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医院病区药房药品货位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方法:对2015年7月~2017年5月期间医院病区药房药品货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回顾性分析,制定并实施了相应的改进措施,比较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间(改进措施实施前)与2017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改进措施实施后)医院病区药房的处方调剂差错发生情况及完成药房管理单项工作所花费的时间。结果:实施后医院病区药房的处方调剂差错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完成药房管理单项工作所花费的时间显著少于实施前(P<0.05)。结论:药品货位管理是病区药房药品管理中的重要一环,良好的药品货位管理能有效预防药品调剂差错的发生,提高病区药品管理的工作效率,对维护药品安全、用药安全及患者安全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PDCA循环法在降低门诊西药房处方调剂差错中的作用予以探讨。方法:按照PDCA循环的计划、实施、检查、行动程序,根据处方调剂流程设计调剂差错登记表,分别统计实施前2017年3~5月的调剂差错情况和实施后2017年6~8月的调剂差错情况,分析差错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措施。结果:经过对导致调剂差错发生的人员、药品和环境因素进行持续质量改进,调配差错明显减少。差错发生率由实施前的0.17%降为实施后的0.09%,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 0.05),初步实现预期目标。结论:通过PDCA循环法的应用有效减少调配差错的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西药房调剂处方差错原因,探讨相关防范对策。方法:选取广州市白云区妇幼保健院2015年至2017年西药房调剂处方1968张,对其中的72张差错处方类型及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制定、实施防范对策。结果:差错类型包括用药品种差错(38.9%)、药品数量差错(29.2%)、用法和用量差错(20.8%)、用药禁忌差错(11.1%);差错原因包括药师不熟悉用药禁忌(43.1%)、同种药物规格不同(27.8%)、药品包装相似(16.7%)、药品名称相似(12.5%)。结论:西药房调剂处方差错类型及原因多种多样,针对具体问题制定、实施防范对策,对调剂差错的减少、用药安全的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保障易混淆药品用药安全的方法及意义。方法:为提升医院药事管理水平,保障患者安全合理用药,抽取2018年6~12月期间药剂科储存的600份电子处方资料展开研究,记录易混淆药品调配差错率,分析引发药品混淆的主要原因,制定相应管理对策。另抽取2019年1~6月管理对策实施后的600份电子处方资料,记录比较管理对策实施前后药剂科易混淆药品调配差错率。结果:实施后药剂科易混淆药品调配差错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引发药品混淆和调剂差错的原因多且复杂,临床积极探讨,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对降低易混淆药品调配差错率,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调剂管理与药学监护应用于医院药品管理中的效果。方法:医院为提升药房工作效率,提高药房药品管理质量,特于2016年1月实施调剂管理与药学监护,同时将实施调剂管理与药学监护前后120例患者等候取药时间、调剂时间及药品清点时间进行比较;比较实施前后用药失误情况。结果:实施调剂管理与药学监护后,患者等候取药时间、调剂时间及药品清点时间明显短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用药失误率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医院药房药品管理中应用调剂管理与药学监护可极大提升工作效率,缩短患者取药等候时间,避免患者用药差错,有效保障患者用药安全,为临床安全用药把好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门诊西药房处方调剂差错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方法:选取医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门诊西药房处方调剂内差登记表》登记的差错处方198例,分析差错原因并结合实际情况探究改进措施。结果:门诊处方调剂差错的类型主要包括品种差错,数量差错,错发患者差错,用法用量差错及其他。调剂差错原因包括药师因素,医师因素,患者因素和环境因素。结论:根据门诊西药房处方调剂差错分析结果,提出并实施改进措施,提高药品调剂工作效率,降低处方调剂差错率,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用药质询管理法在医院药事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9月医院药剂科接收处方600张设为实施前研究对象。实施质询管理法后,再将2017年10~2018年8月医院药剂科接收处方600张设作实施后研究对象,比较实施质询管理法前后处方管理效果。结果:实施后药师对药品审核的正确率高于实施前,药品调配的正确率高于实施前,复核差错检出率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取药时间、患者满意度等指标均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人员设置也优于实施前(P0.05)。结论:用药质询管理法在医院药事管理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可以有效提高处方管理效果,减少不合理用药发生率,保障患者用药需求,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药剂科工作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西药剂科药品调剂错误的原因,并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处理,促进药剂科调剂水平持续改进。方法:选择医院西药剂科2017年1月~2018年11月处方1 000份进行调查,总结记录其药品调剂错误情况,分析原因,制定有效的管理对策处理。结果:对1 000份西药剂科处方经总结与分析后发现调剂错误有78份,药品调剂差错率为7.80%;进一步分析原因发现药师所致差错最多(药品剂型、厂家、规格差错为主,其次为药品漏发或多发、药品名称与包装相似),其次为医师因素所致,包括用法用量差错与电子处方差错。结论:西药剂科药品调剂差错率较高,为此应加强重视,积极分析其发生原因,针对性制定整改措施处理,对于提高药品调剂质量有着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加强处方调剂质量监管方法和管理价值。方法:医院自2018年7月起采用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加强处方调剂监管质量,2017年7月~2018年6月为实施前,2018年7月~2019年6月为实施后,实施前选择750例患者的处方为研究对象,实施后选择650例患者的处方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前后处方合理性情况及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施后的饮片数量不合理、剂量不合理、使用频率不合理、给药方式错误、联合用药错误、超适应证用药、剂型不规范、处方记录不全等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加强处方调剂质量在提升处方管理质量和降低药品不良反应发生中,具有显著的管理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中药饮片调剂中审方差错原因与管理对策,保障中药饮片调剂质量。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8年3月期间医院开具的5 635张中药饮片调剂处方作为研究对象,统计处方调剂过程中审方差错的发生情况。结果:5 635张中药饮片调剂处方中存在审方差错的有124张,审方差错发生率为2.20%,审方差错问题主要包括药物用量错误、药物名称不规范、角注标注不清、漏配或错配、用药与诊断不符、配方存在配伍禁忌等,其中药物用量错误、药物名称不规范、角注标注不清三个问题的发生率较高,分别为34(6.03‰)、25(4.44‰)、23(4.08‰)。结论:中药饮片调剂中正确规范的审方会对中药调剂质量产生显著影响,需对审方方法和策略进行规范合理的管理,以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管理模式在药房配药差错事故管理中的应用,以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方法:分别收集微管理模式实施前(2017年1~5月)和微管理模式实施后(2017年6~10月)医院药剂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比较微管理模式实施前后配药差错事故发生率及工作效率。结果:微管理模式实施后药房配药差错事故发生率低于微管理模式实施前(P0.05);微管理模式实施后单方调剂时间少于微管理模式实施前,取药等候时间少于微管理模式实施前(P0.05)。结论:在药房配药差错事故管理中应用微管理模式,可有效降低药房配药差错事故,增强人员专业素质,提高药房工作人员的工作质量及效率,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临床药品质量管理体系中变更控制、偏差管理、质量风险管理的价值。方法:根据医院采用药学干预进行管理的时间,随机选取2017年6月~2018年5月执行药学干预之前的收治的120例患者作为实施前;随机选取2018年6月~2019年5月执行药学干预后的收治的120例患者作为实施后。实施前采用常规管理模式,统一分配药物、加强管理。实施后使用变更控制、偏差管理、质量风险管理的方法进行临床药品质量管理。统计并比较实施前后管理质量评分、处方合格率、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患者用药满意度、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实施后药品质量管理各项目评分均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处方合格率、抗菌药物使用合理率、患者用药满意度均明显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变更控制、偏差管理、质量风险管理可以有效提升临床药学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以过程管控为核心加强中药处方调剂质量监管的应用效果。方法:医院自2018年7月起实施以过程管控为核心加强中药处方调剂监管质量,2017年11月~2018年6月为实施前,2018年7月~2019年2月为实施后,实施前有1 550例患者的药品处方,实施后有1 662例患者的药品处方。统计并比较实施前后处方不合理发生情况及处方核心指标。结果:实施后不规范处方、不适宜处方、超常处方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不合理处方中,用法用量不适宜、临床诊断书写不全面、处方用纸不规范、用药频率不合理、联合用药不合理、超适应证用药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以过程管控为核心加强中药处方调剂质量监管,能够明显降低不合理处方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探讨临床分级管理措施在急诊科高危药品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医院急诊科于2018年1月起在高危药品安全管理中实施临床分级管理措施,分别于临床分级管理措施应用前(2017年)、应用后(2018年)两个时间段内随机抽取急诊科药物治疗患者各200例,比较临床分级管理措施应用前后的急诊科高危药品管理差错事件发生率、高危药品安全管理质量评分及患者满意度。结果:应用后急诊科高危药品管理差错事件发生率较临床分级管理措施应用前降低(P0.05)。应用后急诊科高危药品安全管理质量评分较临床分级管理措施应用前增高(P0.05)。应用后患者总满意率较应用前更高(P0.05)。结论:临床分级管理措施应用于急诊科高危药品安全管理中可有效减少高危药品管理差错事件发生,提高高危药品的安全管理质量,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急诊科用药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加强中药调剂监管工作,来探讨如何减少中药房不良事件和相关差错的发生。方法:选取湖州市妇幼保健院在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中药房开出的28944张处方,其中处方中有13924张为质量监管工作前开出的处方,15020张为质量监管工作后开出的处方。其中,对开展前和开展后的两组处方中出现的中药房药剂不良事件和相关差错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在中药房调剂时开展监督管理工作后发现,调剂监管工作前开出的处方出现的不良事件数量和相关差错的发生都高于质量调剂监管工作后的处方差错数值(P0.05)。结论:通过在中药调剂工作中开展监督管理工作能够有效减少不良事件和相关差错的发生率,提高中药调剂质量,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药品编码定位及相似药品管理在病区药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实施药品编码定位及相似药品管理前和2016年1月~2017年1月实施药品编码定位及相似药品管理后病区药物管理情况,分析药品编码定位及相似药品管理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结果:实施后病区药房发药高峰期调配处方数量明显高于实施前;平均每小时调配差错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病区药房处方调配总差错率明显低于实施管理前;药房药品盘存时间明显短于实施管理前;药房实习生熟悉药品摆放位置时间也明显短于实施管理前(P0.05)。结论:药品编码定位及相似药品管理应用于病区病房管理中,能显著提升药师工作效率,降低调配差错发生率,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探讨急诊科高危药物临床使用的安全管理措施及效果。方法:医院急诊科药房自2017年1月起开始对高危药品实施安全管理模式,分别于安全管理实施前(2016年)、实施后(2017年)实施前后内分别抽取120例急诊科患者,比较安全管理实施前后实施前后内急诊科患者的药品差错事件发生率、输液不良事件发生率、药品管理质量评分、患者满意度。结果:在药品差错事件方面,安全管理实施后急诊科患者的总发生率低于实施前(P0.05)。在输液不良事件方面,安全管理实施后急诊科患者的总发生率低于实施前(P0.05)。在药品管理质量评分方面,安全管理实施后的药品管理质量评分高于实施前(P0.05)。在患者满意度方面,安全管理实施后患者的总满意率高于实施(P0.05)。结论:在急诊科高危药品管理中开展安全管理,可有效减少高危药品差错事件和输液不良事件,确保高危药品管理质量及其临床使用时的安全性,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急诊科药品管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闭环用药管理与用药策略在儿童用药安全管理中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为医院2017~2019年收治的200例儿科住院患儿。根据住院期间管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前组给予常规管理方法;观察组给予闭环用药管理。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期间在处方开具、药品调剂、给药环节方面的管理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处方开具、药品调剂、给药环节中各项目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闭环用药管理与用药策略可明显提升儿童药品安全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精神专科管理中中成药应用情况并提出中成药规范化管理实践办法。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分别选择2017年2月~2018年3月(应用前)、2018年5月~2019年6月(应用后)医院精神专科中成药说明书各1 000张及用药处方各500张作为调查样本,依据《说明书管理方法》和《医院说明书点评管理规范》调查样本的说明书标识、处方及临床用药不规范的发生情况。结果:中成药规范化管理应用后中成药说明书"药物成分""核准日期""用法用量""不良反应""毒理药理及临床试验""特殊用药"的标识率明显高于应用前(P0.05)。应用后处方不规范发生率明显低于应用前(P0.05)。应用后临床用药不规范发生率明显低于应用前(P0.05)。结论:分析精神专科管理中中成药说明说、处方、用药缺陷,并进行规范化管理实践有利于中成药规范管理及合理、安全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危药品分级管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实施与成效。方法:分别收集高危药品分级实施前(2017年1~6月)和高危药品分级实施后(2017年8月~2018年1月)医院临床护理工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对比实施前后高危药品管理质量状况、护士药物知识考试成绩。结果:高危药品分级实施后护士高危药物知识考试成绩优于实施前(P0.05)。结论: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用高危药品分级管理,可有效提高高危药品管理质量状况,提高护士药物知识考试成绩,可促进高危药品的安全管理,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