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延续性护理对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的影响。方法选取广州市番禺区中心血站2014年8月~2015年6月100例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持续献血、全血及血小板间隔献血、不再献血小板、成为志愿者、成功招募献血者等情况。结果实验组持续献单采血小板人数、成为志愿工作者人数、成功招募献血者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全血及血小板间隔献血人数、不再献血小板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延续性护理不仅使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持续献血,还促进其成为固定献血者,积极参与无偿献血宣传和招募工作,是一种健康、便捷、高效的护理模式,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招募、召回与保留模式提供了有效依据,具备创新性、科学性、客观性,值得大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2):2339-2341
随机抽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首次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其中试验组100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延续护理。对照组100例,采用常规护理。统计两组捐献者持续献血的意愿。结果试验组中持续献单采血小板人数、成为献血志愿工作者人数、和成功招募献血者人数比对照组显著增加,而不再捐献血小板人数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对首次捐献单采血小板捐献者采用延续护理能显著增加再次献血率,值得在工作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延续护理在首次单采血小板后献血者中的应用。探讨延续护理对首次单采血小板后献血者血小板生成素与血小板活化因子的影响。方法:将120名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名。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延续护理模式,比较两组血小板生成素、血小板活化因子变化情况、干预后生活质量及服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干预前后血小板生成素及血小板活化因子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满意度较高。结论:通过延续护理可提高献血者献血安全,不会引起献血者的身体伤害,解除献血者心理顾虑,对招募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预防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血站首次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其中对照组758例,采用一般护理;试验组815例,采用心理护理。统计两组献血反应的例数。结果试验组献血反应的发生率为0.37%(3/815),对照组发生献血反应发生率1.58%(12/7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首次捐献单采血小板捐献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能够有效预防和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广州市全血献血者中参加单采血小板捐献的人群特征分析,研究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人群特征和对应招募策略。方法以2015年在广州血液中心全血献血者为研究对象,使用SPSS软件对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献血地点、献血状态进行描述、卡方检验和逻辑回归。结果 36岁以上、大专或以上学历的重复全血献血者更可能捐献机采血小板。年龄、受教育程度、献血地点、献血状态都是捐献机采血小板的相关因素。这些因素可能与全血献血者对单采血小板捐献的关注度、知识和愿望有关。结论从全血献血者中招募单采献血者时,建议宣传工作可重点选在固定献血点和高校发动资深重复献血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减轻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效果。方法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20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增加心理护理干预。比较2组献血者相关不良心理、献血反应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实验组献血者恐惧心理发生情况显著轻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献血者紧张情绪及不良心理总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献血者献血反应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献血者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理护理降低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实行延续性护理,分析对其持续献血产生的影响。方法在本站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中选取90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实验组实行延续性护理,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对比2组献血者的献血情况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献血者持续献血、停止献血小板、变成志愿者、成功招募献血等人数的比率均高于对照组献血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5.56%,高于对照组献血者的77.78%,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实行延续性护理,可有效提升献血者持续献血比率,同时还可提升献血者对献血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机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360例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随机分为护理干预组和对照组,对两种护理方式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在轻、中度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对照组明显高于护理干预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护理干预对预防和减少机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发生有明显效果,同时对机采血小板献血员招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利用"互联网+"模式招募与预约成分献血者效果,为提升成分献血者招募和履约献血效率提供依据。方法对2014~2016年通过QQ群、秦皇岛献血微信公众号、短信平台招募与传统的面对面招募、电话预约、同伴招募进行对比,分析招募并履约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效果。结果 2014~2016年通过"互联网+"模式招募并履约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人数分别以53.68%、64.88%和66.87%逐年增长,而传统招募并履约捐献方式分别以46.32%、35.12%和33.13%逐年降低。结论 "互联网+成分献血招募与预约"模式大大提升了成分献血者招募与预约献血的效率,在成分献血者招募与预约献血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传统招募与预约献血模式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志愿者在单采献血者招募工作中的作用及管理,满足日益增长的单采血液成分需求。方法选择既往献过血小板的志愿者,进行培训,制定招募策略:每天在市区3个固定献血点安排1-2名志愿者,印制特定的招募用小册子,发放宣传单等,针对多次献血者进行动员,针对当天紧缺的血型进行有针对性的招募,或者献血者当天填写表格后由招募志愿者定期交给单采招募人员,3个月后预约捐献单采血小板。结果 2012-2013年,参加单采献血者5 022人,采集15 269人次,采集单采血小板22 940个治疗量,采集量增长38.51%,新招募献血者比例占全年总人次的21.2%。结论志愿者在帮助做好服务工作的同时可以通过发放宣传单对多次献血者进行动员招募,一对一的讲解,有助于扩大单采献血者队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献血者招募模式下无偿献血者的类型及发展(增长)趋势。方法从浙江省献血管理BIS2.0系统中,检索并收集2012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在衢州市中心血站参加捐献全血与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相关数据,应用统计软件R 3.5.3对采用街头自愿与团体招募2种献血者招募模式下全血及成分血增长趋势、献血者人口学特征作比较分析。结果 7年间衢州市始终保持千人口献血率11‰,采血人次与采血量:2012—2017年全血由14 413人次23 233.05 U增长至17 490人次26 624.5 U,人次与量的增长率为2.26%、1.37%。2012—2018年机采血小板由1 613人次2 281.1 U增长至2 207人次3 370.9 U,人次与量增长率为5.48%、6.78%。献血者年龄分布:献全血中18-29(22.92±3.48)岁是主力军,占了37.43%。献机采血小板者中40-49(44.96±2.77)岁者为主,占45.83%。团体与街头自愿招募献血:7年间街头自愿招募模式人次由2012年11 731人次降至7 560人,下降了35.56%,团体招募由2012年的4 295人次增至11 061人次,增长了157.53%,自2015年起保持年增长率55%。年龄≥50岁者占全部献血者中比率11.39%,占献全血者的9.27%,占献机采血小板者的17.99%。结论 2种献血者招募模式的应用使得无偿献血长效机制逐步凸显;团体招募成为无偿献血的主导招募模式;献血者老龄化现象显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开封地区单采血小板无偿献血人群特点,为制定招募策略和发展单采血小板献血队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开封地区3 054名单采血小板无偿献血者的人群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开封地区男性单采血小板献血人数占71%,远高于女性;献血者年龄集中在26-55岁,占总人数的89.5%;职业以工人、农民为主;献血者A型、B型、O型3个血型人数分布较均匀,B型A型O型AB型;献血频次在1-2次的占54%;单份血小板献血人数自2011年起呈下降趋势而双份献血人数逐年增长。结论开封地区中年农民和工人为本地区献血主力,应认真做好献血者保留工作;发展年轻大学生和固定献血者献血潜力较大。通过制定有针对性地宣传招募策略,建立1支固定的、结构合理的单采血小板无偿献血队伍,以确保临床供应充足和血小板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频繁持续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外周血中单个核细胞群的数量与淋巴细胞功能,以及血清蛋白水平的影响,作者选择25名献血者(男19名,女6名),使用 Haemonetics 30型间断细胞分离机单采血小板.这些献血者在平均4.3年中(1—8年),平均作单采血小板72次(14—338次),两次平均间隔28天(7—85天),在研究期间不献全血。单采程序包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相关因素,为制定单采血小板献血反应的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该站743例首次单采血小板捐献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可能影响首次单采献血者发生献血反应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Logistic分析,然后对有统计学意义的观察指标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体质量、全血捐献史是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影响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OR=0.301,P0.05)、体质量(OR=0.411,P0.05)及全血捐献史(OR=0.441,P0.05)是影响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主要因素。结论年龄、体质量及全血捐献史可能是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济南市重复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人口学特征和影响因素,为单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的招募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山东省血液中心档案管理系统中的采供血专业电子档案,对2018年在山东省血液中心血站重复捐献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人口学特征和献血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进一步分析影响重复献血者的人群特征。采用χ~2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济南市2018年共计3 659例献血者志愿捐献单采血小板,其中1 249例(34.13%)为重复献血者,重复献血率在性别、年龄、职业及受教育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男性(OR=2.42,95%CI:1.97~3.00,P0.001)、31~45岁(OR=1.37,95%CI:1.09~1.72,P=0.007)、46~60岁(OR=1.83,95%CI:1.36~2.64,P0.001)、工人(OR=1.81,95%CI:1.32~2.50,P0.001)和学生(OR=1.64,95%CI:1.17~2.29,P=0.004)均更易重复献血。结论济南市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男性、30岁及以上人群、工人和学生应作为动员和招募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16.
单采血小板,因其血小板含量高、白细胞污染率低、输血不良反应和经血传播疾病的发生率低、治疗效果明显,受到临床欢迎并广泛应用。随着无偿单采工作的深入开展,在单采血小板过程中实施护理干预,对降低和预防献血反应的发生、保护献血者的身心健康、调动献血积极性、建立一支相对固定的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队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通过对2006年10月~2007年10月315例献血者进行有计划的全程护理干预,在降低献血反应方面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两种护理模式("一对一"护理模式,即一名护士对应一台机器一名献血者;"一对多"护理模式,即一名护士对应多台机器多名献血者)对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不良心理及献血反应的影响,预防和降低机采血小板献血者采集过程中献血反应的发生,保证献血者身心健康和机采血小板质量。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3月期间接待的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722人,随机分为实验组(采用"一对一"护理模式)和对照组(采用"一对多"护理模式),两组献血者在献血小板的同时均给予常规护理,而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全程"一对一"系统性护理干预措施,并对两组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及献血反应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心理状态发生忧虑、紧张、恐惧的比率明显减少,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实验组献血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一对一"护理模式可明显改善初次捐献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心理状态,并有效减少献血反应发生率,对保证献血者身心健康及血液质量,促进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的再次招募及无偿机采血小板工作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2018-2022年南昌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年龄、性别、职业、献血量变化等特征,为发展本地区单采血小板固定献血队伍提供依据,保障临床供血安全。 方法 收集2018-2022年江西省血液中心血站信息管理系统中单采血小板捐献信息,分年度统计献血人次、年龄、性别、职业、献血量、户籍、献血次数、二次献血占比,并进行比较。 结果 2018-2022年,南昌地区单采血小板捐献人次呈前增后降变化态势,2021年最多,达9662人次;年龄分布上,35岁及以上年龄段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人次占比达到61.78%后逐步下降,最低至48.70%。18-24岁年龄段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人次占比由18.35%开始逐步增高,最高至32.71%;男性是主要的单采血小板献血人群,占年度总献血人次77.61%~78.40%;登记职业为其他的人群是主要单采献血人群,占年度总献血人次43.71%-51.56%;单次捐献2U血小板人次比例持续增长,最高达82.03%;年度内献血1次人数占比较高,最高至66.42%;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年度内二次献血比例较低,最高仅为21.48%。 结论 2018-2022年间,南昌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事业取得了一定发展,但基础不够牢固,应对风险能力不足。在后疫情时代,应针对本地区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以年轻人、男性、其它类职业为主的特点,制定定向招募政策;应开发不定期单采血小板献血者、首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二次招募动员专项策略,提升二次献血率;应积极贯彻落实全流程优质服务理念,增强献血者粘性;应组建好应急单采献血队伍并定期更新,并确保应急单采献血队伍能联系、能响应以加强应急保障潜力。通过一系列举措,有效组建并扩大本地区单采血小板固定献血者队伍,夯实单采血小板献血事业发展基础,保障地区单采血小板临床供血安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从临床患者亲友中招募单采血小板献血者的情况,探索新形势下单采献血者的招募模式。方法选取1 025例成功招募数据,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20从献血次数、年龄、性别、是否成功采集等方面来分析该群体献血者的人群特征。结果临床患者亲友招募中,男性的单采献血成功率(75.29%,588/781)要高于女性(68.44%,167/244),首次献血者的单采血小板成功率(69.67%,487/699)低于多次献血者(82.21%,268/326),年龄对于该群体献血者是否成功捐献血小板无影响。该群体献血初筛不合格原因中前3位的是:WBC(4.17%,43/1 025),ALT(3.84%,39/1 025),乳糜血(3.04%,31/1 025),再次献血率达7.8%(59/755)。结论从临床患者亲友中招募,可以成为招募首次单采献血者的路径之一,以作为无偿献血模式的补充。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分析上海某血站单采血小板无偿献血情况,探讨保留单采血小板捐献者的策略,为进一步加强单采血小板献血志愿者的保留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取问卷调查和电话回访等方法,回顾性总结2009-2018年上海某血站的血小板单采工作状况,比较无偿献血者的性别、动机、采血者服务等对献血者献血意愿和再次献血行为影响的相关性,分析对固定献血者保留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固定献血人群中女性比例较高,医护人员良好的服务是促进固定献血者保留的重要因素,献血者时间和地点的改变是影响成分献血的主要因素,提高献血者对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有效的再招募手段。结论通过献血宣传、精准服务以及后期交流等方式可以提高对血小板固定献血者的保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