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肝海绵状血管瘤剥除术126例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评价肝海绵状血管瘤剥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于1979~1998年,我院对126例需手术治疗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实施了剥除术,其中多发海绵状血管瘤18例(14.3%),位于肝实质内者6例(4.8%),对直径大于10?cm和累及第Ⅰ或Ⅷ肝段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同时采用了肝门间歇阻断的方法.结果全部肝海绵状血管瘤均被成功剥除,无手术死亡,术中平均失血(1?015±577)?ml[(200~4?500)?ml],术后发生右侧胸腔反应性积液和切口感染共15例(11.9%),随访72例,无复发.结论通过与文献中的肝切除术组进行比较,我们体会,剥除术是手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更安全、更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应用剥离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22例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介绍一种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方法,并探讨该方法的优缺点。方法 对8年中采用剥离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22例进行分析。结果 全且病例恢复良好,无一例出现术后并发症,经随访3个月至3年,情况良好,未见复发。结论(1)该方法手术创伤小,不必切除正常肝组织。(2)术中输血少,大部分病人不用输血。(3)对于一些位于解剖困难部位的肿瘤,应用该方法可安全切除。(4)此方法疗效确切。(5)瘤体较小,深在肝实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紧邻重要血管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安全手术方式并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2例紧邻重要血管的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患者实施剥除术,第一肝门、肝下下腔静脉预置阻断带,剥除过程中遇到不易控制的出血时,行Pringle法加肝下下腔静脉阻断。结果全部肝海绵状血管瘤均被成功剥除,无手术死亡,术中失血(443±128)ml,成功完成肝右静脉破口修补4例,肝中静脉破口修补2例,术后发生右侧胸腔反应性积液和腹腔局限性积液共9例,肝断面胆瘘1例,均经对症治疗后痊愈。结论瘤体剥除术是治疗紧邻重要血管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安全有效的方法,第一肝门、肝下下腔静脉预置阻断带有利于此手术的安全实施。  相似文献   

4.
肝海绵状血管瘤捆扎术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观察,总结和分析捆扎疗法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总结了142例肝海绵状血管瘤病例,术中对瘤体地完整缝扎,术后97例随访1-19年,分组评定疗效。结果 显著疗效病例占65.9%,有效病例占12.5%,无效或暂无变化病例占21.6%,结论 捆扎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确为一种简便易行,损伤小,安全和病人恢复快,疗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腹腔镜肝血管瘤剥除术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提出腹腔镜肝血管瘤剥除术的技术规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9年2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肝胆外科行腹腔镜肝血管瘤剥除术的82例临床资料。结果 8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腹,无术后出血、胆瘘及死亡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手术时间(118.2±46.5) min;肝门阻断时间(30.4±16.2) min,其中肝脏2段、3段血管瘤20例,未行肝门阻断;行肝门阻断后,肝功能指标有所升高,术后5 d内肝功能恢复到术前水平;术中出血(292.1±78.1) ml;手术创面旁常规放置引流管,术后拔除引流管时间1~3 d;术后第1天下地活动,第2天进流食,住院时间(5.7±1.4) d。结论术中合理应用第一肝门阻断技术及肝脏牵拉悬吊技术,利用超声刀及双极电凝处理手术创面,腹腔镜肝血管瘤剥除术的临床应用安全、可行,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6.
肝海绵状血管瘤诊治体会许国平,王永惜,蔡教誉,洪建文,文锡荣,杨深泉,余锡坤,潘岳芝肝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常见的良性肿瘤,随着高分辨率超声仪和CT的广泛应用,临床上发现的肝血管瘤越来越多[1]。我科自1980年9月至1993年5月共收治肝海绵状血管瘤1...  相似文献   

7.
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报告了1985 ̄1995年收治的85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治疗经验。其中除12例因其它合并症未行手术治疗外,余73例均行手术治疗,并根据肿瘤的不同情况,分别有用不同的手术方式治疗结果满意,其症状,体症均不同程度消失或改善,肿瘤直径缩小,随访0.5 ̄6年未见再增大。作者体会到,治疗时应根据肿瘤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和栓塞材料,文中还阐述了肝海绵状血管瘤治疗的新观念和新进展。  相似文献   

8.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肿瘤,我院自1995~1998年共收治16例,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共16例,男6例,女10例;年龄18~56岁,平均41.5岁。临床表现:不同程度右上腹隐痛或闷胀不适12例,肝区肿块1例,健康查体时发现3例。16例患者均行CT或MRI检查,其中确诊13例,3例疑诊为肝癌.肝功能均正常,AFP阴性。瘤体直径小于4cm者3例,4~10cm者9例,10~15cm者3例,大于15cm者1例;单发者10例,2~6个瘤体者6例。治疗方法:介入栓塞治疗7例,疗程1~3…  相似文献   

9.
肝海绵状血管瘤(简称肝血管瘤)是肝脏较常见的良性肿瘤。小的肝血管瘤往往无症状,对较大的肝血管瘤和有临床症状者,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我院自1989—1996年共收治肝血管瘤129例,分别进行手术切除、缝扎治疗、肝动脉栓塞及放射治疗,现将其临床结果进行分析、讨论。1临床资料129例中男59例,女70例。年龄23~68岁。临床表现以上腹部不适、饱胀、食欲下降等就诊者62例,以上腹区包块就诊者28例,查体时发现肝内占位性病变就诊者39例,全部病例均经B超检查,其中98例行CT检查,59例行MRI检查,除6例诊断为肝癌,l例诊断为多发转移瘤…  相似文献   

10.
肝海绵状血管瘤治疗进况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肝海绵状血管瘤治疗进况杨甲梅,吴孟超,陈汉,姚晓平,严以群(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上海200433)肝海绵状血管瘤(下称肝血管瘤)是一种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我院1960年1月至1995年9月共收治821例,至今未发现有恶变者。故对瘤体直径≤...  相似文献   

11.
肝门部海绵状血管瘤18例的外科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总结肝门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经验。方法 采用改良式全肝血流阻断下包膜外剥离法切除肝门部海绵状血管瘤18例。其中行下腔静脉和肝右静脉损伤修复,行肝中静脉损伤修复各1例。结果 全组18例术中平均每位患者输血662.5ml,均痊愈出院,其中下腔静脉及肝静脉损伤修复患者术后两周彩色B超显示下腔静脉和肝静脉血流通畅。结论 改良式全肝血流阻断下包膜外剥离法是切除肝门部海绵状血管瘤的安全方法。  相似文献   

12.
肝海绵状血管瘤不同手术切除方式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切除肝血管瘤应优先选择的手术方式。方法 1995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手术治疗62例肝血管瘤病人,其中36例行肝血管瘤剥除术,26例行肝切除术,将两者相关因素进行比较。结果 血管瘤剥除术手术过程中失血量以及输血量均明显少于肝切除术,术后并发症也明显减少。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方式是影响术后合并症发生的惟一独立因素。结论 血管瘤剥除术是治疗肝血管瘤的首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随着B超、CT检查的普及,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检出率日渐增高。本院自1991年1月~1996年1月收治肝血管瘤18例,其中10例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经手术治愈。术中出血量少,其中9例100~200ml,仅1例达到1600ml,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肝血管瘤的检查首选B超、CT或ECT。本组B超检查符合率77.8%,CT90%。经以上系统检查仍不能确诊的可切除肿瘤,尽早手术具有鉴别诊断和治疗的双重临床意义。血管瘤剥除术式治疗第Ⅶ、Ⅷ段血管瘤为首选而又简便、安全的方法。预防术中大出血是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15.
肝海绵状血管瘤研究的现况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肝血管瘤剥除术的技术要点。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22年1月为58例患者行腹腔镜肝血管瘤剥除术的临床资料,统计术中情况、术后并发症及术后恢复情况。结果:54例成功施行完全腹腔镜肝血管瘤剥除术,4例因术中出血较难控制中转开腹,中转率6.9%。手术时间平均(193.6±51.7)min,术中出血量(374.8±241.6)mL。术后平均住院(9.3±2.7)d。5例术后出现轻微胆漏,发生率8.6%;10例并发右侧胸腔积液,发生率17.2%。无术后出血、肝功能衰竭、感染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患者均痊愈出院,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结论:腹腔镜下吸引器是剥离肝血管瘤的一件“利”器,沿肝血管瘤壁以吸引器刮吸钝性剥离血管瘤有助于显露保护瘤体周边重要脉管结构,减少术中出血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8.
经皮穿刺射频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传统观点认为,手术切除是治疗该症的最好方法。我们应用经皮穿刺多电极射频热损疗法(per-cutaneous multiprobe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ther-apy)治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病人6例,男1例,女5例,年龄33~56岁,平均42岁,均为 B 超体检发现,病程2~6年,定期检查见病灶皆有不同程度增大趋势,2  相似文献   

19.
14例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hepatic cavernous heman-gioma,HCH)是最常见的良性肝脏占位性病变之一。随着近年来彩超、CT的普及,其诊断率明显提高。我院肝胆外科近5年来手术治疗肝脏巨大海绵状血管瘤14例,疗效良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的方法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肝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4例远离肝门,74例邻近肝门,行肝血管瘤包膜外剥除术34例;行肝切除术74例。74例邻近肝门者中邻近第一肝门30例,第二肝门22例,第三肝门15例,邻近3个肝门者7例。结果远离肝门组术中平均出血量(251.2±112.7)ml,平均阻断时间(20.3±11.8)min,术后发生出血1例(2.9%),胸水2例(5.9%),其临床效果明显优于邻近肝门组(P<0.05或P<0.01),后者的术中出血量为(631.3±233.5)min,平均阻断时间(45.5±25.3)ml,术后出血6例(8.1%),胸水11例(14.9%),胆漏3例(4.1%)。7例邻近第一、二、三肝门的患者,其瘤体直径达(13.5±5.4)cm,术中平均阻断肝门时间(85.4±28.5)min,术中出血量达(1 507.8±228.1)ml,与其他邻近第一肝门、第二肝门及第三肝门三组分别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手术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是安全可行的。手术方式首选肝血管瘤包膜外剥离术,对瘤体位于肝实质并累及肝门者可行肝叶或半肝切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