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火针疗法是将特制的粗细针具烧红后于选定部位或穴位速刺疾出的疗法,多用于治疗痈疽、瘰疬、顽癣和痹病等。血管、内脏及关节附近等处禁用。火针具有激发经气,振奋阳气,调节脏腑功能,从而使经络通达,气血畅行,因此这种疗法在《针灸学》中又称"温通刺法"。  相似文献   

2.
痹症细分为五类,即为"五痹"。吴中朝教授在经络、脏腑辨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取"府输"下合穴五痹刺的火针特色针刺方法。临证强调火针活用取"府输"下合穴治疗痹症,并创立了独特的治痹取"府输"下合穴"五动"法,即"动针""动经""动揣""动肢""动深",指出火针治痹取"府输"下合穴五痹刺,即皮痹刺上巨虚、肉痹刺足三里、筋痹刺阳陵泉、骨痹刺委中、脉痹刺下巨虚。  相似文献   

3.
国医大师贺普仁,苦学仁术,博采众长,用全新的治疗思想,创立贺氏针灸"三通"法——微通法、温通法、强通法。贺氏火针属于"温通法",其治病机制在于温热,能借助火力,激发经气,调节脏腑而扶正助阳,使气血调和,经络通畅。周震教授师从贺老,继承其医学理论,其运用贺氏火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膝关节韧带损伤的病因病机为外伤、劳损或风寒湿外邪入侵致膝关节局部气血瘀滞,不通则痛,或肝肾亏虚,脾不运化,气血生化不足,筋脉不荣则痛,屈伸不利。岭南火针长于温通开郁、温养筋脉,与本病病因病机十分契合。李丽霞治以活血化瘀、温通筋脉为法,取患侧内膝眼、外膝眼、曲泉、鹤顶、血海、阿是穴,采用岭南火针深刺法,速进疾退不留针,进针深度约25 mm,配合普通针刺,每周1次,4周为1个疗程,疗效尚可。  相似文献   

5.
辨析火针焠刺的应用功效与临床范围。火针焠刺具有8种特殊功效,一是"温通经络,驱寒除湿",主治肩周炎、坐骨神经痛、类风湿关节病;二是"泻火解毒,引热达邪",主治缠腰火丹、乳痈、痄腮、痤疮;三是"破痰消核,解除凝滞",主治痰核瘰疠;四是"消肿散结,化癥除瘤",主治囊肿、皮瘤、瘀肿血块;五是"祛痣除疣,消散肿物",主治痣、疣、赘肉、足部鸡眼;六是"引流排脓,敛疮生肌",主治痈疽、脓肿;七是"祛风止痒,消除麻木",主治皮肤瘙痒、麻木;八是"调理脏腑,温阳补虚",主治肾虚腰痛、胃寒腹泻、肺寒哮喘、宫寒痛经。火针的刺激强烈,效专力宏,广泛应用于虚、实、寒、热各种病证。明辨火针焠刺的特殊功效,可进一步掌握火针的优势病种,开拓临床治病范围。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贺氏火针温通法治疗风寒湿型冻结肩的疗效。方法:80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用贺氏火针温通法治疗,对照组用毫针刺法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较对照组高(P0.05)。疼痛、肩功能、ADL积分改善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贺氏火针温通法治疗风寒湿型冻结肩疗效持久且显著。  相似文献   

7.
火针治疗热痹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针治疗痹证 ,首见于《灵枢·官针篇》 :“刺燔针取痹也”这里明确指出火针可以治疗痹证。后世医家认为火针具纯阳之性 ,有温通经络 ,祛风散寒之功效 ,故多用以治疗风寒湿痹。如《针灸聚英》中 :“若风寒湿浊 ,在于经络不去 ,宜用火针。”《灵枢·经筋篇》提到 :“悴刺者 ,刺寒急也。热则筋纵不收 ,无用燔针。”指出火针只用于治疗寒痹 ,若因热邪使筋脉驰缓不收者 ,不宜用火针 ,认为火针治疗热痹 ,有悖“治热以寒 ,治寒以热”的经旨。火针沿用至今其主治范围已超出前人的论述 ,用它治疗热痹临床上也不乏其例 ,但许多医者却拘于经旨。不敢妄…  相似文献   

8.
介绍毫火针治疗脑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1则,认为毫火针行气活血、温通经络,对脑卒中后偏身感觉障碍确有良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火针对银屑病样小鼠皮损及信号传感器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通路的影响,比较不同火针干预方式(局部火针围刺和火针"大椎""足三里")对该模型的疗效.方法:将3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地塞米松组、火针围刺组、火针穴位组,每组6只.除空白组外,其余各组小鼠涂抹咪喹莫特乳膏诱导银屑病样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为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针灸科执行主任王世广主任医师运用贺氏火针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经验介绍。王老师治疗该病通过微通法远近配穴,辨证施治;温通法火针刺骨,手法独特;强通法刺络放血,袪瘀生新,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火针围刺配合七厘散外敷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火针围刺配合七厘散外敷法(治疗组)治疗30例带状疱疹患者,并设立对照组(阿昔洛韦组)30例,观察治疗1周后疗效情况。结果:治疗组在疗效评价及VAS评分上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火针围刺配合七厘散外敷是带状疱疹有效的治疗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火针疗法是中医特色疗法,具有温通经络、祛风止痒、去腐排脓、引热外达等功效,所以,火针治疗皮脂腺囊肿、神经性皮炎、湿疹等皮外科疾病,疗效独特。  相似文献   

13.
贺普仁教授是我国著名针灸学家、国医大师,贺老根据自身实践及前人经验创立针灸"三通"法,分别为"微通法"、"温通法"、"强通法",贺氏火针归属于"温通法"。周震教授师从贺老,继承其医学理论及临床经验,对其斑秃的治疗深入研究,整理并归纳贺老的理论及贺氏火针治疗斑秃的临床经验,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王少松  孙敬青  张帆  袁芳  王麟鹏 《中医杂志》2023,(12):1200-1203
总结王麟鹏教授运用逐邪通络针刺法分期治疗痹证的临证经验。认为寒邪、热邪、瘀邪是痹证的主要致病邪气,治宜逐邪通络。痹证早期以寒邪为主,病机为阳虚感寒,治宜重用火针温阳逐寒,以局部浅刺、散刺为主,并根据经络辨证循经点刺;中期以热邪、瘀邪为主,病机为寒邪蕴生热邪、瘀邪,治宜刺血配合火针疗法祛热逐瘀,刺血疗法多根据经络辨证选取合穴,火针点刺多重刺、深刺;后期病机为经络虚损不通,应先补益脏腑虚损,再逐邪通络,常用王乐亭“老十针”法调补脾胃,五输穴通络行气。  相似文献   

15.
北京中医医院程海英教授运用贺氏火针结合自身临床治疗癃闭,通过远近配穴,辨证施治;温通法火针刺温经通络,手法独特;经验效穴蠡沟透刺,补虚泻实,取得较好疗效,且不良反应少,可提高长期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笔者有幸师从程教授,跟师学习,现将临床经验总结如下,与同仁共同学习。  相似文献   

16.
探讨中国传统火针焠刺的操作关键与施术特色。火针焠刺是将针具加热烧红后刺入人体的治病方法,对选定穴位、烧红针体、下针焠刺、出针处理等都有特殊要求,具有"刺灼并重,注重温通""速刺疾出,动作连贯""辨病施术,灵活变通"的施术特色。运用火针焠刺应强调施术操作的规范统一,中穴准确,刺激稳妥,保证整个过程专注细心,动作步骤相互连贯,真正做到"稳、准、快"。掌握火针焠刺的操作关键和施术特色,在中医临证中推广应用,可以进一步丰富针灸医学的治疗手段,使这一古老的传统针术重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张闻东教授认为难治性面瘫的病机为气血亏虚,痰瘀阻络,即正气亏虚,余邪未尽,病性属虚实夹杂。治疗当扶正祛邪,以温通为法,即扶助正气以驱邪外出,温壮阳气以通络活血。火针治疗重在“温通”,以针纳火,集中了针刺和艾灸的双重优势,通过对针体加热,引热入体,可取温壮阳气、通经活络之效,同时通过灼刺人体腧穴而启经脉之外门,行气开闭,予邪以去路。无邪则温补,有邪则胜邪,使面部筋脉、肌肉得以濡养而功能复用。  相似文献   

18.
“络瘀血阻不通”是瘙痒性皮肤病的关键病机,“络虚气血不荣”是其必然结果。治疗上秉承“络以通为用”之精髓,以“开、化、散”为则,开腠行气用毫针“微通”,化浊通络用火针“温通”,刺血散菀用刺络放血“强通”,以畅达络脉气血,快速止痒。笔者在“三通法”的基础上提出:“应擅用瘙痒之阿是穴,循序渐进,敬小慎微尽量避免疤痕,同时注重毫针调神止痒和火针移痒转痛的功效。”“三通法”在瘙痒性皮肤病的“新用”,能够明显提升治疗效果,为瘙痒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张盼  王遵来  黄朋涛  葛超  左海峰  苑婷 《吉林中医药》2015,35(2):206-207,211
目的观察火针刺络放血治疗下肢复发性丹毒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下肢丹毒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三棱针刺络放血及粗火针密刺放血治疗,对照组用普通三棱针在阳性血络放血,病变部位点刺放血。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记录疗后1年随访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7%)高于对照组(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年随访,治疗组复发率为0%(0/30);对照组复发率为6.90%(2/29),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火针治疗丹毒的作用机理有以下两点:1)温通经络,行气解郁。2)开门去邪,以热引热。  相似文献   

20.
"贺氏三通法"包括以毫针刺法为主的"微通法"、以火针疗法为主的"温通法"及以三棱针放血法为主的"强通法",其理论精髓为"病多气滞,法用三通"。膝痹无论实证还是虚证,皆有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的共同病理变化,可用"贺氏三通法"治疗。其中微通法重在手法之精微,温通法重在温经和泻实的双重作用,强通法重在以血行气;选穴以内膝眼、犊鼻、鹤顶、阳陵泉、阿是穴为主。以上三法常两两并用或三者合用,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