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早期运动发育指标对早产儿脑性瘫痪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评价早期运动发育指标对早产儿脑性瘫痪的诊断价值,确定脑性瘫痪(脑瘫)的早期症状。方法 1997年5~6月对江苏南部7个市县1~6岁儿童进行现况普查,详细记录脑瘫婴幼儿期的运动发育情况。结果 75%脑瘫患儿3、4个月俯卧位时不会抬头,782%5、6个月时手不会主动握物,89.5%6、7个月时不会独坐,92.7%10个月时扶物不会站,97.6%12个月时不会单独站立,97.6%15个月时不会独自走。特异度、准确度均在91.8%以上,阳性预测值在29.1%~56.5%,阴性预测值在99.0%以上,误诊率小于8.2%。结论 3、4个月龄俯卧位时是否会抬头是脑瘫的超早期诊断指标之一;5、6个月龄时手是否会主动握物和6、7个月龄时是否会独立坐是脑瘫的早期诊断指标之一。该3项指标适用于脑瘫的早期筛查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2.
小儿脑性瘫痪的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林庆 《临床儿科杂志》1994,12(4):219-220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婴儿脑性瘫痪的病因及防治方法。方法 对 1998年 4月至 2 0 0 0年 6月确诊的 12 8例婴儿脑性瘫痪患儿分为干预组 30例 ,未系统干预组 35例 ,门诊转诊的 6 3例为对照组。 3组其性别、胎龄、出生体重、病情程度经统计学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 ,采用体格发育、神经系统检查及中国儿童智能发育量表评定发育商。结果 ①发病原因依次为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 72例 (5 6 .2 % )及颅内出血 (ICH) 12例 (9.3 % ) ,高胆红素血症 (高胆血症 ) 32例 (2 5 % ) ,感染 7例 (6 .5 % ) ,早产儿 5例 (3.9% )。②干预组的体重、头围明显大于未系统干预组及对照组。③干预、未系统干预及对照 3组智力发育指数 (MDI)各为 (75 .6± 12 .7) ,(38.4± 13.8) ,(4 9.7± 13.6 ) ,(P<0 .0 1) ;精神运动发育指数 (PDI)各为 (83 .3± 15 .3) ,(4 0 .6± 17.6 ) ,(5 1.4± 14.4) ,(P <0 .0 1) ,干预组明显高于未系统干预及对照组。结论 防治的重点应是预防及治疗HIE ,ICH ,高胆血症 ,感染及早产。早期干预和新生儿期后治疗以及水疗指针疗法的综合干预可以改善婴儿脑瘫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脑性瘫痪的早期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5.
脑性瘫痪致病因素及诊断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脑性瘫痪的因素及诊断问题。回顾性分析了50例脑瘫患儿围产期病史,详细的临床评估、影像学及电生理检查,并征询家长对康复治疗意见,结果显示脑瘫以早产、低出生体重、围产期窒息为主要致病因素。脑瘫以痉挛性类型为主,尤以四肢瘫为多且重;脑瘫合并语言发育障碍44%,智力迟缓32%,听力异常18%,视力异常16%,癫痫16%;CT或MRI检查68%异常;接受运动、针灸、作业及语言治疗的依从性分别为86%、68%、46%、100%。提示建立多科联合对高危新生儿的监护和随访甚为重要;全面熟悉小儿发育知识,神经反射及Vojta姿式反射,增强康复观念,有助于脑瘫的早期诊断和干预;此外,还应加强全面康复的科普宣传。  相似文献   

6.
婴儿脑性瘫痪的病因与防治探讨(附1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婴儿脑性瘫痪的病因及防治方法。方法:对1998年4月至2000年6月确诊的128例婴儿脑性瘫痪患儿分为干预组30例,未系统干预组35例,门诊转诊的63例为对照组。3组其性别、胎龄、出生体重、病情程度经统计学检验均无显著性差异,采用体格发育、神经系统检查及中国儿童智能发育量表评定发育商。结果:①发病原因依次为缺氧缺血性脑病(HIE)72例(56.2%)及颅内出血(ICH)12例(9.3%),高胆红素血症(高胆血症)32例(25%),感染7例(6.5%),早产儿5例(3.9%)。②干预组的体重、头围明显大于未系统干预组及对照组。③干预、未系统干预及对照3组智力发育指数(MDI)各为(75.6±12.7),(38.4±13.8),(49.7±13.6),(P<0.01);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DI)各为(83.3±15.3),(40.6±17.6),(51.4±14.4),(P<0.01),干预组明显高于未系统干预及对照组。结论:防治的重点应是预防及治疗HIE,ICH,高胆血症,感染及早产。早期干预和新生儿期后治疗以及水疗指针疗法的综合干预可以改善婴儿脑瘫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脑性瘫痪早期诊断和干预治疗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脑性瘫痪 (简称脑瘫 ,CP)作为一种运动性伤残 ,主要影响儿童生长发育 ,也很影响心理、社会和情绪成熟。上学可出现许多特殊困难 ,工作训练、就业和融入成人社会也面临挑战。CP患儿将增加损伤的危险及易于患病 ,在保健、康复和教育方面都将有大量经济负担。平均寿命也明显缩短。是个人、家庭和社会的沉重负担。因此 ,我们应寻找减少CP发生率 ,减轻其严重性的解决办法。预防是首选的。CP的主要病因中 ,其中两个是窒息和早产 ,预防窒息和早产并使之得到最优的处理以减少脑损伤 ,这对减少脑瘫发生有重要意义。一、早期诊断脑瘫是一种在…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类医学与文明的发展,在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CP)的临床诊治、科学研究、信息交流和社会卫生保障等诸多领域,一个概念明确、广为接纳和标准一致的定义越来越显得重要。例如,目前已明确未成熟脑(immaturebrain)(早产儿)损害与成熟脑(1岁时脑外伤性硬膜外出血)损害无论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综合处置的策略严格意义上是有区别的,对于不同历史时期的病例纳入标准若相差甚远,势必影响同一地区CP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潜在影响因素解释和今后策略制定等结论的可信度,更何况国家或地区间的对比;而在同学科不同学者、不同学科间,如若概念认识…  相似文献   

9.
小儿脑性瘫痪的近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自发性全身运动对脑损害和脑性瘫痪预测的评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新生儿自发性全身运动(GMs)对脑损害及其神经系统后遗症,特别是脑性瘫痪(简称脑瘫)的评估作用。方法对18例新生儿GMs进行了定性及半定量研究。结果(1)正常组GMs评分为12.3±1.1,异常组为8.4±1.0,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2)GMs评分与5分钟Apgar评分具有正相关性。(3)GMs评分对脑瘫的预测价值与颅脑超声检查相似,而优于常规神经系统检查。结论GMs评分对脑损害和脑瘫的预测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1.
婴儿胆道闭锁超声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回顾总结近年来经手术证实的胆道闭锁患儿超声表现,归纳其声像图特征并与文献比较.方法 临床黄疸的婴儿禁奶4 ~ 6 h,对肝、胆、胰、脾、肾及腹腔进行超声检查,46例超声检查怀疑胆道闭锁患儿中15例进行手术并证实胆道闭锁.结果 15例胆道闭锁患儿的胆囊均表现异常,其中未发现胆囊者4例,其余胆囊呈一裂隙样表现,长度< 1.6 cm,或呈索条样,13例胆总管未探及.门静脉和(或)门静脉左支前方不规则或索条样回声增强8例,肝动脉扩张8例.结论 超声检查作为一种无创便捷的检查方法对胆道闭锁的诊断准确性较高,成为婴儿黄疸鉴别诊断的常规手段.  相似文献   

12.
小儿脑性瘫痪(CP)是指受孕到新生儿期间以脑的非进行性病变为基础所发生的持续存在,但可有变化的运动和姿势异常。随着年龄的增  相似文献   

13.
脑性瘫痪合并癫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发生在产前、围产期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损伤,从而导致的非进行性中枢性运动障碍。严重的脑瘫可以合并癫■,智力迟缓,视力、听力等障碍。随着各项研究的开展,脑瘫合并癫■日益显示出自身的特点。本文将综述脑瘫合并癫■的流行状况、癫■的发作类型、影响因素、起病时间、两者的内在关联及其实验室检查特点,从而指导治疗、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4.
脑性瘫痪(脑瘫)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后28d内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可伴有智能落后及惊厥发作、行为异常、感觉障碍及其他异常.对脑瘫患儿进行康复评估不仅可以评定患儿的障碍程度,指导临床分型,判断预后,更重要的是为制定康复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并为判断治疗效果提供客观指标.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脑瘫评估标准,该文就近年来常用的小儿脑瘫评估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国外近年来对脑性瘫痪的病因、防治做了大量研究。认为产前因素比产时、产后因素重要,遗传有一定作用;新生儿重症监护与脑性瘫痪患病率明显相关。应用神经病学病检查法与婴儿发育学相结合的方法,可以对1岁以内的脑性瘫痪作出早期诊断。Bobaths疗法是目前最流行的疗法,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预防脑性瘫痪除医学措施外,必须采取相应的社会措施。本文介绍的是脑性瘫痪的流行病学、病因、诊断与治疗等有关的国外资料。  相似文献   

16.
吡拉西坦治疗脑性瘫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性瘫痪(CP)是小儿大脑在尚未发育成熟阶段受到各种因素损伤后出现的以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综合征,是儿童时期主要的致残性疾病之一,治疗较为困难[1];我们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对44例患儿加吡拉西坦静脉滴注,并观察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脑性瘫痪的康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麦坚凝  徐开寿 《国际儿科学杂志》2007,34(6):467-468,F0003
脑性瘫痪(cerebralpalsy,CP)是一种表现为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的综合征,其病因是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儿脑部受到非进行性损伤,常伴随感觉、认知、交流、感知、行为、抽搐等障碍。CP的康复需要综合、协调地应用多种治疗方法和技术,使患儿的运动以及语言和智力等功能达到最佳状态,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使其能够接受教育和融入社会。CP的康复内容主要包括:康复评定、康复治疗以及患儿的管理等。康复治疗是CP康复的最主要内容,并以综合性康复治疗为主。康复评定是CP康复的重要环节,CP康复从评定开始到评定结束,贯穿CP的整个康复过程。  相似文献   

18.
黄会芝 《国际儿科学杂志》2011,38(5):446-448,527
脑性瘫痪(脑瘫)是导致儿童严重慢性残疾的重要原因。应用动物模型的目的是在动物身上复制一种或更多的脑瘫特征来进行研究,而这些模型和疾患本身一样是具有异质性的,如损伤发作的时间和机制(中风、感染、先天畸形或窒息)、损伤的靶点(白质或神经元)或功能结果等。该文对不同的脑瘫动物模型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脑性瘫痪儿童流涎症的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20.
77例脑性瘫痪的CT表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