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太极图解     
贾耿 《光明中医》2002,17(6):11-12
明·张介宾说 :“不知易 ,不足以言太医”(《类经附翼·医易义》)。由于《易经》太极阴阳图是自然界及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理论模型 ,所以明白《易经》太极阴阳图的基本原理 ,则是掌握中医学基本原理的根本所在。《易经》认为 :太极为天地万物之始 ,即太极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 ,八卦相错 ,变在其中。在这一演变过程中 ,两仪的生成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两仪即阴阳 ,阴阳分则天地立 ,由是阴阳二气上下升降 ,便可做出天地间无限事来。搞清楚太极产生两仪的基本过程和基本原理 ,则是认识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基本点。张介宾曰 :“太极本…  相似文献   

2.
朝医学是以《周易》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即太极阴阳消长变化是生万物的本源的唯物辩证法思想为哲学基础,建立了四象体质医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3.
易学认为,宇宙间一切有形之物质均源于"太极",太极即气.中医则认为气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并以气的运动变化来说明人的一切生命活动.太极出阴阳,阴阳演八卦,八卦相推成六十四卦,用以阐明宇宙,象征天下万物.其卦象含宇宙大道理,医理也在其中.孙真人曰:"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张介宾谓:"易之为书,一言一字,皆藏医学之指南."杨护生说:"中医学的主要基础理论渊源于易学."本文从"太极"、"八卦"、"阴阳"三方面阐述医易相通,以求易学语言中医化、现代化,将有利于我们进一步把握中医理论本质,促进中医理论发展.  相似文献   

4.
焱焱  ICPRESS 《东方养生》2007,(6):22-123
何为八卦 我们现在口中的“八卦”是什么? 1.易经有言:“阴阳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香港八卦杂志的创办人,认为世界上纷纷扰扰的小道消息,其中大多是源自于男(阳)女(阴)间的恩怨情仇,好比阴阳衍生出八卦一般,故名八卦杂志。  相似文献   

5.
九脏阴阳论     
人类用太极发生阴阳2进制原理发明成功巨型计算机,把科学推进了数字化的时代里;数码电视机原理是0和1;生物遗传密码正好吻合太极八卦六十四卦,易之象数变易之法理太极方法也,史中医学鼻祖《内经》源于易一阴阳学说。于是太极科学方法论认为《内经》"九  相似文献   

6.
夫言《周易》之难精,其理幽深,今教“易”者鲜矣,学《易》者亦鲜矣;大凡医者能明《易》理,“医理”亦明矣。究其《易》学,乃“太极生两仪(阴、阳),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分别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常见的自然物象为代表,作为世界万物生成之根源。八卦以阴阳为基础,每卦都有阴爻、阳爻相互重叠或自相重叠所成。为  相似文献   

7.
太极的时相意义刘力红《易·系辞传》云:"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1]。观孔子之语,则知太极为阴阳之根,立象之本,是全易之总基;所以后人有"不知太极,不足以知易"的说法。而唐代医家孙思邈则指出:"不知易不足以为大医";因此,弄清...  相似文献   

8.
郭士全 《国医论坛》1996,11(6):12-13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反顺为逆,是谓内格”,《外经微言·阴阳颠倒》篇“阴阳之道,不外顾逆,顺则生,逆则死也”,诸如此类,中医养生学广泛使用顺逆概念.实际上顺逆源于八卦,是易学最基本的一对哲学范畴,广泛用于中医及古代各学科,而与中医养生学关系尤为密切。《易·说卦》曰:“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所谓“易,逆数也”,即谓易学的实质,不过就是象数义理的顺逆变化。然何谓顺逆?《易·系辞》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此即宇宙、人体及事物形成和…  相似文献   

9.
《易经》云:“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朝医太极针法与太极六合针法,皆是中医传统理论结合太极理论的新型针法,但其内容截然不同,前者以四象医学为基础,以泻大脏器补小脏器为特点;后者是以太极八卦经络调控系统为枢纽,以人体的三层太极八卦为模式的一种针法。本文将从创立来源、名称由来及内涵、针法基本内容及临床研究等方面分别论述其精髓,为今后从事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工作在思路和方法上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西药中药化四性研究需要探索新的指导思想,从医易汇通看,用《周易》两仪四象思想指导西药中药化四性研究是可能的。从阴阳学说看,用《周易》两仪四象思想指导西药中药化四性研究是可行的。《周易》两仪四象思想对西药中药化四性研究的启示就是按由八卦→四象→二仪→太极的步骤,先对西药进行较大范围的分类,再逐步缩小而归一。  相似文献   

11.
四、八卦与六十四卦 八卦是阴爻和阳爻的三次排列组合(2~3=8),六十四卦是阴阳爻的六次排列组合(2~6=64)。 六十四卦是八卦的扩展。有人说六十四卦是由八卦两两相重得来的(8~2=64),有人说六十四卦是由阴爻和阳爻本身经六次组合得来的(2~6=64)。不管怎么说,八卦和六十四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乾凿度》在解释太极时说:“易始于太极,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八卦成列,天地之道立,雷风水火山泽之象定矣。……八卦之气终,则四正四维之分明,生长收藏之道备,阴阳之体定,神明之德通,而万物各以其类成矣。”由此说明,太极图是我国上古时代宇宙原始的结构模型,又是宇宙万象衍生演变的动态模型。本文仅对太极图的结构与“耗散结构”的相似性试作如下探析。  相似文献   

13.
潘毅 《国医论坛》1996,11(1):12-13
新的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六版),在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中增补了阴阳交感这一点.并认为阴阳文感是阴阳的最基本前提,没有阴阳文感,就没有世界,则阴阳的对立制约,王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等规律就无从论及了。阴阳交感的概念,导源于《易经》“成卦”,《易经·咸》说;“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而审其内涵,则与八卦布陈密切相关,先天八卦的市陈(尼附图)根于《易经》之文,《说卦》曰:“天地定位,山译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根错。”我们只要据此图,将天地、山泽、雷风、水火之卦两两互…  相似文献   

14.
太极桩     
本气功功法是笔者根据太极图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变八卦和太极拳的原理推演而成,动作简单,易于推广。主要练太极混元之气,以丹田为核心,以腰为轴,带动全身作柔和的运动,使大脑中枢神经处于一种安静虚无状态(以一念代万念),得到休养;使内脏,经络,筋骨,皮毛得到轻柔舒适的锻炼,以存想意导、练形为主,不调呼吸而呼吸自调;具有  相似文献   

15.
1 全息元由来我国 30 0 0多年前的《易经》已经蕴藏了丰富的全息概念。《易经》共创造了 6 4卦 ,是个大全息 ,而每 1卦又是 1个全息元 ,包括整体全息的缩影。每 1个爻 ,又是 1个更小的全息部分 ,也贮藏着整体的信息。八卦是 1个宇宙大全息 ,整个6 4卦系列是 1个中国古代社会的全息图象。《易经》卦辞和爻辞之所以包罗万象 ,触类旁通 ,是因为具有全息性质。2 全息元与人体在人体方面 ,也普遍存在着太极八卦全息原理 ,并突出表现为太极阴阳全息 ,而且普遍存在着八卦全息。人体是 1个大八卦 ,各部又充满着小八卦全息 ,无论是五脏、六腑、经络…  相似文献   

16.
阴阳学说,是古代朝鲜族哲学思想之一。《天机大要》说:“太极生两仪”“太极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度阴合四象生焉。”朝医学把这一阴阳变化规律的哲学思想应用于医学,来说明太少阴阳人的脏局大小和维持有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功能,创立了以“天、人、性、命”的整体观作为基础,以四维之四象结构为主要内容的朝医学。  相似文献   

17.
基因中的阴阳学说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阳,是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制约、互根互用、相互消长、相互转化的关系。阴阳学说,是研究阴阳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间万事万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等领域,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8.
四象硅腑论形成主要依据中央之太极心和两仪之阴阳偏差原理,根据太极(心)、两仪(心身)及四象(事心身物)原理,设定肺脾肝肾四脏,呼吸出纳的生理机能,归纳胃脘、胃、小肠、大肠等四腑、前后四海、皮筋肉骨、耳目鼻口等形成四党,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现象。  相似文献   

19.
阴阳相对待概念之研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讨论了阴阳相对待概念的源流、内涵和外延。认为相对待概念产生于阴阳概念发生之初 ;相对待是阴阳的唯一结构形式 ,是阴阳双方对立统一关系的表达 ;相对待是阴阳所有的运动规律和运动形式的发生之源 ,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排斥和互根互源互用互吸以及互藏交感 ,都是其相对待概念的延伸。关键词 :阴阳 ;相对待 ;概念  相似文献   

20.
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本文从阴阳交感角度浅谈“头冷脚热八分饱”的中医养生观点,此观点暗含泰卦之象:头冷为坤在上,阴气下降;脚热为乾在下,阳气升腾,因而阴阳交济互根而生命泉源不止.八分饱则脾胃真气流通,而助心肾坎离交媾.只有阴阳交感,才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