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结语少阴病的病位在里,是伤寒六经中较严重阶段。机体的活动能力,趋于衰弱,形成心肾疲惫,阳虚阴盛,出现全身虚寒证候。有人认为,伤寒传足经不传手经。但心肾两脏确有相互联系。心病可影响肾,肾病可影响心。实践证明,肾水不足,可使心火上炎;心火不足,可使肾水泛滥。少阴病可分为两类:1.阳气虚弱,阴寒由盛,邪从寒化之里虚寒证,治疗当以扶阳为主。2.阴气内虚,热从内生,邪从热化之阴虚内热证,治疗当以清热育阴为主,如附子  相似文献   

2.
〔结语〕《素问·热论篇》云:“太阳为开。”太阳主一身之表,凡外感六淫之邪,无不先犯太阳。“太阳之为病,脉浮颈项强痛而恶寒”是太阳经病证的提纲。每经提纲,首冠以“之为病”是指某经的主要脉证。如太阳之为病,意即太阳经所具有的主要脉证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多冠于条文首句,其含义多指外感风寒,如一条:“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的脉证。也有个别条文的“太阳病”是指外感热病如6条:“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太阳病的共有症状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即有经病,又有府病。经病是邪在肌表的病证。由于感受邪气不同,如2、3条“风寒二邪,常相合侵入人体,但却有孰少孰多。太阳中风,虽为外感风寒  相似文献   

3.
太阴篇虚寒证太阴病的下利,大多不渴,不欲饮。仅以口不渴,不欲饮,做为脾胃虚寒的下利,也不足为凭。如葛根汤证的下利,病机在表,里热不甚的不渴。和太阴病下利日久,津液耗伤,也会出现口渴。必须兼有太阴之腹满不痛,呕吐不食,脉弱等互参。误下变证桂枝加芍药汤: 太阳病误下,不见结胸,气痞等变证。由于患者平素脾阳不振,又损中阳。出现中焦虚寒之腹满时痛,故用桂枝以鼓太阳陷入太阴之邪。倍芍药滋脾阴而除满痛。桂枝加大黄汤: 肤满大实痛,兼有大便秘结,有实可攻的症状。用桂枝领出陷入的阳邪,加大黄微导其滞。  相似文献   

4.
误下变证蔫根答连汤桂枝人参汤阳那入里热盛于内之实热。表那入里之虚寒喘而汗出,利下不止。协热下利,利下不止,,‘下瘩硬 在治疗上,蚤有先表后里的原则,当按病情而定。如91条:“下利清谷不止”恐有正气度脱之危,虽有衣证,尚可梢待时日。里急不容稍缓.当先补救正气为’急。 43条:“太阳逆.邓不传里,病属下冬徽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妻之生下后大喘是里气大虚。很喘是里气上虚属寒。写根本连汤是阳那入里,任肺之喘,离里禹热。麻杏石甘汤.虽是内热迫肺之喘而汗出.但无利遂不止.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干姜附子那气乘度入里…  相似文献   

5.
小柴胡汤与柴胡桂枝汤辨。小柴胡汤:主证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其他见证(如七或证)非必有症状。小柴胡桂枝汤:表证未解之发热微恶寒,四肢关节疼重。具育少阳之微呕,胸脘之间满闷不舒的见证。大柴胡汤与柴胡加芒硝汤辨:主证为小柴胡证兼有热邪内陷,热结与胃脘。表现心下急,郁郁微烦,或心下痞鞭,或气机升降失调,胃气上逆而呕,热迫大肠而下利。柴胡加芒硝汤:妄狂用攻下,伤及胃  相似文献   

6.
(三)寒热凡病势亢奋,阳邪旺盛的证状属热,病势沉静,阴邪内盛的证状属寒。用寒热来区分六经病,则太阳病恶寒发热,阳明病不恶寒反恶热,少阳病往来寒热,太阴病手足自温,少阴病形寒肢冷,厥阴病寒热胜复。用寒热指导辨证治宁,如70条:“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68条,“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寒热主要说明疾病性质。但其中又有虚实之别,真假之分,错杂的差异。如: 1.辨虚热实热虚热(阴虚):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口燥咽干,舌质淡红,脉细数。实热(阳明府实):潮热谵语,腹满痛拒按,便燥尿黄,苔黄厚,脉洪大或沉实。  相似文献   

7.
痞证多由胃气素虚,或过汗误下,表邪乘虚入里,热邪内陷,以致升降失常,阴阳不调,寒热互结,闭塞不通,虚中挟实之证。由于证候不同,选药亦异,从上表可以理解,黄连黄芩为痞之主药,人参、甘草、大枣为温理脾胃;半夏、干姜、生姜,为虚寒降逆;大黄为荡涤热结。161条:“伤寒发汗,若汗、若下、解后,心下痞鞭,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与生姜泻心汤之噫有所不同。生姜泻心汤是胃气虚弱,食滞不化,郁而生热之干噫食臭,且水趋大肠,及有水气停留。旋复花、代赭石汤是胃中不和,虚气上逆之噫,别无所苦,故用益气、降逆、和胃之法。  相似文献   

8.
结语阳明是正盛邪实,病情发展高潮阶段,呈现胃府邪实,充沛表里。阳明病的成因,多由外邪化热传里,主要是从太阳、少阳发展而来。也有素蕴里热,或素有宿滞,实热相结而成。个别也有在太阳病,阳气渐复,  相似文献   

9.
秋燥秋燥脉证治疗歌括秋感燥气右数大,燥属于熱温燥名,燥而偏寒为凉燥,初起颇同风温证,鼻燥咽干与干咳,苔白少津舌略红,辛凉甘润桑杏汤,沙参象贝豉枝灵。注释:秋燥是感当令燥气而成的秋天  相似文献   

10.
第七章表里双解剂凡以解表药配合泻下药或清热药、温里药等为主组成的具有表里同治作用、治疗表里同病的方剂,统称表里双解剂。一、解表攻里解表攻里剂,适用于外有表邪、里有实积的证候,临床既有表寒或表热的症状,又有里实之症。常用方剂为大柴胡汤、防风通圣散等。  相似文献   

11.
暑温主证歌括暑入厥阴舌灰渴,心下板硬呕吐蛔,下利血水发寒热,上下格拒汤椒梅,乌梅川椒芩连下,人参干姜只芍随。注释:由于脾土衰弱,肝木乘侮,正气  相似文献   

12.
比较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均治胸胁瘀积疼痛主血瘀气滞,瘀结胸中。主跌打损伤,瘀留胁下。补阳还五汤(黄芪当归尾赤芍地龙川芎桃仁红花)<补阳还五芪归芍地龙川芎红花桃>功主补气活血,行瘀通络。善治气虚血瘀,经络阻滞,筋脉失养而致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下肢痿废或大便干燥,小便频数  相似文献   

13.
第六章温里剂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的作用,能除脏腑经络间寒邪,用于治疗阴寒在里的方剂,统称温里剂,属于“八法”中“温法”的范畴。一、温中祛寒温中祛寒剂,主治中焦虚寒证。证见脘腹胀痛、肢体倦怠、手足不温、或吞酸吐涎、恶心呕吐、或腹痛下利、不思饮食、口淡不渴、舌苔白滑、脉沉细或沉迟等。常用方剂,有理中丸、吴茱萸汤、小建中汤、大建中汤等。  相似文献   

14.
第三章和解剂凡是采用调和的方法,以解除少阳半表半里之邪、肝脾功能失调、上下寒热互结者,统称和解剂,属于“八法”中和法的范畴。一、和解少阳和解少阳法适用于邪在少阳胆经,症见口苦、咽干、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脉弦等。常用方剂为小  相似文献   

15.
湿温歌括上焦湿热尚未清,里虚内陷神如蒙,舌滑脉缓人参泻,参姜连芩枳芍称。注释:湿热之邪在上焦未得清解,由于里虚而下陷中焦。中阳虚,湿热内拢,反神志朦胧,非热侵心包之神昏谵语可比,所以用人参泻心汤,辛通苦降。  相似文献   

16.
第四章清热剂清热剂主要用于治疗由温、热、火所致的里热证。本章共选用方剂二十一首,根据其功效不同,分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气血两清、清脏腑热和清虚热六类。一、清气分热本类方剂具有清热除烦、生津止渴的作用。适用于热在气分,热盛津伤,或气阴两伤之证。常用方剂有白虎汤、竹叶石膏汤,两方俱为清气分热的代表方剂。前者功用是清热生津,以清为用,主治阳明(气分)热盛之证;后者功用是清热兼以益气养阴,降逆和胃,主治热病之后,气阴皆伤,余热未尽  相似文献   

17.
第十章开窍剂凡以芳香开窍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开窍醒神作用、治疗神昏窍闭之证的方剂,统称开窍剂。一、目的、要求熟悉开窍剂的定义、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掌握安宫牛黄丸、玉枢丹;熟悉紫雪丹、至宝丹、苏合香丸;了解小儿回春丹、行军散。二、主要内容开窍剂的定义、功用、适应范围、分类及应用注意事项;凉开、温开及其代表方。三、各节提要 1.凉开:凉开剂适用于温邪热毒内陷心包的热闭证。症见高热、神昏谵语,甚或痉厥等,其他如中风、痰厥及感触秽浊之气、卒然昏倒、不省人事而证有热象者亦可选  相似文献   

18.
一、清气分热(温病学家用治气分热病;《伤寒论》属阳明经热)白虎汤(石膏知母甘草粳米)<石膏知母草粳米>功主清热生津。主治:壮热头痛、口干舌燥、烦渴引饮、面赤恶热大汗出、脉洪大有力。临床归结为四大症,简称为四大:大  相似文献   

19.
第五章祛暑剂凡以祛暑药为主组成,具有祛除暑邪的作用,治疗暑病的一类方剂。统称祛暑剂。一、祛暑清热祛暑清热剂,适用于夏月感受暑热之病,见有身热心烦、汗多口渴等证。常用方剂为清络饮。清络饮原治暑温发汗后,余邪不解者,以及“凡暑伤肺经气分之轻证,皆可用之。”暑为阳邪,最易伤气耗津,治应寒凉撒热,以清解其邪。但本方证邪轻病浅,只须辛凉轻清,以  相似文献   

20.
第八章补益剂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滋养、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不足,用以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统称补益剂,属于“八法”中“补法”的范围。一、目的要求熟悉补益剂的定义、分类及其应用注意事项。掌握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生脉散、四物汤、归脾汤、炙甘草汤、六味地黄丸、一贯煎、肾气丸;熟悉八珍汤、补肺阿胶汤、大补阴丸、右归丸、左归丸、当归补血汤、虎潜丸;了解泰山盘石散、石斛夜光丸、二至丸、龟鹿二仙胶、七宝美髯丹、人参蛤蚧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