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管性痴呆(VD)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及其与认知、神经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4月本院82例VD患者为观察组,同期82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测定对照组、观察组不同认知功能、神经功能状况、预后(出院6个月后神经功能障碍程度)患者血清MMP-9,NLRP3,Hcy水平,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观察血清各指标水平与VD患者MMSE,NIHSS评分的关联性,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VD患者预后功能障碍分级为Ⅲ级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探讨血清各指标水平对VD患者预后功能障碍分级为Ⅲ级的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血清MMP-9,NLRP3,Hcy水平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预后功能障碍分级为Ⅲ级患者血清MMP-9,NLRP3,Hcy水平高于Ⅰ~Ⅱ级患者(P<0.05); 随观察组MMSE评分增高其血清MMP-9,NLRP3,Hcy水平逐渐降低,随NIHSS评分增高其血清各指标水平也逐渐增高(P<0.05); 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VD患者血清各指标水平与MMSE评分呈负相关(r=-0.600、-0.786、-0.624,P<0.05),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588、0.633、0.476,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MSE评分为VD患者预后功能障碍分级为Ⅲ级的重要保护因素,NIHSS评分、血清MMP-9,NLRP3,Hcy水平为VD患者预后功能障碍分级为Ⅲ级的重要危险因素(P<0.05); 绘制ROC曲线显示,血清MMP-9,NLRP3,Hcy水平联合预测VD患者预后功能障碍分级为Ⅲ级的敏感度为82.35%,特异度为83.08%。结论 VD患者血清MMP-9,NLRP3,Hcy水平可显著增高,且增高幅度与认知、神经功能有关,预测预后的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0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治疗组3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00 mg,qd,疗程14 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 U腹部皮下注射,q12h,疗程10 d。观察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DS)、血小板(PLT)及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显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ND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前后PLT及凝血功能均无明显变化,用药过程中均无出血并发症发生。结论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降纤酶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降纤酶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57例急性脑梗死病例随机分为降纤酶组、低分子肝素组、降纤酶与低分子肝素联合组及对照组,4组均采用血栓通和胞二磷胆碱作为基础治疗。降纤酶10 U静脉滴注1次/日,连用3 d,低分子肝素腹壁皮下注射2次/日,连用10 d。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2周时评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降纤酶组与低分子肝素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而联合治疗组疗效又优于前两组,且无颅内出血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降纤酶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优于单独使用,且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神经生长因子辅助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的效果及对水通道蛋白、氧化应激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HICH患者74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分析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血肿量、水肿体积、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肿量、水肿体积、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MMP-9、SOD、GSH-Px、AQP-1、AQP-4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SOD、GSH-Px水平高于对照组,MMP-9、AQP-1、AQP-4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神经生长因子辅助治疗HICH可缩小水肿体积,降低MMP-9、AQP蛋白水平,提高SOD、GSH-Px水平,促进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降纤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将入选的80例TIA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胞二磷胆碱1.0g分别加入生理盐水250mi静滴,qd,连用2周;治疗组40例,采用降纤酶5U加生理盐水100ml静滴,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qd,连用2周。监测治疗前,治疗7d及2周结束时纤维蛋白原(Fg),凝血酶原时间(PT);记录TIA发作减少次数及停止时间和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100%,对照组总有效率62.5%,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Fg和PT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降纤酶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TI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及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及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组(联合治疗组A组)30例和阿司匹林及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组(常规治疗组B组)30例,观察用药前后的疗效、安全性,血小板活化状态及测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组于治疗后14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显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血小板活化指标(CD63、CD62P)治疗后14d联合治疗组血小板活化指标明显下降,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阿司匹林及低分子肝素钙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有助于神经功能恢复,疗效好,未见出血增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低分子肝素和降纤酶联合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降纤酶联合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将60例急性进展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复方丹参液、胞二磷胆碱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钙及降纤酶治疗.2组于治疗前及治疗第7d检测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定量.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对照组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纤维蛋白原定量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变化;治疗组血小板计数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凝血酶原时间及纤维蛋白原定量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下降明显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低分子肝素、降纤酶联合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8.
降纤酶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观察降纤酶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进展型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0例急性进展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降纤酶IOU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滴,1~2h滴完,隔日一次,连用4次。并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5—000U,每日皮下脐旁2cm处注射1次,10d为一疗程。对照组降纤酶IOU加入盐水250ml中静滴。用法与注意事项同治疗组。结果降纤酶联合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进展型脑梗死效果优于单用降纤酶,且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疏血通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60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降纤、脑保护、活血、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疏血通6ml/d静滴,连用14d,低分子肝素5000U 腹壁皮下注射q12h,连用7d.治疗前及治疗14d后对2组患者的凝血四项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进行评定. 结果 观察组临床显效率(90.5%)明显优于对照组(40%)(P<0.01),治疗后观察组NDS(6.30±4.57)分,明显低于对照组NDS(12.9±7.80)分,凝血四项均在正常范围. 结论 疏血通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管介入手术和动脉瘤夹闭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效果以及对患者体内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κB,NF-κB)、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1月-2018年3月在本院收治的颅内动脉瘤患者120例,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介入组和夹闭组,每组各60例; 对夹闭组患者采用动脉瘤夹闭术进行治疗,对介入组患者采用血管介入术进行治疗,记录2组患者治疗期间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对2组患者手术后的神经功能情况作出评价,同时对2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评定,检测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NF-κB、MMP-9水平,最后观察2组患者治疗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介入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三项手术相关指标均优于夹闭组患者(P<0.05); 介入组患者手术后的神经功能显著优于夹闭组患者术后的神经功能(P<0.05); 介入组患者手术后的疗效分级显著优于夹闭组患者手术后的疗效分级(P<0.05),且介入组患者手术后的NF-κB、MMP-9水平明显低于夹闭组患者手术后(P<0.05); 介入组患者手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夹闭组患者(P<0.05)。结论 血管介入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用时短、创少小,能够提高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NF-κB、MMP-9的水平,总体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氧化应激相关因子水平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患者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分析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大脑中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水平、NIHS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7 d后观察组患者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值、舒张末期及平均流速高于对照组; 治疗14、28 d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2组患者8-OHdG、MDA、Ang-Ⅱ、CD62p、GMP-140、TNF-α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7 d后观察组患者8-OHdG、MDA、Ang-Ⅱ、CD62p、GMP-140、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67%,对照组为16.67%,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氧化应激相关因子、Ang-Ⅱ、CD62p、GMP-140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阿托伐他汀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常规尼龙线栓法制备SD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大脑中动脉阻断再灌注(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reperfusion,MCAO/R)(对照)组和MCAO/R阿托伐他汀(治疗)组; 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于脑缺血2 h再灌注24 h处死; 标准湿干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 实时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9,MMP-9)的mRNA表达水平; 应用免疫组化法测定Ⅳ型胶原蛋白(Ⅳ type collagen,CoⅣ)水平; 电镜观察显示血脑屏障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脑组织含水量减少(P<0.01); 阿托伐他汀治疗显著降低了MMP-2和MMP-9的mRNA表达水平; 治疗组脑组织CoⅣ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 电镜观察显示治疗组血脑屏障超微结构的改变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以降低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从而减轻脑水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和血流速度与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高灌注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298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采取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根据术后是否发生高灌注脑出血将其分为高灌注脑出血组(观察组,n=8)与未发生高灌注脑出血组(对照组,n=290); 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2组受试者手术前、手术30 d后残疾程度,分别于手术前、手术后3 d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2组受试者患侧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及血流速度,应用经颅多普勒TCD测定2组受试者患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 采用NIHSS评分评估2组受试者手术前、手术30 d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LOGSTIC多元回归分析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高灌注脑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观察组手术30 d后mR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手术前患侧颈内动脉狭窄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手术前患侧大脑中动脉动脉血流速度(Vm)低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手术30 d后NIH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高灌注脑出血与术前颈内动脉狭窄程度、血流速度、术后3 d患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呈正相关(P<0.05),与术前患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呈负相关(P<0.05)。结论 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和血流速度是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发生高灌注脑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下调蛋白酶激活受体-1(Proteinase activated receptor-1,PAR-1)对脑出血模型大鼠的干预效果及相关作用机制。 方法 选取40只健康清洁级雄性大鼠,建立脑出血模型,分为假手术组10只,模型组、对照(pcDNA3-PARls)组、下调PAR-1(PcDNA3-PARlas)组各9只,表达载体构建,评估神经功能评分,检测脑水肿体积、脑组织含水量,脑组织HE染色,检测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炎症因子及PAR-1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模型组、对照组、下调PAR-1组神经功能评分、脑组织含水量、MDA水平,MMP-9,TNF-α,IL-1β,PAR-1相对表达水平高于假手术组,SOD活性低于假手术组(P<0.05); 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脑水肿体积、脑组织含水量、MDA水平,MMP-9,TNF-α,IL-1β,PAR-1相对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SOD活性低于模型组(P<0.05); 下调PAR-1组神经功能评分、脑水肿体积、脑组织含水量、MDA水平,MMP-9,TNF-α,IL-1β,PAR-1相对表达水平低于模型组和对照组,SOD活性高于模型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 下调PAR-1对脑出血模型大鼠干预效果显著,能减轻大鼠脑水肿,可能通过下调PAR-1表达来降低MMP-9,TNF-α,IL-1β水平和调控氧自由基代谢,从而对脑出血后的脑组织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颈动脉穿刺溶栓桥接血管内技术治疗急性前循环供血区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于本院诊治的急性前循环供血区梗死患者138例,观察组(69例)行颈动脉穿刺溶栓结合血管内技术治疗,对照组(69例)行静脉溶栓结合血管内技术治疗,比较患者的基线资料、诊治、并发症以及死亡情况; 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Modified thrombolysis incerebral infarction,mTICI)量表评估血管再通情况,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改良Rankin量表(Modifled Rankin scale,mRS)评估患者预后; 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发病至血管开通时间缩短,取栓次数减少(P<0.05),观察组血管成功再通率和mTICI分级高,术后30 d内NIHSS评分降低,术后90 d预后良好率高(P<0.05); 入院NIHSS评分≥15分、侧支代偿不良、取栓次数>3次、发病至血管再通时间>250 min均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颈动脉穿刺溶栓桥接血管内技术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可减少取栓次数,缩短发病至血管开通时间,进而提高血管成功再通率和血管再通程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同时患者预后良好,未出现并发症和病死率的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引入以循证为基础的早期营养支持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5月-2019年5月本院神经外科收治的重症颅脑外伤患者10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54例; 对照组术后行早期常规营养支持干预,观察组术后行以循证为基础的早期营养支持干预; 比较2组肠内营养耐受性、治疗依从性、干预前后NIHSS评分、FMA评分变化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颅脑外伤后第7 d肠内营养最大输注量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治疗依从性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干预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FM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重症颅脑外伤患者引入以循证为基础的早期营养支持干预可改善肠内营养耐受性,提高治疗依从性,促进神经功能和运动功能恢复,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亚低温联合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并行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温下常规动脉溶栓治疗; 观察组患者接受亚低温技术联合常规动脉溶栓治疗; 记录观察组患者亚低温处理前后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和呼吸(R)的变化情况; 比较2组患者的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静脉血栓形成、脑疝、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病死亡率情况; 分析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1)观察组患者在亚低温处理后HR明显降低,与亚低温处理前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2)2组患者在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静脉血栓形成、脑疝、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 对照组和观察组发生脑梗死出血性转化分别有2例(6.7%)和10例(33.3%)(P<0.05); 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发生死亡分别有6例(20.0%)和8例(26.7%)(P>0.05);(3)神经功能缺损评估(NIHSS评分),2组患者溶栓后2、24 h,7和90 d的NIHSS评分与溶栓前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5); 观察组2、24 h,7和90 d的NIHSS评分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4)观察组治疗14、30和90 d后的mR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亚低温联合动脉溶栓治疗能明显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减少脑梗死出血转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梗死灶周围中性粒细胞浸润以及核转录因子-κB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用常规尼龙线栓法制备SD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将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大脑中动脉阻断再灌注(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reperfusion,MCAO/R)(对照)组和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