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行颈内及锁骨下静脉探查预防PICC导管尖端异位的效果。方法 对472例患者在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导管时,当导管送达预定长度后探查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结果 472例置管患者中发现异位26例,其中颈内异位16例,锁骨下异位10例,异位发生率为5.51%,立即在超声引导下调整异位导管尖端位置,24例经调整后复位,1例送管困难,将导管拔至锁骨下静脉使用,另有1例患者出现了导管异位至对侧锁骨下静脉。结论 运用超声探查同侧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方法,能及时对异位导管进行处理,有效降低PICC导管尖端异位的发生率,已向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颈内静脉插管是中心静脉插管最常选用的部位,特别是右侧颈内静脉因插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临床应用方便,深受临床医生的广泛应用。我们在为一位重型肝炎患者进行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时采用颈内静脉插管建立血管通路,导管却误入锁骨下静脉,极为罕见,报道如下。患者陈某,男,34岁。  相似文献   

3.
程彩萍  曾菲  程露  张芬 《妇幼护理》2023,3(24):6043-6045
目的 探讨四级手术患者采用颈内静脉与锁骨下静脉穿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的在临床上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20 年 08 月至 2023 年 07 月收治的符合条件的 200 例四级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n=100)。对照组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留置的静脉导管,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留置的静脉导管。评估两组患者置管后的舒适度、并发症发生率、自行拔管发生率和不自觉牵拉导管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舒适度为 61.00%,显著低于对照组 75.00%(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 3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16.00%(P<0.05)。观察组的自行拔管发生率为 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 2.00%(P<0.05)。观察组不自觉牵拉导管发生率为 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不自觉牵拉导管发生率(P<0.05)。结论 经颈内静脉穿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患者的舒适度较低;自行拔管和不自觉牵拉导管的发生率较高,且置管后的局部并发症多,护理难度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CVC)在肥胖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自2001年10月至2004年2月,对115例肥胖患者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其中66例采用超声引导法,49例采用传统盲穿法.两种方法进行对照研究,观察结果包括置管一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两组结果经显著性检验比较.结果 采用超声引导法与传统盲穿方法对肥胖患者的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一次成功率分别为100%(66/66)和 91.8%(45/49,χ^2=5.58,P〈0.025),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0(0/66)和 6.1%(3/49,χ^2=4.14,P〈0.05).结论 对于肥胖患者,超声引导法穿刺成功率明显优于传统盲穿法,并可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8):1885-1887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肾内科收治的患者180例,均接受静脉置管治疗,将入选病例分为试验组132例和对照组48例。试验组选择颈内静脉置管,对照组选择锁骨下静脉置管,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患者静脉置管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皮下血肿、血流不畅、气胸、感染、狭窄等并发症发生率为6.8%,显著低于对照组(20.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内静脉置管在血液透析治疗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6.
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误入颈内静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例1】男,50岁,体重100kg。因肝硬化门脉高压并上消化道出血,行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手术。病人人手术室后,局麻下行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操作过程顺利。手术历时3.5小时,术中出量2300ml,入量5250ml。术毕测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9.0cmH2O,心率125/min,血压88/64mmHg,脉搏氧饱和度(SpO2)100%。给予血浆400ml、白蛋白10g、毛花苷丙0.4mg静脉滴注。  相似文献   

7.
锁骨下静脉置管在临床上应用广泛,然而置管误入同侧颈内静脉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导管异位容易导致各种并发症,严重者甚至出现脑血管意外。在工作中我们观察了利用触摸法判断锁骨下静脉置管是否误入同侧颈内静脉,并及时予以纠正,并对该方法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总结评价如下。1对象与方法1.1一般情况2007年1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住院患者共计560例,其中男321例,女239例,平均年龄分别为(62.9±11.9)、(21±91岁)。其中快速补液60例,血流动  相似文献   

8.
林嘉旋 《全科护理》2015,(8):688-690
综述影响经外周静脉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因素、置管过程中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观察与识别方法以及预防进展。  相似文献   

9.
锁骨下静脉置管误入颈内静脉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病例报告例 1 男 ,5 1岁。因中段食管癌左开胸行食管癌根治性切除 ,胃 -食管左颈部吻合术。术前行右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 ,取锁骨中、内 1/3交界处下方约 1cm进针 ,针干与额面平行 ,针头紧贴锁骨后 ,对准胸锁关节后外方进针 ,一次穿刺成功 ,以导丝引导法置管 ,置导丝时有阻力 ,稍改变方向后顺利置入导丝 ,然后沿导丝置入静脉导管 ,反复回抽导管回血良好 ,固定导管。术中术后经导管输液顺利 ,但封管后静脉导管内反复多次有回血 ,检查封管方法正确 (正压封管技术 ) ,后经拍胸部 X线片证实静脉导管误入右颈内静脉。例 2 女 ,70岁。因贲门…  相似文献   

10.
锁骨下静脉置管误入颈内静脉2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病例报告例 1 男 ,40岁。因上消化道出血及失血性休克 ,拟在静脉—吸入复合麻醉下行急症剖腹探查术 ,为便于术中测定中心静脉压以控制输液速度和输液量 ,经右锁骨下静脉穿刺 ,取锁骨中、内 1/ 3交界处下方约 1cm进针 ,针干与额面平行 ,针头紧贴锁骨后 ,对准胸骨柄切迹方向 ,一次穿刺不成功 ,稍改变穿刺针方向 ,穿刺成功 ,以导丝引导法置入国产三腔管 ,置管时有阻力 ,稍用力可顺利置入导丝。术中测中心静脉压为 8~10 cm H2 O,不受输液速度和输液量的影响。不随呼吸波动。随急诊 X线摄片发现导管反折回颈内静脉 ,未发现有血气胸。例 2…  相似文献   

11.
尤远玉  郑倩倩  于娜英 《全科护理》2016,(25):2602-2605
阐述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颈内静脉异位的并发症、影响因素.综述偏头法、改良体位预防法、指压阻断法、指压联合体位改变法、深吸气后闭气法、按压器压迫法、B超引导下探头压迫法、B超引导下探头压迫联合双人指压法、心电图定位预防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的方法,分析优缺点,为临床护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运用呼吸配合联合导管漂浮原理在调整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颈内静脉异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将纳入研究的PICC置管术中颈内静脉异位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改变体位法调整异位导管,观察组采用呼吸配合联合导管漂浮原理调整异位导管。比较两组一次性复位成功率、平均调管时间及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复位成功率(100.00%)明显高于对照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调管时间(7.13±2.58 min)及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3.33%)明显低于对照组[(10.21±2.35 min)和23.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术中运用呼吸配合联合导管漂浮原理可有效调整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缩短调管时间,降低操作并发症发生率,确保导管安全留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PICC导管异位的处理方法。方法 发生导管异位时,由两名护士进行调整,患者采取平卧位、侧卧位或坐位,将导管外露部分及穿刺点充分消毒后,将导管外撤,撤出的长度即透视时上行至颈内静脉的长度+2cm,平卧位时嘱患者将头转向穿刺侧,同时下巴紧贴锁骨,使锁骨下静脉与颈内静脉形成一锐角,将导管送入。侧卧位或坐位时,使穿刺侧肢体与身体的纵轴成一直线,利用重力作用,再将导管送入。结果 23例导管异位至颈内静脉的患者,经过调整,20例送入上腔静脉,仅3例留置在锁骨下静脉,均未发生感染。结论 发生导管异位时,应首先考虑调整,不急于拔除,这样不仅降低因反复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而且大大减轻了由于患者血管条件欠佳再次穿刺失败所造成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4.
田甜  王培静  刘敏 《当代护士》2018,(8):152-154
目的研究防止PICC导管异位于颈内静脉的有效方法。方法选取2017年1~6月本院拟行PICC置管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00例。甲组在送管时采用指压法合并传统转颈法,乙组采用指压法,丙组采用传统转颈法。置管后比较三组患者导管的异位率。结果三组穿刺后甲组首次颈部静脉异位率最低,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指压法合并传统转颈法(甲组)比指压法和传统偏头法更能有效预防PICC导管端位于颈内静脉,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16.
李晓鸿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0):2351-2352
连续硬膜外麻醉是一种常用的麻醉手段,硬膜外导管的放置位置正确与否是决定麻醉成功的重要因素。由于硬膜外穿刺目前仍属于一种盲探性操作,更多的是依靠临床经验,特别是手感控制,但不乏也有一些间接的指征来协助判段,尽管都不是特定的判断指征,但符合的指征越多,置人硬膜外导管的有效率越高,麻醉效果就越好。本文通过临床观察介绍一种判断硬膜外导管位置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正>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46岁,临床诊断为慢性肾脏病5期、右前臂动静脉内瘘术后闭塞。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8个月,曾先后6次进行左、右股静脉临时置管,均因静脉置管功能不良或意外导管脱出而终止。随后行右侧前臂动静脉造瘘术,1个月后因夜间睡眠中压迫发生闭塞。2013年8月14日病人选择右侧颈内静脉临时导管置入术,盲穿成功后因术者感觉血流压力不高,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和锁骨下静脉导管在血液病治疗中的对比研究,为今后的工作提供指导。方法 比较PICC导管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的成功率、操作时间、留置时间、液体流速、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拔管后导管内壁的光滑度。结果 PICC组静脉穿刺一针见血率、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锁骨下静脉穿刺(P<0.01),但穿刺成功后把导管置入上腔静脉的成功率以及总成功率和锁骨下静脉置管组无显著差别(P>0.05);PICC组穿刺置管平均操作时间(11min)明显少于锁骨下静脉置管组(35min);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23.5%和38.3%,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导管平均留置时间分别为113d和42d,差异显著(P<0.05);锁骨下静脉导管液体流速明显优于PICC组;置管时间较长时,PICC导管内壁光滑,而锁骨下静脉导管内壁沉积物多。结论 PICC导管插管快捷方便、安全,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保留时间长,生物相容性佳,在体内保留较长时间后导管内壁无沉积物,不会发生微血栓。但鉴于其临床应用的局限性,在血液病的治疗中,可根据患者的外周血管情况、具体治疗要求,与锁骨下静脉导管互补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运用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漂浮的原理,经血流回心的作用,使PICC异位至颈内静脉的置管并发症调整至上腔静脉的临床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5月在我院接收治疗的PICC置管的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超声实时引导穿刺和体表定位置管长度的方法进行导管穿刺。观察组置管患者经超声影像对颈内静脉异位导管的判定后,退出颈内静脉导管后,撤出导管内支撑导丝(5~10cm),再次缓慢(5s/cm)送入导管至预定长度;对照组采用传统改变体位的方法进行调整。比较两组方法下患者的调整成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除1例因锁骨下淋巴结压迫血管无法送入导管,其余均调整至上腔静脉内;对照组采用体位调整法调整,有8例未能调整至上腔静脉,保留导管在锁骨下静脉。两组调整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的导管尖端最易发生异位的血管是颈内静脉,因此,运用导管漂浮原理调整异位的PICC导管,使其导管尖端位置位于上腔静脉可有效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延长导管带管时间,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超声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辅助颈内静脉穿刺教学的应用效果。方法 28名在麻醉科范化培训的非麻醉专业住院医师,在经过颈内静脉穿刺理论培训和模型上操作培训之后,每位学员分别使用解剖定位法(C组)和超声定位法(U组)分别施行颈内静脉穿刺各一例。记录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总穿刺置管成功率、总穿刺置管所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学员对教学的满意度和操作前的自信度。结果 与C组比较,U组首次穿刺置管成功率及总成功率较高(P<0.05);U组从开始定位到穿刺置管成功用时(10.2±1.1)min,C组用时(11.1±1.3)min,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C组有6例形成血肿,明显高于U组(P<0.05);两组均无形成血气胸并发症。 对于学员问卷评分调查显示,超声辅助定位下的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在教学满意度和操作自信度评分均高于解剖定位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定位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教学中的应用,比传统解剖定位教学法更加安全有效,穿刺成功率明显增高,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