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分析合并和未合并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探讨合并子宫腺肌病对子宫内膜癌诊断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产科确诊的子宫内膜癌病例541例,将病理诊断中合并有子宫腺肌病的59例作为实验组,随机抽取未合并子宫腺肌病的220例作为对照组,回顾性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检查结果.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子宫内膜癌患者分期早(Z=3.213,P=0.001),分化好(Z=2.642,P=0.0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单纯诊刮的符合率较对照组低,但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中B超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比例较对照组显著降低(x2=4.132,P=0.042).两组病例中ER、PR、P53、Ki-67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x2值分别为0.257、1.573、1.601、0.641,均P>0.05).但在不同分型、分化程度、分期的子宫内膜癌患者中ER、PR、P53、Ki-67的表达均有统计学差异(x2值2.203 ~30.630,均P<0.05),前两者与临床病理特征呈负相关,后两者呈正相关.结论 合并子宫腺肌病的子宫内膜癌患者肿瘤的分期早、分化好,预后更好.但因其子宫增大、病灶局限,使得单纯诊刮的病理符合率降低,使诊断更为困难.因此对于多孕、多次流产的高危子宫内膜癌患者诊断时建议行宫腔镜下诊刮.此外,对子宫内膜癌患者的手术病理标本行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判断其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2.
子宫腺肌病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临床诊断较困难,故漏诊率甚高。为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率,本文将经手术治疗、病理证实的206例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1.选择本院1992年1月至1998年6月,子宫切除术后标本,经病理确诊为子宫腺肌病206例,其年龄为25~54岁,平均42.43(±5.67)岁。其中未婚2例,原发不孕4例,其余发病前均有生育史。2.本文计数资料统计学处理,采用率的假设检验。 相似文献
3.
1993年1月至1997年12月间,我院妇科子宫切除后标本经病理确诊为子宫腺肌病258例,其中弥漫型(腺肌症)168例,局限型(腺肌瘤)90例,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患者年龄分布见表1。 相似文献
4.
子宫肌腺病自1908年,由Culleu首次命名以来.其确切的发病机理及病因仍不清楚。本病术前诊断有一定困难.多在对其它指征而切除的子宫进行,病理检查时偶然发现.术后病理诊断为子宫肌腺病(包括单发或合并病例)的61例病例作一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5.
孙阳春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8(5):46-47
目的:探讨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特点,减少误诊,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67例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7例中有继发性痛经史33例,月经失调19例。术前第一诊断子宫腺肌病的42例、子宫肌瘤的13例、功能性子宫出血7例、子宫内膜异位症4例、卵巢瘤1例。结论:误诊率高达37.31%(25/67),应加强临床诊断能力,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孕三烯酮治疗子宫腺肌病的疗效。方法:51例子宫腺肌病患者于月经第1天、第4天各口服孕三烯酮2.5mg一次,以后每周服用两次,剂量同前,连续服用6个月为一疗程。结果:51例患者在服药后4~6周后症状明显好转,3个月后全部消失。B超检查子宫体积明显缩小,血CA125水平明显降低,随诊6个月~2年无复发。结论:孕三烯酮治疗子宫腺肌病疗效满意,毒副作用较轻,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根据临床症状、彩色超声或磁共振成像检查诊断为子宫腺肌病的患者,行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应用4~5 F脾管或肝管或Cobra管成3 F微导管完成双侧子宫动脉插管,以混有抗生素的新鲜明胶海绵颗粒(直径1~3 mm)栓塞.术后观察月经量、痛经程度及子宫体积等变化.结果治疗后平均观察12±2个月经周期,临床症状缓解率达93.3%.其中,月经量减至术前(83.4±11.4)%,月经周期、经期无明显变化;25例患者术后痛经完全消失,3例明显缓解,2例复发;术后疼痛评分及痛经分级比术前明显降低(P<0.01);子宫体积平均缩小21.7%.结论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子宫腺肌病疗效显著,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子宫腺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CA125值及B超检查的特点,提高诊断率。方法对比分析38例妊娠合并子宫腺肌病和40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临床表现、血清CA125值及B超资料。结果两组有相似的临床表现,但妊娠合并子宫腺肌病以痛经,流产后下腹剧痛,宫体压痛为特点(P〈0.01),两组B超检查均有特征性改变,B超诊断符合率分别为65.79%及95%,有显著差异(P〈0.01);妊娠合并子宫腺肌病组血清CA125水平明显升高,其阳性率为78.94%,明显高于子宫肌瘤组(P〈0.01)。结论诊断妊娠合并子宫腺肌病可依据临床表现、血清CA125值测定及B超检查,综合分析能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子宫腺肌症中异位子宫内膜癌变漏诊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某患者,女,48岁,孕2产1,主述:进行性痛经加剧半年,平时月经规则,月经周期(MC)为7/30,量中,末次月经(LMP)为2007年6月20日,有痛经(为经前2天至月经干净期间下腹坠痛),近半年痛经加重,经净后亦有下腹痛,需服止痛药,外院诊断子宫腺肌症,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无明显疗效,来我院拟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2.
余平芝 《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3):52-53
目的:探讨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征,诊断、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40岁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的特点,并与同期〉40岁的患者相比较。结果:10年来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有了明显的增高,各年龄段的发病均有所增加,但各年龄段发病率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40岁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发病率10.64%。除1例晚期保守治疗病人死亡外,余11例手术治疗随访至今仍健在。结论:40岁以下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多与月经不调、不孕不育、多囊卵巢综合征等高危因素有关;对于年轻妇女特别是具有高危因素的年轻妇女应及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宫腔镜子宫肌内膜切除联合孕三烯酮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价值。方法:将63例子宫肌腺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42例和对照组21例。两组均采用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TCRE)切除子宫内膜全层基底膜及其下方部分肌层组织,研究组术后予孕三烯酮治疗12个月。两组术后均随访24个月,观察月经量、血红蛋白水平、痛经评分、子宫体积、血CA125、复发率和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24个月,研究组的月经量、血红蛋白水平、痛经评分、子宫体积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子宫体积缩小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血CA125下降值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发率(50.00%)明显低于对照组(13.97%)(P<0.01)。研究组患者的并发症主要为孕三烯酮所致轻度肝功能异常。结论:宫腔镜子宫肌腺病内膜切除联合孕三烯酮治疗子宫腺肌病安全、疗效显著、复发率低,是保守治疗子宫肌腺症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14.
陈绍容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08,4(1):33-34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CA125与CA153对诊断子宫内膜癌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选择2005年1月至2006年9月在本院术前与术后均诊断为子宫内膜癌的病例48例,进行CA125与CA153联合检测,并在术后2-3个月进行复测;选取同期手术,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子宫肌瘤的病例96例为对照组。结果CA125和CA153两项指标联合检测较单项检测对辅助诊断子宫内膜癌的敏感性提高85.6%,但特异性有所下降,总准确率提高到80.5%,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CA125和CA153两项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可提高子宫良性与恶性病变的鉴别能力,对判断疾病预后及复发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腹腔镜分期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效果及可行性。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1月江油市人民医院妇产科手术治疗的130例早期子宫内膜癌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67例患者采取腹腔镜分期手术治疗(腹腔镜组)、63例患者采取开腹分期手术治疗(开腹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并发症及手术前后患者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显著的长于开腹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832,P<0.001),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导尿管留置、住院时间均显著的低于开腹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2.981、9.083、2.279、5.182,均P<0.05),两组患者淋巴结清扫数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t=1.461,P=0.073>0.05);术后3d,腹腔镜组患者的CD4+/CD8+显著的高于开腹组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降钙素原( PCT)、白细胞介素-6( IL-6)水平显著的低于开腹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017、17.982、5.352、7.880,均P<0.001);腹腔镜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率16.42%与开腹组患者的19.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χ2=0.473,P=0.491>0.05)。结论腹腔镜分期手术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较开腹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对患者免疫水平及炎症水平影响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对子宫腺肌病致月经过多患者采用诺舒(NovaSure)子宫内膜去除术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6月因子宫腺肌病在番禺中心医院行NovaSure子宫内膜去除术的患者29例为研究组,行宫腔镜下子宫内膜电切术的患者27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术后门诊定期随访,根据月经失血评估图(pictorial blood loss assessment chart,PBAC)评分判定术前出血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闭经率、月经减少率和月经改善率。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率、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ovaSure子宫内膜去除术是治疗子宫腺肌病致月经过多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宫腔镜联合腹腔镜技术诊治子宫内膜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2例子宫内膜癌患者采用腹腔镜联合宫腔镜进行诊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价宫腹腔镜联合手术的方法及效果。结果宫腔镜组与诊刮组子宫切除术前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4.1%及66.7%(P〈0.01);在早期子宫内膜癌诊断中,官腔镜组和诊刮组的准确性分别为91.6%和58.3%(P〈0.05);腹腔镜组与开腹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115.8±75.3)ml和(276.7±100.2)ml(P〈0.01);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分别为(36.2±8.1)h和(53.5±9.2)h(P〈0.01)。结论宫腔镜检查并定位活检诊断子宫内膜癌准确性高;腹腔镜手术能达到与开腹手术一样的效果,并有损伤小、恢复快的优点,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新的术式选择。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超声提示子宫内膜强回声团块的患者是否患有子宫内膜病变,探讨宫腔镜对子宫内膜强回声团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8月至2012年8月在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就诊的B超检查提示子宫内膜强回声团块的患者119例,全部行宫腔镜检查及诊断性刮宫,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宫腔镜检查88例(73.95%)宫腔内存在病变,83例(69.75%)有子宫内膜息肉。宫腔镜诊断子宫内膜息肉的敏感度、特异度、假阴性率、假阳性率分别为97.59%、93.55%、2.41%、6.45%。结论宫腔镜能为B超检查提示子宫内膜强回声团块的患者,提供子宫内膜有无病变准确诊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9.
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癌为女性生殖道常见三大恶性肿瘤之一,近年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均有上升趋势.虽然子宫内膜癌大多发生在绝经后妇女,但25%左右患者为绝经前女性,且3%~5%发生在40岁以下妇女.由于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常常因有不孕史而未育,因此,强烈要求保留生育功能.所幸的是这些年轻患者的子宫内膜癌多为高分化,进展缓慢,无肌层浸润或肌层浸润浅,预后较好,这使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疗成为可能.该文就子宫内膜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