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1964年Voorhorst等提出螨可能为导致屋内尘土过敏的原因以来,螨作为吸入物抗原在呼吸道变应性疾病中所占的地位,已引起变态反应学和免疫学工作者的广泛重视。本文就近年来国外有关螨与呼吸道过敏的文献作一综述。螨的生活史螨(Dermatophagoides spp.)属节肢动物门蜘蛛纲,主要有屋尘螨(D.pteronyssinus)、粉尘螨(D.farinae)和宇尘螨(Euroglyphus maynei)等。螨分躯体(idiosoma)和腭体(gnathosoma)两部分,有足4对。成虫躯体呈卵圆形,约长350  相似文献   

2.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也称过敏性鼻炎,是特应性个体接触变应原所引起的以IgE介导的Ⅰ型变态反应为特征的鼻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可诱发或伴发支气管哮喘(bronchial asthma,简称哮喘)、鼻息肉、中耳炎和结膜炎等变应性疾病[1,2].AR是一种常见病,全球10%~25%的人受其困扰,粗略估计我国每年至少有3千万人罹患AR.喷嚏、清涕、鼻塞和鼻痒是四个典型的症状.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卫生组织发布"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ARIA)"指南文件的引领下[1],医学界对于上、下气道炎性反应发病机制和诊疗的关联性已经有了越来越深入的认识:变态反应被认为是一种系统性疾病,变应性鼻炎(AR)的存在能够增加哮喘发生的危险性,二者之间存在明确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4.
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疾病,也是重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之一.全球AR患者超过5亿,我国大陆地区AR的患病率为4%~38%[1].AR在给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的同时,亦给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2].  相似文献   

5.
核因子KappaB(nuclear factor-kappaB,NF-κB)是一种具有多项转录调节作用的蛋白质,通过调节免疫和炎症相关因子及炎症递质的表达,在炎症和免疫反应中起枢纽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NF-κB可能是变态反应性疾病(如哮喘、变应性鼻炎、特应性皮炎等)发生的复杂“网络结构”的中心环节,通过对NF-κB研究,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对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机制有更深入的了解,对今后变应性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6.
国际诊疗指南 目前全球在变态反应(过敏)科学领域最具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的学术团体分别为美国变态反应科学、哮喘和免疫学学会(American Academy of Allergy,Asthma and Immunology,AAAAI)和欧洲变态反应科学和临床免疫学学会(European Academy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EAACI).两个学会的官方刊物分别为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简称JAC1)和Allergy,这是该专业领域最优秀的两本期刊.  相似文献   

7.
变应性鼻炎属于鼻部变态反应性疾病,受到多个基因的遗传控制.对该病的致病基因的研究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已经发现有多个与它相关的候选基因区,如与IgE水平相关的11q13区和细胞因子基因簇5q31及12q,以及发现有关的核因子NF-κB、激活蛋白AP-1、组胺受体及相关基因、5-脂氧合酶(ALOX5)、抗血管紧张转换酶ACE、内皮素ET-1基因等参与变态反应,同时在一些基因中发现与该病有关的突变,并进一步探讨了这些候选基因在疾病的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本文就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上呼吸道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有研究显示变应性疾病具有常年多发性、明显的地区性和季节性〔1〕。以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为例,2010年发布的《变应性鼻炎及其对哮喘的影响(allergic rhinitis and its impact on asthma,ARIA)》一文,指出AR已经成为一种影响世界健康的疾病,其患病率已从10%增长到20%,目前全球有近5亿AR患者按照ARIA评估病情和指导治疗〔2-3〕。  相似文献   

9.
关注变应性鼻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1906年奥地利儿科医师Clarens von Pirquet根据希腊语的allos(其他的)和ergos(活动)合成变态反应(allergy)一词开始,现代变态反应科学走过了整整100年的发展轨迹.自1966年和1967年日裔美国人Terudo Ishzaka和Kimishige Ishzaka以及瑞典的Bennich和Johansson分别在患者体内发现IgE并阐明其生物学特性,对变应性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其中的标志性成果包括:①上世纪70年代明确了IgE在变应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核心作用;②1979年丹麦鼻科学者Mygind出版<变应性鼻炎>一书,初步阐明变应性鼻炎的病理生理学机制;③1974年Cohen等首次提出细胞因子(1969年曾被Dumonde等命名为淋巴因子)的概念,是指体内由免疫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上皮细胞等多种细胞分泌的,对免疫系统和炎性反应过程起多种调节作用的生物活性物质.  相似文献   

10.
趋化因子(chemokine)及其受体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参与多种感染性、变态反应性疾病以及肿瘤发生、生长和转移等病理生理过程,目前趋化因子家族与肿瘤的关系逐渐成为肿瘤生物学研究的热点领域.本文对趋化因子及其受体与头颈鳞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及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