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分析影响其疗效的因素.方法 选择2019-01/2020-07月作者医院再生障碍性贫血输血有效患者57例作为有效组,另选择同时段输血无效患者57例作为无效组,对入组患者均进行血小板输注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接受血小板输注前后的血小板回收率(percentage platelet recovery,PPR)、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再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合并感染情况等因素进行统计,并对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有效组患者接受血小板输注后1、24 h的PPR、CCI均显著高于无效组(P<0.05);有效组患者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无效组(3.51%vs.14.04%,P<0.05).有效组活动性出血发生率、感染发生率、输血反应发生率均低于无效组(P<0.05),有效组细菌培养阳性率高于无效组(P<0.05);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输血次数、输注其他红细胞、输血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活动性出血、细菌培养阳性是影响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通过血小板输注能获得一定治疗效果,其中合并活动性出血、细菌培养阳性患者治疗效果欠佳,临床可通过加强对上述患者干预进一步改善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2.
热依汗·茹孜 《吉林医学》2012,33(25):5420-5421
目的:探讨分析机采血小板与手工采血小板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机采和手工血小板治疗效果。结果:机采组血小板计数增加指数及血小板恢复百分率较手工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采组输血不良反应较手工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机采血小板输注疗效较手工分离血小板显著。  相似文献   

3.
血小板输注治疗血液病患者79例的效果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目的 探讨出血性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及影响因素 .方法  79例血液病患者 (急性白血病 5 3例 ,再生障碍性贫血 2 6例 ) ,输注单采或多人份混合血小板悬液 ,1h和2 4h后检测外周血小板计数 ,以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值 (CCI)判定输注效果并讨论其影响因素 .结果  1单采组 CCI显著高于混合组 (1h P<0 .0 5 ,2 4h P<0 .0 1) ;2 87.3%出血症状改善或消失 ;3急白感染组无效输注率为 5 0 .0 % ,非感染组 18.5 % (P<0 .0 1) ;4急性白血病 (AL)组无效输注率15 .1% ,再生障碍性贫血 (AA)组 46 .2 % .结论 血小板输注是治疗因血小板减少导致出血的有效措施 ,感染影响输注效果 ,再障组无效输注率高于急性白血病组  相似文献   

4.
机采冰冻血小板与新鲜血小板的临床效果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机采冰冻血小板输注在因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患者应用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6 0例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脾功能亢进伴有严重血小板减少的患者 ,随机分为冰冻血小板输注和新鲜血小板输注两组 ,观察输注前后血小板计数变化和出血情况的改善。结果 两组输注血小板后均有效 ,临床症状缓解 ,出血停止或减少 ,输注后 1,2 4h较输注前血小板计数均有明显提高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输冰冻血小板组和输新鲜血小板组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两组各有 1例低热和轻度皮疹 ,无其他不良反应。结论 输注机采冰冻血小板具有明显的止血和提高血小板计数的效果 ,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输注血小板治疗白血病的临床效果,为白血病患者合理应用血小板制剂提供参考.方法 51例白血病患者中35例输注机采血小板,16例输注手工血小板.输注前常规作ABO及R h鉴定及凝聚胺交叉配血试验.观察输注后1h、24h患者血小板计数增加指数(CCI)及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结果 输注机采血小板平均1h后CCI>22.9×109/L,24h后CCI>8.01×109/L;1h后PPR>36.32%,24h后PPR>30.77%.结论 输注机采血小板治疗白血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刘智勇  董玉红  何凤娥 《四川医学》2010,31(10):1486-1488
目的探讨机采和手工分离血小板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输注机采血小板患者81例次为机采组,输注手工血小板制剂患者86例次为手工组,分别在输注前和输注后24h作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观察临床止血效果、有无输血反应发生,计算血小板计数增加校正指数(CCI)、血小板回升率(PPR)、输注无效率、输血反应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CCI、PPR、止血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反应发生率和输注无效率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手工血小板临床疗效接近机采血小板,临床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合理使用手工血小板。  相似文献   

7.
冰冻机采血小板的疗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冰冻机采血小板的疗效。方法:研究龙岗区各医院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的患者,计输血小板前、后1h和24h血小板值,算出血小板增值(CCI);对治疗性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的患者,检测其输血小板前和后1h的出血时间。以输注新鲜机采血小板的患者作对照。结果:预防性输注血小板的患者,1hCCI>7.5×109/L的例数,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组92.3%(36/39),输注新鲜机采血小板组95.2%(40/42),两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性(χ2=0.297,P>0.05);24hCCI>4.5×109/L的例数,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组46.2%(18/39),输注新鲜机采血小板组90.5%(38/42),两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χ2=18.60,P<0.01);用于治疗性输注时,在输注血小板前,两组出血时间差别无显著性(t=0,P>0.05),输注后1h两组出血时间差别有显著性(t=2.447,P<0.01)。结论:冰冻机采血小板预防性输注效果不佳,而用于治疗性输注时效果优于新鲜机采血小板。  相似文献   

8.
机采和手工分离血小板临床疗效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梁晓林  王君  王仲泉 《北京医学》2007,29(6):369-371
目的 探讨机采和手工分离血小板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性调查80例接受血小板输注的患者,根据血小板采集方式和疗程的长短分为长期机采血小板组(简称长机组)、长期手工分离血小板组(简称长手组)、短期机采血小板组(简称短机组)和短期手工分离血小板组(简称短手组),每组20例.输注前和输注后24 h测定各组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和患者止凝血情况.结果 输注血小板24 h后,长机组、长手组、短机组和短手组血小板分别增加(4.1±2.6)×109/L、(3.8±3.0)×109/L、(14.2±6.2)×109/L和(27.4±13.0)×109/L.长期组提升血小板计数明显低于短期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临床出血现象无明显好转;长机组和长手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短机组和短手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短期组临床出血现象有明显改善.结论 短期组血小板输注临床疗效显著优于长期组,手工分离血小板可明显提高短期组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血小板抗体检测阴性和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其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6月该院血小板抗体检测的病例60例。血小板抗体检测使用固相凝集法。结果 60例血小板输注患者共检测到血小板抗体26例,阳性率为43.3%,其中白血病阳性率为44.4%,再生障碍性贫血阳性率为41.6%,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阳性率为37.5%,恶性肿瘤阳性率为45.5%,各类疾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小板输注次数<3次、3~8次和>8次的患者血小板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23.8%、46.7%和77.8%,各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血小板抗体阴性和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分别为20.6%和69.2%,抗体阴性组显著低于阳性组(P<0.01)。血小板抗体阴性患者血小板输注后1 h和24 h CCI值分别为(8.12±1.24)×109/L和(5.03±0.74)×109/L,均显著高于阳性组的(6.77±0.81)×109/L和(3.93±0.61)×109/L(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患者具有较高的血小板无效输注发生率,相容性血小板配型试验是预防免疫性血小板无效输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患者低热状态下输注血小板对疗效的影响。方法统计分析2007年1月-2008年12月在我院血液内科住院治疗的63例CAA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少白细胞)的疗效情况,以患者输注前血小板计数(PLT)、机采血小板的储存天数、输注时患者是否处在低热状态进行分组比较。结果在63例174次输注机采血小板(少白细胞)中,有效输注为110例次,总有效率为63.22%。其中,低热状态组100例次,有效输注51例次,有效率51.00%;不发热组74例次,有效输注为59例次,有效率为79.73%,两组比较,x^2=15.10,P〈0.05。不发热组输注有效率高于低热状态组;血小板有效输注与机采血小板的储存天数、输注前PLT分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低热状态下输注血小板降低输注疗效,应尽量避免。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用活化血浆凝固时间( APCT)评价血小板输注疗效的价值进行研究。方法:在2011年1月至12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血小板计数(PLT)均<50×10^9L^-1的血液病患者中,出血的患者34例为观察组,不出血34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静脉采血测PLT、APCT;再对观察组和对照组中PLT <10&#215;109L-1的患者给予血小板输注,抗凝后测其APCT、PLT,并计算校正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和实际血小板回收率(PPR),比较对血小板输注疗效的评价。结果:有3例未出血患者要进行输注,出血组患者PLT≤20×10^9L^-1和PLT≤10×10^9L^-1的APCT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进行血小板输注前APCT和 PLT 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与血小板输注前相比,输注后APCT明显缩短,差异具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P<0.01);观察组中29名患者输注有效,且24h后APCT都小于80s ,有2名患者的CCI和5名患者的PPR符合血小板输注无效标准,另外5名患者的输注无效,24h后的APCT都大于80s,而CCI、PPR只有2名符合血小板输注无效标准。结论:APCT 可以较好的折射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的变化,也可以较全面的评较血小板的输注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小板微颗粒(PMPs)在慢性肾病(CKD)中的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72例慢性肾病患者和20名健康对照者血浆PMPs、P-选择素的水平,并分析PMPs水平与血压、肌酐清除率、24h尿蛋白定量、血红蛋白、胆固醇之间的关系。结果 (1)CKD组患者血浆PMPs及P-选择素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均P〈0.05)。(2)肾病综合征组及慢性肾炎组患者血浆PMPs的含量也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P〈0.01和〈0.05),肾病综合征组血浆PMPs的含量明显高于高血压肾病组(P〈0.05);各临床分类组患者血浆P-选择素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肾病综合征组血浆P-选择素的含量明显高于狼疮性肾病组、糖尿病肾病组和高血压肾病组(P〈0.05或〈0.01),慢性肾炎组血浆P-选择素的含量显著高于糖尿病肾病组(P〈0.01)。(3)CKD分期I期患者血浆PMPs含量明显高于Ⅳ期患者(P〈0.05);不同的CKD分期间P-选择素含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PMPs的水平与血压成正相关(P〈0.05),与肌酐清除率、24h尿蛋白定量、血红蛋白、胆固醇无明显相关性(均P〉0.05)。P-选择素与PMPs成正相关(P〈0.05)。结论 CKD患者存在明显的血小板活化,血小板活化参与CKD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高血压是使CKD患者血小板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PMPs可作为一种反映血小板活化的新标记,对评估CKD的发展及预后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前及术后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比容(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 检测75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前及术后的PLT、MPV、PCT和PDW,分紫绀型、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两组,分别与同期健康对照组PLT、MPV、PDW和PCT进行比较.结果 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组术前PLT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MPV较对照组则显著升高(P<0.05);术后MPV仍高于对照组(P<0.05).非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组术前MPV、PCT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MPV仍高于对照组(P<0.05),PLT、PDW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术后血小板参数检测对指导临床治疗及判断病人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临床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多次输血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方法:采用简易致敏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PE-SA)分别比较多次输血患者(实验组)和无输血史的住院患者(对照组)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计算1h和24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值),对配合型血小板输注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血小板无效输注率为32.6%;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2.1%和14.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抗体阳性率与输注次数呈正相关(r2=0.853),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输注随机血小板45次后CCI值和输注配型血小板30次后CCI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小板抗体检测及抗体类型的确认,配合性地输注血小板,有利于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外周血网织血小板(RP)水平的变化规律,为APL临床诊治过程中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及掌握血小板输注时机与频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27例APL患者及20名健康人RP%,并计数得出其相应的网织血小板绝对值(RPC)。结果初诊时(3.43±1.47)及治疗中(7.03±3.61)患者的RP%均较正常对照组(1.37±0.52)升高(P〈0.05),而RPC(0.11±0.04,0.27土0.11)较正常对照组(0.35±0.10)明显降低(P〈0.01);经化疗缓解时,其RP(3.87±1.08)及RPC(0.56±0.20)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缓解期的RP%较初诊时无明显变化(P〉0.05),RPC较初诊时明显增高(P〈0.01)。结论在APL病程中连续检测RP及RPC的变化,有助于判断骨髓造血情况,同时为血小板输注与否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韩日成  钟彩玲 《河北医学》2009,15(8):903-906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及血小板压积(PCT)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用BKM Ac.T5d iff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67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化疗前和治疗后骨髓抑制期、骨髓恢复早期、完全缓解期PLT、MPV、PDW、PCT结果并以50例健康人的PLT、MPV、PDW、PCT值做对照。结果:化疗前ALL患者PLT、MPV、PCT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但PDW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化疗后骨髓抑制期PLT、PDW、PCT显著低于化疗前(P〈0.01),MPV比化疗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骨髓恢复早期可见MPV、PDW、PCT比骨髓抑制期及化疗前均显著升高(P〈0.01);PLT明显高于骨髓抑制期(P〈0.01),与化疗前比较无明显差异;完全缓解期PLT、PCT、MPV、PDW明显高于化疗前(P〈0.01),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示PLT、MPV、PDW和PCT四项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对治疗前后ALL患者的骨髓代偿情况、疗效及预后判断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CRP、D-二聚体和血小板在小儿SIR向MODS转化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儿科病例130例,其中SIRS组95例,非SIRS组35例,SIRS组分为MODS组与非MODS组,分别测定CRP,D-二聚体和血小板。结果①人院后24h内SIRS组CRP、D-二聚体明显高于非SIRS组(P〈0.01);而血小板则明显降低(P〈0.01)。⑦入院后24hMODS组CRP、D-二聚体明显高于非MODS组(P〈0.05);而血小板则低于非MODS组(P〈0.05)。③1周后SIRS组CRP仍高于非SIRS组(P〈0.05),但其D-二聚体和血小板与非SIRS组比较,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1周后MODS组CRP仍高于非MODS组(P〈0.05)、但两组D-二聚体和血小板则无显著差异(P〉0.05)。⑤6例死亡患儿CRP、D-二聚体和血小板在入院后第3、第5和第7天均无明显变化。结论IRS患儿CRP、D-二聚体明显升高,血小板降低,合并MODS时上述变化进一步加剧,随着病情改善可恢复正常。CRP、D-二聚体升高和血小板降低是SIRS患儿病情危重的早期信号。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检测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血栓标志物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抗凝血酶活性(AT:A)、纤溶酶原活性(PLG:A)水平及血小板活化状态标志物血小板α颗粒膜糖蛋白(CD62P)及溶酶体膜糖蛋白(CD63)的表达,探讨其与妊娠期高血压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发色底物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66例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其中妊娠期高血压20例,轻度子痫前期24例,重度子痫前期和子痫22例)和24例正常晚期孕妇(正常晚孕组)及30例正常非孕妇女(正常非孕组)外周血中的D—D、vWF、AT:A、PLG:A水平和CD62P及CD63的表达。结果正常晚孕组D-D、CD62P和CD63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非孕组(P〈0.05及0.01),vWF、AT:A和PLG:A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期高血压病组D—D水平和CD62P、CD63的表达均明显高于正常晚孕组(P〈0.05及0.01),AT:A水平明显低于正常晚孕组(P〈0.05),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PLG:A与vWF水平与正常晚孕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度子痫前期患者与重度子痫前期和子痫患者各标志物分别与正常晚孕组和妊娠期高血压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和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及0.61)。相关分析D—D水平与vWF水平无相关性(P〉0.05),而CD62P、CD63之间呈正相关(r=0.767,P〈0.01).结论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均存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明显活化,血液呈高凝和血栓前或血栓状态。D—D、vWF、AT:A、PLG:A、CD62P、CD63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妊娠期高血压病患者病情程度,检测其水平对其诊断、观察病情及防止血栓及子痫的发生均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