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方法:研究三方监管制度的建立,探讨其在住院患儿管理中的应用。方法:自2017年3月起在儿科构建三方监管制度,根据儿科临床实际需求拟定《三方监管记录表》,并围绕三方监管体系的应用调整管理制度,创造良好的制度改革环境,组织护士培训学习《三方监管记录表》的应用方法,明确改革后的各项管理制度,研究时间为1年,于2018年3月进行调查,以2016年工作情况为对照,比较不同时期患儿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并采用问卷调查了解实施前后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实施后患儿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在儿科护理管理中拟定并实施三方监管制度,能够有效规范护士的工作行为,使患儿家属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更有效控制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完善身份识别带在儿科病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医院现有的60例儿科患儿护理情况及负责护理工作的8名护士工作进行调查分析,根据患儿家属对患儿身份识别带佩戴的目的、是否私下取除腕带及患儿佩戴后是否存在局部不适的情况,分析患儿家属对身份识别带的认知信息。同时从护理人员是否向患儿家属介绍佩戴的目的、是否在治疗过程及交班时再次检查,及是否及时发现识别带存在的错误信息等,分析护理人员对应用患儿身份识别带的重视程度及应用的有效性。结果:从研究结果得出,患儿家属对患儿身份识别带佩戴的作用和效果认知不足,护理人员最操作规范性方面还有待加强,专业培训和护理衔接不到位,对护理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结论:应积极完善儿科医院护理工作中对患儿身份的查对制度,确保患儿身份识别带的应用流程更为规范,才能最大程度发挥患儿身份识别带的作用,避免重大医疗事故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也能提高医院的形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分析儿科用药安全管理环境的构建。方法:选取2017年7~12月医院儿科住院的174例患儿为对照组,选取2018年1~6月医院儿科住院的201例患儿为观察组。其中观察组成立儿科用药监管小组,而对照组仍为常规用药模式。比较两组的医嘱执行错误率及用药错误率等相关情况,以评估儿科用药监管小组的实施效果。结果:在成立并且实施儿科用药监管小组后,观察组患儿的医嘱执行错误率及用药错误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结论:儿科用药监管小组在儿科用药安全管理环境的构建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六到位管理法在儿科病区夜间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医院儿科病区于2018年7月起,实施六到位管理法,抽取实施前(2018年1~6月)和实施后(2018年7~12月)儿科病区各收治30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记录比较患儿夜间管理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家属满意度情况。结果:实施后儿科病区夜间管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儿家属对护理管理工作总满意度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六到位管理法应用于儿科病区夜间安全管理中效果显著,能有效预防管理不良事件,保证患儿住院诊治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循证护理与临床路径信息系统整合模式在儿科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2018年5月医院收治的223例患儿为研究对象,2017年5月起医院采用循证护理与临床路径信息系统整合模式进行管理,将2016年4月~2017年4月设为实施前,2017年5月~2018年5月设为实施后,实施前患儿112例,实施后患儿111例,比较实施前后患儿的住院情况与满意率。结果:患儿的治愈率和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实施前,住院总费用明显降低,住院天数明显缩短(P<0.05)。结论:儿科实行循证护理与临床路径信息系统整合模式,能够提高患儿的康复速度和满意度,降低医疗费用,缩短患儿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护士与患儿家属双人核对在儿科安全用药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医院自2018年1月在儿科安全用药管理中开始实施护士与患儿家属双人核对法,以实施时间为界,将2017年7~12月收治的患儿1 540例设为实施前,2018年1~6月收治的患儿1 582例设为实施后。比较实施前后的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率与患儿家属满意度。结果:实施后的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 0.05)。实施后的患儿家属满意率,显著高于实施前(P 0.05)。结论:实施护士与患儿家属双人核对法,能提高患儿身份识别的准确性,有效减少用药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家属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并分析儿科住院患儿常见护理安全问题,探讨护理管理措施。方法:医院儿科自2019年1月起分析常见的护理安全问题,并实施有效的护理管理措施。2018年5~12月为实施前,2019年1~8月为实施后,实施前后各随机选择10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前后的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率、护理质量、患儿家属满意度。结果:实施后患儿的护理安全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实施前,实施后护理质量整体评分高于实施前,实施后患儿家属满意率高于实施前,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儿科住院患儿临床接受护理安全管理,可以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儿呼吸科住院患儿腕带佩戴的依从性,确保身份识别的准确性。方法:开展品管圈活动,通过现状调查进行原因分析,制定对策,组织实施,并遵循PDCA循环过程进行持续改进。结果:有形成果:儿呼吸科住院患儿腕带佩戴的依从性由86.74%上升至96.73%。无形成果:圈成员在活动后从解决问题的能力、凝聚力、个人能力、品管手法、沟通协调力方面分别是改善前3.43、3.57、2.71、2.41、3.71;改善后4.92、4.86、3.57、3.85、4.92,都有很大的进步,呈正相关。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有效提高儿呼吸科住院患儿腕带佩戴的依从性,提高患儿身份识别的准确性,保证医疗护理行为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联合根本原因分析法在儿科门诊输液风险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医院儿科门诊于2018年8月起实施FMEA联合RCA输液风险管理模式,2018年1~7月为实施前,2018年8月~2019年4月为实施后,实施前后各随机选择5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前后儿科门诊输液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与患儿家属满意度。结果:实施后儿科门诊输液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儿家属对输液管理过程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FMEA联合RCA输液风险管理模式应用于儿科门诊输液风险管理中效果显著,能明显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保证治疗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精细化管理在儿科门诊服务模式中的作用。方法:医院在2018年11月~2019年8月期间对儿科门诊服务实施精细化管理,其中2018年11月~2019年3月为实施前,2019年4~8月为实施后。对在职的20名儿科医护人员和实施前后分别抽取的140例患儿家长进行调查,比较实施前后的患儿家长和医护人员满意度。结果:实施后患儿家长满意度和医护人员满意度均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精细化管理在儿科门诊服务模式中的创新作用有显著效果,能提高患儿家长满意度至98.57%,医护人员满意度至95.00%,提升门诊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在医院儿科口服药的发放管理过程中采用持续质量改进,探究临床的实施效果。方法:于2017年7月~2018年7月间在医院儿科病区口服药的分发管理过程中实施持续质量改进,以病区实施之前的情况为对照,比较持续质量改进(CQI)前后科室内口服药发放不良事件、护士与患儿家属对护理满意度。结果:实施CQI后,医院儿科给药差错、药杯错误使用及药物未冷藏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比实施CQI前降低,患儿用药依从性明显提高(P0.05)。医院儿科病区的16名护理工作人员及90位患儿家属对护理管理效果的满意度评分均值相较于实施前提高明显(P0.05)。讨论:将持续质量改进应用于儿科病区的口服药发放管理中成效显著,给药差错及剂量差错等不良分发情况减少明显,患儿服药的依从性有所保障,科室护理人员及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普遍提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临床路径在儿科单病种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和价值。方法:以随机抽样调查法选取医院未开展临床路径管理的急性肠套叠和轮状病毒肠炎患儿70例为对照组(2017年),同时选取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后的急性肠套叠和轮状病毒肠炎患儿80例作为观察组(2018年),分析在儿科单病种管理实施临床路径前后患儿住院时间、费用及药占比情况变化等。结果:观察组不同病种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且其住院各项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等变异系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儿科单病种管理中实施临床路径方法可以明显缩短患儿住院时间及减少其医疗费用支出,对于降低家庭经济压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能力素质冰山模型对儿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效果,为降低医院感染提供新的途径。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8年6月在医院儿科住院患儿2587例,将之进行划分;其中2016年7月~2017年6月期间对1341例患者实施常规干预为实施前,2017年7月~2018年6月对1246例患者实施能力素质冰山模型干预。比较实施前后患者的感染率与医护人员的手卫生依从性情况。结果:经过研究发现,实施后的感染率显著的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医护人员的卫生依从性优于实施前(P0.05)。结论:儿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中运用能力素质冰山模型不仅能够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也能够有效降低医院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心内科住院患者的安全用药管理方法和应用效果。方法:医院心内科于2018年4月起开展安全用药管理,2017年3月~2018年3月为实施前,2018年4月~2019年4月为实施后,实施前后各随机选择124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前后患者用药安全认知和行为情况。结果:实施后住院患者在配合用药、识别药物和用药方法认知上明显高于实施前,实施后住院患者对不良反应监测率比实施前显著提高,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心内科住院患者实施安全用药管理,有效加强了患者对安全用药的认知和安全防范意识。安全管理实施后,患者对临床用药配合度高,依从性好且用药不良反应明显减少,用药安全性得以保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医疗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在提高儿童用药安全管理中的价值。方法:医院于2018年1月起在儿童用药安全管理中给予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管理模式,2018年为实施后,2017年为实施前。比较实施前后抗菌药物安全评价结果,统计并比较实施前后患儿抗菌药物联合使用情况、抗菌药物用药错误情况、抗菌药物用药过量情况、抗菌药物配伍禁忌出现率。统计并比较实施前后患儿家属的满意度。结果:实施后患儿二联以上抗菌药物联合使用率、抗菌药物用药错误率、抗菌药物用药过量比率、抗菌药物配伍禁忌比率等,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儿家属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HFMEA管理方法应用于儿科安全用药管理中,能够制定较规范和合理的药物安全管理流程,通过有效的管控措施,指导儿童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智能化输液管理系统在儿科输液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医院儿科2018年1月~2019年1月收诊需进行输液患儿524例为研究对象,于2018年7月起实施智能化输液管理系统,2018年1~6月为实施前,2018年7月~2019年1月为实施后,实施前后各有患者262例,比较实施前后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和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显著少于实施前(P0.05),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儿科输液管理中运用智能化输液管理系统,可有效减少护理不良情况的发生,可提升患儿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应用卡通标识牌和腕带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124例儿科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依据系统抽样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观察组给予卡通标识牌进行佩戴,对照组给予腕带进行佩戴,对两组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两组患儿佩戴情况发现,观察组的佩戴依从性和PDA扫描成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两组患儿护理不良事件发现,观察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两组患儿家属满意度发现,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卡通标识牌在儿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优于腕带,可有效提高患儿的佩戴依从性和PDA扫描率,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使得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儿科门诊退费原因分析,分析其管理对策。方法:随机选择2018年1~10月医院儿科门诊记录共600份,记录患者退费次数,分析退费原因,制定并实施儿科门诊退费管理对策,于2018年11月起实施管理对策。2018年1~10月为实施前,2018年11月~2019年8月为实施后,比较管理对策实施前后儿科退费发生率与患儿家属的就诊满意度。结果:调查600份儿科门诊记录,发现共有51次退费,退费原因主要以挂错号、候诊时间过长、分诊错误、患者信息填写错误和工作人员误操作等为主。管理对策实施后,儿科门诊退费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患儿家属满意度评分也高于实施前,实施前后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儿科门诊退费原因多且复杂,积极调查制定相应管理对策,能有效降低退费率,提高患儿及家属就诊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在儿科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医院自2018年3月起在儿科采用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2018年3~12月为实施后,2017年3~12月为实施前,实施前后随机选择120例急诊患儿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前后患儿的抢救质量和急救护理行为。结果:实施后护理急救行为规范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前后患儿抢救室滞留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实施后抢救医嘱延迟执行率和抢救行为错误率等,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标准化急救护理流程可规范护士急救护理行为,提高抢救质量,对提高护理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影响儿科住院患者戴腕识别带依从性因素,为提高其戴腕识别带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014年6月~2015年10月在浙江省丽水市人民医院儿科住院治疗的15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问卷进行调查。结果:未戴腕识别带的46例,占30.67%。影响儿科住院患者戴腕识别带的主要因素有不了解戴腕识别带的作用、戴腕识别带非常不方便、戴腕识别带与未戴腕识别带没有区别、戴腕识别带过松、戴腕识别带会产生过敏、洗澡时会取下腕识别带等因素,各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提高护理人员对戴腕识别带的认识,规范腕识别带使用,加强护理宣教等,可有效提高儿科住院患者戴腕识别带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