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罗笑容主任根据小儿脏腑辨证特点为脾常不足,肝常有余,容易出现肝木乘脾土的病理改变,运用扶土抑木法治疗儿科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及杂病,并重视扶土抑木与抑木扶土的不同侧重。而扶土之法不在补脾、贵在运脾,抑木之法则根据肝气郁滞、肝火内扰、肝风内动、肝阴不足的偏重选药。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医杂志》2017,(11):2284-2285
多发性抽动症是儿童时期常见的一种神经精神障碍性疾病,中医辨治本病效果良好。王素梅教授根据万全"脾常不足""肝常有余"等理论,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治疗小儿抽动症多从肝脾论治,以抑木扶土、平肝息风为治疗大法,贯穿治疗始终,临证效如桴鼓。  相似文献   

3.
本文结合《黄帝内经》藏相理论,及临床医案,将呃逆分为:脾胃升降失司、肺胃失降、肝气犯胃、肾不纳气四型;分别对其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进行初步探讨。治疗呃逆,当以胃气不降为中心线索,但又必须观察有无脾、肺、肝、肾病气之影响,因脾胃表里相合,肺胃同主肃降,肝胆易乘胃土,胃肾密切相关,总结了治疗呃逆常用的调中理气、宣降肺胃、抑木扶土、补肾纳气四法,可供临床参考。并附各种治法验案数则。  相似文献   

4.
脾胃居于中州,斡旋人体气机之升降,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情志异常、肝胆疏泄失职均可影响脾胃运化功能而致脾胃升降失和,继而百病丛生。张师注重并擅长结合调肝法治疗脾胃病,认为治疗上当扶土抑木,墩阜脾气,平抑肝气。一则疏导患者,调节情志;一则采用疏肝健脾、补脾柔肝、疏肝和胃、疏肝理气、清肝泻火、养血柔肝等治法,升降气机、调气和血、平复寒热、平衡阴阳、和调脏腑,治疗各类疑难脾胃病,多获良效,堪为师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肝为刚脏,其性属木,主疏泄,肝之为病,易累及他脏;脾胃者,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胃的升降功能有赖于肝之疏泄。方晓华主任医师临床中重视肝郁脾胃的关系,抑木扶土,从肝治胃。该文介绍其抑木扶土法临床运用验案5则。  相似文献   

6.
介绍李天望教授辨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经验。李教授认为该病病位在大肠,与脾胃肝心有关,常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禀赋不足、感受外邪而诱发,且临床以情志因素最为重要。故其着重从肝脾论治本病,采用抑木扶土、调运中焦之法,治以疏肝扶脾为主,兼顾温胃、养心、化瘀,辨证施治,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7.
小儿脾常不足,所患脾胃病多;又谓肝常有余,易于化火生风。夫脾为柔脏,不耐(片戈)伐;肝为刚脏,恃强凌弱,土虚木贼之证候在儿科颇为常见。故善于调理脾胃者,非惟脾病治脾,胃病治胃,而必安和五脏。肝脾不和,治在平肝调脾,扶土抑木。兹就常见之小儿脾胃病证,略陈脾病治肝法则之一二,以示管见。腹痛治肝解痉缓急胃脘以下,脐之两旁,至耻骨以上疼痛,谓之腹痛。脾居大腹,为至阴之脏。或为寒邪所中,或为乳食所伤,或因络脉痹阻,气机阻滞不通,则发为疼痛。腹痛多从寒凝、积滞、虚寒、淤血论治。但是,肝脾不和,亦作腹痛,王肯堂、夏禹铸等前辈医家均曾论及。《幼科铁镜·辨  相似文献   

8.
孟河医家深求脾胃实学,注重临床实效,立论和缓平正,治法清润平稳,通过"抑木扶土、调营畅中、醒脾运湿、温补脾肾"等调脾胃理念处处顾护脾胃中气,务求调气复平。颜德馨教授深谙孟河脾胃学术思想,在补脾运脾健脾基础之上,提出动静结合、通补相兼,将其灵活运用于膏方伍用,可强固本清源之功,增祛疾扶正之效,并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9.
名老中医单兆伟教授临证处方简约,用药轻灵,继承和发扬孟河学派特色,且重视肝脾之间整体关系,善从肝论治脾胃病,调理其气机升降,恢复其运化之职,临床采用柔肝和胃法、疏肝和胃法、抑肝扶脾法等治疗脾胃疾病,效如桴鼓,现整理医案4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0.
偏头痛是内科常见心身疾病,发病率高,复发率高。临床实践发现:偏头痛常伴发脾胃症状,伴发焦虑、失眠、健忘等。辨证偏头痛病机之关键为脾虚、脾失健运、肝脾失调,"木郁克土"或"土壅木郁"是该病主要病机。治疗应从肝、脾、胃同调论治,以气血调和为主,健脾运脾为先,肝、脾、胃同调为治疗之根本;具体用药遵循"脾宜健,胃宜和,肝宜疏"的原则;同时配合心理疏导、精神安慰等心身并治之法。  相似文献   

11.
厌食之症莫不关于脾胃,刘教授在治疗本病时,将调和脾胃贯穿始终,灵活应用健脾、运脾、醒脾、抑木扶土等法,同时重视兼症的治疗.用药上注重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讲究轻灵、准确、平和.又强调内外合治,针药并用,采用针刺四缝穴,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冯晓纯教授治疗小儿湿疹根据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临证尤重脾;又因小儿为"纯阳之体",感邪易从热化,认为小儿湿疹的发生责之"脾胃受损,湿热为患"。临证亦重湿热,以健脾解毒、清利湿热为治疗大法。内服紫苓疹消汤,外用黄连膏涂于皮疹处,配合小儿捏脊以调理脾胃,从病因病机、脾胃论治、内外合治等方面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肝癌患者多有慢性肝炎病史,可导致湿热留滞于中焦,引起肝脾不调,继而气滞血瘀,癌毒结聚,损伤正气。治疗上遵循吴鞠通"治中焦如衡"原则,具体采用抑木扶土、消补并施、升清降浊、甘苦并进等法,权衡时机与力度选方用药,给邪以出路;同时注重顾护脾胃运化功能,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留邪。  相似文献   

14.
脾胃失调是慢性肾脏病的重要病机,脾失健运是肾病型水肿的关键环节,慢性肾衰竭由于湿浊内停,上扰脾胃,可影响胃纳脾运的功能;脾不统血,血离经妄行可形成血尿;脾不升清,精微物质下泄,可出现蛋白尿;胃易生燥热,可耗气伤阴;脾胃为后天之本,对扶正固本方药疗效的发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聂教授运用调理脾胃法治疗慢性肾脏病,临床采用辨证、辨病结合症状论治,以"抓主症"来辨证,确定主方,针对肾性水肿、慢性肾炎蛋白尿、肾小球性血尿、慢性肾衰竭、糖尿病肾病等疾病或症状分别进行加减化裁。在运用其他治法时,亦不忘顾护脾胃。在治疗肾病综合征时,运用调理脾胃的食疗方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5.
介绍刘建平教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经验。刘教授认为本病基本病机为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常,其于临床根据不同病情分别采用脾胃同治、肝脾(胃)同治、心脾同治、心肝同治等法治疗本病。脾胃同治拟定健脾和胃法、补脾和胃法、醒脾和胃法;肝脾同治拟定疏肝健脾法、疏肝和胃法、清肝泻胃法;心脾同治拟定养心补脾、安神定志法;心肝同治拟定清心泻肝法、养肝安神法。并列举了每种治法的常用药物和药对。  相似文献   

16.
调治小儿脾胃,倡导“抑木扶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省中医院倪珠英教授从事中医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50余年,学验俱丰,她在明代医家万全的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抑木扶土"的学术观点。主张治疗小儿脾胃病,都可选用适当的治肝之法,形成系统的治法和用药特点,临床运用,每获佳效。  相似文献   

17.
总结黄穗平教授基于抑木扶土法论治岭南地区妊娠剧吐(HG) 的经验。黄穗平教授发现,岭南地 区HG患者的病机多为脾胃虚弱与肝胃不和。治疗时遵循抑木扶土理论,以健脾和胃、疏肝理气为治法,可使 肝气得疏、中焦得运,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从"脾升胃降"论治皮肤病是陈彤云教授学术思想之一.陈彤云认为脾胃失健是皮肤病发生的重要因素,脾胃气机升降失司更是"湿邪"致病的核心病因病机.通过总结陈彤云教授对"脾升胃降"理论的认识和运用,分析其应用升清降浊、斡旋气机来调畅脾胃升降之枢治疗皮肤病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19.
陈聪  叶柏 《吉林中医药》2012,32(5):458-459
中医认为,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主要与肝、脾、胃、肾密切相关,并与湿、瘀等有关.叶柏教授着重从肝脾肾论治本病,采用抑木扶土、调运中焦、温中佐清、疏中寓补、散收兼使等治疗方法,旨在调和肝脾,升阳止泻,酸甘苦辛并用,以小柴胡汤、痛泻要方、理中汤、香连丸、参苓白术散、乌梅丸等方加减化裁调理阴阳寒热虚寒而收显效.  相似文献   

20.
<正>重庆市名中医周天寒有丰富的教学和临床经验,治病十分重视调理脾胃。他说"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久病体质虚弱,治疗不当,易积虚成损。所以时照顾脾胃,切忌妄施苦寒克伐或进大剂腻补"。对慢性结肠炎的治疗,遵东垣"脾胃学说"之旨,有所创新,选方用药精心化裁,每获良效。认为慢性结肠炎可按中医"久泻"、"痢疾"范畴进行论治。其病机多由脾虚不能胜湿,湿从内生,直趋大肠或脾弱肝旺,肝脾不和,肝气乘脾,或久泻所致脾肾阳气虚弱,下关不固。治疗当以益气健脾、抑肝健脾、温中健脾、燥湿健脾、健脾消食、健脾升清、温补脾肾为法。用痛泻要方、四君子汤、参苓白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