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2):2339-2341
随机抽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首次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其中试验组10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延续护理。对照组100例,采用常规护理。统计两组捐献者持续献血的意愿。结果试验组中持续献单采血小板人数、成为献血志愿工作者人数、和成功招募献血者人数比对照组显著增加,而不再捐献血小板人数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对首次捐献单采血小板捐献者采用延续护理能显著增加再次献血率,值得在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对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的影响。方法选取广州市番禺区中心血站2014年8月~2015年6月100例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持续献血、全血及血小板间隔献血、不再献血小板、成为志愿者、成功招募献血者等情况。结果实验组持续献单采血小板人数、成为志愿工作者人数、成功招募献血者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全血及血小板间隔献血人数、不再献血小板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不仅使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还促进其成为固定献血者,积极参与无偿献血宣传和招募工作,是一种健康、便捷、高效的护理模式,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招募、召回与保留模式提供了有效依据,具备创新性、科学性、客观性,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预防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血站首次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其中对照组758例,采用一般护理;试验组815例,采用心理护理。统计两组献血反应的例数。结果试验组献血反应的发生率为0.37%(3/815),对照组发生献血反应发生率1.58%(12/7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首次捐献单采血小板捐献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减轻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效果。方法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20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增加心理护理干预。比较2组献血者相关不良心理、献血反应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实验组献血者恐惧心理发生情况显著轻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献血者紧张情绪及不良心理总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献血者献血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献血者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理护理降低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影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原因,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或预防献血反应的发生,保证献血者的健康。方法对2008-2012年本站736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736名单采血小板者中,发生献血反应的108例。总反应率14.7%,其中轻度37例(34.3%),中度8例(7.4%),重度1例(0.93%),枸橼酸盐中毒占62例(57.4%)。结论献血者性别、体重、处理抗凝全血量、献血次数、空腹献血等因素是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主要原因,且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是一个综合影响因素。因此,我们要从源头开始,要注重每一个环节,从最大程度上减少或预防单采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7.
血小板细菌污染是导致输血传播性感染的主要原因,可导致受血者出现败血症等严重的输血反应.污染的细菌主要来源于献血者穿刺部位皮肤携带的细菌.多次献血者的穿刺部位可能会形成疤痕,疤痕部位的皮肤凹凸不平使有效的清洁消毒更为困难,导致皮肤携带的细菌污染采集的血液.由于血小板的贮存条件有利于细菌增殖,引起输血传播性细菌感染.因此对浙江省血液中心质控实验室9000余份单采血小板细菌培养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发现阳性结果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已献血次数明显高于整个献血人群.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在首次单采血小板后献血者中的应用。探讨延续护理对首次单采血小板后献血者血小板生成素与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20名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名。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延续护理模式,比较两组血小板生成素、血小板活化因子变化情况、干预后生活质量及服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干预前后血小板生成素及血小板活化因子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满意度较高。结论:通过延续护理可提高献血者献血安全,不会引起献血者的身体伤害,解除献血者心理顾虑,对招募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开展预约献血模式以来,对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初筛合格率的影响。方法通过献血者健康征询及献血登记表和血液管理信息系统,收集并分析开展预约献血以来前后7个月在重庆市血液中心预约献血及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初筛信息。结果从2016年5月开始逐渐启动预约献血模式,通过微信、电话及短信方式预约捐献单采血小板共计6148人次,预约献血率从27.1%上升至61.6%。开展预约献血前后7个月的初筛平均合格率由62.7%提升至68.1%,其中体检平均合格率由85.8%提升至87.6%,血液平均合格率由76.9%提升至80.5%,预约献血率与初筛合格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预约献血模式可减少献血者因临时招募仓促献血而引起的暂缓献血的情况,有助于提高献血者的初筛合格率。  相似文献   

10.
血小板是临床常用的血液成分之一,以其纯度高、疗效好、输血不良反应少等优点,越来越受到临床的欢迎。单采血小板是应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制备的,制备1个治疗单位的血小板约需50~90min,处理血量约2000~3500ml,故采集时间较长,体外循环血量较大,少部分献血者可能会发生头晕、面色苍白、皮肤湿冷、恶心、呕吐等献血反应。献血反应的发生,不仅可能影响到血小板的采集,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长期单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在缩短献血间隔期前后外周血象血小板参数的变化。方法选择2011-2017年20名捐献单采血小板50次及献血单位100治疗量以上的献血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在2012下半年缩短献血间隔期至2周,2017年又将间隔期恢复至4周,对所有研究对象机采前血常规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单采血小板献血者2011年血小板计数(PLT)明显低于2013、2014、2015、2016、2017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例(PLCR)明显高于2013、2014、2015、2016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2年PLT、MPV、PDW、P-LCR与2011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3、2014、2015、2016年PLT、MPV、PDW、P-LC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7年MPV、PDW、P-LCR与2013、2014、2015、2016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献血次数与PLT呈显著正相关;MPV与PLT呈显著负相关;PDW、P-LCR与MPV变化一致,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在实际工作中应重视对长期反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PLT、MPV、PDW、P-LCR的观察和分析,延长单采血小板献血间隔期,既有利于献血者的健康,又保障了单采血小板的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小板献血者不同献血次数间单采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差异,为科学、合理、有效的献血以及血小板输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8年9—10月本院血液科血小板输注的血液病患者,追溯血小板来源,将其血小板献血者按献血次数,分为3组:第一组,为首次在本站献血小板的献血者,80例;第二组,连续献血小板献血2—9次者,32例;第三组,连续献血小板次数≥10次者,105例。统计分析数据,观察患者输注血小板前后,血小板、白细胞计数的改变,进而对血小板输注效果做比较。结果 1)患者血小板输注前后白细胞平均值分别为(2.57±5.41)×109/L,(2.67±7.25)×109/L(P>0.05);男性与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64.03%,65.38%;年龄<18岁与>18岁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63.64%,64.67%;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的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无差异(P>0.05);血小板抗体检测阴性患者有效率(84.15%)明显高于阳性(50.00%)及弱阳性(59.00%)者(P<0.05);A(58.10...  相似文献   

13.
无偿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全程护理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采血小板因其制品纯度高、治疗效果好、输注传播疾病概率及副作用小[1],目前被日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由于单采血小板在献血者筛选、采集方式、招募保留等方面均高于全血的要求,因此,医护人员对无偿单采献血者进行护理时,不仅需要高超的专业技术,更应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和高度的责任心,为单采献血者征询、筛选、采集等全过程进行全方位的护理,现将实践工作中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单采血小板是很安全的献血方式,但在献血过程中献血者偶尔会出现不良反应,通过分析发生不良反应献血者的相关血液指标信息,寻找应对措施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助于更好地保留献血者,稳定献血队伍。对象与方法1对象2012年1月-2014年5月采集血小板9 225例(男性7359例,女性1866例;初次献血者4 168例,重复献血者5 057例),其中86例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男性46例,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血细胞分离机的普遍应用,单采血小板在各地血站广泛地开展起来,单采血小板以其浓度高、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等优点越来越被临床所接受。但由于其特殊的采集方式和对捐献者的要求高,使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的征召与保留在全国都成为困扰血液工作者的一个难题。由于献血者对血细胞分离机及血小板的采集过程不了解,对工作人员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实行延续性护理,分析对其持续献血产生的影响。方法在本站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选取9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实验组实行延续性护理,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对比2组献血者的献血情况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献血者持续献血、停止献血小板、变成志愿者、成功招募献血等人数的比率均高于对照组献血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5.56%,高于对照组献血者的77.7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实行延续性护理,可有效提升献血者持续献血比率,同时还可提升献血者对献血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相关因素,为制定单采血小板献血反应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该站743例首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可能影响首次单采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分析,然后对有统计学意义的观察指标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体质量、全血捐献史是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OR=0.301,P0.05)、体质量(OR=0.411,P0.05)及全血捐献史(OR=0.441,P0.05)是影响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主要因素。结论年龄、体质量及全血捐献史可能是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志愿者在单采献血者招募工作中的作用及管理,满足日益增长的单采血液成分需求。方法选择既往献过血小板的志愿者,进行培训,制定招募策略:每天在市区3个固定献血点安排1-2名志愿者,印制特定的招募用小册子,发放宣传单等,针对多次献血者进行动员,针对当天紧缺的血型进行有针对性的招募,或者献血者当天填写表格后由招募志愿者定期交给单采招募人员,3个月后预约捐献单采血小板。结果 2012-2013年,参加单采献血者5 022人,采集15 269人次,采集单采血小板22 940个治疗量,采集量增长38.51%,新招募献血者比例占全年总人次的21.2%。结论志愿者在帮助做好服务工作的同时可以通过发放宣传单对多次献血者进行动员招募,一对一的讲解,有助于扩大单采献血者队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单采间隔期给予骨健康基本补充剂结合采血当 日常规补钙和单纯单采当 日常规补钙方式进行对比研究,探讨血小板捐献者给予2种不同口服补钙方式,改善因枸橼酸盐抗凝剂对机体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在本站长期固定捐献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252人,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126人:除采血前常...  相似文献   

20.
李进才  叶洁 《中国输血杂志》2022,(11):1155-1157
目的 探讨分析影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再次参加献血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4~2020年在本血站1 302例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随访1年,记录其再次献血情况,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2014~2020年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记录1 302例,其中男性1 070例,女性232例,年龄18~55岁,平均年龄(28.69±12.90)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539例、高中或中专435例、大专及以上328例);16例首次捐献发生献血不良反应;捐献1个治疗量455例、2个治疗量847例;公职或固定工作506例、待业796例;汉族1 267例、少数民族35例;1年内再次献血284例;再次捐献率为21.81%(284/1 302);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均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首次捐献是否发生不良反应、捐献治疗量、民族和职业均是影响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再次献血的相关因素。结论 年龄小、文化程度低、待业、少数民族、首次捐献未出现不良反应、首次捐献2个治疗量的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