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药学巨著《本草纲目》,其食物疗法占有相当比重。书中,李时珍采诸家补养学说,收历代食治之法,集各家食疗之品,更有所补遗和发挥。本文就《本草纲目》中有关食物疗法作一些初步论述。食疗分补泻寒热抉所宜一、食物各具性味功效中药其性有寒热温凉  相似文献   

2.
鲁栋 《光明中医》2011,26(3):608-608
寒热并用是指将寒性中药与热性中药同用在一首方剂中,使之能够各自发挥性味功效,用于治疗寒热错杂证的一种常用配伍方法。制性存用中也存在寒热药物同用的情况,但制性存用往往有一种寒、热药物性味被制约而只取其功效,且常用于治疗寒热病机较为单一的病证,两者需要鉴别[1]。现以经典方、常用方为例,探讨了寒热并用中药各自发挥性味功效的原因,认为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强星宇  梁振荣 《陕西中医》2004,25(2):189-190
1 饮食调摄 ,益脑益心 饮食调摄是根据中医理论指导人们合理摄食 ,促进健康 ,治疗疾病的养生方法。中国古代积累了许多有关饮食调摄的经验 ,记载有专门的医案 ,医著类多本著作。并认为食物与药物一样 ,具有寒热温凉、补泄滑涩、润燥升降等性质 ,因而根据人体状况取舍食物 ,是饮食调摄的基本原则 ,它的主要内容包括食性、食养、食节、食疗及饮食禁忌等。由于食物也有四气 ,五味 ,有毒无毒 ,归经等不同特点 ,故饮食可以益人也可害人 ,饮食物之性味与人本身所需相合则益人 ,否则相反。如《灵枢·五味篇》中就有禁忌的论述 :心属火 ,水克火 ,…  相似文献   

4.
食物和药物一样具有寒热温凉之性,辛甘酸苦咸之味,有补益、利水、驱寒、散风、清热解毒等作用,所以食物可以与药物相扶相承治疗疾病,食物在某种情况下可助药性,也可不同程度的减弱药性,故在临床中准确的辨证配膳对治疗有着深远的意义,特别是疮疡病人的治疗与饮食关系更加密切。  相似文献   

5.
王孟英为清代著名医家,善治温热病,也善用"食疗",认为食疗"药极简易,性最平和,味不恶劣,易办易服",只要辨明食物寒热温燥之性,以纠正疾病寒热虚实之偏,即可用作药物。笔者根据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王氏医案》(原名《回春录》)等书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吕英  刘筱娴 《光明中医》2006,21(1):40-42
目的:探讨食物性味对婴幼儿过敏性咳嗽的影响.方法:分别选择250例过敏性咳嗽的婴幼儿和接受中医保健的健康儿,调查他们的食物结构,观察食物类型(甘寒、甘热、甘平三类)及其量的多少与婴幼儿过敏性咳嗽之间的关系.结果:甘寒、甘热类食物与疾病的发生有直接关系,甘平性食物则无影响.结论:食物性味与婴幼儿过敏性咳嗽的发生有关系,合理科学的喂养是预防婴幼儿过敏性咳嗽的基本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中,药物和食物有密切的关系,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食物,而大多数药物是由食物发展而来,老百姓而今有了食疗的意识,这是为什么近几年食疗特别火的原因。葱,极其简单的食物,老百姓厨房中必备之品,可为调味品,亦可为防病药品。作者在学习暑病中学习到葱及葱白,为探寻这种生活中常食用之调味品之性味、功效及临床运用,故翻阅古籍以求证实。从先贤中了解,葱之运用各异,可发散风邪,可去伤寒之头痛,可明目补中,亦可治伤寒寒热等疾病。其效用甚多,作者就其功效的临床运用与大家一一探讨之。  相似文献   

8.
君迁 《家庭中医药》2014,(10):55-55
在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因素影响着男性朋友的健康,饮食、工作压力、睡眠等等,使男性朋友更加疲惫不堪。良好的日常习惯可以大大降低男性朋友患病率。男人要食之有道,饮食因体质而异。中医学把人体的体质分成四种主要类型,即热体、寒体、实体与虚体,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的人群。而食物则有寒热温凉四性与辛甘酸苦咸五味,不同的性味进入人体后将产生不同的生理作用,吃对了有营养,吃错了反受其害。  相似文献   

9.
中医运用中药治病,并非完全着眼于药物的某种有效成分去抑制或杀灭致病因子,而是强调运用药物性味之偏去调整机体阴阳之偏。所以,张景岳说:“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胜耳,欲救其偏,则为气味之偏者能之。”所谓药物气味之偏,即指药物的寒热温凉之性和酸苦甘辛咸之味。中医认为,这些不同的性味之偏,正是药物发挥疗效作用的根本所在。因此,对于单味药要讲究它的性味偏性,对于由若干药物组成的方剂,也要讲究它的性味偏性。这样,才能收到“以  相似文献   

10.
神经衰弱是指患者精神活动长期过度紧张,导致大脑的兴奋和抑制功能失调,属神经官能症的一种类型。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属于惊悸、不寐、健忘、眩晕、虚损等病症范畴。药膳按照中药的性味功能与适宜的食物相结合,经过烹调制作后,使之与人体脏腑阴阳、气血盛衰、寒热虚实相匹配,故治疗神经衰弱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中药的性味,即四气五味,是中药学理论的标志之一,自古以来,医家对此均很重视。在《内经》、《神农本草经》等古典医籍中就对药物性味及其作用作了记载,历代医家在本草著作中大都首先标明其性味。中药性味理论,沿用自今,在临床中仍有实际意义。中药的性又称为气,即寒热温凉平的药性,表明药物的性质。虽有四  相似文献   

12.
病有寒热之别,药有寒热之异,故《本草经》有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之分。临床上寒热错综复杂,为了适应临床的需要,以达到药到病消,如鼓应桴,常用寒热理论,利用中药的寒热之法,相互进行炮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黄连项下谈到:“盖辛热能治其寒,咸寒能治其燥,应用者详酌之”。本文以实例从寒热相制可变其性,寒热互制可缓其性,寒热各制可增其功,以热制药可利贮存,可保药效来说明,利用中药之性进行炮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3.
寒热虚实的辨别是对疾病状态和机体反应的基本把握,是临证遣方面用药的根本所在,也是在确实疾病的阶段和层次时不能不考虑的问题;寒热辨证主要辨析疾病的性质,虚实辨证主要是辨析下邪之盛衰;寒热中有病性的转化,虚实间示病情的进退,疾病的递进演变有阶段和层次,在每个不同的阶段和层次上都交织着寒热与虚实的问题,寒热与虚实应是相互统一的.  相似文献   

14.
痹证是以关节、肌肉、筋骨疼痛、肿胀、麻木、关节屈伸不利,甚至关节僵硬、畸形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疾病。本病病程复杂.常出现寒热错杂证候。寒热并用法是治疗寒热错杂证的一种治法.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灵活性及多样性,倍受古今医家推崇。外邪侵袭久而化热、人体禀赋偏胜、失治误治等皆可成为寒热错杂证形成的原因。寒热并用法乃从古至今治疗痹证常用的方法。临床中要因势利导。运用寒热性味各异的对药进行治疗.且应注意在辨证论治过程中应分清寒热的孰轻孰重.据此来调配寒热药物之间的比例。  相似文献   

15.
帛书《五十二病方》是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古医书之一。是我国迄今为止已发现最早的古医方。通读全书据统计,此书有关食养疗法记载共25方。其中以多种方式记述了古代食疗法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内容较为丰富,包括:饮食保健;某病的膳食法;中毒急救膳食治疗等等。值得认真探讨。食养疗法起源很早。周代已专设“食医”,即专职管理食物补养和饮食卫生的医生。“民以食为天”,饮食是营养人体、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有些食物能直接治疗疾病,甚至可以替代药物,即所谓医食同源,食物性味和药物一样,有寒热温凉四性、辛甘酸苦成五味,在功能上有补泻温清作用,以食物入药者甚多,如:薏米、赤小豆、白  相似文献   

16.
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手段是食疗,食疗的理论指导是食物性味学。本文认为:古代的中医发现了身体可以感知食物的刺激,并能够做出应答这一事实,并采用四气五味的假说来表述这一现象。因此,食物性味学是研究摄入食物后的身体感觉,以及身体的应答反应规律的一门学问,应努力探索、科学表达和应用食物性味学,使之更好地为中医治未病服务。  相似文献   

17.
刘松林 《河南中医》2010,30(12):1145-1147
《伤寒杂病论》中方剂药物性味配伍的运用非常全面。在四气配伍方面有寒热(温)并用法和寒温(热)互投法;在五味配伍方面有辛甘化阳、辛开苦降、辛散酸收、酸甘化阴、酸苦涌泄、甘淡利湿、甘补苦泻等方法;另外还有四气配伍五味的辛温成寒反佐法。临床应充分掌握药物的性味,根据疾病证候特点,按性味特点配伍组方,才能充分发挥中药性味配伍的特点和优势。  相似文献   

18.
在饮食疗法中,忌口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所谓忌口一般是指根据疾病的寒热虚实、阴阳偏胜,然后再结合食物的性和味来加以确定。总的原则是凡对疾病无不利影响的饮食,均可以服食,有不利影响者则应忌口。一般要忌口的食物可分为七类:温燥食物、生冷饮食、油腻饮食、发物、荤腥、盐糖调料、烟茶酒等。  相似文献   

19.
略论古代饮食疗法的特点姜秀云饮食疗法,简称“食疗”,是指应用具有药理作用的食物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食疗历史悠久,民间流传很广,在古代原始社会中,人们在找寻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各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这就是“医食同源”理论的基...  相似文献   

20.
经方小议     
姚杰良  黎忠民 《河南中医》2008,28(12):94-95
《汉书·艺文志》云:“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说明经方是根据药物寒热温凉的性质,衡量疾病的浅深程度,凭借药物的补泻作用,按照四时气候变化宜忌情况,辨别药物性味,并以辨证论治为原则,组成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