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大脑前动脉供血区梗死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以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对22例确诊大脑前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2例应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或蒙特利尔认知评估北京版量表(MoCA)评定认知功能。结果:本组22例大脑前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以胼胝体(16例)、额叶内侧面(16例)受累最多。肢体乏力(20例)为最常见症状,其中以下肢为重的偏瘫(7例)和单肢瘫(4例)最常见,其他临床表现包括意志减退/淡漠(12例)、排尿障碍(10例)、感觉减退(7例)、失语(3例)等。12例完善MMSE或MoCA量表患者中有8例存在认知功能缺损。结论:大脑前动脉供血区梗死患者临床表现多样,应加强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1病例简介患者,男,45岁,主因“左侧肢体无力伴言语不清5h”收入院。患者5h前坐公交车时突发左侧肢体无力,不能站立,言语不清,未诉头痛,无呕吐,无意识障碍。遂就诊于我院急诊科,行MR检查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面积>1/3脑叶,MRA提示右侧大脑中动脉(RMCA)未显影,未行溶栓治疗收入院。既往史:心房纤颤病史2年。15d前出现  相似文献   

3.
正1 临床资料患者,男,67岁,大学教师,右利手,本科文化水平。因"头晕1月,伴认字困难3 d"入院。近1月来时有头晕发作,3 d前突觉头晕严重,之后发现不能认字,书写无困难,但不能自行认识和读出自己或别人写的字,发病后无视力障碍,无肢体麻木,谈话一直正常。既往有高血压病和2型糖尿病史,未正规治疗。神经系统检查除双眼右侧同向性偏盲外未发现明显异常。颅脑MRI提示左侧大脑后动脉供血区域脑梗死,累及胼胝体压部和左枕颞皮质(图1)。  相似文献   

4.
正单纯胼胝体梗死发病率低,国外报道其发病率为2.7%~7.9%~([1-2])。以突发认知功能障碍为首发表现的胼胝体梗死少见,现报道2例如下。1病例1.1例1男,77岁,因"突发遗忘、右侧肢体麻木、活动欠灵活18 h"于2017年9月13日入住我院。患者于入院前18 h突发右侧肢体麻木,活动欠灵活,行走右侧拖曳,同时出现明显远近事记忆下降,出门后找不到家。无头晕、耳鸣、耳聋及  相似文献   

5.
心房颤动引起心源性脑栓塞颅内梗死灶空间分布特点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引起心源性脑栓塞颅内梗死灶空间分布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由心房颤动引起心源性脑栓塞患者早期弥散加权成像(DWI)的特征。结果:66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DWI上未见病灶,65例患者DWI上可见本次责任病灶。多发梗死灶患者有21/65例,占32.31%;双侧前循环供血区同时梗死7/21例,占多发脑梗死灶患者的33.33%;45例单独前循环供血区梗死患者中,左侧前循环供血区梗死23/45例(51.11%),右侧前循环供血区梗死15/45例(33.33%),脑栓塞以左侧居多;前循环供血区中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发生栓塞的概率最大(35/45例,77.78%),35例大脑MCA供血区梗死患者中,皮质下梗死[9/35例(25.71%)]和皮质-皮质下梗死[22/35例(62.86%)1的患者例数明显多于皮质区梗死[4/35例(11.43%)]患者。结论:心房颤动引起心源性脑栓塞的脑内病灶左侧脑多见,大脑中动脉更易发生,皮质下和皮质-皮质下梗死多于皮质区梗死。  相似文献   

6.
正同时累及同侧颈内动脉及大脑后动脉供血区的大面积脑梗死在临床上较为罕见,病因多为同侧颈内动脉狭窄伴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变异。现将我院收治的2例同时累及同侧颈内动脉及大脑后动脉供血区的大面积脑梗死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例1:女性,81岁,因意识不清2 d入我院。患者入院2 d前无明显诱因突发意识不清,伴恶心、呕吐,发病2 h后于外院就诊,行头部CT示右侧大脑半球大片状略低密度病灶(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烟雾病脑血管重建术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患者出现“新常春藤征”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北京航空总医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45例烟雾病患者,均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联合脑-硬脑膜-颞肌-动脉-骨膜瓣贴敷术且术后发生脑过度灌注综合征,记录术后“新常春藤征”出现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术后出现“新常春藤征”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45例患者,左侧手术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语言障碍(96.43%,27/28)、右侧肢体感觉和运动障碍(21.43%,6/28),右侧手术后主要表现为左侧肢体感觉和运动障碍(9/17)、流涎和吞咽困难(3/17)。术后26例(57.78%)出现“新常春藤征”,分别位于大脑前动脉供血区(2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前部(9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后部(6例)、大脑前动脉供血区和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前部(4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前部和后部(5例)。根据性别、年龄、病程、术前有无“常春藤征”、手术侧别、术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发生时间和恢复时间分层,术前无“常春藤征”、术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发生时间≤3 d和恢复时间≤7 d的患者术后“新常春藤征...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性,23岁。主因发作性右侧肢体麻木、乏力伴抖动3个月,于2012年6月1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3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发作性右侧肢体麻木、乏力伴抖动,每次发作持续3~5min,可自行缓解。发作时意识清楚,症状自右下肢开始,可不累及上肢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脑梗死老年患者责任动脉和认知障碍的关系。方法使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表(MoCA)北京版对2012-01-2013-12我院接收的首次急性发病2周左右的缺血性卒中150例患者行认知功能评估(认知功能障碍组)。同时选择同期急性脑梗死患者150例(无认知功能障碍组)。将150例急性脑梗死合并认知障碍患者按照阻塞责任动脉进行分组,对比各组的MoCA认知评估结果和生存质量评分。结果认知障碍组记忆、思维、行动能力、交流、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等维度评分显著低于无认知障碍组,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前动脉供血区梗死组注意力,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梗死组视空间/执行、记忆、语言,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组视空间/执行、语言、注意力、记忆,椎基底动脉供血区梗死组注意力功能受到显著损害,脉络膜前动脉供血区梗死组未发现特征性的认知领域受到损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责任动脉阻塞所导致的认知功能损害的领域不同,这能够预测亚急性期脑卒中后认知障碍,因此应当增加对亚急性期脑卒中管理中的障碍评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胼胝体梗死的临床表现、病因及鉴别诊断特点。方法对2005年7月收治的1例53岁男性胼胝体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因机制及其治疗过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临床主要表现为发作性黑蒙、言语不利,既往有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吸烟、饮酒史,体格检查以失用为主要表现。头部MRI检查可见左侧脑室旁、胼胝体梗死,右侧基底节、脑桥陈旧性腔隙性梗死;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为多发性血管狭窄,其中以左侧大脑中动脉、右侧颈内动脉及基底动脉最为严重。经颈内动脉内膜剥离术及颈内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临床症状缓解。结论失用可以是胼胝体梗死的主要表现,其病因是在脑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的血流动力学改变,患者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1.
患者男性,69岁。主因头晕伴全身乏力10余天,于2010年8月3日至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神经内科接受治疗。患者于入院前10 d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性头晕,与体位改变无关,伴全身乏力、行走困难及持物不稳。16个月前因"双侧额顶叶急性梗死"经脑血管造影检查证实左侧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闭塞,右侧颈内动脉、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狭窄,行右侧颈内动脉和锁骨下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术,手术后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病变血管血流通畅,无明显充盈缺损(图1)。手术后长期口服阿司匹林(100 mg/d)、阿托  相似文献   

12.
报告26例胼胝体AVM(其中1例多发)的27个病灶。5个位于膝部,4个位于体部.18个位于压部。供血动脉主要来自大脑前动脉的胼周动脉;其次是大脑后动脉的脉络膜后动脉等分支。24个AVM采用显微外科手术作了全部切除。术后能正常生活者达88.5%,无死亡,并对胼胝体AVM显微外科切除手术的体会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急性脑梗死患者抑郁与病灶部位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抑郁与病灶部位的关系。方法对78例脑梗死患者利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检查后,将患者分为抑郁组和非抑郁对照组,选用磁共振成像(MRI)进行病灶部位和范围的检测,评定患者的抑郁与病灶部位的相关性。结果脑梗死患者抑郁的发生率为42.3%;2组患者大脑半球左侧和右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部和后部、皮层和皮层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前、中动脉供血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脑前、中动脉供血区与大脑后动脉供血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的抑郁与病灶部位有相关性,大脑半球前部、皮层损伤及大脑半球大脑前、中动脉供血区损伤,更可能导致抑郁。  相似文献   

14.
主动脉夹层导致的急性脑梗死临床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 1 病例 男,61岁.因"发作性胸部疼痛伴头晕10 d"于2010年5月13日入院.患者入院前10 d在活动中突感胸部及背部疼痛伴头晕,持续数分钟好转.7d前患者出现发热(38.3℃)、头晕;1d前出现头晕、头昏,走路不稳、偏左.吸烟30年,10支/d.其弟于48岁时确诊为主动脉夹层并行手术治疗;其母亲于55岁猝死,病因不清.查体:双侧颈部可闻及动脉杂音,其他无异常.实验室检查:血低密度脂蛋白2.38mmol/L,其他无异常.MRI示急性延髓左侧梗死.MR血管成像示双侧椎动脉汇入基底动脉中部中断,双侧大脑后动脉经后交通动脉从前循环供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示升主动脉自根部显影不均匀,可见膜片及真假双腔;弓上血管两侧颈总动脉显影,双侧椎动脉未显影;主动脉弓夹层动脉瘤.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hyperdens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sign,HMCAS)在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供血区超急性期梗死的诊断价值及动态CT表现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6例MCA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发病6h内)MCA的CT征象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并定期复查CT观察其动态变化。结果MCA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46例中表现为HMCAS者32例(69.6%),临床均为完全前循环梗死,25例死亡(78.1%),其中HMCAS进展且合并MCA点状征(MCA dot sign)的14例中12例(85.7%)死亡,其余均遗留严重神经功能缺损;而无HMCAS的14例中8例为部分前循环梗死,6例为完全前循环梗死,仅2例(14.3%)死亡。有HMCAS的患者死亡的发生率明显大于无HMCAS的患者(P<0.01)。经随访,3例患者HMCAS消失,病人病情好转且均转化为出血性脑梗死。结论HMCAS的动态CT变化有助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6.
异己手综合征(alien hand syndrome)为临床少见的特殊类型的不自主运动.最初由Goldstein在1908年进行描述,报告1例57岁的女性患者,存在左手失去主观控制的现象.死后尸体解剖证实为右侧大脑前动脉供血区梗死。1945年,Akelaitis又报告了1例癫疴患者,在行胼胝体完全切除手术后非优势手出现短暂性的、不自主的拮抗运动,明显干扰了优势手的自主运动.他将这种现象称为“对抗性失用(diagonistic dyspraxia)”。1972年.Brion等报告3例脑肿瘤和1例脑血管畸形患者.因病变累及胼胝体均表现出一种特殊类型的不自主运动.  相似文献   

17.
<正>异己手综合征(AHS)是患者无法支配患手,或将患侧肢体误认为他人肢体,并可伴有非自愿性肢体活动的一种少见的临床症候群[1-2]。胼胝体由于血供丰富,出现梗死概率小,常单侧受损,且多合并颅内其他部位梗死[3]。单纯双侧胼胝体梗死少见,约为脑梗死发病率的0.12%[4-5]。以AHS为首发症状的单纯双侧胼胝体梗死鲜有报告,现报道我科收治的1例如下。1病例患者男,52岁,右利手,因"左手活动不协调1周,反应迟钝、右侧肢体无力5 d  相似文献   

18.
<正>近来,由广东三九脑科医院神经内科及介入团队共同完成的1例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延迟开通案例在StrokeVascularNeurology(SVN)上发表[1]。该患者入院时已发病20 h,双侧脑桥显示大面积梗死灶,造影结果提示基底动脉在小脑前下动脉以远几乎完全闭塞,由左侧颈内动脉通过后交通动脉向双侧大脑后动脉及小脑上动脉供血。患者入院后即接受了急诊血管成形术,术中在基底动脉置入1枚支架,使  相似文献   

19.
<正>小脑中脚(MCP)由对侧脑桥核发出的白质纤维组成,是皮质小脑通路的一部分。MCP由多条血管供血,该区域梗死并不常见,而孤立性双侧MCP梗死则更为罕见。本文报道1例孤立性双侧小脑中脚梗死病例的诊治经过,结合文献资料简要探讨孤立性双侧小脑中脚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54岁,因"头晕5 d,走路不稳11 h"于2019-03-21入院。患者入院前5 d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天旋地转感,于平卧后可缓解,但仍有头昏沉感,坐位及站立时加重。伴恶心,呕吐胃内容物数次,无头痛、耳鸣、听力下降、视物双影。入院前11 h患者出现站立及行走不稳。急诊行头部核  相似文献   

20.
报告2例胼胝体AVM(其中1例多发)的27个病灶。5个位于膝部,4个位于膝部,18个位于压部.供血动脉主要来自大脑前动脉的胼周动脉,其次是大脑后动脉的脉络膜后动脉等分支,24个AVM采用显微外科手术作了全部切除,术后能正常生活达88.5%.无死亡,并对胼胝体AVM显微外科切除手术的体会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