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研究探讨血小板常温保存3天后再进行-80℃冰箱内冷冻保存及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对当天冷冻和保存3天后再冷冻血小板进行了计数,并检测聚集力、黏附力以及CD62p的表达,并通过可对比性病例观察保存3天后再冷冻与当天冷冻血小板,临床应用的可能性。结果表明:在保存期3天之内血小板数量、低渗性休克反应、黏附功能无显著差异性改变(P〉0.05),但聚集功能和CD62p的表达率的变化有显著性差异(P〈0.05)。当天保存并冷冻的血小板与保存3天后再冷冻的血小板各项指标的变化都无显著性差异。CD62p的再表达率(CD62p凝血酶激活后阳性率-CD62p激活前的阳性率)也无显著性差异,分别是51.1±4.5和51.1±4.4(P〉0.05)。临床应用当天冷冻和保存3天后再冷冻血小板的CCI值分别是48%和49%,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小板保存3天后可以再-80℃冷冻保存,其临床应用效果与当天冷冻血小板比较后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单采血小板献血者血小板生成能力的考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考察单采血小板供者的血小板生成能力。方法 对单采血小板供者进行分组—频繁单采组 (>2 4 0U/ 2 4月 )和有限单采组 (<2 4 0U/ 2 4月 ) ,在传统的血小板计数的基础上 ,增加了网织血小板比例和血小板平均体积等检测项目 ,并与正常对照组 (未单采过血小板的健康无偿全血献血者 )进行比较。结果 频繁单采组、有限单采组和正常对照组的血小板数基本相同。有限单采组的RP水平显著高于其他两组 ,频繁单采组略低于正常对照组 (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 改进的监测方法优于传统的血小板计数 ;有限单采血小板对献血者的血小板生成能力可能有增强作用 ,而血小板减少刺激巨核系增生的作用对频繁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血常规检测中血小板计数(PLT)及相关参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血小板压积(PCT)]对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诊断价值及疗效观察,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意义.方法 选取四类血小板减少患者115例,其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 71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29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15例,采用Sysmex XE-5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PLT、MPV、PDW、P-LCR、PCT,并与健康者及治疗前后对比.结果 初诊时ITP组PLT、PCT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MPV、PDW、P-LCR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AA组PLT、PCT、MPV、P-LCR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PDW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DS组PLT、PCT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PDW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MPV、P-L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P初诊时与治疗后缓解组比较,PLT、PCT明显升高(P<0.01),MPV、PDW、P-LCR明显降低(P<0.01).结论 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对于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疗效观察与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血小板功能检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血小板在执行生理性止血的同时,也在病理性血栓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血小板功能检测对于临床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抗血小板药物的筛选及相关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血小板功能检测的实验与方法日益增多,但所有这些检测方法均有不足之处,因而有必要研究和发展一种操作简便、检测灵敏度高的方法。本文对近年来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诸如血小板的一般功能检测、血小板黏附功能测定、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血小板释放功能测定、血小板凝血活性检测和流式细胞术在血小板功能检测中的应用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研究前景作了简单的展望。  相似文献   

5.
使用血小板添加剂(PAS)部分或者全部替代血浆常温保存血小板具有许多优点,例如可以避免输注大量血浆引起的发热、过敏反应以及循环超负荷;另外可以改善保存环境使血小板活性与止血功能维持在较高水平,节省大量血浆用于其他目的,便于血小板制品病原体灭活等。近20余年来,对于血小板添加剂的研究一直是一个热点,不同配方的血小板添加剂不断有报道,对血小板的保护效果也越来越好。本文就对血小板添加剂的组成成分、各成分的作用、体内外保存效果等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次单采血小板后献血者血小板生成素及血小板活化因子变化的情况。方法选择105名自愿捐献单采血小板达≥10次的献血者(每次捐献间隔期≥1个月),在首次单采血小板前、末次单采血小板前、末次单采血小板后即刻244、87、2、96 h分别留取血浆标本,进行人血小板生成素(TPO)及人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检测,并对不同献血间隔期、单采前后不同时间段的变化情况进行了分类统计分析。结果不同献血间隔期、单采前后不同时间段(首次单采血小板前、末次单采血小板前、末次单采血小板后即刻、24、48、72、96 h)各组的TPO及PAF均无统计学意义(F=0.2590,.251,0.857,1.780,P均>0.05)。结论适量的捐献血小板(每次捐献间隔期≥1个月),其血小板生成素及血小板活化因子单采前后均无显著性变化,不会引起献血者的身体伤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血小板相关参数不全的血小板直方图变化,判断血小板计数的准确性,追寻原因,探求解决方法.方法 对72份XT-1800i检测无血小板相关参数结果的标本进行显微镜计数,将两种方法的血小板计数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并针对不同原因纠正.结果 根据血小板直方图的变化及原因可将72份标本分为4组,每组标本的血小板计数结果两种...  相似文献   

8.
机采血小板保存期内活化分析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机采血小板在保存期内的活化水平,探讨其对临床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用流式细胞仪三色免疫荧光标记法对30份机采血小板保存前、保存后d1、d3、d5活化指标PAC-1、CD62P进行检测,ELISA法检测同时点Solube CD62P含量及变化。结果随着保存时间延长,流式分析结果显示血小板PAC-1、CD62P表达率水平显著升高(P<0.05),ELISA法检测sCD62P含量也显著增高(P<0.05)。结论随着保存时间延长,血小板活化水平显著增高,可能在影响血小板临床输注效果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血细胞分析仪计数血小板假性降低1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1病例简介患者男性,70岁,有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胆石症病史,因肝功能异常33年,乏力、纳差、腹胀入院。入院体格检查以及B超检查均发现肝、脾肿大。实验室检查:除肝功酶谱异常,血糖,血脂以及电解质均正常;血液常规检查,两次Coulter-JT血液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血小板参数在儿童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变化,进一步提高血小板参数在临床方面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92例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儿童与110例健康儿童的血小板参数进行分析.结果 在引起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原因中,肺炎居第1位,占到40.2%.MPV、PDW、P-LCR低于对照组,PCT高于对照组,血小板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可以作为儿童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诊断和治疗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1.
血小板减少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世巧  冯文莉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9):2073-2074,2076
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意义。方法选取三类血小板减少患者102例,其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47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29例,急性白血病(AL)26例,采用SysmexXS-1000i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小板(PLT)及相关参数血小板比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并与健康对照及治疗前后对比。结果初诊时ITP的PLT、PCT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MPV、PDW、P-LCR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A、AL组患者的PLT、PCT、MPV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AA组PDW高于对照组。AL、AA与ITP比较,PLT,P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V、PDW、P-LCR明显低于ITP组(P0.05)。治疗后缓解组ITP、AA、AL的PLT、PCT明显升高(P0.05),ITP组MPV、PDW、P-LCR明显下降。AA、AL组MPV、P-LCR明显升高(P0.05)。结论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对于血小板减少的鉴别诊断与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血小板生成素在血小板疾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生成素 (thrombopoietin ,TPO) ,又称巨核细胞生长衍生因子 (megakaryocyte growthanddevelopmentfactor,MGDF) ,195 8年人们首次提出体液中存在调控血小板造血的因子 ,但鉴定该因子的努力一直没有取得成功。直到 1994年 ,Sauvage等采用亲和层析法首先纯化了猪的c mpl配体 ,克隆了人的c mpl配体的cDNA ;接下来的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 ,它就是长期以来人们寻找的调节血小板生成的因子TPO。此后国内外对其分离、克隆、结构、生物学活性及在临床疾病中…  相似文献   

13.
血小板胶原受体糖蛋白Ⅵ体外表达及功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深入研究血小板胶原受体糖蛋白Ⅵ(glycoproteinⅥ,GPⅥ)功能及筛选特异性抑制剂,利用基因重组技术体外表达GPⅥ胞外区片段。采用PCR方法扩增GPⅥ胞外区片段eDNA,构建表达载体pET-20b( )-GPⅥ,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pLysS,经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Ni—NTA Resin纯化、复性:使用Western blot方法鉴定重组蛋白性质;采用胶原结合试验测定重组蛋白的胶原结合能力。结果表明,经测序证明PCR扩增产物与GPⅥ胞外区eDNA序列完全一致;酶切分析证明成功构建了表达载体pET-20b( )-GPⅥ;原核细胞经诱导表达后出现新的相对分子量32kD蛋白条带,诱导产物以包涵体形式存在;Western blot分析表明重组蛋白可与抗Penta—His抗体和抗GPⅥ多抗特异性结合;胶原结合试验表明重组蛋白拥有较好的生物学功能。结论:正确构建了GPⅥ表达载体并成功表达重组蛋白,纯化、复性后的重组蛋白具有良好的抗原性和生物学活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单采血小板保存期内活化及相关功能和代谢情况变化.方法 选择2019年单采血小板的献血者50例,分别留取保存d0(采集当天4h内)、d1、d2、d3、d4的单采血小板标本各10例,共5组.检测各组采集血小板活化指标PAC-1、CD62P和用血栓弹力图评估功能,测定血小板计数及相关参数,测定生化指标pH、葡萄糖、...  相似文献   

15.
抗凝剂乙二胺四乙酸致血小板假性减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是当前临床检验工作中血液常规检查主要使用的抗凝剂,它能与血液中钙离子结合形成螯合物,使钙离子失去凝血作用,从而阻止血液凝固。但ED-TA-K2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有可能会诱导血小板形成凝集,使血小板计数假性降低。EDTA-K2诱导的血小板凝集的病例虽然在临床中较为少见,若不及时发现和鉴别,会增加临床诊断的难度,甚至引起误诊,增加患者的负担。现将本院近期在临床中遇到的1例典型EDTA—K。依赖性血小板减少的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本院患者血小板输注情况及临床疗效观察,了解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以便做好预防工作。方法 2010年1月-2012年12月对本院312名血小板减少的肿瘤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并于输注前后检测血小板,以校正患者血小板计数增值(CCI)和24 h血小板回升率,判定输注效果并讨论影响因素。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检测76名血小板输注无效的肿瘤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统计抗体分布。结果 75.6%(236/312)的患者输注后血小板数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有效率明显低于实体肿瘤患者(χ2=29.87,P0.05)和其他肿瘤患者(χ2=6.06,P0.05)。输注次数2次的患者(无效率为5.1%)输注血小板无效率明显低于输注次数7次患者(无效率为57.1%),也低于输注3-4次(无效率为39.5%)、5-7次患者(无效率为46.4%),血小板输注无效率随输注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分析76名肿瘤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原因,其中免疫因素占60.5%,非免疫因素占39.5%。结论反复输注产生血小板抗体是PTR发生的主要原因,多次输注者应进行血小板抗体的筛选,避免或减少造成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原因,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血小板输注无效(PTR)进行临床分析,探讨可能引起PTR的原因,讨论寻找预防PTR的措施。方法选取2014年输注血小板的患者92例,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检,调查分析血小板输注患者的病因、血小板抗体的产生与PTR的关系,探讨PTR的预防措施。结果 92例血小板输注患者中,血小板抗体阳性者30例,其中输注无效19例,血小板抗体阳性输注无效率为63.3%;血液病患者PTR率为36.4%,明显高于其他疾病患者。结论血液病患者的血小板无效输注率明显高于其他疾病患者;多次输注血小板或红细胞悬液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较高易引起PTR。对抗体阳性者要进行血小板配型,选择相配合的血小板输注,以减少PT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血小板输注是现代医学一个重要治疗手段,但多因血小板的保存期短、不能大量库存而不能保证临床随用随取,多年来输血界一直在寻求延长血小板保存期的方法.PAS-ⅢM保存汇集血小板的研制成功将延长血小板保存期的可能性变成了现实.我们就汇集血小板制备方法的起源与发展、国内外临床应用血小板的现状、PAS-ⅢM延长血小板贮存期的原理、PAS-ⅢM汇集血小板的制备工艺、特点及意义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本地区血小板输注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及临床血小板交叉不合实际发生率。方法采用固相凝集法分别比较160名有输血史的随机血小板输注患者(作为实验组)和160名无输血史的随机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以及实验组中血小板抗体阳体患者和血小板抗体性阴性患者的临床血小板交叉不合实际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4.4%(71/160)和16.3%(26/16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临床血小板交叉不合总体发生率为5.0%(8/160),其中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和血小板抗体阴性患者临床血小板交叉不合发生率分别为9.0%(7/71)和0(0/89),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中输血次数<5次和输血次数≥5次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9.0%(18/62)和54.1%(53/98)。结论本地区血小板输注患者血小板交叉不合临床实际发生率并不低,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的血小板交叉配型工作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反复输注血小板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及血小板交叉配合前后输注的疗效对比.方法 选择140例3次以上输血史的随机血小板输注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凝集法检测其血小板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对43例产生血小板抗体的临床患者,通过检测随机输注和配合性输注1h后和24 h后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观察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对比血小板交叉配合前后输注的疗效.结果 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30.71%;ABO同型机采血小板的不同输注次数(3~5次、6次以上)患者间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交叉配合后输注的有效率明显高于随机输注后的效果,配合性输注有效率为83.72%.结论 对于≥3次输血的临床患者及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患者,应检测血小板抗体,对产生血小板抗体的患者应做交叉配型,提高输注疗效,减少血液的浪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