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进一步挖掘卫气循行规律,丰富营卫理论体系,补充卫气循行具体细节点,弥补目前关于卫气循行的认识不足。方法系统总结《黄帝内经》中关于卫气循行的原文,参阅后世文献并进行分析整理,归纳概括出卫气循行的具体规律。结果循行部位:皮肤、分肉、四肢之间,经脉之外。循行时间:一日一夜五十周,昼行于阳二十五周,夜行于阴二十五周。具体循行顺序:昼行于阳经,却又行于阴分,夜行于阴脏。结论卫气循行有特定规律,比营气复杂很多,与天地昼夜变化相应,有明显的时间节律性,与人体目之开合、睡眠节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卫气昼行三阳经、体表、脉外、夜行五脏、五脏六腑、三阴经等观点的梳理,认为卫气昼日偏行于表、偏行于经,夜间偏行于里、偏行于脏;卫气的昼夜循行规律意在说明人体存在与自然同步的昼夜生理节律。  相似文献   

3.
<正> 人类为适应自然环境的周期性变化而形成了随昼夜时间改变而变化的人体昼夜节律性。中医认为人身气血盛衰皆有定时,十二经脉,脏腑九窍,气血津液的循行流注皆按一定时辰有节律的往复循环。即体内的阴阳气血等物质的生理活动,功能代谢,在时间上均有其最高  相似文献   

4.
不寐总由阳不入阴,阴阳失交而导致,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的运行规律调控着人体睡眠节律,使其顺应自然界的昼夜变化,若卫气运行通道不畅或卫气亏虚可使睡眠功能异常。卫气出入阴阳的关键通道为跷脉,跷脉的循行连目入脑,具有司双目开阖、调控睡眠的作用。若跷脉畅通则卫气正常出入阴阳以司睡眠,若跷脉阻塞则卫气滞留不得入阴导致不寐。通过选取跷脉经气所发之处的"照海""申脉"及经气所归之处的"睛明""风池",并配合"泻阳补阴"的针刺方法,可促使卫气正常出入及跷脉功能恢复正常,使阴阳相交,从而达到治疗不寐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赵沁慧  邹烈寰 《中医药导报》2019,25(20):134-136
试从营卫、跷脉的生理状态与昼夜节律,影响跷脉的因素及失眠的治疗等方面探讨失眠与卫气、跷脉的相关性。认为卫气通过跷脉,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形成了阴、阳跷脉的昼夜盛衰交替,调节人体睡眠;邪气外扰、阳明逆乱以及营气衰少,卫气内伐均可导致失眠;治疗应以半夏秫米汤为基础方,交通阴阳。  相似文献   

6.
失眠属于睡眠障碍疾病,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生活质量以及工作状态。子午流注是指气血循行于十二经脉中,并按照十二时辰中阴阳的盛衰变化而呈现出相应的盛衰变化。子午流注与睡眠生理节律相关。基于子午流注理论,笔者应用补肺汤加味治疗丑寅交接之时起病之失眠,方虽精小,却获良效。推而演之,基于子午流注理论治疗不同时辰起病之失眠,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7.
杨丽华  王建国 《吉林中医药》2009,29(12):1017-1018
以“天人相应”“因时制宜”理论为指导,依据人体阴阳消长、气血盛衰、脏腑虚实与整个自然界密切关系,探讨人体阴阳、营卫、五脏主时的昼夜变化,以调整人体“睡眠-觉醒”的生理活动治疗不寐。  相似文献   

8.
以中医文献为源,结合近期临床研究,探讨睡眠-觉醒昼夜节律与阴阳跷脉的关系,为临床治疗睡眠节律紊乱提供中医治疗理论与思路。从阴阳跷脉的历史考究中总结其经脉循行特点、生理病理变化以及其与脏腑的联系,结合中医及现代医学对睡眠-觉醒昼夜节律的认识,发现睡眠-觉醒昼夜节律与阴阳跷脉密切相关,跷脉论治睡眠障碍是可行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睡眠作为人体具有的一种规律性的自我保护性本能,是与自然昼夜交替规律相适应的体现;人体内部气机升降规律也是与自然界气机升降节律相适应的体现。科学睡眠作为养生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其意义就在于调节人体与昼夜、四季的变化,以保证稳定的生理功能,本文着重论述昼夜、四季中气机升降的机制及其与科学睡眠的关系,以期达到指导养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中医最早对于睡眠障碍的认识来自《黄帝内经》,主要通过营卫理论来阐释睡眠机理,营卫盈亏与运行是影响睡眠质量的关键.从营卫的生成与运行入手,探究营卫理论与睡眠的关系,包括营卫盛衰与营卫的运行,其中以卫气昼夜运行部分较为主要.无论阴阳的不和还是邪气滞留于五脏六腑都会影响到卫气的运行,故认为"人与天地相应"营卫昼夜运行规律是睡...  相似文献   

11.
五脏调节睡眠的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睡眠是人体适应自然昼夜变化,维持机体阴阳平衡协调与精神情志正常的重要生理活动。节律性表现为昼精而夜寐,其维持与营卫循行、气血调和、阴阳互藏、脏腑功能正常及相互协调等有关。从五脏阴阳气血及其功能活动对人体睡眠调节机理方面进行探讨,以明确失眠的病机,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2.
不寐是指睡眠时间或质量不足,主要表现为入睡困难,或睡眠维持障碍、睡眠质量下降和总睡眠时间减少,同时伴有日间功能障碍。人的睡眠觉醒节律与自然界相应,“昼精夜瞑”是正常睡眠觉醒节律状态,即白天精力旺盛,夜晚沉睡安眠。张振贤教授经过长期临床实践运用中医药辨治不寐病,发现阴阳平衡、气血调和是正常睡眠发生的基本要素,不寐的主要病机责之于阴阳失衡、气血失常,以致睡眠觉醒节律紊乱,出现卫气白昼出营阴不利“昼不精”、卫气夜晚入营阴不利“夜不瞑”等病理现象。病位与五脏相关,辨证强调“五脏藏神”。临证重在恢复患者“昼精夜瞑”状态,总结出“育阴潜阳,水火相济”“调和气血,贯穿始终”“衷中参西,身心同治”等治疗原则,注重精神调摄,诊治中遵循五脏一体,形神合一,圆机活法,以致阴平阳秘、精神归平。  相似文献   

13.
中医时间医学目前最早记载于《黄帝内经》,书中时间医学相关论述丰富,深入探讨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时间理论,为中医时间医学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脑卒中后睡眠—觉醒障碍是临床常见病,基于中医时间医学的基础,文章从脑卒中发病节律、昼夜变化节律以及营卫运行节律方面探讨脑卒中和睡眠相关时间节律,从而加强对脑卒中后睡眠—觉醒障碍的认识,并提出相关诊疗思路,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人,它的本身是个猜不透的谜,它的谜底几千年来无论科学家还是普通人都在寻找。许多人发现: 人的生命活动不仅与自然界休戚相关,而且恰似一座时钟,和日月同步,与四时相应,按节律运行。由于卫气营血的运行在人体脏腑经脉中随昼夜更替而发生节律变化,人体正气的盛衰、抗病能力  相似文献   

15.
中医对睡眠障碍的认识李军体刘明润计磊(济南军区中西医结合中心莱阳265200)关键词睡眠障碍中医药学睡眠情况与人体卫气的循行和阴阳的盛衰有密切关系。《灵枢口问》篇说:“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矣。”即是说:在正常情况下,卫气昼行于...  相似文献   

16.
<内经>时辰五行节律与脏病转归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时辰五行节律包括 :昼夜十干五行律 ,昼夜地支五行律 ,四时五季五行律 ,冬夏昼夜五分五行律。可用于临床分析五脏疾病与时辰变化的相关性 ,推测疾病的转归和判断预后。其实质在于人体脏腑五行之气盛衰与时辰节律变化的生克乘侮关系  相似文献   

17.
为证明《内经》所论人体阳气在一日里具有与昼夜阴阳消长同步的自然盛衰节律的科学内涵。本文在观察正常小鼠部分天然免疫功能的昼夜变化,以及昼夜不同时辰给小鼠注射氢化可的松后免疫功能变化的基础上,对“类阳虚”小鼠不同时辰服用助阳煎剂后免疫机能、耐寒能力的变化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见到明显的时辰效应。  相似文献   

18.
有关“生物钟”学说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中医对人体各种生理活动、疾病轻重、死亡节律、药物效用与时间的关系等,已逐渐被现代科学所证实。本文试作一初探。一、人体生理生物钟 (一)日生物钟人类受日光、气候、温度、睡眠、觉醒等变化规律的长期影响而获得遗传,从而形成了机体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昼夜节律。中医早就认识到这一节律性与人体内阴阳盛衰消长的周期性变化。《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说明了人体随着昼夜阴阳变化,生理上同样起着相应的变化。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体几乎全  相似文献   

19.
姜晖 《西部中医药》1993,6(4):14-16
《内经》认为人体阴阳的盛衰与自然界昼夜晨昏和春夏秋冬的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的理论奠定了中医时间医学的理论基础。《内经》的时间医学可分为时间生理学、时间病理学和时间治疗学。 1 《内经》的时间生理学《内经》认为天体运动存在着周期性,气候的变化存在着节律性,因此人体对自然界周期变化存在着应答反应。表现为日节律、月节律和年节律。 1.1 日节律《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在,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降,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说明了人体生长收藏的昼夜变化。费兆馥氏  相似文献   

20.
论述《内经》的睡梦观。《内经》认为睡眠是人体适应自然节律的生理功能,与机体的阴阳营卫气血的盛衰和运行紧密相关;梦是心神处于睡眠状态下的“魂魄飞扬”,是人体生理病理状态的表现形式;通过对梦境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可以了解机体阴阳脏腑营卫气血的盛衰、邪犯部位以及精神情志的状态,对中医学的辨证论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