合并外周血淋巴细胞减少),MPP合并外周血淋巴细胞减少患儿69例,比较两组患儿临床资料及治疗转归。结果 与单纯MPP组比较,MPP合并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组的热程和住院时间均较长,C反应蛋白、乳酸脱氢酶、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肺炎支原体DNA拷贝数值均显著升高(P < 0.05)。MPP合并淋巴细胞计数减少组肺实变、肺外并发症、支气管镜下严重病变(糜烂/痰栓)及重症MPP病例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单纯MPP组(P < 0.05)。结论 MPP合并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减少患儿存在更严重的免疫损伤;外周血淋巴细胞数量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MPP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