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 探讨11C-胆碱和18F-FDG PET/CT在脑胶质瘤显像中的意义,以提高PET/CT对脑胶质瘤病变的诊断价值。 方法 分别对21例颅脑占位疑似脑胶质瘤患者行11C-胆碱及18F-FDG PET/CT颅脑显像,分析11C-胆碱和18F-FDG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与患者年龄、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 结果 21例患者的18F-FDG和11C-胆碱SUVmax与患者年龄无显著相关性,18F-FDG SUVmax与病变的良、恶性也无显著相关性,而11C-胆碱SUVmax与病变良、恶性存在一定相关性。 结论 11C-胆碱PET/CT在诊断和鉴别颅内胶质瘤病变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恶性单发肺结节边缘征象所在区域18F-FDG摄取程度的差异,分析肿瘤不同生长模式对18F-FDG摄取程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50例恶性单发肺结节患者的18F-FDG PET/CT显像资料,测定结节各边缘征象(包括分叶征、毛刺征、胸膜牵拉征及血管集束征)所在区域的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ave)、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及标准化摄取均峰差(ΔSUV)。应用多组间均数比较LSD法分析各边缘征象所在区域18F-FDG摄取是否存在差异。结果50例恶性单发肺结节患者中,出现毛刺征者35例,SUVave=4.99±2.98,SUVmax=5.87±3.48,ΔSUV=0.88±0.67;出现分叶征者41例,SUVave=6.95±3.30,SUVmax=8.43±3.98,ΔSUV=1.48±1.04;出现胸膜牵拉征者26例,SUVave=4.45±2.03,SUVmax=5.40±2.45,ΔSUV=0.95±0.82;出现血管集束征者30例,SUVave=6.36±3.94,SUVmax=7.78±5.22,ΔSUV=1.42±1.52。分叶征组的SUVave、SUVmax及ΔSUV明显大于毛刺征组及胸膜牵拉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SD法,P=0.008、0.006、0.015及P=0.002、0.003、0.049);血管集束征组的SUVave及SUVmax明显大于胸膜牵拉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SD法,P=0.026、0.026)。结论肿瘤不同生长模式的区域18F-FDG摄取程度存在差异,18F-FDG PET/CT显像能够很好地反映增殖性生长与浸润性生长在同一肿瘤不同区域分布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3.
诊断价值 《武警医学》2018,29(6):591-594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显像结合高分辨率CT(high resolution CT,HRCT)对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4例SPN患者的18F-FDG PET/CT检查资料,其中76例加做HRCT扫描,所有病例经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18F-FDG PET/CT通过目测法和半定量法判断病灶的代谢情况,结合CT或HRCT病灶的形态学特征判断良、恶性。结果 48例仅行18F-FDG PET/CT检查的SPN患者,正确诊断32例为恶性,8例为良性,假阳性与假阴性各4例。76例加做HRCT的患者,正确诊断62例恶性与8例良性,假阳性与假阴性分别为2例和4例。18F-FDG PET/CT 结合HRCT与单纯18F-FDG PET/CT诊断SPN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率分别为94%、80%、90%与89%、67%、83%。结论 18F-FDG PET/CT协同HRCT可提高对SPN性质判断的灵敏度、特异性及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在淋巴结转移性鳞癌原发灶检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20年11月于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中心医院因发现淋巴结转移性鳞癌而原发灶不明行全身18F-FDG PET/CT检查的5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44例、女性12例,年龄19~81岁,中位年龄51岁。所有患者的淋巴结转移性鳞癌均于18F-FDG PET/CT显像前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原发灶经组织病理学检查或临床随访确诊。分析并计算18F-FDG PET/CT检测原发灶的检出率;原发灶与淋巴结转移部位、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的关系。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法分析原发灶与淋巴结转移灶的SUVmax的相关性。 结果 56例患者中,18F-FDG PET/CT检测原发灶阳性44例(真阳性42例、假阳性2例),检出率为75.0%;假阴性1例(鼻咽癌);11例患者18F-FDG PET/CT未发现原发灶。双变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原发灶与淋巴结转移灶的SUVmax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r=0.320,P<0.05)。 结论 18F-FDG PET/CT显像对淋巴结转移性鳞癌的不明原发灶检测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淋巴结转移灶与原发灶的18F-FDG代谢强度存在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联合同机高分辨率CT(HRCT)对肺磨玻璃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72例肺磨玻璃结节患者(恶性40例、良性32例)资料,对其临床资料、影像特征、SUVmax等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RCT下肺磨玻璃结节的直径(t=4.932,P < 0.001)、密度(χ2=29.425,P < 0.001)、分叶征(χ2=9.626,P=0.002)、毛刺征(χ2=7.605,P=0.006)、胸膜凹陷征(χ2=4.585,P=0.032)、血管集束征(χ2=7.605,P=0.006)及SUVmax(t=3.884,P < 0.001)在良、恶性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性别(χ2=0.026,P=0.873)、年龄(t=1.417,P=0.161)、空泡征(χ2=3.214,P=0.073)及空气支气管征(χ2=1.664,P=0.197)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混合型密度是鉴别良恶性病变的显著预测因子(χ2=10.261,OR=23.515,P < 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以结节直径≥11 mm、SUVmax≥0.9为评判指标具有较好的鉴别精度。HRCT、PET/CT及PET/CT联合HRCT对肺磨玻璃结节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75.0%、82.5%、90.0%,特异度分别为81.3%、78.1%、68.8%,准确率分别为77.8%、80.6%、80.6%。结论18F-FDG PET/CT联合HRCT通过对肺磨玻璃结节的代谢情况及影像学分析,对其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两者联合使用可以提高诊断的灵敏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结合高分辨率CT (HRCT)对孤立性肺结节(SPN)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经CT证实符合SPN的病例173例,应用PET-CT技术对SPN病例进行双时相显像及同机HRCT,早期显像于注射18F-FDG后50 ~60min,并行HRCT,延迟显像于注射后2~2.5 h进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对继发性肾淋巴瘤(SRL)的诊断价值,并与肾脏免疫性疾病(RID)进行鉴别分析。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行18F-FDG PET/CT检查并经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或临床综合诊断确诊的12例SRL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其中男性7例、女性5例,年龄(50±15)岁,设为SRL组。同时选取18F-FDG PET/CT显像阳性、最终诊断为RID的患者10例,其中IgG4相关性肾病2例、肾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8例;男性5例、女性5例,年龄(60±10)岁,设为RID组。选取18F-FDG PET/CT显像肾脏正常的健康受检者10例,其中男性5名、女性5名,年龄(55±10)岁,设为正常对照组。观察和记录肾脏以及肾外组织受累的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测量并计算肾脏病变或肾皮质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肾脏病变或肾皮质SUVmax与肝脏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mean)的比值(SUV ratio)及肾外受累组织SUVmax。3组受检者SUVmax、SUVratio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SRL组与RID组肾外受累病变18F-FDG摄取SUVmax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结果 12例SRL患者中,受累肾脏18F-FDG PET/CT显像表现为双侧肾脏多发结节与肿物型6例,肾脏弥漫性肿胀型6例,病变摄取18F-FDG均异常增高。10例RID患者中,受累肾脏18F-FDG PET/CT显像均表现为双肾弥漫性肿胀型,肾实质弥漫性18F-FDG摄取增高,与肾脏弥漫性肿胀型SRL表现相似。在肾外受累病变方面,RID组多有常见好发的累及部位,SRL组多伴全身不同组织脏器的受累,分布无规律性。SRL组患者肾脏病变的SUVmax、SUVratio显著高于RID组(21.88±12.04对9.09±3.51、11.38±6.52对3.67±1.12),2组肾脏病变的SUVmax、SUVratio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SUVmax=3.23±0.39、SUV ratio=1.47±0.25),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7.189、18.361,均P<0.001)。SRL组肾外受累病变的SUVmax明显高于RID组(27.67±15.09对7.55±3.7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89,P=0.001)。 结论 18F-FDG PET/CT对SRL的诊断和全身受累范围的评估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且有助于与RID的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基于PET/CT、HRCT影像学特征的评分系统对孤立性肺部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PET/CT检查的孤立性占位性肺病变112例,其中良性病变44例,恶性病变68例。对孤立性肺病变的12项PET/CT及HRCT影像特征进行评估,初步建立量化分级系统,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良恶性病变的最佳诊断评分临界值。结果 PET/CT及HRCT预测孤立性肺部病变的指标包括年龄≥60岁(2分)、病灶大小≥1.0 cm(2分)、密度不均匀(2分)、边界清楚(1分)、SUVmax≥2.5(2分)、ΔSUVmax≥1.0(2分)、滞留指数≥15%(2分)、分叶征(3分)、毛刺征(3分)、胸膜牵拉征(3分)、空泡征(3分)。根据各项指标建立评分系统,随着评分增加,恶性率逐渐增高,通过ROC曲线得出12分为区分良、恶性病变的最佳临界点,灵敏度为92.6%,特异度为81.8%。结论 基于PET/CT、HRCT影像学特征的量化分级系统有助于鉴别孤立性肺部良恶性病变。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不同病理亚型细胞增殖核抗原Ki-67(简称Ki-67)增殖指数与18F-氟脱氧葡萄糖(FDG) PET/CT代谢参数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8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NSCLC的1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6例、女性48例,年龄39~85(63.9±9.1)岁。所有患者术前均行18F-FDG PET/CT和高分辨率CT(HRCT)显像。从PET/CT图像中提取代谢参数,包括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肿瘤代谢体积(MTV)、糖酵解总量(TLG);从HRCT图像中获取肿瘤大小和CT形态学特征。采用Mann-Whitney U 和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间PET/CT代谢参数、Ki-67增殖指数的差异;采用Pearson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对不同病理亚型的PET/CT代谢参数与Ki-67增殖指数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 134例NSCLC患者在肿瘤分期、肿瘤大小、病理亚型、淋巴结转移、CT形态学特征间的Ki-67增殖指数、SUVmax、MTV、TLG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634~84.842,均P<0.001)。所有患者的Ki-67增殖指数与SUVmax、MTV、TLG均呈线性正相关(r=0.787、0.309、0.651,均P<0.001)。低分化型腺癌(实体+微乳头状为主型腺癌)的Ki-67增殖指数与SUVmax、MTV、TLG均存在相关性(r=0.492、0.652、0.603,均P<0.05);而高分化型腺癌(贴壁为主型腺癌)的SUVmax和TLG、中分化型腺癌(腺泡+乳头状为主型腺癌)的SUVmax 与Ki-67增殖指数呈线性相关(r=0.568、0.567、0.671,均P<0.05)。 结论 NSCLC的Ki-67增殖指数与18F-FDG PET/CT代谢参数SUVmax、MTV、TLG均有相关性,且与SUVmax的相关性最高。NSCLC不同病理亚型的Ki-67增殖指数与不同的18F-FDG PET/CT代谢参数相关性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结节型肺隐球菌病(PC)患者的18F-氟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于福建省肿瘤医院经病理确诊的PC患者22例,其中男性17例、女性5例,年龄(54.77±7.93)岁。所有患者均行18F-FDG PET/CT显像,分析结节的数目、大小、分布、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及结节征象。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或Pearson相关性分析,不同组别结节征象的差异比较采用χ2检验、连续校正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 ① 22例PC患者的PET/CT显像共发现235个结节,18F-FDG代谢增高结节130个,SUVmax(3.5±2.9)与直径[(0.9±0.5) cm]呈正相关(r=0.702,P=0.000)。② 结节分布以右肺(57.4%,135/235)、下叶(64.3%,151/235)、肺野外带或胸膜下(80.0%,188/235)多见。③ 9例免疫功能受损宿主的代谢增高结节SUVmax(5.7±4.7)高于13例非免疫功能受损宿主(3.0±2.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1,P=0.011);前者(17.5%,10/57)的宽基底贴胸膜征象高于后者(6.2%,11/178),而后者(25.3%,45/178)的晕征高于前者(10.5%,6/5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911、4.628,P=0.005、0.031)。④ 单个肺叶受累和多个肺叶受累的患者各为11例,前者的代谢增高结节SUVmax(5.6±3.4)高于后者(3.2±2.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52,P=0.016);前者出现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的比例均高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2.911、47.022、17.395,均P<0.01)。⑤ 误诊和正确诊断的患者各为11例,前者的代谢增高结节SUVmax(5.0±4.6)高于后者(3.2±2.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825,P=0.106);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出现的比例前者均高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570、35.951、5.720,均P<0.05);后者(26.2%,50/191)晕征的比例高于前者(2.3%,1/44),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27,P=0.000)。 结论 结节型PC患者PET/CT显像的SUVmax与直径呈正相关。晕征是诊断的可靠征象。对于单个肺叶受累者,类肿瘤征象及18F-FDG代谢增高的表现易造成误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孤立性原发肺浸润性黏液腺癌18F-FDG PET/CT显像和HRCT征象及两者联合对该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为浸润性黏液腺癌、有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及病灶层面同机HRCT扫描资料的9例患者,对PET/CT早期、延迟显像及滞留指数、HRCT征象进行综合分析。结果HRCT图像上表现为2例呈实性结节、病灶周围无类似卫星灶样影,6例实性结节周围伴小点片及磨玻璃样影,1例为单纯磨玻璃样结节;分叶征(6例)、血管集束征(6例)、支气管充气征(4例)、空泡征(2例)、毛刺征(1例);18F-FDG PET/CT融合图像上8例病灶表现为不均匀FDG代谢增高,早期显像平均SUVmax为3.2±2.5,延迟现象SUVmax增高6例、降低2例,平均SUVmax为3.5±2.4,平均滞留指数为(10.4±29.3)%,9例均未见纵隔、双侧肺门淋巴结及其他部位转移征象,其18F-FDG PET/CT融合图像上18F-FDG摄取与HRCT相匹配,18F-FDG摄取相对集中于结节的实性区域,病灶磨玻璃区18F-FDG摄取不明显;综合手术病理结果等临床资料证实,9例均为T1N0M0期,与PET/CT分期一致。结论对于影像学检查发现肺孤立性占位患者,在单一影像学检查难以明确诊断的情况下,18F-FDG PET/CT双时相显像上病灶不均匀18F-FDG摄取相对集中于其实性区域的代谢方式与HRCT相联合,可辅助孤立性原发性肺浸润性黏液腺癌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18F-FDG PET/CT结合高分辨率CT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结合高分辨率CT(HRCT)对孤立性肺结节(SPN)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25例经手术病理检查或治疗随访证实的SPN(共27个)患者,同期行^18F—FDGPET/CT显像和病灶部位HRCT检查。^18F—FDGPET/CT用目测法结合半定量法判断良恶性。HRCT则根据病灶形态学特征判断良恶性。所得^18F—FDGPET/CT结果和^18F—FDGPET/CT与HRCT相结合结果分别与病理检查结果对照比较。结果27个SPN中15个恶性,12个良性。PET/CT正确诊断14个恶性和9个良性SPN。3个良性SPNPET/CT显像为阳性,其中2个经PET/CT和HRCT联合诊断为良性。联合诊断灵敏度和单纯PET/CT相同(93.3%),但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高于PET/CT(91.7%、93.3%、91.7%和93.7%对75.0%、82.4%、90.0%和85.2%)。结论^18F—FDGPET/CT结合HRCT是有效的无创性鉴别SPN良恶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对甲状腺偶发瘤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18^F-脱氧葡萄糖(FDG)PET/CT显像对甲状腺偶发瘤的检出率及检出恶性病灶的比例、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对鉴别诊断良、恶性病变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08年1月1190例无甲状腺癌病史的PET/CT受检者资料,对PET/CT发现的甲状腺偶发瘤行定性、半定量分析。对数据行Kruskal—Wallis检验或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对甲状腺偶发瘤的检出率为2.1%(25/1190),其中20例取得病理结果,良性病变9例,恶性病变11例(9例乳头状癌、1例滤泡状癌、1例肺癌转移),恶性比例高达55%(11/20)。良、恶性病变组间SUV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4.1±1.9和13.3±11.8,Х^2=8.8,P〈0.01)。甲状腺偶发瘤最大径(1.0~4.2cm)与其18^F-FDG摄取(SUVmax为3.0—46.0)之间无相关性(r=0.25,P〉0.01)。结论18^F-FDG PET/CT检查发现甲状腺偶发瘤中甲状腺癌比例很高,其SUVmax对鉴别诊断良、恶性病变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18F-FDG PET/CT对不同大小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评价18F-脱氧葡萄糖(FDG) PET/CT对不同大小范围孤立性肺结节(SPN)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从全国拥有PET/CT的10家医院筛选出已经获得病理学检查结果的SPN病例,收集诊断CT、PET/CT和病理检查结果以及标准摄取值(SUV)、结节大小等资料.诊断CT、PET/CT结果为肺癌、肺癌可能性大、肺癌可能者为阳性;结果为良性病变、良性可能性大、良性可能者为阴性;难以确定阳性和阴性者为不确定.采用SPSS 10.0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20个(120例)SPN中良性结节28个,恶性结节92个.直径或(长径+短径)/2≤1.0cm的结节17个,恶性病变9个;1.1~2.0cm 57个,恶性病变占75.44%;2.1~3.0cm 46个,恶性病变占86.96%.28个良性结节SUV最大值(SUVmax)的平均值为4.5±4.9, SUV平均值(SUVmean)的平均值为2.9±3.6;92个恶性结节SUVmax平均值为6.7±4.2, SUVmean平均值为4.9±3.6;良性结节的SUV显著低于恶性结节的SUV.无论良性还是恶性结节,随着结节的增大,SUV升高.诊断CT对结节良恶性鉴别的灵敏度为78.26%,特异性3/8,准确性72.22%; PET/CT灵敏度为94.51%,特异性64.00%,准确性87.93%.结论 18F-FDG PET/CT在SPN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和准确性,优于诊断CT;结节大小是判断SPN良恶性的重要指标,直径或(长径+短径)/2>2.0cm的结节,恶性可能性约为87%; SUV可以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但鉴于良性结节SUVmean的平均值为2.9±3.6,界值2.5仅供参考,尤其是对于≤1.0cm的结节.  相似文献   

15.
腺癌性孤立性肺结节的^18F—FDG PET/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腺癌性孤立性肺结节(ASPN)的^18F—FDG PET/CT显像特点。方法回顾分析35例ASPN的^18F-FDG PET/CT显像形态学和代谢特点,计算SUVmax,以公式[(延迟显像SUVmax-早期显像SUVmax)/早期SUVmax×100%]计算△SUVmax。以SPSS11.5软件对数据分别行t检验、方差分析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1)42.86%(15/35)ASPN呈典型的癌性肺结节表现(结节状FDG摄取增高),另有57.14%(20/35)ASPN FDG摄取呈片状、云雾状、肉眼无法辨认;结节状、云雾状、片状、肉眼无法辨认ASPN的SUVmax大小顺序递减,不同FDG摄取形态的ASPN早期和晚期SUVmax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0.696和24.758,P均〈0.001。(2)54.29%(19/35)ASPN SUVmax≥2.5,45.71%(16/35)ASPN SUVmax〈2.5。(3)68.57%(24/35)ASPN呈实性密度结节,31.43%(11/35)ASPN呈“磨玻璃”密度结节;早期SUVmax分别为4.54±2.69、1.30±0.87,t=-5.234,P〈0.001。(4)延迟显像ASPN的SUVmax为422±3.52,高于早期显像的3.49±2.72(t=-4021,P〈0.1301);延迟显像SUVmax是否增高与早期显像SUVmax的高低相关:94.74%(18/19)SUVmax≥2.5ASPN的△SUVmax为正值,仅56.25%(9/16)SUVmax〈2.5ASPN的△SUVmax为正值,P=0.013。(5)高分化ASPN SUVmax为1.70±1.51,低于中低分化ASPN的4.91±2.69,t=-3.951,P〈0.001,且△SUVmax〉0的比例(10/17)也低于中低分化ASPN(13/14),P=0.045。结论ASPNFDG摄取形态、代谢活性差异大,SUVmax〈2.5ASPN比例较高,△SUVmax对这类结节良恶性的鉴别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6.
目的:^18 F-FDG PET/CT结合 HRCT 对肺微浸润性腺癌(minimally invasive adenocarcinoma ,MIA)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28例肺 MIA 患者的^18 F-FDG PET/CT 及 HRCT 影像资料,患者均先行^18 F-FDG PET/CT显像,后行HRCT扫描检查,分析其形态学表现及放射性分布,同时测量其SUVmax值,分析PET/CT、HRCT、PET/CT结合 HRCT三者的准确率。结果28例患者中,18 F-FDG PET 显像有19例出现高于肺本底的局灶性异常放射性摄取增高影,以SUVmax>2.5为标准,诊断MIA的灵敏度为32.1%(9/28)。HRCT 病灶显示磨玻璃密度结节27例(96.4%),其中单纯磨玻璃密度结节10例,混杂磨玻璃密度结节17例,单纯实性密度结节1例;病灶出现边缘分叶征18例(64.3%),毛刺征20例(71.4%),空泡征或支气管充气征21例(75%),胸膜凹陷征12例(42.9%),血管集束征10例(35.7%),圆形结节征13例(46.4%)。PET/CT、HRCT、PET/CT结合 HRCT 三者的准确率分别为71.4%、82.1%和96.4%。结论^18 F-FDG PET/CT诊断MIA易出现假阴性,PET/CT结合HRCT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