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评价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对SPECT难于确诊骨病灶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SPECT难于确诊的35例肿瘤患者的37个病灶行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由2名经过放射学培训的核医学科医师盲法独立阅片.所有病灶均以病理、磁共振结果 或6个月以上的随诊为最终诊断结果 .结果 SPECT CT和SPECT/CT分别可对17个(17/37,45.95%)和30个(30/37,81.08%)病灶做出准确诊断,SPECT/CT诊断的正确率较SPECT明显提高(X2=9.855,P=0.002).SPECT、SPECT CT和SPECT/CT诊断为性质待定的病灶,经随访确诊后恶性病灶所占比率分别为29.7%(11/37)、26.3%(5/19)和16.7%(1/6).结论 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有助于鉴别诊断SPECT难于确诊骨病灶的性质,应作为SPECT显像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技术对于乳腺肿瘤显像及判断淋巴结转移与骨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3年1月~2018年2月本院共开展乳腺有关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检查161例次,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骨转移诊断51例次、一个阶段治疗后随访检查110例次,评价SPECT/CT、超声+钼靶诊断乳腺癌病灶的诊断效用。结果病理检查为乳腺癌34例、良性17例,SPECT/CT检查的灵敏度85.3%(29/34)、特异度76.5%(13/17)、阳性预测值87.9%(29/33)、阴性预测值72.2%(13/18)、符合率82.4%(42/51)。34例对象联合腋窝、全身SPECT/CT检查,活检腋窝淋巴转移11例,SPECT/CT检查的灵敏度81.8%(9/11)、特异度87.0%(20/23)、阳性预测值75.0%(9/12)、阴性预测值90.9%(20/22)、符合率85.3%(29/34)。随访,确诊骨转移6例、腋窝淋巴结转移4例,SPECT/CT灵敏度100.0%(10/10)、特异度96.0%(96/100)、阳性预测值71.4%(10/14)、阴性预测值100.0%(96/96)、符合率96.4%(106/110)。结论 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技术可以作为乳腺癌病灶、转移的诊断技术,一次检查可完成局部与全身范围的检查,且还适合作为随访复发与转移诊断技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SPECT/CT融合显像对脊柱单发放射性浓聚影“热区”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131例常规99Tcm-MDP SPECT/CT全身骨显像时脊柱单发放射性“热区”同时行断层显像、CT图像以及后两者的同机融合图像。由2名核医学科医生共同阅片,作出最终诊断。结果:131例脊柱单发放射性“热区”,34例诊断为肿瘤骨转移,占总病例数的26.0%;94例诊断为良性病变,占总病例数的71.7%;3例诊断为原发骨肿瘤,占总病例数的2.3%。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不仅解决了常规骨显像对阳性病灶精确解剖定位难的问题,同时也显示脊柱单发病灶的良恶性与病灶的位置、形状密切相关。明显降低了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的假阳性率,对诊断骨转移的类型也有一定的价值。结论: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检查对脊柱单发放射性“热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SPECT/螺旋CT融合显像鉴别诊断颅骨良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对19例恶性肿瘤患者全身骨扫描(WBS)显示颅骨放射性浓聚的21个病灶行SPECT/CT融合显像,由两名有经验的核医学科医生独立阅片。患者同期接受MRI和/或CT检查,各检查时间间隔不超过两周,并对所有病例进行随访,平均随访约9个月,随访结果主要根据随后的影像学检查(MRI、CT或随后的骨扫描)及临床信息。结果:根据同期影像及随访检查共10个病灶诊断为恶性病变,11个病灶诊断为良性病变。SPECT/CT融合显像检出全部10个恶性病灶及8个良性病变,诊断符合率为85.71%。1个病灶在SPECT/CT融合显像中诊断为恶性,而同期MRI及随访检查显示良性病变。另有两个病灶在SPECT/CT中难以确定其性质,同期影像及随访检查亦显示为良性。SPECT/CT融合显像在肯定性诊断为良、恶性病灶中诊断颅骨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00%、88.89%、90.91%、100.00%。结论:SPECT/螺旋CT融合显像对鉴别诊断颅骨良恶性病变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99)TC~m-MDP SPECT/CT图像融合对非典型骨转移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静脉注射~(99)TC~m-MDP的106例全身骨扫描为单发病灶的非典型骨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行SPECT/CT图像融合显像,对所成的SPECT、SPECT+CT、SPECT/CT影像进行分析总结,将诊断结果与最终病理及其他检查和随访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中共发现病灶124个,较全身骨显像多发现18个病灶,其中SPECT、CT、SPECT/CT的阳性率分别为91.1%、84.7%、100.0%,诊断符合率分别为38.7%、82.3%、92.7%。结论 SPECT/CT融合显像可以明显提高非典型骨转移肿瘤诊断准确性。为发现早期骨转移肿瘤灶提供了很好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SPECT/CT融合显像诊断早期缺血性股骨头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ANFH)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疑似为"缺血性股骨头坏死"成年患者而解剖影像学诊断无法确诊的患者行SPECT/CT融合显像检查,观察并分析其检查结果及图像特征。最终经过临床手术或者6个月随访确定检查诊断结果。计算并分析SPECT/CT融合显像对ANFH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结果:58个股骨头SPECT/CT融合显像阳性49(其中48个为真阳性,1个为假阳性),阴性9个(真阴性6个,假阴性3个)。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4.1%(48/51)、85.7%(6/7)、93.1%(54/58)。结论:SPECT/CT融合显像对早期缺血性股骨头坏死诊断有着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可为临床诊断提供宝贵的意见。  相似文献   

7.
SPECT/CT融合显像对骨良恶性病灶诊断和处理决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SPECT/CT融合显像对骨良恶性病灶诊断和处理决策的影响。方法:对全身骨显像难于确诊的62例恶性肿瘤患者的74个病灶,行SPECT/CT融合显像。由2名经过放射学培训的核医学科医师对SPECT/CT融合图像进行独立分析,评价病灶性质(恶性、良性),意见不一致时共同讨论后得出一致意见。同时评价SPECT/CT融合显像的诊断对患者治疗方案的影响。所有病灶均以病理、磁共振结果或一年以上的随访为最终诊断结果。结果:62例患者的74个病灶中,恶性病灶24个,良性病灶50个。19例患者经SPECT/CT融合显像诊断为恶性病变,采用放化疗或手术治疗。结论:SPECT/CT融合显像对骨良恶性病灶诊断和处理决策有明显影响,应当成为肿瘤骨转移筛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8.
SPECT/CT骨融合显像在骨骼疾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对99mTc-MDP全身骨显像所示单发或少发病灶进行(≤3处/例)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探讨其在骨骼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可疑转移性骨病变和不明原因骨痛的患者进行99mTc-MDP SPECT全身骨显像后,随机选取62例单发或少发骨病灶共107处病灶进行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显像;由2名核医学科医师和1名CT诊断医师共同阅片,交换意见后作出诊断。结果 SPECT/CT融合图像诊断恶性骨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97.92%(47/48)、96.61%(57/59)和97.20%(104/107)。结论 99mTc-MDP SPECT/CT骨融合显像可提高骨单发或少发病灶的准确率,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SPECT/CT显像术前对异位胃黏膜病灶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 对25例异位胃黏膜患儿进行SPECT/CT检查,对动态平面显像20 min内腹部有固定异常放射性浓聚灶者,于20 min末行SPECT/CT断层扫描并进行同机断层融合,评价断层融合显像对病灶的定位结果与术中所见的一致性。结果 25例平面显像阳性,其中断层融合显像阳性17例,阴性8例。14例(14/17,82.35%)断层融合显像所示病灶位置与术中所见相同,一致性高(Kappa=0.746,P<0.05)。结论 异位胃黏膜SPECT/CT融合显像可准确定位病灶,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99 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ethylene diphosphonate,MDP)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CT(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CT)所显示的肺癌骨转移病灶的图像特点及SPECT/CT显像对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13例病理证实为肺癌、初次全身骨显像及SPECT/CT显像诊断为肺癌骨转移的患者的骨转移病灶的SPECT/CT图像特点,经病理诊断或再次全身骨显像及SPECT/CT显像随访确认,分析SPECT/CT显像所示肺癌骨转移病灶的部位、数量、放射性分布及CT表现的特点。结果:113例患者共482处病灶纳入本研究,肺癌骨转移病灶429处。肺癌骨转移病灶中位于脊柱者占50.6%(217/429),胸廓者占29.1%(125/429),骨盆者占17.0%(73/429),四肢者占2.1%(9/429),颅骨者占1.2%(5/429)。肺癌骨转移病灶SPECT/CT图像表现为放射性异常浓聚者占90.7%(389/429),无放射性分布异常者占9.3%(40/429);CT图像表现为成骨性转移者占41.0%(176/429),溶骨性转移者占50.3%(216/429),混合性(兼有溶骨和成骨)转移者占4.0%(17/429),骨质形态学正常者占4.7%(20/429)。113例患者中有23例患者同时伴有良性病灶,共53处。结论:肺癌骨转移的部位以脊柱居首,胸廓次之;肺腺癌患者容易发生骨转移,以成骨性转移多见。SPECT/CT诊断肺癌骨转移病灶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11.
氧介入99mTc-MIBI SPECT/CT同机融合鉴别诊断孤立性肺结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氧介入99mTc-MIBI SPECT/CT同机融合鉴别诊断孤立性肺结节(SPN)的价值。方法收集34例SPN患者,令其于注射99mTc-MIBI前吸氧。分别于注射99mTc-MIBI后10min、2h进行早期和延迟SPECT/CT断层同机融合显像,分析良、恶性SPN早期摄取比值(EUR)和延迟摄取比值(DUR),并对其诊断效率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 34例SPN患者中,10例为原发性肺癌;24例良性肺部病变。氧介入99mTc-MIBI 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定性分析鉴别诊断良、恶性SPN的敏感度为90.00%(9/10),特异度为87.50%(21/24),准确率为88.24%(30/34),阳性预测值为75.00%(9/12),阴性预测值为95.45%(21/22)。恶性SPN的EUR为2.13±0.62(95%CI 1.68~2.57),良性SPN为1.31±0.42(95%CI 1.13~1.48);恶性SPN的DUR为2.40±0.47(95%CI 2.07~2.74),良性SPN为1.37±0.64(95%CI 1.09~1.64)。恶性肺部病灶EUR和DUR均显著高于良性肺部病灶(t=4.53、4.59,P均<0.001)。半定量ROC分析显示,以EUR≥1.50为界值,敏感度90.00%,特异度79.20%;以DUR≥1.47为界值,敏感度100%,特异度79.20%。结论氧介入99mTc-MIBI 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对鉴别良、恶性SPN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SPECT/CT同机融合技术在99mTc-MIBI核素显像诊断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HPT)中的价值.方法 于患者静脉注射99mTc-MIBI 370~740 MBq后行颈胸部的即刻和40 min延迟的双时相静态平面采集;注药后20 min行同部位的SPECT/CT采集,评价常规SPECT显像断层采集提供信息是否明显优于平面采集,SPECT/CT显像提供信息是否明显优于平面采集和常规SPECT显像断层采集,并对血清生物化学指标进行相关性统计学分析.结果 与术后病理诊断比较,平面采集加SPECT与平面采集加SPECT/CT诊断甲状旁腺病变符合率为86.96%,多结节腺体符合率为100%,总符合率为91.30%.SPECT/CT显像使1例阴性诊断改为阳性,并为3例患者提供更确切的腺体定位.SPECT/CT在2例异位甲状旁腺腺瘤定位诊断中显示出较为显著的优势.各血生化指标与显像结果 无相关性.结论 SPECT/CT同机融合技术在异位PHPT定位诊断上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本研究探讨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在初诊疑为淋巴瘤病人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45例初诊疑为淋巴瘤、但尚未确诊(病理活检及免疫组化等检查)并行18 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的病人,从定性诊断、定量诊断及活检定位等方面与同期CT、MRI或超声等常规检查(Conventional Imaging,CI)对比,探究其对临床初诊疑为淋巴瘤病人的诊断意义。结果 (1)定性诊断方面: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与CI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5.6%(25/45)及20%(9/45)(χ2=12.101,P=0.0010.01)。18 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及CI诊断符合的病例均主要集中在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及转移瘤,其中淋巴瘤诊断符合的比例分别为78.6%(22/28)及17.9%(5/28)(χ2=20.669,P=0.0000.01)。(2)定量诊断方面:18 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发现病灶的能力明显比CI的强,尤其是骨骼及淋巴结病灶,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所发现病灶数量比CI多的病例数为36例,两者一样多的病例数为6例,比CI发现少的病例数仅为3例。(3)活检定位方面: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与CI为病理活检定位提供了有效信息的病例比例分别约42.2%(19/45)及20.0%(9/45)(χ2=5.184,P=0.0230.05)。结论在初诊疑为淋巴瘤病人诊断中,18F-FDG符合线路SPECT/CT显像在定性诊断、定量诊断、活检定位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SPECT/CT骨显像在肿瘤骨转移患者中的应用。方法 560例恶性肿瘤患者行全身骨显像,根据全身骨显像发现有核素浓聚灶的局部进行SPECT断层显像、CT扫描,后进行图像融合。虽然全身骨显像无核素浓聚灶,但因为局部疼痛,仍针对局部进行SPECT断层显像、CT扫描,同样进行图像融合。随后由两名以上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核医学医生联合对全身骨显像和融合图像先后做出诊断。以病理、MRI检查及6个月后随访作为确诊标准。对SPECT全身骨显像与SPECT/CT骨显像所诊断结果及其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符合度进行分析。结果 SPECT全身骨显像与SPECT/CT骨显像在肿瘤骨转移的灵敏度分别为94.5%、96.1%(P0.05),特异度分别为78.7%、97.7%(P0.05),阳性预测值分别为56.8%、92.5%(P0.05),阴性预测值为98.0%、98.8%(P0.05),诊断符合度为82.3%、97.3%(P0.05)。结论 SPECT全身骨显像诊断肿瘤骨转移的灵敏度较高,SPECT/CT骨显像较SPECT全身骨显像明显提高肿瘤骨转移的特异度、阴性预测值和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15.
18F-FDG PET/CT诊断多发性骨髓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18F-FDG PET/CT对多发性骨髓瘤(MM)的诊断价值.方法 MM患者20例,均于治疗前进行18F-FDG PET/CT全身显像.所有PET、CT及PET/CT融合图像均通过融合软件进行帧对帧对比分析.肿瘤病灶根据穿刺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多种影像学检查和临床随访结果 诊断.结果 19例18F-FDG PET/CT检出阳性病灶(95.00%),SUV为2.81±0.98(1.30~6.00), 共检出病灶303处,其中PET有222处表现为18F-FDG摄取增高(73.27%),CT检出268处灶状溶骨性改变(88.45%).PET和CT同时检出的病灶为187处(61.72%);PET检出而同机CT未检出的病灶35处(11.55%);同机CT检出而PET未检出病灶81处(26.73%).结论 18F-FDG PET/CT对于MM的诊断及评价全身累及范围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SPECT/CT对平面骨显像疑难病灶的诊断增益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72例全身骨显像诊断疑难病灶的SPECT/CT检查结果,分析SPECT/CT诊断增益与病灶部位、摄取程度、CT特征及原发肿瘤病理类型的关系。结果 72例中,骨显像共发现140处诊断不确定病灶,65.00%(91/140)病灶经SPECT/CT显像后可以明确诊断。SPECT/CT对不同部位病灶的诊断增益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9,P=0.035)。经SPECT/CT融合显像后,脊柱病灶获得诊断增益率明显高于骨盆病灶(χ2=8.81,P=0.003)。SPECT/CT对不同摄取程度病灶的诊断增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6,P=0.43)。CT呈溶骨为主及具有良性特征的病灶经SPECT/CT显像获得的诊断增益高于成骨为主及混合性病灶。结论 SPECT/CT对诊断全身骨显像疑难病灶具有明确增益作用,病灶部位及CT特征是判断能否通过SPECT/CT融合显像获得明确诊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对诊断脊柱骨转移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带有低能量CT的99mTc-MDP SPECT骨显像所产生的骨断层、CT及融合图像对鉴别脊柱良恶性病变的临床价值,评价同机定位CT在诊断中的作用。方法:49例在常规全身骨显像中表现为仅脊柱出现异常核素浓聚灶(病灶数目≤3个)的患者,行局部骨断层,同时获得局部骨断层图像、同机定位CT图像以及两者的融合图像。所有病例均以病理、1个月内磁共振结果或1年以上随诊为最终诊断结果。结果:局部骨断层、同机定位CT和融合图像对49例患者的94个病变椎体诊断的灵敏性分别为81.4%、86.0%和100%,特异性分别为72.5%、98.0%和96.1%。说明融合图像不但可以对病灶的解剖位置精确定位,而且明显提高了诊断的灵敏性和特异性。此外同机定位CT图像在诊断过程中比较令人满意,但是在细小病变的判断时还应慎重以免造成假阳性;当局部骨断层与同机定位CT在诊断时不一致时,应反复对比图像和相互补充信息,也可以避免一些假阳性产生。结论:局部骨断层与同机定位CT所产生的融合图像对恶性肿瘤椎体转移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应该作为全身骨显像必要的补充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锝99标记硫胶体(99Tcm-SC) SPECT与CT淋巴管造影(CT lymphography, CT-LG)同机融合显像兔VX2乳腺癌腋窝前哨淋巴结(sentinel lymph node, SLN)的价值。方法取20只雌性新西兰大白兔建立VX2乳腺癌动物模型,分别行CT-LG和99Tcm-SC SPECT与CT-LG同机融合检查显示腋窝SLN,且与常规腋窝SLN活检和淋巴结清扫手术结果相对照。结果 20只实验兔建模成功率为95%(19/20),均顺利完成CT-LG和99Tcm-SC SPECT与CT-LG同机融合检查。19只实验兔CT-LG检查和99Tcm-SC SPECT与CT-LG同机融合图像上均清楚显示SLN及其引流淋巴管的百分比为78.9% (15/19)和73.7% (14/19),显示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LG检出腋窝SLN16枚,n-SLN7枚,99Tcm-SC SPECT与CT-LG同机融合检出SLN20枚,n-SLN12枚;SLNB手术共21枚SLN,17枚n-SLN,三种方法检出腋窝淋巴结的数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497, P=0.454)。结论 99Tcm-SC SPECT与CT-LG同机融合检查可有效检出和准确定位腋窝SLN,可为临床准确识别及定位SLN提供一种新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和总结骶骨功能不全性骨折(Insufficiency fracture,IF)的99mTc-MDP全身骨显像及骨盆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的影像学特征,探讨SPECT/CT的诊断增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经影像检查或临床观察、随访明确诊断为骶骨IF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析两种影像检查在骶骨IF上的影像特征,对比二者的诊断准确性。结果:全身骨显像诊断15例(71.4%)骶骨IF骨折中,4例(26.7%)表现为单侧骶骨翼与骶髂关节平行走行的显像剂分布异常浓聚灶,其中有2例累及S2~S3骶骨体部;11例(73.3%)表现为双侧骶骨翼浓聚区形成的2条与骶髂关节平行的纵行带,其中8例(53.3%)同时累及S1~S4骶骨体部浓聚区形成的与骶髂关节垂直的水平带连接组成,表现为7例(46.7%)呈典型"蝶"形、"H"形,1例呈"弓"形。骨盆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上诊断骶骨IF 20例(95.2%),12例(60%)骶骨IF表现为双侧显像剂分布异常浓聚,9例(45%)在CT上可见双侧骶骨翼骨折,其中8例(40%)同时累及S1~S4骶骨体部,表现为双侧骶骨翼处走行与骶髂关节平行的低密度不规则"锯齿"状骨折透亮线影和/或硬化带、不均匀骨痂形成,骶骨翼边缘伴或不伴骨皮质不连续、轻微错位,骶骨体部横行骨折线走行与骶髂关节垂直;8例(40%)为单侧骶骨翼骨折,6例(30%)CT上显示为骶骨翼上走行与骶髂关节平行的模糊不规则低密度骨折线和硬化带,向前累及骶骨翼边缘伴骨皮质断裂、轻微错位,4例(20%)累及S2~S3骶骨体部骨折线走行垂直于骶髂关节。全身骨显像与骨盆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骶骨IF的准确率分别为71.43%(15/21)和95.2%(20/21),骨盆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骶骨IF准确率高于全身骨显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身骨显像上骶骨典型的"H"形、"蝶"形或"弓"形的显像剂异常浓聚可较容易诊断骶骨IF,但在不典型骶骨IF时,骨盆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能提高骶骨IF的诊断准确率,具有明显的增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分析定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ingle-photon-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CT在乳腺癌骨转移的诊断和疗效评价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并分析2017年12月—2019年5月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因乳腺癌可疑骨转移行常规SPECT/CT或定量SPECT/CT检查的患者63例。63例乳腺癌患者全身骨显像发现单发放射性浓聚,对浓聚部位行常规SPECT/CT检查30例,定量SPECT/CT检查33例,由专业医师对病灶是否为转移灶进行诊断,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标准对两种显像进行对比分析。采集经定量SPECT/CT检查且确诊为骨转移灶的治疗前及治疗后的标准化摄取值(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并对骨转移灶治疗前后SUV_(max)的差异行t检验。结果:常规SPECT/CT显像共30例,诊断为骨转移者20例,无骨转移者10例,经病理学确诊转移者24例,无骨转移者6例,灵敏度为75.00%,特异度为66.70%,准确率为73.30%,定量SPECT/CT显像共33例,诊断为骨转移病灶29例,无骨转移4例,经病理学确诊转移者29例,无骨转移者4例,灵敏度为96.60%,特异度为75.00%,准确率为93.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P=0.043)。骨转移灶在治疗前SUV_(max)平均值为23.38,治疗后SUV_(max)平均值为17.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9,P0.05)。结论:定量SPECT/CT可明显提高对乳腺癌骨转移的诊断效能,同时对乳腺癌骨转移患者进行疗效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