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个人数字助理(PDA)在提升门急诊输液室安全管理流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门急诊输液室接受静脉输液治疗的17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7例。对照组在输液治疗期间接受常规护理安全管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PDA系统。观察2组工作效率、输液安全管理情况及管理质量。结果实施管理后,观察组等待时间、配药时间、输液操作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管理后,观察组在输液流程中信息错误、反复穿刺、换药不及时、操作不符合执行记录等不良事件总发生率4.60%低于对照组的17.24%(P0.05);观察组在服务态度、卫生情况、操作技能、工作效率、服务是否全面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诊输液室安全管理流程中应用PDA系统效果显著,可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提升安全管理质量,减少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避免医患纠纷,进而提高医院整体护理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组长负责制在儿科输液室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方法 基于输液流程将儿科输液室分为三个区域:治疗区、注射区、输液区,每区设组长1名,制定组长岗位职责,并对组长负责制进行护理质量控制.比较组长负责制实施前后儿科输液室的护理质量、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护理纠纷投诉发生率以及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结果 实施组长负责制前输液室护理安全不良事件1例,护理纠纷投诉2例,实施后未发生护理安全不良事件,护理纠纷投诉1件,较实施前下降50%,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较前提高.结论 组长负责制能够保证儿科输液室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降低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及护理纠纷投诉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调动护理人员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的深入开展。方法:制定输液室护士绩效考核标准,进行系统考核,考核成绩与当月奖金挂钩并作为评优、评先的依据。结果:输液室护理质量,患者、护士满意度,"三基"考试成绩提高(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结论:实施护士绩效考核,能够提升护士综合素质及输液室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及护士满意度,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进一步推进优质护理服务的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护理操作流程对护理质量的影响,以不断优化护理操作流程,提高护理质量。方法:通过优化前护理操作流程和优化后护理操作流程的对比,对取药、摆药及静脉输液方面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护理操作流程对护理安全性、患者的满意度和工作效率影响较大。结论:优化护理操作流程对提高护理质量的作用较大,尤其是对护理操作比较多的静脉输液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护理绩效考核方案在门诊注射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9年1~12月对江门市中心医院门诊注射室护士32名采取以岗位管理为核心的护理绩效考核方案,比较实施前后门诊注射室护士工作效率、护理质量及护士对绩效工资分配满意度。结果:实施后门诊患者排队等候时间、注射穿刺时间、月工作量统计时间、月绩效考核...  相似文献   

6.
【】目的:改善输液室环境,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护患关系。方法:通过信息化技术的运用优化输液流程。结果:护士工作效率提高,减少了人力资源浪费,增加床位周转率,有效缓解护患矛盾。结论:满足输液需求,提高护理质量,改善输液环境提高用药安全,提高患儿输液安全,提高输液室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使用电子注射单及改进急诊留观室输液流程,达到缩短患者等候注射时间、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方法:设传统的手工注射单为对照组,电子注射单为观察组,对2组病人等候接待收药时间、等候注射时间、护理差错、护理缺陷、护理投诉及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等候接待收药及注射所需时间、发生护理差错、护理缺陷、护理投诉的例数明显减少;观察组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电子注射单的临床使用可以改进急诊留观输液流程,达到缩短患者等候注射时间、减少护理差错、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无线移动输液系统在门诊输液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线移动输液系统在门诊输液模式中的作用。方法对现有的输液流程进行改造、重组,采用条形码技术、智能识别和无线移动技术的门诊输液患者管理系统,充分发挥现有的HIS系统作用。结果实现了输液全程数字化,确保患者输液安全,同时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提高了护士为患者服务的有效时间。结论输液系统的信息化能够让患者得到高水平的服务,享受到高质量的护理。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优化门诊静脉输液流程管理的方法,以提高输液室护理工作质量和患者满意度。方法:进行现状评估,寻找薄弱环节和易发生护患纠纷及影响工作效率的因素;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完善设施,改造输液流程,实施输液告知服务,及时进行检查与处理;抓好护理文化建设,深化护理服务内涵。实施前后分别随机调查300例次患者在输液等候时间、护理差错、护理投诉、输液室环境及总满意度的变化,并随机调查护士100人次对护理工作满意度的变化。结果:实施优化门诊静脉输液流程管理后患者对输液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士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均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不断优化门诊静脉输液流程管理,注重环境细节管理,全程无缝隙护理人文关怀,加强护理文化建设,提高护士主观能动性,能使护理工作上一个新台阶,更大程度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和患者满意度,减少医患纠纷和事故的发生,构建和谐的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护理标识在门诊输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门诊输液中心接受输液治疗的患者600例,按分区域护理标识实施前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0例。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两组输液室工作流程满意度、护理差错发生率、护理服务质量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观察组流程优化满意率、护理质量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差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标识在门诊输液安全管理中起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门急诊患者输液安全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加强门急诊患者输液的安全管理,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分析了常见的不安全因素,对输液流程进行了优化再造,做好长期坚持培训,持续质量改进。结果总结出输液技术的一系列技巧,患者沟通技巧及护生带教技巧,保证了患者的用药安全,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结论科学合理的管理,有利于提高门急诊输液的护理水平和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依靠计算机信息化技术和互联网平台,构建以血液净化治疗护理为特点的血液净化移动护理信息管理系统,以规范护理行为、保障患者安全、提高护士工作效率。方法按照医院血液净化治疗的具体工作流程、管理需求和患者建议,结合目前医院HIS、LIS和电子病历系统等,建立包括通用模块和个体模块的血液净化移动护理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医院各子系统之间相互配合、共享资源。结果通过血液透析室移动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规范了护理行为,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减少了护理差错,确保了患者的安全。结论血液透析室移动护理信息系统促进了血液透析室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移动信息系统技术优化输液流程对门急诊输液室的质量管理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我院门急诊输液室应用移动输液系统后,填写完整的患者满意度表和护士满意度表各90份作为观察组,从2011年抽取应用传统手工输液系统时患者满意度表和护士满意度表各90份作为对照组,并抽取当时的质控评分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满意度和护士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且质控评分较高(P<0.05)。结论移动输液信息系统技术可优化门急诊输液流程,缩短患者等候输液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4.
提高门诊输液质量的方法和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实施规范化的护理安全管理和提高门诊输液质量变得越来越重要。苏北人民医院输液室通过改进输液区设置,改善输液环境,优化操作流程,加强查对和告知制度,强化消毒隔离等手段,不断提高护理水平,不仅降低了护理缺陷,而且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静脉输液注射采血治疗是临床患者最为常见的治疗途径,也是最常见的护理操作项目.目前静脉输液注射采血工作量大,护士在操作过程中需遵循医院感染控制标准、静脉输液操作流程、注射操作流程、静脉采血操作流程、职业防护标准等多项职业规范要求.在执行各项规范时,护士须做到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物品分类放置,按照流程按序操作,医疗生活垃圾分类处置,注意职业防护,预防针刺伤等.因此,护士在执行护理操作过程中,治疗盘选择是否合适关乎医疗质量和护理安全.目前临床上使用的静脉注射采血治疗盘常缺乏科学设计,不能满足临床护士实践操作要求,存在以下问题:(1)治疗盘各区区分不清晰,不符合护理质控标准;(2)治疗盘设置不合理,不方便临床使用,影响护士执行各项规范的依从性和工作效率;(3)医疗、生活垃圾分类放置,不符合医院感染控制的要求,也不便于下一步处置;(4)缺少利器盒,用后的注射针头不能分类安全处置,易引起针刺伤;(5)治疗盘不够灵巧轻便,清洗消毒也不方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加强儿童输液室安全管理,减少静脉输液流程中的缺陷,保障患儿输液安全.方法 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输液流程,在改善硬件设施的同时,加强制度管理与护理人员培训,重视护理用具改进及环境管理,进行综合管理.结果 患儿家长对输液服务满意度提高,护理缺陷发生率下降.结论 从制度、流程、人员、用具、环境5个方面人手,进行综合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质量,提高患儿家长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王建慧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3):8247-8248
目的通过加强门诊患者输液的安全管理,提高护理质量。方法分析常见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对输液流程进行了细化,做好长期坚持培训,持续改进护理质量。结果总结出一系列静脉输液技巧及患者沟通技巧,保证了患者的用药安全,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结论科学合理的护理管理措施,有利于保证门诊输液的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8.
移动信息技术在改进门诊输液管理流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移动信息技术在门诊输液室的应用优势。方法:通过对传统输液流程和移动输液流程的对比分析,论证了将移动信息技术应用于门诊输液的优势。结果:将移动信息技术应用于门诊输液流程后,有效地减少了传统门诊输液在核对患者身份及其药物的准确性方面所存在的安全隐患以及因呼叫响应不及时所产生的医患纠纷,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给病人营造出安全、安静、安心的输液环境。结论:移动信息技术在门诊输液室的应用保证了门诊病人的输液安全,提升了医院的医疗安全管理水平,是医院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9.
张潭月  黄丽君 《护理研究》2007,21(32):2990-2991
我院是一所综合性医院,每日门急诊输液达1000多人次,输液室护理人员少,任务繁重,护士工作量不可预见。为了进一步完善门急诊输液室的工作流程,消除病人排长队等待输液的焦急心情,提高工作效率,2006年11月对门急诊输液室进行了改造,运用信息化技术建立输液配制中心,优化门急诊输液程序和管理。现介绍如下。1输液流程将输液室按功能划分为接药区、配置区、输液区。输液流程:病人交药、刷卡→药剂师审核(输液室配药剂师1名)(核对1)→排座位→打印药签→护士排药(传递)→配置(核对2)→送至护士站→护士查收(核对3)→病人注射→输液完毕→计算机…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责任包干工作制在静脉输液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0~12月神经内科住院需要静脉输液治疗患者50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静脉输液护理;选取2011年1~3月同类患者50例为实验组,实施责任包干工作制静脉输液,观察、比较两组平均每日案例静脉输液完成时间、一针穿刺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实验组平均每日案例静脉输液完成时间、一针穿刺成功率及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静脉输液实施责任包干工作制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和护理质量,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