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马鞭草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马鞭草为马鞭草科植物马鞭草Verbena officinalis L.的干燥地上部分,又名凤颈草、紫顶龙芽、铁马鞭、狗芽草、鹤膝风、苦练草、顺捋草、蜻蜓草、退血草、铁马莲、田鸟草、铁扫手、疟马鞭、土荆芥、野荆芥、红藤草,具有活血散瘀、截疟、解毒、利水消肿等功效;主治瘤瘕积聚、经闭痛经、疟疾、喉痹、痈肿、水肿、热淋等证。可用于治疗疟疾、白喉、传染性肝炎、流行性感冒、  相似文献   

2.
马鞭草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近年来有关马鞭草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研究作一综述,为马鞭草的研究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槲寄生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综述槲寄生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方法:查阅了近十余年来国内外有关槲寄生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槲寄生中除了黄酮、生物碱类等小分子化合物外,还含有大量的凝集素、多糖等高分子的生物活性成分。药理作用方面重点综述了槲寄生的抗肿瘤、抗氧化、抗衰老、抗病毒、免疫调节、抗骨质疏松、降血压、降血糖等药理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心血管系统疾病及肿瘤的辅助用药等。结论:我国槲寄生资源丰富.应该进一步研究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垂盆草化学成分、临床应用和药理方面的研究进展.垂盆草在我国分布广泛,在民间用于治疗肝炎;垂盆草中含有氰苷、黄酮类、甾醇类和三萜类等化合物;临床应用显示有显著的降低血清谷丙转氨酶作用;药理研究表明其有保肝以及免疫抑制等作用.  相似文献   

5.
马鞭草含有黄酮类、环烯醚萜类等成分,在抗肿瘤、抗氧化、抗炎等方面疗效显著。马鞭草在治疗乳痈、寻常疣等方面有较广泛的临床应用。在前列腺炎方面的应用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马鞭草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马鞭草化学成分。方法:利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数据进行结构测定。结果:从马鞭草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可溶部分得到4个苯乙醇苷类化合物,分别为异毛蕊花苷(1)、阿克替苷(2)、Parvifloroside B(3)和Campneoside Ⅰ(4);从石油醚可溶部分得到2个脂肪酸酯类化合物,分别为十六酸甲酯(5)和十六酸乙酯(6)。结论:化合物3和4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5和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川续断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川续断属植物川续断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的研究概况。本种植物富含三萜皂苷,神农本草记载有治疗跌打损伤及损筋折股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川续断尚具有一定的抗氧化及增强免疫力的药理作用,但其化学成分研究较少,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马鞭草为中国传统中药,具有活血散瘀、解毒、利水、退黄等功效,临床上常用于水肿、疟疾、黄疸、肝炎、咳嗽、流行性感冒等症的治疗。马鞭草所含化学成分众多,其中黄酮类、环烯醚萜类、苯乙醇苷类、三萜类、挥发油类等成分为其主要活性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马鞭草具有抗炎、抗病毒、抗菌、镇咳、抗肿瘤及调节免疫等作用。文章总结了近20年来国内外有关马鞭草化学成分、药理及毒性相关文献,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马鞭草的药物开发及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白英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对白英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为白英的研究开发提供参考。白英中主要含有苷类、有机酸类、倍半萜类、甾醇类、香豆素以及其它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抗癌防癌、消除炎症、抗过敏及护肝等作用,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石见穿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石见穿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进行文献整理和分析,为石见穿进一步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查阅近20年国内外有关石见穿化学成分、药理作用以及临床应用的报道,对其进行分析和综述.石见穿的化学成分较为复杂,研究主要集中在萜类和多糖类,其具有抗炎、抗氧化和抗肿瘤等作用,目前对石见穿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尤其在抗肿瘤和妇科中的作用受到医药领域的关注,但是缺少其具体有效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对石见穿进一步的研究将有利于开发新的药物和充分利用天然药物资源.  相似文献   

11.
蜂胶是我国传统中药,具有补虚弱、化浊脂、止消渴的功效,外用可解毒消肿、收敛生肌。蜂胶中含有丰富的化学成分,目前已从蜂胶中分离鉴定出黄酮、酚酸、萜、糖、氨基酸、脂肪族、微量元素、维生素等类化学成分400余个,其中黄酮、酚酸、萜等类是其主要活性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蜂胶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抗氧化、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抗肿瘤、降血糖、调血脂、保肝、神经保护、免疫调节、促进伤口愈合、抑制黑色素生成等广泛的药理活性。临床上,蜂胶常用于治疗牙周炎、口腔溃疡、高脂血症、幽门螺杆菌感染、皮肤烧烫伤、鸡眼等疾病。查阅近20年来国内外蜂胶相关的研究报道,对其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蜂胶的进一步研究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杨婧  王平 《中国现代中药》2024,26(7):1274-1282
娑罗子为我国传统中药,具有宽中、理气、和胃、止痛之功效,主要含三萜皂苷类、黄酮类、香豆素类、吲哚生物碱类及脂肪油等多种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娑罗子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神经保护等多种药理活性。随着对娑罗子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发现七叶皂苷钠作为其主要活性成分,在临床常用于治疗脑卒中、肺系疾病、胃肠病、甲状腺疾病、眼部疾病等。对娑罗子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以期为其相关产品的研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高健  吕邵娃 《中医药导报》2021,27(1):127-130,137
总结归纳人参的化学成分和主要的药理作用,挖掘其潜在的价值,以期为人参在新药研发和临床应用上提供参考.认为人参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益智的功效,多糖、皂苷、挥发油、微量元素、有机酸、蛋白质等为其主要化学成分,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疾病治疗作用明显,具有增强学习记忆能力,强心、抗休克,抗心肌缺血,增强免疫...  相似文献   

14.
玉米须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最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就玉米须的药理作用从抗菌、抗肿瘤、抗氧化、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保肝利胆、利尿排石等方面进行概述,旨在促进玉米须药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更好地用于防病治病,为今后开发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墨旱莲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中药墨旱莲植物抗肝炎活性成分的研究。方法:醇提、硅胶柱层板法分离及药理活性筛选。结果: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经光谱学分析鉴定了其中2个化合物,分别为豆甾醇(stigmasterol,Ⅰ)和α-三噻吩(α-terthienyl,Ⅱ)。结论:化合物Ⅱ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初步药理实验表明,墨旱莲醇提物的乙酸乙酯部分对CCl4诱发的小鼠肝损伤有明显的肝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迷迭香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迷迭香是一种常见的灌木状芳香植物,在传统美食和民间医学中被广泛应用。目前,大多数研究工作集中在迷迭香精油,乙醇和水提取物上,其不仅在食品防腐、保鲜以及调料中扮演重要角色,而且常用于改善痤疮、头皮屑,改善循环功能,缓解肌肉疼痛、疲劳,治疗哮喘、支气管炎等,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同时还具备多种其他药理作用。但历版《中国药典》当中尚未收录迷迭香,无其药用的质量评价标准,其上市产品或许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某些安全隐患。因此,充分了解迷迭香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对全面掌握迷迭香的性质及应用至关重要。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整理以及分析,总结出迷迭香具有抗肿瘤、抗菌、抗氧化、消炎、抗抑郁症等药理作用;从迷迭香中提取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丰富有酸酚类、黄酮类、萜类与精油类等。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迷迭香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的系统全面研究报道,该文对迷迭香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进行阐述,并讨论其应用,期望为将来迷迭香在食品发展、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研究等方面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铜钻为茶茱萸科植物定心藤(Mappianthus iodoides Hand.-Mazz.)根、茎,是经典瑶药老班药“十八钻”之一,具有祛风除湿,通经活络,活血调经,止痛之功效。其化学成分主要包括木脂素类、黄酮类、萜类、甾体类、有机酸类、生物碱类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保护心血管、降血脂、抗肿瘤、抗氧化及清除自由基、抗炎镇痛等作用。查阅近年来国内外文献资料,现从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铜钻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技的发展,国内外学者对构树的研究和开发利用越来越加关注,发现其不仅是优良的纸浆材料、饲养原料,还具有非常重要的药用和临床应用价值。作者就构树中具有药用活性的化学成分、药理和临床应用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为合理利用研发构树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罂粟科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对近十几年来罂粟科植物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概况及最新进展进行归纳。总结出罂粟科植物主要含有生物碱类、挥发油类等化学成分,其药理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神经系统作用、抗肿瘤、抗病毒等方面,并对其研究和应用前景进行了评述性展望。  相似文献   

20.
杜鹃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少泓  孙欣 《中医药学刊》2010,(11):2435-2437
杜鹃花科(Ericaceae)植物是一类具有较高的欣赏价值及较高的药用价值的植物。杜鹃花属(Rhodo-dendron)隶属杜鹃花科,是杜鹃花科的一个大属,约967种,广泛分布于亚洲、欧洲、北美洲,主产于东亚和东南亚。我国约700余种,除新疆、宁夏外,各地均有,但以西南各省、区居多。近些年从杜鹃花属植物中分离出来的化学成分有黄酮类、二萜类、三萜类、酚类、鞣质、挥发油、香豆素类和木脂素类等。药理研究证明其在祛痰、止咳平喘、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抗炎镇痛、免疫、杀虫等方面具有药理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