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多焦视网膜电网(mERG)评价视网膜外层和中层功能障碍(如视网膜营养不良)的价值已得到肯定。但用mERG检测主要以内层视网膜损害为主青光眼,尤其是用于早期诊断,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本介绍了mERG波形的鼻-颞侧变异、视神经乳头成分理论及其在青光眼诊断中的价值、一些特殊的刺激方式,综述了青光眼患、实验性青光眼mERG振幅与潜伏期改变特点以及与视野的关系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 了解多焦视网膜电流图( 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phy,mERG)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正常人28 例31 眼、Humphrey视野计检测仅表现半侧视野异常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26 例26 眼。分别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mERG检测。比较正常组、青光眼组不同视野侧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以及mERG二阶反应的潜时、反应振幅密度,分析正常组、青光眼组视野检测的平均敏感度与二阶反应潜时、反应振幅密度的关系。结果 正常组、青光眼组不同视野侧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F=116.2,P=0.000)、二阶反应的潜时(F=104.3,P=0.000)、反应振幅密度的差异有显著性(F=76.4,P=0.000)。视野检测的平均敏感度与二阶反应的潜时有显著相关性(P<0.001),与反应振幅密度无显著相关(P>0.05)。结论 mERG能够反映青光眼视神经损害,其确切机制仍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种视觉电生理联合全自动视野计检查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的敏感性,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客观敏感的指标。方法 选择10例(20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和正常对照者10例(20眼)分别进行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图形视网膜电图(P-ERG)、图形视诱发电位(P-VEP)检查;还对正常对照组、青光眼组中各5例10眼进行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检查;青光眼组10例(20眼)和正常对照组8例(16眼)行蓝黄视野(B/Y)、标准视野(W/W)检查。结果 P-ERG的N95潜伏期延长较敏感;P-VEP的P100波振幅降低,潜伏期延长但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mERG二阶反应振幅下降,并随离心度的增大而明显降低;B/Y视野检查的视野异常阳性率显著高于W/W视野。结论 B/Y视野检查联合多种视功能检查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较敏感。在眼底杯/盘比未出现改变的早期诊断中,B/Y视野和PERG敏感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早期原发性开角性青光眼的多焦视网膜电图变化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观察早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一阶kernel反应(FOK)和二阶kerne反应(SOK)。方法:我们采用多焦视觉电生理检查系统(RETIscan3.15version)和Humphrey750视野计。检测了38只正常眼和早期开角型青光眼共42眼。记录了mERG的FOK和SOK的P1、N1波的振幅和峰时4个参数。将原始数据转入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早期青光眼组,鼻上(SN)、鼻下(IN),颞下(IT),颞上(ST)4个象限以及总和反应FOK的P1波、N1波振幅P1波、N1波峰时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青光眼组FOK正常的鼻颞侧差异消失。早期青光眼组SOK4象限以及总和反应的P1波振幅密度比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N1波振幅密度轻度降低(P<0.05)。SOK的N1、P1波潜峰时在早期青光眼组与正常对照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早期青光眼组的mERG检查结果与视野不一致。结论:mERG是一种检测青光眼的敏感方法,可以为早期青光眼的诊断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种视觉电生理联合全自动视野计检查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敏感性,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客观敏感的指标。方法:选择10例(20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和正常对照者10例(20眼)分别进行闪光视网膜电图(FERG)、图形视网膜电图(PERG)、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检查;还对正常对照组、青光眼组中各5例(10眼)进行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检查;青光眼组10例(20眼)和正常对照组8例(16眼)行蓝黄视野(B/Y)、标准视野(W/W)检查。结果:PERG的异常率较高,PERG的潜伏期延长较敏感,mERG二阶反应黄斑区振幅下降,随离心度的增大,振幅逐渐变小,潜伏期延长,PVEP的P100波振幅降低,潜伏期延长。B/Y视野异常与W/W视野异常比较有显著差异(P <0.01)。结论:B/Y视野检查联合多种视功能检查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较敏感。早期诊断中的B/Y视野敏感性高;若眼压差大,眼底C/D未出现改变,则PERG可作为较敏感观测指标。  相似文献   

6.
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 elelectroretinogram,mfERG)在眼科领域的应用是视觉电生理的一项重要新进展.用它评价视网膜外层和中层功能障碍(如视网膜营养不良)的价值已得到肯定.但用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测主要以内层视网膜损害为主的青光眼,尤其是用于早期诊断,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此文介绍了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基本原理、正常人多焦视网膜电图特征、青光眼及高眼压症多焦视网膜电图的改变以及多焦视网膜电图与青光眼视野缺损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六种黄斑部病变的多焦视网膜电图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6种黄斑病变的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差异。 方法:记录了6种类型黄斑部病变患者的mERG,并与相应年龄组正常对照进行了比较。 结果:各种类型黄斑病变mERG均较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差异,mERG各环N1、P1振幅反应降低,潜伏期延长(P<0.01);mERG振幅降低以中心1环处最为严重,随离心度增加mERG振幅与正常差异有逐渐减小趋势;在6种黄斑病变中mERG 1环振幅以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ARMD)、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特发性黄斑裂孔和Stargardt病mERG降低较严重,而萎缩性ARMD、特发性黄斑部视网膜前膜及特发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mERG变化相对较轻。 结论:mERG是一种十分有效的黄斑功能测定方法;不同类型黄斑病变的黄斑功能在总体上存在有差异。眼科学报 2003;19:257-261。  相似文献   

8.
多焦视网膜电图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影  郑燕林 《眼科》2003,12(3):175-177
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ERG)作为临床视觉电生理的最新进展正在全世界逐渐推广应用本文阐述了近年来对mERG的研究状况,包括我国正常人mERG的特征,及mERG在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相对应的视网膜功能改变的关系。方法 对24例(43只眼)POAG患者的早期、进展期和晚期患眼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及多焦视网膜电图(ERG)的检查。所得数据应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处理,并做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早期的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中OCT所测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mERG1环L波潜伏期有显著性负相关(γ=-0.72,P〈0.05,t=2.936);晚期POAG患者中OCT所测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mERG2,3环b波潜伏期有显著性负相关(γ=-0.666,γ=-0.702,t=2.676,t=2.956,P〈0.05);对早期,进展期和晚期的开角型青光眼患者OCT所测黄斑区厚度进行比较,显示早期OCT黄斑厚度与晚期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进展期与晚期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F=5.018。结论POAG患者黄斑区神经上皮厚度的改变影响了黄斑区局部视网膜的功能状态,主要表现为与mERG的b波潜伏期有一定相关性;早期POAG患者眼底视网膜组织形态学上无明显改变时,视网膜功能已经有了改变,OCT与mERG检查对于POAG临床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斜视性弱视多焦VEP与多焦ERG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比研究斜视性弱视患者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ultifoeal VEP)及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的特征性变化,探讨弱视发病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VERIS Science^TM4.2多焦电生理系统记录并比较正常组30例、斜视性弱视患者20例各眼mVEP及mERG。结果弱视眼不同视网膜区域mVEP、mERG的特征峰反应振幅密度都较对侧眼和正常眼明显降低,mVEP的特征峰潜时延长。弱视眼mVEP、mERG波形异常程度随离心度增加而减小,mVEP波形异常程度大于mERG,且与弱视眼的视力异常程度有相关性。结论斜视性弱视患者的mVEP和mERG具有明显的特征性改变,表明弱视患者的视网膜、视皮层都存在明显损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慢性砷中毒的多焦视网膜电图变化,探讨其发病特点.方法 采用VETIS Science TM5.2多焦电生理系统对18例(36眼)慢性砷中毒病例进行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检测,并选年龄和性别与之相匹配的正常人18例(36眼)作为正常对照组进行同样检测.为了观察病情变化分别在就诊时、治疗21 d,60 d、90 d进行mERG检测,比较视网膜不同区域特征峰的反应密度和潜伏期.结果 慢性砷中毒患者在就诊时与正常对照组之间比较,第1环N1波和P1波潜伏期无统计学差异,振幅密度轻度下降.第2~6环显示N1波和P1波的振幅密度下降和潜伏期明显延长(P<0.01),并随着病情发展,各环均与正常对照组出现统计学差异,同时发现多焦视网膜电图改变甚至早于视力下降等临床表现的出现.结论 慢性砷中毒后在早期就会出现视网膜的不可逆损害,mERG具有特征性改变,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监测病情变化具有独特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视网膜的微循环改变与青光眼密切相关。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是一种无创检查, 可同时提供视网膜以及其血管信息, 对视网膜各层微循环的检测效果良好, 近年被运用到青光眼的研究和监测中。放射状盘周毛细血管(RPC)密度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呈正相关, 因而在青光眼评估中尤为重要。OCTA对视网膜微循环改变的评估主要在视盘旁区和黄斑区。青光眼患者视盘旁区全层和RPC血管密度显著下降, 其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变薄以及视野缺损均匹配, 并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黄斑区则呈现血管密度下降, 无血管区面积显著增大的趋势。对比不同类型和阶段的青光眼, 晚期青光眼以及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的OCTA改变更显著。OCTA结果可受到高度近视和眼压变化的影响, 视盘旁区的OCTA改变对青光眼的诊断价值更高。总体来看, OCTA可以为青光眼视网膜微循环评估提供新的技术手段。本文从视网膜微循环的OCTA表现以及青光眼视网膜微循环的OCTA图像改变, 包括青光眼视盘旁区微循环OCTA改变、黄斑区微循环OCTA改变、OCTA评估青光眼黄斑区与视盘旁区微循环的影响因素及诊断价值比较几个方面就OCTA对青光眼视网膜微循...  相似文献   

13.
亚临床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多焦视网膜电流图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多焦视网膜电流图(multifocalelectroretinogram,mERG或mfERG)是一种新兴的眼科检查手段,通过使用特殊m-序列刺激手段短时间内提取局部ERG信号,客观、定量地反映视网膜功能。糖尿病引起的眼部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致盲的一个主要原因,能够在亚临床期早期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疾病(diabeticretinopathy,DR),对于预防和治疗DR有着重要的意义。mERG能够客观地检测DR,应用于研究和临床,评估那些预防和治疗DR方法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后极部视网膜厚度分析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用视网膜厚度分析仪(RetinalThicknessAnalyzer,RTA)对正常人61例(61只眼)、青光眼患者30例(46只眼)及青光眼待排者12例(20只眼)行后极部视网膜厚度测量,所取图像经计算机处理后,得到该处视网膜厚度的数据及二维、三维图像。所得数据用SAS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正常人后极部视网膜厚度图呈马蹄形,上下对称,黄斑鼻侧视网膜较颞侧厚10.45%(p<0.01)。青光眼患者的视网膜呈弥漫性或局限性变薄,伴有正常形态的消失。正常人与青光眼患者后极部平均视网膜厚度及9个测量点之间视网膜厚度分别相比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25只早期青光眼中,11只眼有早期青光眼视野改变,14只眼视野检查正常。该25只眼中,6只眼RTA检查正常,其余19只眼视网膜均有不同程度变薄及厚度图形态异常。RTA检查对早期青光眼的敏感性较视野检查要高(p<0.05)。正常人与青光眼待排者后极部平均视网膜厚度及9个测量点视网膜厚度分别比较,第7个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5、6、9点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第1、2、4、8点及后极部平均视网膜厚度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20只待排眼中除1只眼视野检查有下方可疑旁中心暗点外,其余眼视野检查均正常;10只眼RTA检查发现视网膜有不同程度变薄及厚度图形态异常,另10只眼RTA检查正常。青光眼患者及青光眼待排者共10例(18只眼)在平均追踪观察9.6个月后,再行后极部RTA复查,结果显示复查前后视网膜厚度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极部视网膜厚度分析有助于青光眼的早期诊断,并可用于青光眼患者治疗和病情进展的监测及青光眼待排患者的跟踪观察。  相似文献   

15.
用视网膜厚度分析仪测定正常眼及青光眼后极部视网膜厚度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Yang Z  Du S 《中华眼科杂志》2000,36(2):124-128,I011
目的 探讨视网膜厚度分析仪 (retinalthicknessanalyzer,RTA)对青光眼的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RTA测定 77例 ( 116只眼 )各年龄组正常人及 2 2例 ( 35只眼 )青光眼患者眼后极部视网膜厚度 ,并将图像经计算机处理后 ,得到该处视网膜的厚度值和厚度地形图 ,所得数据用SAS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结果 正常人平均视网膜厚度为 ( 171 83± 18 5 0 ) μm ,各年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F=2 6 8,P >0 0 5 ) ;性别间差异亦无显著性 ;黄斑与视乳头间视网膜最厚 ,黄斑鼻侧较颞侧厚 ;黄斑上下方基本对称。青光眼患者的视网膜呈弥漫性或局限性变薄 ,与正常人视网膜厚度比较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F =11 98,P =0 0 0 0 1) ,RTA检查对青光眼诊断的敏感性达 80 8% ,特异性达 78 5 %。结论正常人眼后极部视网膜厚度地形图呈马蹄形 ,与视神经节细胞及其视神经纤维的解剖位置相吻合。青光眼患者的视网膜呈弥漫性或局限性变薄改变 ,与相应的视野改变相吻合 ,视网膜厚度检测的敏感性较视野检测高。RTA检查操作简便、重复性强 ,无创伤性 ,是一种在活体上测定人视网膜厚度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6.
视网膜脱离手术前后的多焦视网膜电图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视网膜脱离手术前后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phy, mERG)的改变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应用VERIS Science TM4.0对18例(18只眼)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手术前后分别进行mERG检查,并对不同区域的mERG进行了比较。结果手术前脱离区a、b波的潜伏期比非脱离区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t=4.541、t=6.784,P<0.01),脱离区a、b波的振幅密度明显小于非脱离区,差异有显著性的意义(t=3.680、t=4.257,P<0.01);手术后中心凹、黄斑区、黄斑外区及全测试区的a、b 波的振幅密度均比手术前明显提高(P<0.01),但是a、b波的潜伏期手术前后则无明显变化(P>0.05);手术后原脱离区a、b波的振幅密度均比术前有明显提高(P<0.05)。 结论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视网膜功能有一定提高,mERG是评价术后视网膜功能恢复的有用工具,振幅密度比潜伏期更敏感。(中华眼底病杂志,2001,17:264-267)  相似文献   

17.
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electroretinogram,mfERG)在眼科领域的应用是视觉电生理学的一项重要新进展,用它评价视网膜外层和中层功能障碍(如视网膜营养不良)的价值已得到肯定。但用多焦视网膜电图检测主要以内层视网膜损害为主的青光眼,尤其是用于早期诊断,仍存在许多问题有待解决。本文介绍了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基本原理、正常人多焦视网膜电图特征、青光眼及高眼压症多焦视网膜电图的改变以及多焦视网膜电图与青光眼视野缺损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多焦ERG对葛根素提高网脱术后视功能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应用多焦视网膜电图评价葛根素提高网脱术后视功能的作用。方法 将 2 0 0 2年 1 1月至 2 0 0 4年 4月 ,住院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经常规的视网膜脱离手术视网膜复位的病人 1 1 0例 1 1 0眼 ,随机分为两组 ,观察组静脉滴注葛根素注射液 50 0ml/d ,对照组静脉滴注奥多肽 (蛋白水解物 )注射液 2 0ml/d ,1 0~ 1 5天。治疗前后检测多焦视网膜电图 (mERG)评价视网膜的功能。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mERG4个象限的P1波平均象限反应密度 (QAP_1,nv/deg~2 ) ,P1波幅值 (AP_1,μv) ,N1波幅值 (AN_1,μv) ,P1波潜伏期 (TP_1,ms) ,N1波潜伏期 (TN_1,ms)数据结果均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 ,年龄、网脱面积、治疗前视力均无明显差异 (P>0 . 0 5)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视网膜脱离象限mERG各值比较无明显差异 (P >0 .0 5) ;治疗后观察组网脱象限mERG各指标中 ,象限P1波幅值密度 (QA_1) ,P_1、N_1波幅值 (Ap_1、AN_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N_1波潜伏期明显短于对照组 ;观察组治疗前后网脱象限mERG各指标之差中 ,象限P1波幅值密度 (QAP1) ,P_1、N_1波幅值 (Ap_1、AN_1)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葛根素有促进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术后复位视网膜功能恢复作用 ,多焦视网膜电图可以客观地评价。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青光眼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特征,评价激光偏振光扫描测量仪(GDxVCC)在青光眼早期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激光偏振光扫描测量仪(GDxVCC,美国)对60例110眼正常人及46例85眼青光眼患者视网膜后极部水平方向40°、垂直方向20°范围进行激光偏振光扫描测量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同时进行中央30°视网膜光阈值检查(Humphrey视野分析仪,Central30-2thresholdtest,美国),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常眼RNFL厚度与性别、眼别无关,而与年龄呈负相关;各期青光眼患者的RNFL均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年龄匹配,P<0.01);早期、进展期、晚期青光眼患者的RNFL厚度均值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01)。GDxVCC检测RNFL厚度值与Humphrey视野检查指数平均缺损值(MD)具显著正相关性(r=0.795,P<0.001)。青光眼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图像可表现为局限性变薄或缺损(85.2%)、弥漫性变薄(6.6%)、弥漫性变薄并局限性缺损(8.2%),以鼻上方的局限性变薄或缺损最常见(56.7%)。有23.3%的早期青光眼患者视野检测正常而GDxVCC检测发现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结论:GDxVCC能准确定量检测RNFL厚度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的检测能比视野检测更早地发现青光眼的视神经的损害,因而可作为青光眼患者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青光眼患者病情的发展,RNFL厚度逐渐变薄,视野的平均缺损值逐渐增加。GDxVCC联合视野检查对于追踪青光眼患者的病情变化,确立靶眼压的水平,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mERG的观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黄斑区视网膜厚度与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的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采用视网膜厚度分析仪(RTA)对34例(68眼)糖尿病患者及mERG对23例(45眼)糖尿病患者进行检测。结果从无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NDR)患者到Ⅰ期、Ⅲ期DR患者的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呈增加趋势,Ⅲ期DR患者的黄斑区各部位视网膜厚度均较正常对照组增加,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0.05);且与视力呈显著负相关(P<0.05)。Ⅰ期DR患者的P1波及N2波反应密度较NDR患者减少(P<0.01或0.05),Ⅲ期DR患者的N1波、P1波、N2波潜伏期分别较NDR患者或Ⅰ期DR患者延长,各波反应密度分别较NDR或Ⅰ期DR患者减少(P<0.01或0.05)。中心凹区视网膜平均厚度与P1波潜伏期及反应密度呈显著相关(P<0.05);黄斑区及旁中心凹区的视网膜平均厚度与N2波反应密度及潜伏期呈显著相关(P<0.01或0.05)。结论当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增加时,相应的视网膜功能出现损害,RTA结合mERG的检查,可更加全面地反映DR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