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俯卧位通气成为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有效辅助措施之一,它通过增加功能残气量,改变膈肌的运动方式和位置,利于分泌物引流,改善肺依赖区的通气血流灌注,减少纵隔和心脏对肺的压迫,改变胸壁的顺应性来改善氧合,治疗难治性低氧血症。本文就目前普遍接受的俯卧位通气改善ARDS患者氧合的机制、通气的优越性和安全性及临床上俯卧位通气的实施与监护中的有关问题作一简要综述。1概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由于感染、休克、创伤及烧伤等疾病过程中,肺实质细胞损伤导致的以进行性低氧血症、呼吸窘迫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1]…  相似文献   

2.
<正>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因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损伤引起的弥漫性肺间质及肺泡水肿,以进行性低氧血症、呼吸窘迫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1]。俯卧位通气主要通过促进塌陷肺泡复张、改善通气血流比、改善呼吸系统顺应性达到治疗低氧血症的目的~[2]。研究结果显示:应用俯卧位通气治疗能使ARDS病人的氧合状态得到显著改善,具有临床应用价值~[3-5]。俯卧位时如何有别于仰卧位时的气道管理,值得临床探讨。2018年7月我科收治1例溺水导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时间对肺内源性和肺外源性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影响,为指导临床老年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持续时间的最佳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对48例肺内源性老年ARDS患者和40例肺外源性老年ARDS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治疗4 h,观察通气前、通气后0.5 h、2 h、4 h不同时间点两组患者的血气、肺力学、血流动力学相关临床指标的变化。结果:与俯卧位通气治疗前相比较,肺内源性组患者通气后2 h时的氧合指数(Pa O2/Fi O2)值显著升高(P0.05),4 h时进一步明显升高(P0.05);肺外源性组患者的Pa O2/Fi O2值则在0.5 h时明显升高(P0.05),4 h时虽依然保持较高水平,但较之2 h并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老年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气道峰压(PIP)、气道平台压(Pplat)、气道阻力(Cst)值等肺力学及血流动力学指标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内源性组患者的Raw值在通气2 h、4 h时较俯卧位通气治疗前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治疗能有效改善老年ARDS患者的氧合,同时4h甚至更长时间的俯卧位通气对肺内源性老年ARDS患者最为有效,2 h或更短时间的俯卧位通气对肺外源性老年ARDS患者则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人中的护理体会。[方法]2014年11月—2017年5月对7例ARDS导致的呼吸衰竭病人采取俯卧位通气前的准备、实施过程中的严密观察和精心护理。对ARDS病人实施俯卧位通气时应安全有效地翻转病人体位,严密监护以及妥善固定各种管道,防范各种可能发生的并发症,确保病人获得足够的氧合及通气,尽早发现并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结果]ARDS呼吸衰竭病人在实施俯卧位通气后病人氧合状况明显改善。[结论]ARDS病人采用俯卧位通气及精心护理可改善病人氧合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临床不良事件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万方等数据库中关于俯卧位通气对ARDS患者影响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和资料分析。结果共纳入8篇文献,纳入患者2141例。Meta分析显示:俯卧位通气组在压疮、人工气道阻塞风险发生率方面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在非计划拔管、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胸风险发生率方面并无差异(均P0.05);而俯卧位通气组在心律失常风险发生率方面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可增加ARDS患者压疮、人工气道阻塞风险发生,但并不增加非计划性拔管风险的发生;俯卧位通气可降低ARDS患者心率失常风险发生,但并不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气胸风险的发生率。本文可为ARDS患者行俯卧位通气治疗提供循证护理依据。  相似文献   

6.
ARDS与俯卧位通气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由于感染、休克、创伤及烧伤等疾病过程中,肺实质细胞损伤导致的以进行性低氧血症、呼吸窘迫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肺顺应性降低、肺容积减少、肺内分流增加而肺毛细血管静水压不高为其病理生理特点。1976年Piehl[1] 首次报道了俯卧位通气在呼吸衰竭中的疗效。2 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急性肺损伤ALI/ARDS病理生理学的进一步认识,治疗策略不断得到改进。作为治疗ALI/ARDS的一种辅助手段,俯卧位通气开始逐渐受到重视。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们对ALI/ARDS肺泡病变的不均一性和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认识的不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在减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俯卧位通气病人并发症方面的实践效果。[方法]将2014年2月—2015年5月收治的24例ARDS行俯卧位通气的病人设为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2015年6月—2016年2月收治的24例ARDS行俯卧位通气的病人设为实验组,予以集束化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病人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非计划性拔管率、压疮发生率、低血压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P0.05),但两组病人的误吸发生率、角膜损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能有效减少ARDS俯卧位通气病人并发症的发生率,效果优于常规护理。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应用机械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ARDS患者应用机械通气的护理措施。结果:本组22例救治成功,16例死亡。结论:应用小潮气量通气和允许性高碳酸血症(PHC)及PEEP/CPAP通气方式、俯卧位通气、镇静及营养支持等综合护理措施是成功救治ARDS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9.
正俯卧位通气(prone position ventilation)是指在施行机械通气时,把患者置于俯卧式体位~([1])。可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辅助治疗,它能提高ARDS患者的氧分压(PaO_2),改善氧合状况,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治疗有效率达64%~78%~([2])。俯卧位通气作为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及ARDS的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越来越受到重视~([3])。俯卧位改善氧合的可能机制:(1)改善肺部通气血流比值,让通气血流匹配;(2)通过俯卧位促进背侧肺  相似文献   

10.
陈小蒙  张春旭 《全科护理》2021,19(9):1181-1183
对俯卧位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病理生理机制、俯卧位通气对临床预后的影响、俯卧位通气的应用现状及护理进展等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护理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10°和25°头高足低俯卧位通气角度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氧合指标、血流动力学、压力性损伤发生率、VAP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2020年4月—2021年4月医院收治的ARDS患者,按组间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观察组25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10°头高足低俯卧位,观察组患者给予25°头高足低俯卧位,观察比较两组俯卧位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血流动力学指标、压力性损伤发生率、VAP的发生情况。结果俯卧位后两组氧合指标、心率等较俯卧位前均有改善,但两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压力性损伤发生率及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RDS患者取25°头高足低俯卧位通气既可以有效改善氧合,也可以降低患者压力性损伤及VAP发生率,是ARDS患者行机械通气时较合适的体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中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过程中的呼吸道管理经验,规范俯卧位通气的呼吸道管理方法,保证俯卧位通气效果。方法对11例中重度ARDS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期间,规范进行呼吸道管理,在治疗前后对比血气分析结果,观察动脉血氧分压P(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_2)、氧合指数P(O_2)/FiO_2,监测生命体征和呼吸力学指标。结果 11例患者共实施31例次俯卧位通气,其中29例次(93.5%)俯卧位1h、4h时P(O_2)、P(O_2)/FiO_2均升高(P0.001),P(CO_2)、气道峰压、呼吸系统顺应差异性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动力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过程中落实规范的呼吸道管理方法,包括充分做好翻身前人工气道评估与准备,体位转变过程中人工气道的护理和俯卧位通气期间的呼吸道管理,可有效改善中重度ARDS患者的氧合状况,达到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指由多种肺内、外严重疾病导致的,以肺毛细血管弥漫性损伤、通透性增强为基础,以肺水肿、透明膜形成和肺不张为主要病理变化,以进行性呼吸窘迫和难治性低氧血症为临床精征的急性呼吸衰竭综合征,病死率达50%[1].机械通气是ARDS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侧卧位通气作为ARDS机械通气治疗的辅助手段,与俯卧位通气相比具有效率接近、更易实施、护理方便、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进一步探讨[2].  相似文献   

14.
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对改善氧合状态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俯卧位机械通气对ARDS患者氧合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择ARDS机械通气患者88例,分为A(俯卧位治疗组)、B(常规治疗组)2组,采取俯卧位通气观察0.5h,3h,5h后,将2组的SpO2、PaO2、PaO2/FiO2、HR、MAP等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俯卧位通气对患者的HR、MAP影响不大(p>0.05),2组SpO2、PaO2、PaO2/FiO2改变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俯卧位机械通气能显著改善ARDS患的氧合状态,从而实现早日脱机,且实施方便,加强护理和观察可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俯卧位通气对高海拔地区肺复张术(RM)治疗无效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从海拔2260m的地区医院筛选RM治疗无效的41例ARDS患者[平均氧合指数( PaO2/FiO2)较RM前升高<20%视为RM无效],依不同病因分为肺内源性ARDS组(ARDSp组)和肺外源性ARDS组(ARDSexp组),每组再按信封法随机分为俯卧位组和仰卧位组,即ARDSp俯卧位组(11例)、ARDSp仰卧位组(9例)、ARDSexp俯卧位组(10例)、ARDSexp仰卧位组(11例).在通气前及通气1、2、3、4h监测动脉血氧分压( PaO2)、PaO2/FiO2、静态顺应性(Cst)、气道阻力(Raw)的变化.结果 通气lh时,ARDSexp俯卧位组PaO2/FiO2( mm Hg,l mm Hg=0.133 kPa)即较通气前显著升高(157.4±40.6比129.3±48.7,P<0.05),并随通气时间延长呈持续增高趋势,4h达峰值(219.1 ±41.1);且ARDSexp俯卧位组通气3h内PaO2/FiO2较其他3组显著增高,另3组间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RDSp俯卧位组、ARDSexp俯卧位组通气4h时PaO2/FiO2均较相应仰卧位组显著增高(208.8±39.7比127.4±47.1,219.1±41.1比124.9±50.8,均P<0.05).4组通气前后Cst无显著改变,各组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ARDSp俯卧位组通气4h时Raw(cmH2O·L-1·s-1)较通气前显著降低(6.8±1.7比10.7±1.8,P<0.05),且明显低于其他3组;其他3组各时间点Raw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俯卧位通气作为ARDS机械通气重要策略之一,可以改善RM无效高原ARDS患者的氧合,为抢救患者赢得宝贵的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俯卧位通气对创伤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救治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创伤后ARDS患者,按照是否行俯卧位通气分为俯卧位通气组和非俯卧位通气组。记录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年龄、性别、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基础疾病数量),创伤相关的损伤严重度评分和简明创伤评分,采集俯卧位通气治疗后第0、1、3、7、14天氧合指数,预后指标(呼吸机使用时间、带管时间、ICU住院时间、总的住院时间,28d和90d的病死率)。结果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和临床资料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俯卧位通气治疗后第0天的氧合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俯卧位通气组第1、3、7、14天的氧合指数分别为173.5±68.9、294.7±116.2、324.4±123.2、367.9±147.4,非俯卧位通气组第1、3、7、14天的氧合指数分别为134.5±58.2、163.7±68.4、176.3±77.2、182.1±83.4,俯卧位通气组第1、3、7、14天氧合指数高于非俯卧位组第1、3、7、14天的氧合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俯卧位通气组和俯卧位通气组呼吸机使用时间分别为(24.4±11.1)d、(16.7±6.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俯卧位通气组和俯卧位通气组ICU住院时间分别为(34.1±14.7)d、(25.0±11.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俯卧位通气组和俯卧位通气组90d病死率分别为41.9%和1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俯卧位通气能够改善创伤后ARDS患者的氧合指数,减少呼吸机使用时间,减少ICU住院时间,降低90d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实施过程中的护理难点及对策。方法分析18例ARDS患者实施俯卧位通气的过程。结果 18例患者中有16例(88.9%)氧和改善明显,成功撤离呼吸机。结论俯卧位通气作为一种辅助治疗策略,简单有效,但在实施过程中须密切观察,加强护理。  相似文献   

18.
总结3例重症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病人,在俯卧位通气治疗期间实施预见性皮肤保护策略的护理经验。主要在预防压力性损伤、失禁性皮炎、医用粘胶相关性皮肤损伤及医疗器械相关性皮肤损伤4类皮肤问题上进行早期干预,3例病人在俯卧位治疗期间未发生严重的皮肤不良事件。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俯卧位通气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ARDS)患者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Medline、Ovid、CBM、CNKI、维普数据库中截至2013年12月1日所有公开发表的关于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并通过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进行引证检索,纳入文献的质量由两名经过专业医学循证培训的医学生完成,对符合质量标准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2篇RCT,其中7个RCT的研究结果显示,俯卧位通气对患者氧合指数的提高有显著影响[OR=69.65,95%CI(37.13~102.7),P0.0001];另外8个研究结果表明,俯卧位通气对降低病死率有显著效果[OR=0.63,95%CI(0.51,0.78),P0.001]。结论俯卧位通气可以有效地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指数,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构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为评价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护理质量提供依据。 方法 基于三维质量结构模型,通过文献分析、半结构式访谈初步拟订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于2020年9月—11月采用德尔菲法对35名专家进行2轮咨询确立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护理质量评价指标。 结果 2轮咨询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5、0.89,肯德尔和谐系数为0.155、0.122。最终形成的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包含3项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41项三级指标。 结论 构建的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护理质量评价指标具有较高可靠性和科学性,可作为评价ARDS患者俯卧位通气护理质量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