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体外循环(CPB)广泛用于心脏直视手术,一般升主动脉开放后,冠脉循环恢复,心脏自动复跳,但是特殊情况下会遇到心脏复苏困难者,需要经过一定处理方能复跳[1]。对心脏瓣膜置换术中心脏不复跳1例体外循环处理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女,17岁,32kg,身高145cm,术前Hct0.42,术前诊断二尖瓣关闭不全,三尖瓣关闭不全,2006-05在全麻下行二尖瓣置换、三尖瓣成形术。体外循环过程:国产膜肺,常规预充,经升主动脉、上下腔静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血流降温,鼻咽温29.5度阻断升主动脉,人工心肺机经主动脉根部灌注4:1(4份血:1份晶体)停跳液,每25~30min灌注一次,心…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胸腔镜再次心脏瓣膜手术的体外循环管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行胸腔镜再次心脏瓣膜手术患者的体外循环及围术期资料。所有患者采用全身麻醉,经皮上腔静脉插管联合股动静脉插管建立外周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维持心脏跳动或室颤状态在胸腔镜下完成手术。结果全组患者25例,其中再次二尖瓣置换术11例、同期三尖瓣成形术2例及左房血栓清除术1例;再次三尖瓣置换术10例;再次三尖瓣成形术4例。手术时间1.8~9.5 h[(3.3±1.6)h],体外循环时间37.0~154.0 min[(96.5±26.9)min],最低体温(32.4±1.5)℃。20例患者心脏跳动下完成手术,5例患者室颤下完成手术。全组患者发生围术期并发症6例(24.0%),术后院内死亡3例(12.0%)。结论胸腔镜下再次瓣膜手术能够在外周体外循环主动脉不阻断技术支持下实施,体外循环管理的重点在于维持充分的静脉引流和灌注流量,注意心脏和大脑等重要脏器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主动脉夹层瘤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通过本院18例主动脉夹层瘤的分析,初步探讨主动脉夹层瘤诊断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本组18例,男性15例,女性3例,年龄27~77岁,平均52岁;术前检查,增强CT18例,心脏彩色多普勒18例,磁共振3例,DSA6例;DEBAKEY分类:Ⅰ型8例,Ⅱ型2例,Ⅲ型8例;3例合并有主动脉瓣二叶式畸形。体外循环手术12例,其中Bentall术3例,Wheat术2例,全弓置换3例,半弓置换5例。6例采用覆膜支架植入术。结果:本组体外循环时间111~420min,平均193min,阻断升主动脉时间53~154min,平均82min,深低温停循环时间5~60min,平均21.33min。术后呼吸机应用时间12h~96h,平均20h。1例术中死亡,其余病例术后均无肾功能衰竭、呼吸衰竭、心功能衰竭和消化道出血;无脑栓塞,无截瘫,无插管侧股动脉栓塞和肢体坏死。门诊随访所有病人均生存良好。结论:对疑似病例可以通过先做螺旋CT增强造影,然后心脏彩色多普勒,然后MRI,最后DSA的顺序来明确诊断。对于DEBAKEY Ⅰ型和Ⅱ型主张急诊手术;可根据主动脉根部情况决定是否做Bentall还是Wheat,根据破口的位置和范围决定是否做全弓或半弓置换;DEBAKEY Ⅲ型的主张限期手术,行降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或主动脉覆膜支架植入术。  相似文献   

4.
陈京伟  严飞  霍强  朱涛  刘正 《中国临床康复》2013,(53):9145-9150
背景:积极加强对高危患者心脏瓣膜置换前、中和置换后的处理,可降低心脏瓣膜置换后早期死亡率。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病患者置换治疗后早期住院死亡的危险因素,提高手术治愈率。方法:回顾分析488例心脏瓣膜病患者行手术治疗作为临床资料;以置换后早期住院死亡为研究终点,采用单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置换后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与结论:488例心脏瓣膜置换患者中,置换后早期死亡27例,总死亡率5.5%。主要的死亡原因是低心排综合征、恶性心律失常、多器官功能衰竭。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心功能IV级、联合瓣膜手术以及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左室射血分数≤50%、左室舒张末内径≥70 mm、体外循环时间≥120 min、主动脉阻断时间≥ 60 min与心脏瓣膜后死亡的发生具有相关性(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年龄≥ 60岁、心功能IV级、瓣膜手术同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体外循环时间≥120 min、左室射血分数≤50% 、左室舒张末内径≥70 mm是影响心瓣膜置换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重视围手术期处理,针对这些因素合理把握手术指征、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以及心肌保护,可以进一步降低这类患者手术并发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黄旭中  田子朴 《华西医学》1992,7(2):187-189
本文报告40例双瓣膜或主动脉瓣置换术的综合性心肌保护措施,包括(1)术前用GlK液和巯甲丙脯酸治疗;(2)术中注意低温、灌注压稳定、左室引流、缩短主动脉阻断时间、经主动脉根部和冠状动脉分次灌注心脏冷停跳液和适当延长辅助循环时间;(3)心脏再灌注后和术后早期静脉滴注硝普钠。本组死亡5例,4例与室性心律失常有关。硝普钠可减少术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胸腔镜辅助下改良胸壁两孔法在主动脉瓣置换术中的应用.方法 15例单纯主动脉病变患者,术前均经过彩色超声诊断需做主动脉置换,股动静脉建立周围体外循环,右胸骨旁线第2、3或3、4肋间3 cm孔式切口,腋前线或腋中线第5肋间1 cm做腔镜辅助孔并做术中术后引流孔.特制钳阻断升主动脉,分支灌注停跳液,间断缝合置换主动脉瓣.结果 全组15例围术期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2例行Nick’s法扩大瓣环.主动脉阻断时间35 ~ 76 min,平均48 min.ICU时间6~48h,平均13h.引流量30~290 mL,平均178mL.住院时间4~13d,平均6.5d.术后5d超声检查表明无明显瓣周漏,心功能明显改善,无切口感染及裂开.结论 改良腔镜辅助胸壁两孔法主动脉瓣置换术能较好地完成微创单纯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疼痛轻.外观比传统切口更易于让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215例浅低温体外循环下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215例行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病例,并行循环者阻断上下腔静脉而不阻断升主动脉,不使用心脏停跳液;逆行灌注者,阻断升主动脉后经冠状静脉窦逆行持续灌注机器氧合血,鼻咽温度在(33±1)℃,均在心脏空跳下完成心内直视手术。结果:心脏手术完毕后顺利停机,术后血液动力学平稳,低心输出量综合征发生率低,无1例发生神经系统并发症及空气栓塞,早期死亡率0.93%(2/215)。结论:浅低温体外循环下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技术安全可行,是一种接近生理状态的心肌保护方法,可应用于绝大部份心内直视手术。  相似文献   

8.
1病例报告男,31岁。诊断:室间隔缺损(多发膜周部直径2 cm)。病史体检术前检查无特殊。于全麻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术中常规开胸建立体外循环后,降温至32℃,300 ml/min速度升主动脉根部灌注冷晶体心脏停跳液(Thomas改良)即发生心肌冷挛缩,急查冷晶体心肌保护液配方正常。立即心脏按摩,硝酸甘油泵入,加用镁剂,激素,肌营养药-磷酸肌酸(唯佳能)。同时迅速经三尖瓣完成室间隔缺损补片修补术。开放主动脉阻断钳后心肌仍持续痉挛状态,予继续心脏按摩,并行循环辅助267 min并放置右心室心外膜临时心脏起搏器两根,多巴胺、多巴酚丁胺13μg/…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心脏瓣膜疾病患者术后出现心排血量减少的高危因素,以提高预后,改善心功能。方法:经诊断、纳入与排除后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心脏瓣膜疾病手术患者120例,所有患者接受心脏瓣置换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具体手术方法,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并给予相应得(的)辅助治疗。术前6个月患者接受飞利浦超声诊断检查,测量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模内径、左心房内径、心排血量及术后心排血量,记录患者手术时间、体外循环转机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置换膜瓣数量。并分析心脏瓣膜疾病患者术后出现心排血量减少单因素与多因素。结果:120例患者中有24例心排血量减少,发生率20.00%,未减少96例(8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术前左室舒张末内径、术前心胸比与术后排血量减少无关(P0.05),术前心功能分级、体外循环转机时间、置换膜瓣数量、术前左室输血分数、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前左室射血分数是排血量减少的单因素(P0.05)。术前心功能分级、体外循环转机时间、术前左室输血分数、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前左室射血分数是排血量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置换膜瓣与其无关。结论:重视脏瓣置换术前患者的术前心功能分级、体外循环转机时间、术前左室输血分数、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能有效预防心排血量减少,有利于提高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分析75例体外循环(CPB)手术的状况,总结心肺转流技术.方法:对75例手术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体重、手术类型)及CPB情况、血液稀释、循环血压、血流降温情况、复跳情况、循环中的管理等进行分析.结果:75例患者体外循环稀释后血红蛋白浓度60~118g/L,平均(82.8±13.4)g/L;体外循环时间25~267min,平均(111.3±73.4)min;升主动脉阻断时间9~193min,平均(73.9±52.8)min;循环中降温深度16~31.5℃,平均(24.8±3.3)℃;自动复跳61例,复跳率81%;全组病例死亡1例,死亡率1.3%;全组无体外循环并发症.结论:在体外循环中血液稀释很重要,对降温较深手术,宜采用较深的血液稀释度.循环中暂时的低血压对术后病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全身组织器官的恢复及心脏的复苏无不良影响. 心脏复跳与心肌保护方法及灌注方式、升主动脉开放时血钾水平、开放时温度、升主动脉阻断时间等有关.循环中的管理要重视:①预充液的配制,②流量控制,③降温与复温,④循环中用药,⑤终止体外循环的指标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目的:Ⅲ型夹层动脉瘤的外科治疗。临床资料和方法:18例Ⅲ型夹层动脉瘤患者行部分胸降主动脉切除人工血管置换术。14例Ⅲb型(全胸降主动脉型)在常温非体外循环下进行。4例Ⅲc型(全胸降主动脉及腹主动脉型)在体外循环下进行,使用26~28mm的Vascutek Ltd人工血管置换,术后维持循环稳定,词整血压在理想范围内。结果:18例病人均痊愈出院。2例患者因术前存在骨功能不全,术后无尿,给予血液透析(分别为3次、5次)后肾功能恢复。结论:胸降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是治疗Ⅲ型夹层主动脉瘤的满意措施,它可以彻底恢复病人的下半身体循环,及消除病人症状,手术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重症心脏瓣膜疾病瓣膜置换术的治疗.方法 35例患者均在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全身麻醉、中低温体外循环下经胸骨正中切口行心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时间53~177 min,平均(93.4±34.2)min,主动脉阻断时间为37~119 min,平均(72.5±22.3)min.结果 35例患者中22例心脏自动复跳,11例行电击除颤复跳,均治愈出院,治愈率为94.29%.死亡2例(1例为低心排综合征,1例为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为5.71%.33例患者出院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0~48个月,结果心功能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恢复至Ⅱ级11例,Ⅲ级16例,IV级5例;晚期死亡1例(颅内出血).结论 重症心脏瓣膜病变特别是联合瓣膜病变者,术前心功能均较差,应重视围术期处理,主动脉瓣环过小,可采用扩大瓣环方法,在置换二尖瓣时,保留二尖瓣下结构.合并中、重度或三尖瓣关闭不全患者应行Devega环缩术.  相似文献   

13.
磷酸肌酸对心肌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外源性磷酸肌酸在体外循环手术中对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76例体外循环手术病人阴机分为对照组38例和实验组38例。常规在体外循环下进行各种手术,均采用4℃ThomasⅡ号液间断顺灌行心肌保护。实验组在灌注液中加入磷酸肌酸2g/L,分别在阻断主动脉前和开放主动脉后0min,1,6,24h测定心肌酶,比较两组自动复跳率、开放主动脉后心脏复跳时间、复跳后血流动力学、围术期升压药应用、心律失常发生率、死亡率、术后心功能和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实验组心肌酶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其余各指标优于对照组。结论:外源性磷酸肌酸对心肌缺血有良好保护作用,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优先吻合主动脉弓分支的方式行主动脉全弓置换及支架象鼻术,改善术中大脑血供,缩短体外循环时间,以期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方法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采用分支优先技术行主动脉全弓置换及支架象鼻手术11例,均为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均采用分支优先行主动脉全弓置换及支架象鼻手术,记录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体外循环时间,停循环时间以及术后呼吸机使用时间,术后随访复查胸腹主动脉增强CT,评估康复情况并总结其临床疗效。结果11例患者均手术成功,体外循环时间(213.8±23.7)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23.3±11.8)min,停循环时间(24.8±3.1)min,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73.3±37.9)h,仅1例患者因术后肝肾功能衰竭自动出院,出院时患者中度昏迷,气管切开,呼吸循环稳定,其余患者康复出院,早期复查效果满意。结论采用分支优先行主动脉全弓置换及支架象鼻术是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手术方式,缩短了体外循环时间,提供充分的大脑灌注,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5.
心脏瓣膜病变外科治疗的术后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脏瓣膜置换术是通过置换受损的瓣膜,回复瓣膜的启闭功能,可使心脏重建合适的血运,恢复血液动力学,改善心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由于患者术前心功能差,手术创伤大,操作复杂,体外循环及主动脉阻断时间长,身上管道多,病情变化迅速,易发生各种并发症。本院2006年3月~2008年6月共施行心脏瓣膜成形术或置换术87例,现将术后监护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采用分期全主动脉置换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手术方式和治疗效果。方法:对6例马凡氏综合征的患者行分期全主动脉置换术,手术方法为:经左侧胸腹联合切口、腹膜外入路,在体外循环或左心转流下采用分段阻断法完成胸腹主动脉置换及重要分支的重建。其中1例深体温停循环20 min。结果: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平均体外循环或左心转流时间(202.0±54.1)min,呼吸机辅助通气时间10.5~200.0h,患者监护室入住时间3~12 d。术后出现急性肾功能损害2例,声音嘶哑2例,无脊髓损伤病例。1例术后2个月因脓胸病死。结论:分期全主动脉置换术是治疗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体外循环与辅助循环方法救治围术期心脏急症病人。方法:紧急应用体外循环支持5例,其中3例同时进行原发心脏疾病的手术治疗。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4例,左心辅助循环1例。结果:治愈7例,死亡3例。结论:体外循环与辅助循环,对围术期心脏危重急症病人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辅助措施。  相似文献   

18.
无名动脉插管在主动脉弓部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右无名动脉插管在主动脉弓部手术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右无名动脉插动脉灌注管行主动脉弓部手术26例。结果:全组行Bentall手术21例,Cabro手术1例,Weats手术3例,弓部瘤切除1例;26例病人全弓置换3例,次全弓置换23例。体外循环时间89~167(118±36)min;主动脉阻断时间57~128(89±21)min;深低温停循环时间17~48(29±11)min。病人术后2~10h内全部清醒,无神经系统并发症。本组因术中出血死亡1例,余病人康复出院。结论:右无名动脉插管体外循环技术仅一个切口即可完成弓部手术,在深低温停循环期间可顺利行脑灌注并收到良好的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胸腔镜再次心脏房室瓣手术的麻醉处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行胸腔镜再次心脏房室瓣手术患者的麻醉及围术期资料。所有患者采用静吸复合双腔支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经皮上腔静脉插管联合股动静脉插管建立外周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在胸腔镜下完成手术。结果本组患者25例,其中2例为第3次心脏手术。再次二尖瓣置换术11例、同期三尖瓣成形术2例及左房血栓清除术1例;再次三尖瓣置换术10例;再次三尖瓣成形术4例。手术时间(3.3±1.6)h,体外循环时间(96.5±26.9)min,最低体温(32.4±1.5)℃。20例患者心脏跳动下完成手术,5例患者室颤下完成手术,心脏切口缝合完毕后仍室颤者体外电除颤复跳。术后机械通气时间(55.9±114.0)h,重症监护室滞留时间(105.3±158.6)h,住院时间(9.5±6.3)d。全组患者发生围术期并发症6例(24.0%),术后院内死亡3例(12.0%)。结论胸腔镜下再次房室瓣手术能够避免正中开胸的风险,麻醉处理的重点包括术前评估、单肺通气、建立外周体外循环、注意心肌保护、避免体循环进气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体外循环下不阻断升主动脉行心内直视术对小儿心肌保护作用。方法:60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均在浅低温心脏跳动下完成手术,回顾性分析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转机时间最长为58 min,最短为29 min,平均转机(36.86±21.14)min。全组无1例手术死亡。所有患者均手术后2~3 h清醒、术后3~10 h撤离呼吸机,全组无脑气栓和传导束损伤发生。患者1 d后拔出引流管可以自由活动,术后住院3~6 d出院时心功能均恢复至Ⅰ级。结论:不阻断升主动脉,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术用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矫治,心肌保护安全有效,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