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肾性血尿简称肾小球性血尿,系指肾小球本身的疾病,导致红细胞在通过肾小球基底膜时被挤压变形所形成的血尿,简称肾性血尿。在祖国医学中常称溲血或溺血,皆属中医血症的范围。笔者经过数十年的临床研究和实践,采用以清为主、辨病与辩证相结合、中药与西药并用的方法治疗肾性血尿,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肾性血尿是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常见临床表现之一,在治疗上较为棘手,常易反复。本病中医上可属“血尿”“溺血”“溲血”的范畴,杨洪涛教授在长期临证中认为肾性血尿以肺脾肾三脏亏虚为发生发展之本,外感和(或)内生之热邪是其重要使动因素,情志抑郁、枢机不利是其加重与反复的诱发因素,而瘀血是导致其迁延反复的继发性病理因素。“治血四法”中止血、化瘀、宁血、补虚四法涵盖补虚泻实,标本兼顾之意,其契合血尿之病机。杨洪涛教授四法灵活运用,临床往有验效。  相似文献   

3.
肾性血尿是指肾小球疾病所引起的血尿,临床上表现为肉眼血尿、镜下血尿、蛋白尿伴血尿等,见于各种原发性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尤以IgAN(IgA肾病)最为常见。本病属中医"尿血"范畴。现将中医治疗肾小球性血尿情况综述如下。 1病因病机 叶氏认为尿血的病位在肾与膀胱,主要病因责之于热与虚,热为湿热、瘀热,虚为阴虚、气虚,病机为热动血络、  相似文献   

4.
王永业  盛梅笑 《河北中医》2007,29(8):761-763
肾小球肾炎血尿以持续性镜下血尿或反复发作性肉眼血尿为特征,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当临床以单纯性血尿为表现时,其病理类型多数为系膜增生性IgA肾病,尚可见于非IgA系膜增生性肾炎、局灶节段增生或硬化性肾炎等。这部分肾炎患者的病程大多呈良性经过,但仍有部分患者的病理损害呈进展性,最终进入终末期肾衰竭。血尿形成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与免疫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基底膜受损有关,因此西医常采用免疫抑制剂、清除感染病灶、或对症治疗等方法,疗效并不令人十分满意。而中医药对肾小球肾炎血尿的疗效较好,积累了一些经验,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的认识肾小球肾炎血尿在中医古典医籍的记载中属尿血、溲血范畴,认为其发生由“热移膀胱”、“热在下焦”所致。皮持衡[1]认为肾小球肾炎血尿有急、慢性之分,急性肾小球肾炎血尿可从“热、瘀”论治;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当从“虚、热、瘀”论治,但有虚实之分,实者多属热伤肾络,迫血妄行,虚者多是阴虚火旺,迫血妄行或气不摄血,精血下泄。郑平东[2]认为血尿的病因不外乎外邪侵袭、火热内蕴、气虚失摄。风邪外袭是本病的诱发因素,气阴不复、瘀血阻络是导致本病迁延难愈的根源,气阴不足易引起外感,外感又进一步损耗气阴,故...  相似文献   

5.
以叶天士温病学理论"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为指导,认为"瘀热互结"为血尿的重要病机之一,探讨从"瘀"、"热"论治肾小球性血尿,主张凉血散血法为治疗肾小球性血尿的基本大法。  相似文献   

6.
单纯血尿型隐匿性肾炎,是指患者无水肿、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而仅表现为肾小球源性血尿的肾小球疾病。近年来笔者诊治单纯血尿型隐匿性肾炎患者86例,所有患者均单纯肉眼或镜下血尿,相差显微镜尿红细胞形态异常,肾活检标本只有轻度系膜增生。据其临床表现,单纯血尿型隐匿性肾炎当属中医学“血尿”范畴。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摸索经验,探究血尿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积累了一定经验。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总结张智龙教授运用"治崩三法"治疗原发性肾小球源性血尿的临床经验。原发性肾小球源性血尿属于中医"血尿"的范畴。张智龙教授认为该病的病机特点为脾肾亏虚,气虚瘀血。确立了补脾益肾,化瘀止血是治疗该病的基本大法。并将"治崩三法"之意融入到本病的治疗当中,师于古而不泥于古,为针刺治疗原发性肾小球源性血尿提供新的思路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10):28-31
肾性血尿,即血尿来自肾脏,多指肾小球源性血尿。中医学将其归属于"尿血""溲血""溺血"等范畴。血尿为肾系疾病常见症状之一,是多种急慢性肾脏疾病主要临床表现,IgA肾病尤为多见。在该疾病中,血尿多长期伴随IgA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现代医学目前鲜有特效药物,而传统医学对肾性血尿的治疗积累了宝贵经验,认为其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以脾肾亏虚为本,以风、热、瘀、毒为标,刘伟敬教授结合中医理论及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总结出血尿的关键病因为伏风内扰、瘀血阻滞肾络、脾肾不足等。因此治疗上刘教授提出从风、瘀、虚论治,结合脏腑辨证,以达扶正祛邪,标本同治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刘兴烈  刘敏雯  刘旭生 《陕西中医》2006,27(12):1538-1542
目的:探讨中医药治疗肾小球性血尿研究思路。方法:分析中医对本病的基本认识,参阅当代研究成果,结合临床经验对命题进行论述。结论:开展肾小球性血尿中医证候标准多中心多科性流行病学研究,揭示其中医证候分布规律,建立其中医证候标准及综合的中医药临床疗效评定标准,为防治肾小球性血尿和延缓肾功能损害进展提供中医证候流行病学依据。中医药治疗肾小球性血尿不外乎辨证分型论治、基本方加减和中西医结合治疗3种类型。研究思路,1肾小球性血尿中医辨证分型标准亟待规范化,2对肾小球性血尿的防治应建立在中医学关于“辨证论治”、“整体观”等理论体系的基础上,3对本病的认识不但要中医辨病辨证,而且必须建立在西医辨病的基础上,4重视有效药物的开发与应用,5关注动物实验研究,6遵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肾性血尿是指肾小球源性血尿,其病程缠绵.中医在治疗肾性血尿方面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显著的临床效果.孙郁芝教授认为肾性血尿的核心病机为"虚、热、瘀".治疗上应以扶正祛邪为原则,兼顾虚实,平复脏腑气血阴阳之偏衰,调畅脏腑功能气机,令正气旺邪气消疾病愈.  相似文献   

11.
张艳  王绾江  宋宗良 《河北中医》2020,42(4):635-640
肾小球性血尿是临床常见病,中医将其归属为"血证""溺血""尿血""溲血"等范畴,对其病因病机认识历史久远,治疗经验丰富,治疗方法多样,治疗效果显著。现通过查阅近几年文献及整理分析有关资料,对肾小球性血尿中医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刘新教授运用中药治疗蛋白尿、血尿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甘霞 《西部中医药》2004,17(4):20-21
现代医学认为蛋白尿、血尿的产生,主要是由肾小球毛细血管基底膜因变态反应而引起肾小球通透性增强所致。关于血尿,祖国医学早在《内经》就有“溲血”之名,《灵枢》载有“阴络伤则血内溢,血内溢则后血”的记述。蛋白尿在祖国医学中尚无恰当的病名,亦无确切的论述。根据其临床表  相似文献   

13.
巴元明  董文 《河南中医》2015,35(2):241-243
肾小球性血尿病机复杂,临证表现繁多,但总以阴虚生热者为主。邵老在重视本虚,强调阴虚病机在血尿中作用的同时,也注重气、血、水在本病演变中的作用。邵老认为,肾性血尿虽与阴虚有关,但血瘀、水湿却贯穿于疾病之始终,遣方用药时,在阴虚的基础上,以"滋阴清热,凉血止血"为大法自拟"血尿方",并灵活运用"活血、理气、行水"之法,环环相扣,随证加减,用之临床疗效卓著。  相似文献   

14.
肾性血尿是由于凝血功能障碍、缺血缺氧及免疫功能损伤等致使肾小球受损及基底膜断裂,导致红细胞经肾小球滤过膜渗出并随尿液排出,主要表现为镜下和肉眼血尿,其中,镜下血尿表现为显微镜尿沉渣检查每高倍镜视野有3个及以上的红细胞。中医认为肾性血尿的病机总属于“本虚标实”,“本虚”责之于肺脾肾三脏虚甚,“标实”责之于湿瘀互结,风邪外扰,以“虚、湿、热、瘀、风”作为其关键病机特点。笔者通过查阅肾性血尿相关的中医药文献后发现临床中肾性血尿的证型以气阴两虚型、阴虚火旺型、肾气不固型、脾肾阳虚型、风热伤络型、湿热阻滞型及血瘀内阻型等较为常见;常用的经方或时方以参芪地黄汤、知柏地黄汤、无比山药丸、济生肾气丸、四神丸、银翘散、八正散、三仁汤、血府逐瘀汤、当归芍药散、小蓟饮子及补中益气汤等加减作为临床常用方剂;自拟方则是以通络宁血方、清热止血方及五藤通络饮等治疗为主;中成药治疗则以血尿灵冲剂、血尿安胶囊、宁泌泰胶囊、黄葵胶囊及益肾溺血消颗粒较为常用,不断地丰富了肾性血尿的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明显的优势,临床中肾性血尿的治疗常联合现代医学手段,对于肾性血尿的症状和指标的改善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目前,多位医家对肾性血尿的病因病机和临床治疗进行了深入探索,但近年来却少有学者对其作详尽的归纳整理,故笔者整理了近10年来应用中医药治疗肾性血尿的临床资料,从病因病机和临床研究两方面展开综述,以期更全面地为临床干预本病和延缓肾脏病的进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杨洪涛,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多年,笔者在临床侍师过程中,受益匪浅,本文将老师治疗肾小球源性血尿的经验做一重点介绍,以飨同道. 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血尿一症,属中医学中尿血、血证、溺血、溲血等症范畴.老师认为,血尿的发生其病因有外感和内伤两端.外感病机重点以邪实为主,风热邪毒或湿热邪毒侵袭人体所致;肺为娇脏,外合皮毛,易受邪侵,不耐寒热,而风为百病之长,可以挟毒侵袭于肺,肾为肺子,肺病及肾,热邪入肾,同时肾经上络于咽部,邪热循经下迫于少阴肾,即《诸病源候论》所谓"风邪入于肾则尿血",另外湿热下注膀胱灼伤脉络亦可血溢脉外而致血尿,正如《素问·气厥论篇》所说:"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  相似文献   

16.
IgA肾病的中医辨证论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聂莉芳 《中医杂志》2003,44(8):629-630
IgA肾病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在我国其发病率占原发性肾小球疾病的38%~49%,且是终末期肾衰的主要病因之一。鉴于目前对以血尿为主的IgA肾病尚无特效西药,“IgA肾病中医证治规律研究”被列为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之一。 IgA肾病以血尿为主要临床表现,故其中医病证名可定为“尿血”。鉴于IgA肾病的血尿有反复发作与迁延的特点,因而在临床上可将本病的病程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迁延期两期。在辨病期的基础上再辨证,  相似文献   

17.
郑建民教授治疗IgA肾病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春燕  琚玮  黄甡 《中医研究》2006,19(2):44-45
河南中医学院三附院郑建民教授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对于IgA肾病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介绍如下。1虚损、血热、血瘀为主要病机IgA肾病在临床上以无症状性血尿伴或不伴蛋白尿为主,数年后可出现高血压、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属祖国医学血尿的范畴。老师认为本病始终贯穿着气虚血  相似文献   

18.
吕仁和老师治疗肾性血尿经验总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耀光 《天津中医药》2006,23(6):445-447
肾性血尿(肾小球性血尿)是指肾小球疾病(尤其是肾小球肾炎)所引起的血尿,该病易复发,治疗往往比较困难、迁延难愈。因此,探讨中医药治疗肾性血尿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笔者曾师从北京中医药大学吕仁和教授,兹将吕老师对肾性血尿的证治体会介绍于下,并试分析其学术思想特点。  相似文献   

19.
答:薄基底膜肾病,俗称“良性家族性血尿”,是以血尿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肾小球疾病。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尤以青中年为最常见。男女之比约为1:2~3。绝大多数患者以无症状性单纯性血尿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大多数患者为持续性镜下血尿,肉眼血尿并不常见。少数患者偶在上呼吸道感染或剧烈运动后可呈现肉眼血尿。绝大多数患者为肾小球源性血尿,少数患者可有红细胞管型。约1/3女性患者有腰部钝痛或酸痛感。成人患者中约有25%~40%合并不同程度的蛋白尿,其中多数患者为轻、中度蛋白尿,少数为大量蛋白尿或呈现肾病综合征。本病患者通常血压正常,  相似文献   

20.
血尿灵合剂治疗肾小球性血尿4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尿灵合剂治疗肾小球性血尿40例山东东营胜利石油管理局中心医院李明英,卜乃锂(257034)血尿灵合剂是以龙葵草为主药配制的。笔者采用血尿灵合剂治疗肾小球性血尿40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l一股资料所选病人40例包括原发性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性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