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V-DNA和HBeAg定量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chronic HBV,CHB)患者血清HBV-DNA含量与e抗原定量的相关性。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和化学发光法(CLIA)分别测定1084例CHB患者血清HBV-DNA、HBeAg含量。结果:1084例HBV患者中HBeAg阳性组和阴性组HBV-DNA检出率分别为74.2%和23.8%,平均含量分别为(4.9±1.9)log10(copies/ml)和(3.9±1.0)log10(copies/ml);HBV-DNA和HBeAg之间的kap-pa系数为0.49;HBV-DNA定量和HBeAg定量之间相关系数(r)为0.659,HBeAg阳性组HBV-DNA定量和HBeAg定量之间r为0.664;不同载量HBV-DNA组,HBeAg量相差显著,HBV-DNA载量高,HBeAg量也高。结论:HBeAg阳性模式的HBV-DNA阳性率及含量进一步证实了HBeAg确实是反映HBV复制活跃的一个可靠指标,但这并不意味HBeAg转阴病毒复制就停止,HBeAg阴性CHB患者血清中仍有部分患者存在乙肝病毒颗粒;HBV-DNA载量与HBeAg量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性一般;同时检测HBV-DNA和HBeAg量对乙肝患者HBV感染、复制、传染性的判断、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乙肝血清标志物与病毒DNA水平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874例HBV感染者血清中HBV-DNA含量进行检测,同时运用ELISA法检测HBV血清标志物,并统计分析患者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病毒DNA之间的相关性及分布特点.结果 在受检的874例标本中,男性533例,阳性率58.16% (310/533);女性341例,阳性率50.44%(172/341),男性和女性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01,P<0.05),男性和女性HBV-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117,P=0.907).乙肝总阳性率和HBV-DNA水平均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不同年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一年龄段的大三阳与小三阳、两头阳和三抗阳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男性和女性HBV-DNA水平随年龄增长均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岁以下人群HBV-DNA阳性率最高达82.86%.结论 HBV-DNA阳性率和HBV-DNA水平都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其中≤20岁年龄段HBV-DNA阳性率最高达82.86%;男性HBV-DNA的阳性率高于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慢性乙型肝炎(乙肝)患者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探讨HBV与胃粘膜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乙肝并伴有慢性胃炎的患者58例(H组)及慢性胃炎但其血清HBV标志物(HBVM)和HBV-DNA均阴性对照组52名(C组),两组均进行胃镜检查,同时取胃粘膜,H组取空腹静脉血液,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方法进行血清、胃粘膜HBV-DNA含量和血清HBVM检测。结果:H组血清和胃粘膜HBV-DNA阳性例数分别为38例(65.52%)和46例(79.31%),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χ2=6.125,P<0.05);两者HBV-DNA含量显著正相关。H组32例血清HBeAg阳性患者的血清和胃粘膜HBV-DNA均为阳性,而26例血清HBeAg阴性患者的血清和胃粘膜HBV-DNA阳性只有6例(23.1%)和14例(53.8%)。C组胃粘膜HBV-DNA全部阴性。胃镜下观察H组患者广泛存在胃窦炎,C组以慢性浅表性胃炎为主。结论:HBV存在于胃粘膜中,可能引起胃部的炎性损伤。  相似文献   

4.
我们选择252例HBsAg和HBV-DNA检测均为阳性伴有ALT不同程度增高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治疗1年后,复查其HBsAg、HBV—DNA和ALT,探讨HBV—DNA在诊治慢性乙型肝炎中的价值,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病毒载量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变化的关系。方法: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20例为对象,分为应用抗病毒药有效抑制组10例与未进行抗病毒药治疗组10例,跟踪调查治疗情况5年(2002~2007年),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HBV-DNA病毒载量,采用放射免疫分析对20例慢性乙肝患者检查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LN)、Ⅳ型胶原(Ⅳ-C)、Ⅲ型前胶原(PCⅢ)水平。结果:5年来,抗病毒药有效抑制组10例患者平均HBV-DNA病毒载量对数水平3.56±1.12,未进行抗病毒药治疗组10例平均HBV-DNA病毒载量对数水平7.76±1.23,有显著差异(P〈0.05)。2002年抗病毒药有效抑制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分别为HA(82.72±30.62)μg/ml、LN(71.18±26.71)μg/ml、Ⅳ-C(93.77±69.87)μg/ml、PCⅢ(91.4±18.64)μg/ml,2002年未进行抗病毒药治疗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分别为HA(79.32±31.34)μg/ml、LN(70.25±28.23)μg/ml、Ⅳ-C(90.35±67.81)μg/ml、PCⅢ(85.77±20.56)μg/ml,两组间各项指标统计学无显著差异(P〉0.05)。2007年抗病毒药有效抑制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分别为HA(85.72±29.52)μg/ml、LN(70.18±25.4)μg/ml、Ⅳ-C(94.2±70.92)μg/ml、PCⅢ(93.4±19.32)μg/ml,2007年未进行抗病毒药治疗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分别为HA(105.67±28.54)μg/ml、LN(97.75±26.25)μg/ml、Ⅳ-C(132±72.13)μg/ml、PCⅢ(120.72±19.87)μg/ml,两组间各项指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有效控制慢性乙肝患者HBV-DNA病毒载量可能是控制患者肝纤维化进展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观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功能变化与其血清HBV-DNA水平,探讨病毒复制程度与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应用流式细胞术直接荧光法检测142例HBV感染者和35名健康对照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感染者血清HBV-DNA.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慢性乙型肝炎组CD4...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HBV—DNA定量分析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效果。方法选择2004年1月~2006年12月20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其中男性110例,女性90例,年龄16~50岁。分为2组,A组,HBV-NDA≥10^7copies/ml的101例患者中慢性乙型肝炎轻度患者40例,慢性乙型肝炎中度患者40例,慢性HBV携带者21例;B组,HBV-DNA〈10^7copies/ml的99例患者中慢性乙型肝炎轻度患者41例,慢性乙型肝炎中度患者40例,慢性HBV携带者18例。全部病例符合干扰素治疗适应证。用天津华立达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的产品——安福隆肌肉注射300万单位/天,治疗半个月,后改为隔日肌肉注射,疗程6~12个月,治疗期间定期反复检测HBV-DNA水平。结果治疗结束时,A组治愈患者18例(18%),其中慢性乙型肝炎中度患者17例,慢性乙型肝炎轻度患者1例;B组治愈患者38例(38%),其中慢性乙型肝炎中度患者25例,慢性乙型肝炎轻度患者10例,慢性HBV携带者3例。A组好转病例28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中度患者20例,慢性乙型肝炎轻度患者7例,慢性HBV携带者1例;B组好转病例44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中度患者15例,慢性乙型肝炎轻度患者25例,慢性HBV携带者4例。治疗结束后,随访6个月,治愈者无复发病例,好转者复发12例(17%)。治疗中A组及B组HBV-DNA病毒复制水平在3~6个月迅速降低者,有望治愈。结论在治疗对象的选择方面,应对各侯选病例在某个时间段内定期反复检测HBV-DNA水平,长期保持HBV高复制水平者不宜接受干扰素治疗,或应当联合治疗;治疗期间,可根据HBV-DNA水平的动态变化适时调整干扰素剂量,并决定是否缩短或延长疗程及是否终止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载量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及D-D变化情况. 方法 以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HBV-DNA病毒载量检测、血小板参数检测以及D-二聚体(D-D)检测.将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按照HBV-DNA载量数量级进行分组,对各组间血小板参数及D-D表达水平进行比较.另收取同期于我院进行常规体检的健康人25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容(PCT)、明显低于对照组,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D-D明显高于对照组;检测下限组、低载量、中载量及高载量组患者之间血小板参数及D-D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并且下限组、低载量、中载量及高载量组患者的PLT和PCT依次逐渐减小,MPV、PDW及D-D依次逐渐增大. 结论 乙型肝炎肝硬化高HBV-DNA载量患者存在明显凝血纤溶功能失衡,提示应对患者进行早期抗病毒干预,以减少病毒复制,维持凝血纤溶平衡.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前后肝功能、HBV-DNA病毒载量及肝纤维化指标的变化。方法: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被随机分为抗病毒治疗组(治疗组,n=60)和非抗病毒对照组(对照组,n=60),平行检查治疗24周时上述指标变化情况。结果:在治疗24周时,两组肝功能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HBV-DNA与其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HBV-DNA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24周时两组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与治疗前比较,以及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及控制HBV-DNA病毒载量可能是治疗肝纤维化进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HBV-DNA与乙肝免疫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对2002年~2003年期间本院收治的632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免疫标志物和HBV实时定量PCR检测,分析HBV-DNA含量与乙肝标志物的关系,探讨其对临床诊断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异常血清学诊断模式与HBV-DNA的关系.方法对94例慢性HBV携带患者,根据血清学结果,把病例分A、B、C、D四组,分别采用化学发光法(CLIA)定量检测HBV标志物;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方法检测HBV-DNA载量.结果A组患者HBsAg和HBsAb同时阳性,HBV-DNA阳性率为96.9% (31/32);B组患者HBeAg和HBeAb同时阳性,HBV-DNA阳性率为90.0%(18/2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95,P>0.05).C组患者HBsAg阴性而HBeAg阳性,HBV-DNA阳性率为64.3%(9/14),C组与A、B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2.56和23.41,P<0.05).结论在受检患者各种异常模式中,均存在HBV-DNA不同程度的复制.HBeAg阳性和HBV-DNA检测结果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HBV-DNA和血清中HBV-DNA表达量、e抗原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20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内HBV-DNA,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检测血清中HBV DNA含量,应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乙肝血清标志物。结果20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内HBV-DNA阳性106例、阴性102例。HBV-DNA(PBMC)阳性组、阴性组血清HBV-DNA定量≥1.0E5患者比例分别为91.5%(97例)、45.1%(46例)(χ2=52.12,P<0.01);HBeAg阳性率分别为76.4%(81例)、50.9%(52例)(χ2=21.55,P<0.01)。结论PBMC内HBV-DNA的检测与血清中HBV-DNA定量检测及HBeAg阳性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提示血清HBV-DNA高载量的HBeAg阳性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感染HBV-DNA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肝前S1抗原和“乙肝六项”、HBV-DNA的关系并结合ALT的变化确定前S1抗原的临床意义和诊断价值。方法采用ELISA方法检测前S1和乙肝六项,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采用紫外连续监测法检测谷丙转氨酶(ALT)。结果“大三阳”标本中前S1阳性率为85.2%,HBV-DNA阳性率为90.3%;“小三阳”中前S1阳性率为46.4%,HBV-DNA阳性率为31.6%;HBSAg+、HBCAg+、e系统为阴性的前S1阳性率为26.9%,HBV-DNA的阳性率为23.0%。急性乙肝跟踪观察前S1、HBV-DNA、ALT时发现前S1能够较早反应乙肝恢复情况。ALT恢复越快前S1抗原转阴越早,且先于DNA阴转。结论前S1蛋白能够较好地反映乙肝病毒的复制情况,对病情的预后和疗效判断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HBsAg(+)、HBeAg(+)、HBcAb(+)(简称"大三阳")及HBsAg(+)、HBeAb(+)、HBcAb(+)(简称"小三阳")乙型肝炎患者病毒DNA(HBV-DNA)和血清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类(AST)的相关性.方法 酶联免疫方法 检测乙型肝炎表面血清标记物,将乙型肝炎患者血清标本分2组:大三阳组138例,小三阳组362例.实时荧光定量(FQ)PCR法定量检测HBV-DNA水平.酶耦联速率法检测AST水平,并对检测结果 行分析比较.结果 大三阳组和小三阳组HBV-DNA[(1.30±0.48)x107、(3.87±3.12)×102 copies/ml]和AST[(46±8)、(27±5)U/L]含量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大三阳组HBV-DNA异常率(92.03%)和AST异常率(43.48%)显著高于小三阳组(22.10%,21.27%)(均为P<0.01),但两组的HBV-DNA含量与AST并无相关性(P>0.05).结论 大三阳患者HBV-DNA含量及肝损伤程度高于小三阳患者,但HBV-DNA与AST未发现明显相关性.检测HBV-DNA与AST可以更准确地反映患者体内病毒感染情况,对于乙型肝炎诊断、治疗、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血清HBV标志物阴性肾炎患者肾组织进行HBV—DNA的检测,为临床诊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ISH)技术检测37份血清HBVAg阴性和18份血清HBVAg阳性的肾炎患者肾活检石蜡包埋组织切片中的HBV—DNA。结果 在血清HBVAg阳性的18例标本中HBV-DNA的检出率为88.9%(16/18),血清HBVAg阴性37例中检测出HBV—DNA5例(13.5%)。原位杂交显示两组检出的HBV-DNA均以肾小管上皮细胞质分布为主,与组织中HBVAg阳性颗粒的分布基本一致。结论 血清HBVAg阴性的HBV相关性肾炎临床上并非少见,应给予足够的关注。HBV—DNA在肾组织中的检出,表明HBV在HBV相关性肾炎的发病机理中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特殊血清学表现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特殊血清学表现模式。方法 A试剂检测到的乙肝特殊模式标本用B、C两种试剂重检;对HBeAg阳性、HBsAg阴性标本用倍比稀释和二步法重做HBsAg;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乙肝特殊模式的HBV DNA。结果 A试剂检测到的乙肝特殊模式10种,145例;分为“12”同时阳性和“3”阳性、“1”阴性两个模式组;用B、C两种试剂复检的结果同A试剂相比存在较大差异;用倍比稀释和二步法检测“35”模式的HBsAg,阳性率分别提高到75.0%和80.0%,与其HBV DNA的阳性率(74.0%)相一致。结论 不同厂家试剂对乙肝特殊血清学模式的检测结果存在差异。“35”模式标本一步法试剂检测HBsAg漏检率高,用倍比稀释或二步法重检可提高HBsAg的阳性率,应结合HBV DNA的检测结果作出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对单个核细胞(PBMC)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新生儿母婴垂直传播的阻断效果。方法选择HBV257例感染产妇,检测新生儿脐血血清和脐血单个核细胞(UBMC)中的HBV—DNA;所有新生儿出生24h内和生后2w分别注射HBIG 200IU,1月时按0、1、6方案注射乙肝疫苗。并在1岁时检测血清HBsAb和HBV—DNA。结果正规注射HBIG和乙肝疫苗后,UBMC中HBVDNA阳性的婴儿1岁时HBsAb阳转率明显低于血清HBV—DNA阳性、UBMC阴性者(50.00%vs.77.78%,P〈0.05)。而且,UBMC阳性组有15.79%的婴儿1岁时血清HBVDNA阳性。结论HBIG联和乙肝疫苗能够阻断PBMC感染HBV新生儿HBV的垂直传播,但存在部分病例的阻断失败。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与IgA肾病发病的关系。方法32例肾活检冰冻切片组织HBsAg和HBcAg蛋白和42例HBsAg阳性的肾活检石蜡切片组织及其部分血清HBV-DNA的检测。结果HBsAg和HBcAg在IgA肾病肾活检组织的总阳性率为59.1%,在非IgA肾病中的总阳性率为63.6%,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例肾活检组织中,仅发现有5例(11.9%)在肾活检组织中有HBV-DNA的存在。且5例均为大三阳患者,其病理诊断为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2例,轻微肾小球病变1例,基底膜病变1例,IgA肾病仅1例。血清HBsAg阳性的患者,同时进行了42例肾活检组织的血清HBV-DNA检测,其中大三阳患者为12例,其血清HBV-DNA均为阳性,而这12例血清阳性的肾活检组织中仅有5例HBV-DNA为阳性,其余30例血清及肾活检组织中HBV-DNA为阴性。结论HBsAg和HBcAg蛋白在IgA肾病肾活检组织和非IgA肾病肾活检组织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HBV感染与IgA肾病并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乙肝)患者血清趋化因子RANTES水平,探讨血清RANTES水平与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及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载量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44例慢性乙肝患者(观察组)和18名健康人(对照组),采取静脉血并应用ABC-ELISA方法 检测其血清中趋化因子RANTES浓度,并与两组的肝功能检测生化指标、HBeAg和HBV DNA载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利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慢性乙肝患者血清RANTES的浓度比正常对照组升高,血清RANTES浓度分别为(3930.12±2856.96)ng/ml和(329.46±152.23)ng/ml,两组之间差异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ANTES水平与ALT(r=0.197,P:0.018)、AST(r=0.239,P=0.004)和Tnil(r=0.316,P=0.001)呈显著正相关;RANTES水平与PTA(r=-0.078,P=0.357)无显著相关;HBeAg阴性组与HBeAg阳性RANTES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407);HBV DNA低载量组(<105拷贝/ml)和HBVDNA高载量组(≥105拷贝/ml)RANTES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185).结论 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RANTES表达水平增高,血清RANTES水平与ALT、AST和TBIL呈正相关,与PTA无相关性.RANTES水平可反映肝脏炎症活动及损害情况,不受HBeAg、HBV DNA载量影响,可能参与慢性乙肝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