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姜黄属药用植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45,自引:2,他引:45  
概述了近年来我国姜黄属植物种类、分布、化学成分及药理与临床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山胡椒属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山胡椒属植物所含化学成分进行分类综述,归纳出黄酮、生物碱和倍半萜为该属植物所含主要化学成分,为今后山胡椒属植物的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榕属药用植物研究概况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钟小清  徐鸿华 《中草药》2000,31(9):721-722
对榕属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和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免疫系统、抗肿瘤等方面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4.
紫锥菊属药用植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张莹  刘珂  吴立军 《中草药》2001,32(9):852-855
综述了紫锥菊属植物的药用历史,化学成分,药理,毒理和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在我国的开发利用前景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连翘为木犀科植物Forsythia suspensa(Thunb.)Vahl的干燥果实,其味苦,性微寒,归肺、心、小肠经,能够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常用于治疗痈疽、瘰疬、乳痈、丹毒、风热感冒、瘟病初起、温热入营、高热烦渴、神昏发斑、热淋尿闭等症。  相似文献   

6.
远志属药用植物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介绍近年来远志属药用植物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研究概况,便于对其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就忍冬属较常用的五种药用植物的本草考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的相关研究进行归纳阐述,为忍冬属植物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8.
贵州蜡梅属植物资源丰富,具有广泛的药用前景,如苗药铁筷子来源于蜡梅和山蜡梅的细根,常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本文对贵州分布的蜡梅属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综述,以期为蜡梅属药用植物进一步开发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连翘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连翘的化学成分。方法:硅胶柱层析法分离,薄层层析和光谱鉴定结构。结果:从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硬脂酸、棕榈酸、β-谷甾醇、熊果酸、齐墩果酸和连翘脂素。结论:硬脂酸、棕榈酸、β-谷甾醇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黄皮属药用植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黄皮属植物的化学、药理研究概况,介绍了药用植物种类及使用情况,并指出其在国内资源丰富,提出合理利用的建议,对进一步研究、寻找新药和开发利用本属植物资源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鹰嘴豆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鹰嘴豆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系统溶剂提取法、硅胶柱层析、MCI树脂吸附、葡聚糖凝胶Sephadex LH-20柱层析及半制备HPLC等手段进行分离和纯化,并通过NMR,MS等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鹰嘴豆干燥种子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为:亚油酸(linoleic acid,I)、β-谷甾醇(β-sitosterol,II)、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III)、腺苷(adenosine,IV)、1,2-苯二甲酸二(2-甲基丙基)酯(1,2-benzenedicarboxylic acid,1,2-bis(2-methylpropyl)ester,V)、1-乙基-α-L-半乳糖苷(1-ethyl-α-L-galactoside,VI)、蔗糖(sucrose,VII)。结论:其中化合物I,V,VII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I,V亦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心叶淫羊藿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心叶淫羊藿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及重结晶、SephadexLH-20等技术分离、纯化化合物,应用波谱方法鉴定结构。结果共分离鉴定13个化合物,它们的结构确定为黄酮苷类7个:淫羊藿苷(Icariin),淫羊藿苷Ⅰ(IcarisideⅠ),淫羊藿苷Ⅱ(IcarisideⅡ),淫羊藿定A(EpimedinA),淫羊藿定B(EpimedinB),淫羊藿定C(EpimedinC),Icaritin-3-O-D-rhamnoside;(口山)酮类(Xanthone)2个:1,3,5,8-四羟基(口山)酮,1-羟基-3,4,5,-三甲氧基(口山)酮;其他醇类4个:对甲氧基苯酚(p-methoxyphenol),二十三烷酸(behenic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萝卜苷(daucosterol)。结论化合物Ⅳ、Ⅴ、Ⅶ、Ⅷ、Ⅸ、Ⅹ、Ⅺ为首次从心叶淫羊藿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雪莲果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谢威  李俊  李红梅 《中药材》2008,31(10):1510-1512
目的:对雪莲果(Smallanthus sonchifolius)进行化学成分分离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薄层层析和Sephadex LH-20凝胶层析,并通过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雪莲果的75%乙醇提取物的氯仿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没食子酸(1)、β-谷甾醇(2)、山俞酸(3)、山柰酚(4)、槲皮素(5)、香草酸(6)和十六碳酸(7)。结论:化合物1、4、6和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圆锥南蛇藤为常用傣药,其为灯油藤(Celastrus paniculatus)的干燥藤茎。整理了目前为止从灯油藤不同部位中分离到的近百个化合物,发现种子中以β-二氢沉香呋喃型倍半萜类为主,而藤茎中以倍半萜生物碱为主。  相似文献   

15.
中药引经药中引经化学成分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余文海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0):2549-2551
目的探讨中药引经药中存在的起引经作用的化学成分,从而更加明确"引经报使"理论的科学性,为今后探寻、提取和研制引经制剂指明方向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文献调研,从已知的实验研究结果和临床应用效果中分析、推理和归纳演绎出引经成分的理论。结果经过大量的文献调研,发现引经中药中的某些化学成分如桔梗皂苷类、川芎嗪和芳香烃类等许多活性成分均有各自的主动选择性,能主动进入靶点部位,类似于引物、启动子、递质、介质、介导体、转导子、转运体等主动靶向性载体的功能。结论在中医引经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完全可以从这些已知的化学成分中筛选出最具引导作用的活性成分,抑或能够发现起独特引导作用的"亲和素"或"靶向子"活性成分,为今后研制专门的"引经制剂"提供物质基础,更为验证中医药引经理论、发展中医药理论铺平道路。  相似文献   

16.
山杜英叶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洪超  史海明 《中药材》2008,31(10):1503-1505
目的:对山杜英叶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应用多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并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邻羟基苯甲醛(1)、松柏醇(2)、伞形花内酯(3)、东莨菪内酯(4)、β-谷甾醇(5)、胡萝卜苷(6)。结论:以上6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大戟属植物是大戟科植物中种类最多、生境最为广泛和变异性最大的一属,也是被子植物中分类最困难的属之一。该属约有2 000种,遍布世界各地。我国有80余种,其中原产60余种,栽培和归化10余种,在西南的横断山区和西北的干旱地区较为多。目前,对大戟属植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方面。本文就该属植物的药用概况及共有的生药学特征、显微特征、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和质量控制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其今后的药用开发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细辛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对细辛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进行综述。方法:查阅文献。结果:细辛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并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结论:为今后对细辛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及临床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绿花鹿蹄草Pyrola chloratha Sw.的化学成分.方法:色谱方法分离化学成分,利用波谱解析及理化常数分析鉴定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 7个化合物,分别为夹竹桃麻素(acetovanillion,1),1-四氢萘酮(3,4-dihydro-4-hydroxy-2,7-dimethyl-naphthalen-1(2H)-one,2),鹿蹄草素(to1uhydroquinone,3),梅等草素(chimaphilin,4),熊果酸(ursolic acid,5),胡萝卜苷(dancosterol,6),β-谷甾醇(β-sitosterol,7).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白鹤藤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等手段进行化学成分分离,运用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MS,1 H-NMR,13 C-NMR等)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白鹤藤氯仿部位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蒲公英萜醇(Ⅰ)、十八醇(Ⅱ)、豆甾醇(Ⅲ)、β-谷甾醇(Ⅳ)、β-胡萝卜苷(Ⅴ)。结论:化合物Ⅰ~Ⅴ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