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田欣源 《光明中医》2024,(7):1277-1281
目的 分析新中国成立前大陵穴的优势病证与配伍规律,探寻其高频穴组与主治病证的联系。方法 以《中华医典》为检索源,建立以大陵单穴、配伍主治病证和腧穴配伍规律等数据库,再使用Excel 2019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纳入医籍36部,条文245条。单穴主治病证23种,优势病证为胸痹、呕吐和血证等12种。配伍主治病证56种,优势病证为胸痹、心悸和黄疸等20种。高频配伍腧穴包括膻中、中脘、劳宫、神门、足三里等。数据统计分析出9组超高频穴组。结论 大陵穴主治以内科、五官科病证为主,胸痹为核心优势病证,超高频穴组及其主治病证的确立可为临床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廉泉穴相关古代文献的整理分析,归纳总结古代廉泉穴应用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第5版)收录的1 156部中医古籍为检索范围,对廉泉穴主治病症、腧穴配伍、配伍主治病症以及刺灸法的相关条文进行归纳整理,并建立数据库。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符合要求条文共计196条,涵盖60本古籍,与廉泉穴主治相关条文共155条,包括35种病症,涉及内科、儿科及五官科等多门学科。其中单穴及配伍主治病症频次最高的均为五官科疾病,配穴频次最高的为少商穴。廉泉穴刺灸法条文共计78条,使用治疗方法共4种。结论:廉泉穴主治规律以局部病症为主,其中关于舌咽疾病的选穴体现辨证分经的规律,并以循经主治病症为辅;相对穴、五输穴等配穴应用主要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廉泉穴刺灸方法主要以灸法为主,刺激量以灸3壮为多,针刺深度多为针3分。  相似文献   

3.
大陵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的原穴、输穴。古代文献及现代临床报道多治疗与心、心包经有关的病证。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赵锦声主任医师善用该穴治疗急性疼痛,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笔者在该院进修学习期间有幸从师,受益匪浅。现将其运用大陵治疗急性疼痛的经验总结简述如下,愿与同道分享。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先秦至清末风府穴相关古代文献的整理分析,归纳总结古代风府穴应用规律。方法:检索风府穴相关数据,建立数据库,对风府穴主治病证、配穴以及刺灸法的相关条文进行筛选归纳。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风府穴主治相关条文共计277条,包括61种病证,涉及内科、外科、儿科及五官科等多门学科。其中单穴及配伍主治病证频次最高的均为外感类疾病,配穴频次最高的为风池穴。风府穴刺灸法条文共计147条,使用治疗方法共7种。结论:风府穴主治疾病以局部病证为主,循经主治病证为辅,有针对病因病机规律治疗病证的特点,配穴应用主要起到协同增效的作用,风府穴应用方法主要以针刺为主。  相似文献   

5.
大陵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的原穴、输穴.古代文献及现代临床报道多治疗与心、心包经有关的病证.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赵锦声主任医师善用该穴治疗急性疼痛,常常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笔者在该院进修学习期间有幸从师,受益匪浅.现将其运用大陵治疗急性疼痛的经验总结简述如下,愿与同道分享.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P物质(SP)阳性表达神经纤维在心包经五输穴中井、荥、输、经、合每个腧穴局部皮肤中的显微结构特征,揭示不同腧穴之间神经支配的差异。方法:将6只正常大鼠用4%多聚甲醛经过心脏灌流后取下"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穴区局部皮肤组织,制成20μm厚的矢状切片,用荧光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化学方法进行染色,其中SP标记神经纤维,鬼笔环肽用于标记皮肤的各层组织以及血管样结构,然后用荧光显微镜和共聚焦显微镜对所标记的组织标本进行观察和记录。结果:从整体显微结构上看,SP主要标记的是皮肤组织中的细神经纤维。SP阳性表达神经纤维在浅层的表皮和真皮层以游离的单纤维方式存在,在深层的皮下组织中则以神经纤维束的方式存在。通过计数大鼠心包经五输穴各穴区浅层中游离神经纤维的数量和长度,观察到SP阳性表达神经纤维在"中冲"和"劳宫"穴区之间的分布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大陵""间使""曲泽"各穴区之间的分布密度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SP阳性表达神经纤维在前面2个穴中的分布密度显著高于它们在后面3个穴中的分布密度(P0.01)。同时,SP阳性表达神经纤维多与血管样结构伴行。结论:本研究表明SP阳性表达神经纤维在大鼠心包经五输穴各穴区皮肤中的分布密度从肢体远端到近端呈减少的趋势,从神经纤维的数量上反映出了不同穴区神经支配的相对特异性。  相似文献   

7.
该文通过分析《针灸大成》中有关间使穴的文献记载,对间使穴的主治病证与取穴规律进行系统的论述。间使穴归属手厥阴心包经,不仅能治疗心包经病证,也可以治疗心经疾病。心包络脉所行为经金,间使穴为心包经经穴属金,而肺五行属金,故间使穴可治疗肺系疾病。书中对于间使穴主治及配伍记载繁多,间使主治范围可归纳为中医内科疾病、妇科疾病与儿科疾病等,常与合谷、支沟、复溜及足三里穴相配伍。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21,48(6):221-224,封3
目的整理古代文献关于中渚穴的论述,总结中渚穴的应用规律。方法以《中华医典》(第5版)收录的1156部古籍为检索源,对中渚穴主治病证、腧穴配伍、刺灸法等文献进行整理,建立数据库。结果总结出中渚穴临床应用涉及古籍41部,文献条文211条,中渚穴配伍的使用频次为153次,与中渚配伍的腧穴136个,主要归于大肠经、三焦经、小肠经、膀胱经。结论中渚单穴主治优势病证7种,配伍主治优势病证12种,中渚优势配穴14个,分别为液门、合谷、曲池、阳溪、腕骨、尺泽、阳谷、百会、手三里、支沟、昆仑、前谷、关冲、外关。常用的针刺深度为针入2分,常用的灸量为灸3壮。  相似文献   

9.
[背景]针灸治疗癫狂疗效确切。[目的]《千金要方》治疗癫狂针灸选穴规律。[检索策略]主题词与自由词结合手工检索《千金要方》。[纳入标准]1涉及癫狂穴位。2单穴。3多穴配伍。[数据收集与分析]两名研究者独立阅读原始文献,对可能符合标准文献阅读全文,确定是否符合纳入标准,遇分歧通过讨论或由第三者裁定。最终纳入文献独立数据提取用穴频次、穴位经络、用穴部位、特定穴。[主要结果]最终纳入条文70条。治疗癫狂针灸腧穴总共86个。用穴频次最高经脉主要集中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阳胆经和足阳明胃经。主要选取上肢部和头项部腧穴。特定穴:五输穴、原穴、络穴。[结论]《千金要方》中针灸治疗癫狂腧穴频次、经络、穴位分部及特定穴属性,可为针灸临床决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心包经和胃经不同穴位及相应的非穴对心动过缓模型大鼠的调节作用,研究不同经穴间、经穴与非穴的效应是否存在差异。方法用普萘洛尔(心得安)制作心动过缓大鼠模型,观察电针心包经不同经穴(大陵、郄门、曲泽)、胃经不同经穴(解溪、足三里、犊鼻)的效应差异,及与各经穴相应的旁开非穴对心动过缓大鼠心率(HR)、心功能(LVSP、+dp/dtmax、t-dp/dtmax)、平均动脉压(MAP)的调节效应的差异。结果电针心包经的大陵、郄门、曲泽均有改善心动过缓大鼠心率与心功能(LVSP、+dp/dtmax、t-dp/dtmax)作用(P〈0.05),提高大鼠心率的效应大小趋势是大陵穴〈郄门穴〈曲泽穴,统计分析表明,曲泽组与郄门组均优于大陵组(P〈0.05);胃经的解溪、足三里、犊鼻中除解溪组外,其余各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未呈现显著提高大鼠心率和改善心功能的作用(P〉0.05);电针心包经经穴与胃经经穴对大鼠的平均动脉压均无显著性影响(P〉0.05);各经穴与相应的旁开非穴对心率、心功能及平均动脉压的影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一经脉不同经穴、不同经脉的经穴具有效应特异性,经穴与相应的旁开非经穴的效应量未呈现显著性差异,提示在以小动物为研究对象的电针效应研究中,非经穴选择在经穴附近可能是不合适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针刺得气及假针刺等不同刺激手段对经穴及经线上穴点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的影响,研究针刺得气与外周组织能量代谢效应的相关性。方法:共测试二十名健康志愿者(男性8名,女性12名,平均年龄29岁),采用经皮二氧化碳测定仪,分别以五种不同的针刺方式刺激内关穴,在针前、针中及起针后测定上肢手厥阴心包经合穴曲泽及心包经上非穴点A(天泉与曲泽连线下1/4处)、B(曲泽与郄门连线1/2处)的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并与非心包经穴点C(A点尺侧旁开2cm)、D(B点尺侧旁开2cm)进行对照。结果:针剌前后相比,假针刺和浅针刺组五点上的TCE值均有升高趋势,其中B点及曲泽穴上针刺中与针刺后60TCE比较有统计意义;得气组A点、B点及曲泽穴针刺前后TCE值均升高,有统计学意义;经外c点、D点针刺前后的TCE值有一定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用机械力压迫阻断内关穴前后的郄门或大陵穴后,曲泽穴及A、B点上TCE值针刺过程中有所下降,起针解除压迫后有所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假针刺可以对全身起到一个刺激作用,也有升高局部体表能量代谢的作用,这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许多针刺浅,医者或受刺者并没有传统的针感,但仍然可以获得临床疗效。传统针刺得气的操作方法能明显提高相关经线上的体表能量代谢,机械阻断可降低这种效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患者与健康人大陵、神门、内关穴伏安特性的变化规律。方法:应用智能型穴位伏安特性检测仪检测56例甲亢患者与40名健康人大陵、神门、内关穴的伏安曲线,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甲亢患者左大陵穴的惯性面积显著大于健康人(P<0.01),甲亢患者右大陵穴的增、减程伏安面积均显著小于健康人(P<0.01)。甲亢患者左神门穴减程伏安面积和右神门穴的增程伏安面积显著小于健康人(P<0.01)。甲亢患者左内关穴减程伏安面积小于健康人(P<0.05)。结论:甲亢患者穴位的伏安特性较健康人发生变化,且对该疾病的反映主要体现在大陵穴。  相似文献   

13.
机械压迫对针刺引起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针刺效应的传导和机械压迫经脉线对此效应的影响.方法:应用Frewil Q.F.型微量二氧化碳测定仪.20名健康志愿者(男8名,女12名,平均年龄29岁),针刺内关穴,检测针刺前后曲泽、经上非穴a点(天泉与曲泽连线下1/4处)、经上非穴b点(郄门与曲泽连线1/2处)的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TCE),并与非经非穴c点(a点尺侧旁开2 cm)、非经非穴d点(b点尺侧旁开2 cm)进行对照.然后用弹簧压力计分别在郄门和大陵进行机械压迫(压力1 kg,面积1 cm×2 cm),观察其对针刺引起上述被测点TCE变化的影响.结果:针刺内关穴未压迫时,针刺中和针刺后曲泽、经上非穴a、b点的TCE明显增加(P<0.05),而非经非穴c、d两点没有明显增加(P>0.05);机械压迫郄门再针刺内关,曲泽和经上非穴a、b点的TCE未出现明显增加(P>0.05).压迫大陵时,曲泽和经上非穴a点在针刺过程中TCE有明显增加,经上非穴b在起针并压迫时TCE亦有明显增加(P<0.05).结论:针刺能够提高经脉的能量代谢水平,而且这一效应能被机械压迫所阻断.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In the authors' previous study, acupuncture had an effect along meridians. The effect ofacupuncture can be represented by local energy metabolism which can be expressed by transcutaneous CO2 emission (TCE). To study the transportation of the effect of acupuncture and the influence to the transportation when blocking the meridians, the following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Methods: Twenty healthy volunteers (male 8, female 12, average age 29) were examined on pericardium meridian at points between Quze (PC 3) and Tianquan (PC 2) (Point a), between Ximen (PC 4) and Quze (PC 3) (Point b), two control points (c and d) beside a and b and Quze (PC 3). TCE was measured on these five points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acupuncturing Neiguan (PC 6) by a high sensitive CO2 instrument (Frewil-Q.F., made in China). Mechanical pressure of 1 kg (2 cm~ 1 cm area) was given on Ximen (PC 4) or Daling (PC 7) during the acupuncture and TCE were measured before acupuncture, during acupuncture and mechanical pressing, withdrawing acupuncture but keeping pressing and after withdrawing the pressure. Results: TC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on point a, b and Quze (PC 3) during and after acupuncture without mechanical press. When mechanical press was given at Ximen (PC 4), no significantly increase was found on above three points during and after acupuncture. When pressing Daling (PC 7), there was still significant (P<0.05) increase at Quz~ (PC 3) and point during acupuncture and significant increase (P<0.05) at point b after acupuncuture while pressing was kept. Conclusion: Acupuncture can enhance the energy metabolism expressed by TCE along meridians and this effect can be eliminated by mechanical pressing along meridians on the way between acupuncture point and measured point.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下针刺神门穴和大陵穴激活不同脑功能区的观察,探讨两穴效应的相对特异性。方法:纳入右利手健康志愿者10例,分别针刺受试者的右侧神门和大陵穴,在fMRI下采用组块刺激模式进行扫描,所获得数据通过Matlab软件SPM5模块分析,观察两穴的脑激活区。结果:针刺神门穴主要激活的brodmann分区为:左侧BA10、BA13、BA47、BA22;右侧BA40、BA44。针刺大陵穴主要激活的brodmann分区为:左侧BA46、BA47、BA22、BA10、BA45;右侧BA44、BA9、BA6、BA40。结论:针刺神门穴与大陵穴激活的脑功能区不完全相同,两穴共同激活区为语言、认知功能等相关区域;神门穴特异激活情绪控制等区域,大陵穴特异激活自主神经功能支配等区域,两穴针刺效应各具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大陵穴治疗中风后情感障碍作用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军  李梅  苏志伟  王耀民 《中国针灸》2003,23(7):389-390
目的 :观察针刺大陵穴治疗中风后情感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中风后情感障碍所致嘻笑不休患者 6 6例随机分为针刺大陵治疗组 36例 ,针刺头针情感区对照组 30例 ,进行对照观察。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P <0 0 5 )。 结论 :针刺大陵穴治疗中风后情感障碍具有较好临床疗效 ,且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17.
大陵穴宽谱红外辐射光谱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大陵穴在宽谱范围内微弱红外辐射光谱特性。方法:采用高灵敏度体表红外光谱检测装置对47例正常人双侧大陵穴在1.5~16μm光谱范围内的红外辐射进行检测,通过光谱形态分析和点值比较的方法对大陵穴红外辐射光谱进行研究。结果:不同个体大陵穴的光谱形态基本一致,但不同个体红外辐射强度有较大的差异,归一化处理后的光谱个体差异非常小;在7~14.7μm辐射集中的光谱范围内,两侧大陵穴红外辐射强度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方法能够较为全面地研究人体穴位宽谱红外辐射信息,严格控制实验室温度等条件对获取准确的穴位红外辐射数据有重要意义;正常人两侧大陵穴红外辐射基本处于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8.
针刺大陵穴对大脑皮质的影响——MRI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针刺大陵穴治疗精神性疾病的中枢神经系统机制.方法: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针刺大陵后脑功能区变化.纳入8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受试对象,每名受试者在大陵穴接受针刺刺激,刺激模式为"休息-刺激-体息-刺激-休息",最终所获得的数据采用SPM 2软件包分析其作用部位.结果:针刺大陵穴所获得的脑激活区主要位于额下回的Brodmann 46/47/44/9区,额中回的Brodmann 6区,颞上回的Brodmann 22区,中央后回和顶下小叶的Brodmann 40区.结论:额颞叶损伤、额叶功能低下或激活程度不够与精神性疾病的发病密切相关.针刺大陵穴对精神性疾病治疗作用的起效途径之一可能是通过激活中枢神经系统端脑额颞叶皮质完成的.  相似文献   

19.
《山东中医杂志》2017,(5):366-367
目的 :通过对针灸治疗荨麻疹的古代文献计量学分析,探讨古代医家针灸治疗荨麻疹在穴位、经络、刺灸法选择上的规律。方法:手工检索《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医学分典·针灸推拿总部》,从腧穴、经脉、刺灸法三方面进行计量学分析。结果:共检索出37条文献,纳入32条,载穴19个,使用频数66次,出现有刺灸法描述的文献20条。结论:古代针灸治疗荨麻疹的腧穴分布于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少阳胆经等9条经脉中,其中手阳明大肠经中穴位出现频次最多;使用频次最高的前5个穴位是曲池、肩髃、环跳、曲泽、合谷;刺灸法中以灸法更多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