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子宫颈上皮内瘤变端粒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端粒酶激活在宫颈癌变过程中的意义及其作为病情监测方法和预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结局的可能性.方法采用端粒重复序列扩增-聚合酶链反应(PCR-TRAP)方法检测了64例CIN患者、21例宫颈癌患者、20例慢性宫颈炎患者及15例正常宫颈妇女宫颈脱落细胞、宫颈活组织检查(活检)组织的端粒酶活性.结果正常宫颈、慢性宫颈炎、CINⅠ级(CINⅠ)、CINⅡ级(CINⅡ)、CINⅢ级(CINⅢ)及宫颈癌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端粒酶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0%、25.0%、62.5%、60.0%、82.4%及61.9%;对应的活检组织端粒酶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6.7%、30.0%、50.0%、45.0%、96.4%及95.2%;随着宫颈病变的进展,端粒酶阳性表达率呈逐渐增高趋势(X2细胞=16.28、X2组织=36.98,P均<0.05).CINⅠ、CINⅡ端粒酶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细胞=0.24、P组织=0.25);CINⅢ端粒酶阳性表达率高于CINⅠ、CINⅡ(P细胞=0.03、P组织=0.000012);CINⅢ与宫颈癌活检组织端粒酶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宫颈脱落细胞与宫颈活检组织的端粒酶检测结果的对应性良好(X2=46.4,P<0.05).结论端粒酶激活与宫颈癌变的进程有关,宫颈脱落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可以作为CIN病情检测、处理及预后估计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半乳糖凝集素-1(Galectin-1)蛋白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宫颈癌(54例)、CINⅠ(10例)、CINⅡ(20例)、CINⅢ(25例)和正常宫颈组织(20例)中Galectin-1蛋白的表达,用第二代杂交捕获法(HC-Ⅱ)检测HR-HPV感染情况,分析Galectin-1与CIN及HR-HPV的关系。结果:Galectin-1蛋白在正常宫颈、CINⅠ、CINⅡ、CINⅢ和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0%、20.0%、40.0%、56.0%、48.1%,随着CIN病变程度的加重,Galectin-1蛋白阳性表达逐渐增强;宫颈癌和CINⅡ、CINⅢ的Galectin-1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和CINⅠ(P<0.01),宫颈癌与CINⅡ、CINⅢ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中Galectin-1蛋白阳性表达在有否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和有否HR-HPV的感染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在不同组织学类型中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alectin-1蛋白表达增强与宫颈病变的进展有一定关系,HR-HPV可能通过诱导宫颈上皮高表达Galectin-1而促使宫颈癌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CD44v6与人乳头瘤病毒(HPV)在宫颈鳞癌及癌前病变中的相关性,以探讨两者联合检测在宫颈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宫颈鳞癌、宫颈上皮内瘤变(CIN)Ⅰ、CINⅡ、CINⅢ及正常宫颈组织各20例石蜡标本中CD44v6的表达,同时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FQ-PCR)法检测上述组织中HPV-DNA的相对含量,将两者检测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研究其相关性。结果:CD44v6在对照组、CINⅠ组、CINⅡ组、CINⅢ组及宫颈鳞癌组中细胞表达的阳性率逐渐升高,5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感染率也逐渐升高,5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4v6与HPV感染呈正相关(rs=0.341,P=0.01)。结论 :CD44v6的异常表达和HPV感染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两者联合检测对宫颈癌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宫颈组织中脯氨酸羟化酶2(PHD2)的表达情况,初步探讨PHD2在宫颈病变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选取正常宫颈、CINⅠ和CINⅡ、CINⅢ、宫颈癌标本各20例,应用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PHD2 mRNA和蛋白水平的相对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宫颈、CINⅠ和CINⅡ、CINⅢ、宫颈癌组织中,PHD2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依次上调,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HD2可能参与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作为肿瘤标记物用于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下调PHD2的高表达,可能成为治疗宫颈癌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Twist2与E-cadherin在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及宫颈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宫颈癌变过程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应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wist2、E-cadherin在正常宫颈组织(对照组)、CINⅠ组、CINⅡ~Ⅲ组、宫颈鳞癌组中的表达情况。结果:Twist2和E-cadherin在4组中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163,P=0.000;χ2=43.169,P=0.000)。宫颈鳞癌Twist2、E-cadherin的阳性表达率在不同分化程度、临床分期、有无淋巴结转移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年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wist2与E-cadherin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401,P=0.003)。对照组、CIN组、宫颈鳞癌组间Twist2、E-cadherin的相对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2.225,P=0.000;F=299.112,P=0.000)。结论:Twist2、E-cadherin可能共同参与了宫颈鳞状细胞癌的恶性转化过程,联合检测Twist2与E-cadherin有助于判断宫颈癌的恶性程度及其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CD147、单羧酸转运蛋白1(MCT1)、MCT4在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CIN)及宫颈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宫颈病变患者92例,其中宫颈癌43例(宫颈癌组),CIN 34例(CIN组,CINⅠ12例、CINⅡ11例、CINⅢ11例),15例正常宫颈作为对照(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47、MCT1、MCT4表达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CD147、MCT1、MCT4阳性表达率,宫颈癌组高于CIN组(均P〈0.05)和对照组(均P〈0.05),CIN组高于对照组(均P〈0.05),CINⅡ-Ⅲ组高于CINⅠ组(均P〈0.05)。在宫颈癌组中,CD147、MCT1阳性表达率,年龄≤35岁组低于年龄〉35岁组,Ⅰ-Ⅱ期组低于Ⅲ-Ⅳ期组,高分化组低于中低分化组(均P〈0.05);MCT4阳性表达率,年龄≤35岁组低于年龄〉35岁组,高分化组低于中低分化组(均P〈0.05),Ⅰ-Ⅱ期组与Ⅲ-Ⅳ期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宫颈病变组织中,MCT1和CD147的表达一致性有统计学意义(加权的Kappa=0.774,Z=10.126,P〈0.001)。MCT4和CD147的表达一致性有统计学意义(加权的Kappa=0.909,Z=11.628,P〈0.001)。MCT1和MCT4的表达一致性有统计学意义(加权的Kappa=0.797,Z=10.383,P〈0.001)。结论:CD147、MCT1、MCT4的表达在宫颈病变中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在CIN及宫颈癌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可作为判断低级别CIN进展为高级别CIN及宫颈癌的高危客观指标,对于有CD147、MCT1、MCT4高表达的高级别或低级别CIN患者均应予以积极治疗及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组蛋白H3乙酰化状态与宫颈HPV感染的相关性,及其分别与CINⅠ级转归的关系。方法:(1)选择2006年1月~2008年1月我院治疗的正常宫颈、CINⅠ、CINⅡ~Ⅲ、宫颈癌组织各30例,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其组蛋白H3乙酰化表达水平;(2)对2006年1月~2008年1月仁济医院阴道镜下活检确诊为CINⅠ级的161例患者,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组织中组蛋白H3乙酰化表达的水平,采用凯普技术检测宫颈HPV感染分型。结果:(1)CIN病变组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与正常宫颈组和宫颈癌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INⅠ和CINⅡ~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蛋白H3乙酰化表达水平增加,进展为CINⅡ级以上的发生率进行性升高,(+++)组最高达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宫颈高危型HPV16/18感染的CINⅠ级,其组蛋白H3乙酰化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低危型和非16/18高危型(P0.05);进展为CINⅡ级以上发生率与低危型和非16/18高危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不同的治疗方案对CINI级转归的影响不同,LEEP术后随访6月无1例复发,HPV转阴率77.94%(P0.05)。结论:组蛋白H3乙酰化水平和HPV感染类型与CINI级转归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宫颈病变脱落细胞中人类染色体端粒酶基因(hTERC)的表达及hTERC基因检测在宫颈癌筛查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宫颈病变患者的宫颈脱落细胞标本129例,依据组织病理学结果分为3组:宫颈上皮内瘤变低度病变组(CINⅠ)、高度病变组(CINⅡ/Ⅲ)、宫颈癌组(SCC);同时选择健康妇女的宫颈脱落细胞标本20例作为对照组建立实验室阈值;应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两组标本hTERC基因的扩增情况,最终以病理学诊断为金标准,比较FISH检测结果。结果:研究各组中CINⅠ,CINⅡ/Ⅲ,SCC的hTERC基因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31%,56.25%,75.00%,hTERC基因扩增比例随病变进展而增加;研究组与对照组hTERC基因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各组两两比较,hTERC基因阳性表达率低度病变组与高度病变组、宫颈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度病变组与宫颈癌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ISH方法检测hTERC基因可用于筛查宫颈高度病变及宫颈癌,其阳性扩增信号多倍体型可能是宫颈病变进展的预测性指标。  相似文献   

9.
子宫颈上皮癌前病变及子宫颈癌的细胞核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宫颈上皮癌变过程中的细胞生物学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25份宫颈组织行病理检查,按病变程度不同分为,正常宫颈上皮11份、宫颈上皮内瘤变Ⅰ级(CINⅠ)22份、宫颈上皮内瘤变Ⅱ级(CINⅡ)17份、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CINⅢ)13份和宫颈鳞癌55份(其中高、中、低分化宫颈鳞癌分别为13、19、23份),以及宫颈腺癌7份.组织切片分别行福根(Feulgen)染色,并以计算机检测其DNA平均倍体值(DMP)、DNA指数(DI)、核面积,打印DNA倍体直方图.结果(1)随病变程度增高,DMP、DI和核面积测定值均依次逐渐增高,正常宫颈上皮与CINⅠ、CINⅡ3者间比较,除正常宫颈上皮与CINⅡ的DI和核面积、CINⅠ与CINⅡ的核面积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外,其余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而宫颈癌与CINⅠ、CINⅡ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高、中、低分化宫颈鳞癌3者间比较,差异也均无显著性.(2)官颈不同病变的DNA倍体直方图各有特点,超5倍体(5C)细胞在CINⅢ病变组织中开始增多,5C、7C和9C细胞在鳞癌病变组织中显著增加.结论宫颈上皮癌变是一个渐进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CINⅢ是非癌到癌的变化阶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吲哚胺2,3-二氧酶(indoleamine 2,3-dioxygenase,IDO)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择经病理确诊为CIN Ⅰ~CIN Ⅲ和宫颈鳞癌患者的石蜡标本116例,以同时期因子宫肌瘤行全子宫切除患者的正常宫颈组织石蜡标本20例作为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宫颈CIN及宫颈鳞癌中IDO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宫颈组织和CIN Ⅰ,CIN Ⅱ~CIN Ⅲ,宫颈鳞癌ⅠA期~ⅠB期,ⅡA期~ⅣB期4组之间IDO阳性表达强度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在宫颈鳞癌Ⅰ~Ⅳ期IDO总阳性表达率为100%,ⅠA期~ⅠB期IDO总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CIN Ⅱ和CIN Ⅲ(P<0.01),ⅡA~ⅣB期IDO阳性表达强度显著高于ⅠA期~ⅠB期(P<0.01).IDO表达与宫颈鳞癌进展有关(OR=0.779,JP<0.01);在宫颈鳞癌淋巴转移阳性组IDO阳性表达强度显著高于淋巴转移阴性组(P<0.01);IDO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无相关性(P>0.05).结论:从CIN Ⅱ开始,肿瘤组织已逐步建立起有利于肿瘤发展的免疫逃逸机制.IDO的表达与疾病进展有关而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无关,IDO可能成为宫颈鳞癌预后的预测因子及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分子RNA-218(miR-218)下调与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78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患者,其中CINⅠ22例(28.2%),CINⅡ27例(34.6%),CINⅢ29例(37.2%),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miR-218的表达,GenoArray测试工具包检测组织标本中HPV的表达。结果:miR-218在高危型HPV感染患者中的含量低于低危型HPV感染者,CINⅡ、Ⅲ患者miR-218含量比CINⅠ患者低。结论:高危型HPV感染患者中miR-218表达降低,提示miR-218可能是宫颈癌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各级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宫颈鳞癌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rythropoietin receptor,EPO-R)的表达与新生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采集正常对照、CINⅠ、CINⅡ、CINⅢ标本各15例及宫颈鳞癌标本13例。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EPO-R蛋白水平表达的强度,并以CD34单抗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计算微血管密度(m icrovessal density,MVD),以此量化新生血管形成的程度。结果:EPO-R表达于CIN或鳞癌细胞的胞浆和(或)胞膜,EPO-R表达强度及微血管密度均随宫颈病变级别升高而增加,二者显著相关(r=0.885,P<0.01)。结论:EPO-R在宫颈病变中的表达与其新生血管形成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p65、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宫颈癌变过程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分别检测20例正常宫颈,11例CINⅠ,10例CINⅡ~Ⅲ和69例宫颈鳞癌中NF-κBp65亚基、TNFα的表达,探讨两者的表达水平与宫颈鳞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NF-κBp65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宫颈、CINⅠ、CINⅡ~Ⅲ组(P<0.01),以细胞核染色为活性染色。TNFα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宫颈、CINⅠ、CINⅡ~Ⅲ组(P<0.01),以细胞浆染色为主。NF-κBp65和TNFα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正相关(rs=0.6317,P<0.01)。NF-κBp65、TNFα在低分化、瘤体直径≥4cm、浸润深度>1/2和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均高于中-高分化、瘤体直径<4cm、浸润深度≤1/2、无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P<0.05)。TNFα在癌组织肿瘤细胞和间质中的表达率分别为72.46%、18.84%(P<0.01)。结论:NF-κB、TNFα的过度激活在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且宫颈鳞癌细胞自分泌TNFα可能是NF-κB激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级别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中CD4+、CD8+T细胞表达及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的关系。方法对2005年1月至2008年8月在珠海市人民医院阴道镜下宫颈活检诊断为CIN并行宫颈锥切治疗的72例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采用杂交捕获第二代方法(HC-Ⅱ)检测高危型HPVDNA含量;采用免疫组化检测30例CIN1、43例CIN2/3及10例正常宫颈组织中CD4+、CD8+T细胞的表达。结果 CIN2/3组的HR-HPV感染率显著高于CIN1组(P〈0.05),CIN组HR-HPV感染率高于慢性宫颈炎组(P〈0.01)。慢性宫颈炎组、CIN1组和CIN2/3组CD4+T细胞表达率分别为60.0%、43.3%和33.3%,CD8+T细胞的表达率分别为70.0%、46.7%和31.0%;CD4+、CD8+T细胞在CIN1组及CIN2/3组的表达显著低于慢性宫颈炎组(P〈0.05)。结论 CD4+、CD8+T细胞表达下调可能促进宫颈HR-HPV感染的发生,并对宫颈癌前病变的发生、发展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癌基因HER-2在不同程度宫颈病变脱落细胞的表达,探讨它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方法: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检测12例正常宫颈、55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及24例浸润性宫颈癌脱落细胞中HER-2的表达。结果:HER-2在正常宫颈脱落细胞中不表达,在CINⅠ、CINⅡ~Ⅲ及宫颈癌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25.6%及58.3%。HER-2在CINⅡ~Ⅲ及子宫颈癌组表达均显著高于正常组(P<0.01),同时宫颈癌组HER-2明显高于CIN组(P<0.01)。HER-2高表达与细胞分级明显相关(P<0.01),与临床分期、病理类型无关。结论:HER-2基因高表达在宫颈癌发生发展中可能起重要作用,在宫颈病变脱落细胞中检测HER-2基因对探讨宫颈病变的进展和预测不良预后可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细胞周期负向调控因子p21WAF1/Cip1和p27Kip1在宫颈癌及癌前病变(CIN)中的表达特点。方法:选择妇科门诊宫颈疾病专科就诊患者163例,用第二代杂交捕获试验(HCⅡ)检测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DNA负荷量,阴道镜下宫颈活检,病理确诊,并用活检组织行p21WAF1/Cip1和p27Kip1免疫组化检测,比较慢性宫颈炎、CINⅠ-Ⅲ及宫颈癌各组间HR-HPV负荷量和p21WAF1/Cip1、p27Kip1表达差异。结果:各病理类型病变(共5组)的HR-HPV阳性率分别为:慢性宫颈炎38.46%(15/39),CINⅠ80%(12/15),CINⅡ81.82%(18/22),CINⅢ93.33%(56/60),宫颈鳞癌88.89%(24/27)。慢性宫颈炎HR-HPV DNA负荷量明显低于其他4组(M=0.56pg/ml,P<0.01),CINⅠ~Ⅲ及宫颈癌4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p21WAF1/Cip1和p27Kip1阳性表达率在CINⅠ~Ⅲ及宫颈癌4组间无显著差异(CINⅠ40.00%、60.00%,CINⅡ54.55%、54.55%,CINⅢ56.67%、70.00%,宫颈癌51.85%、77.78%,P>0.05),但均显著高于慢性宫颈炎组(5.13%、17.95%,P<0.01);p21WAF1/Cip1和p27Kip1表达增强与HR-HPV DNA负荷量升高和宫颈病变进展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s)分别为:p21WAF1/Cip1:0.27、0.34,P<0.01;p27Kip1:0.30、0.46,P<0.01。结论:p21WAF1/Cip1和p27Kip1表达增强与宫颈病变进展密切相关,对宫颈HR-HPV持续感染及高负荷量患者可行p21WAF1/Cip1和p27Kip1检测以预测细胞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