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观察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将70例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按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注射用头孢西丁钠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加用膈下逐瘀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并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43%,对照组为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TNF-α水平较对照组患者明显降低,血清IL-2、IL-10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膈下逐瘀汤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可提高临床效果,促进患者病症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膈下逐瘀汤联合微波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临床疗效,以拓宽中医药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方法。方法:选择符合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诊断标准的患者共8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3例,治疗组采用膈下逐瘀汤联合微波治疗,对照组采用左氧氟沙星联合甲硝唑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证候总积分、主要症状积分、次要症状积分。结果:治疗组治愈14例,有效2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35%;对照组治愈4例,有效30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9.07%;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证候总积分有显著差异(P0.01),主要症状总积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次要症状总积分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膈下逐瘀汤联合微波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疗效满意,可作为治疗盆腔炎性疾病的标准方法之一,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逍遥逐瘀汤辅助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临床疗效及对患者盆腔积液及包块情况的影响。方法:将84例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按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注射用头孢西丁钠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治疗基础上加用逍遥逐瘀汤治疗,两组均以15天为1个疗程,持续治疗2个疗程。比较并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的VAS评分、盆腔积液多少、盆腔包块大小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92.86%)明显高于对照组(7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盆腔积液量、盆腔包块大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盆腔积液量、盆腔包块大小均较治疗前下降或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各项较对照组下降或缩小明显(P0.05)。结论:在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中应用逍遥逐瘀汤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的缓解其疼痛程度、缩小盆腔包块、促进盆腔积液的吸收,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盆炎净颗粒内服联合中药方灌肠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Sequelae of Pelvic Inflammatory Disease,SPID)(湿热蕴结证)子宫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16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8例)及对照组(58例),对照组给予西药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盆炎净颗粒内服联合中药方灌肠治疗,1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治疗的有效率,记录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恢复正常的时间,测定患者子宫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结果: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体温、下腹痛、白带恢复正常的时间明显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子宫血流动力学指标收缩期最大流速(Peak Yystolic Velocity,PSV)水平更高,血流阻力指数(Resistant Index,RI)、搏动指数(Pulsatiliby Index,PI)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盆炎净颗粒内服联合中药方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蕴结证)疗效确切,利于促进子宫血液微循环的改善,凸显出中医内外合治盆腔炎性病变的优势与特色,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膈下逐瘀汤加味治疗气滞血瘀证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气滞血瘀证慢性盆腔炎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口服膈下逐瘀汤加味治疗,对照组患者服用奥硝唑分散片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两组患者均以2周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2个疗程。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1%,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情复发率为12.5%,对照组病情复发率为100.0%,观察组病情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膈下逐瘀汤加味治疗气滞血瘀证慢性盆腔炎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并且可以降低病情复发率,提高远期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益气温阳活血法对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子宫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头孢呋辛脂、甲硝唑治疗,观察组用益气温阳活血中药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复发及不良反应情况、子宫动脉血流变化。结果: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8%和7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子宫动脉RI、PI值较治疗前下降,且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随访3个月,复发率观察组为6.7%,对照组为37.5%;不良反应率观察组为4.0%;对照组为18.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温阳活血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效果确切,可显著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并且能降低子宫动脉血流阻力,疗效优于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通络止痛汤治疗寒凝血瘀证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疗效。方法 将北京中医药大学房山医院妇科收治的90例寒凝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予妇科千金胶囊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通络止痛汤治疗,2组均治疗1个月经周期。观察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状积分、盆腔包块大小、盆腔积液及盆腔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并比较2组总有效率和治疗方案的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各项中医证候积分、盆腔包块大小、盆腔积液、子宫和卵巢的PI和RI均低于治疗前(P <0.05),且低于对照组(P <0.05),子宫PSV指标和卵巢PSV指标及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 <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子宫和卵巢的PI和RI指标无明显差异(P> 0.05);2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通络止痛汤能够调节寒凝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盆腔血流动力学指标,改善盆腔血瘀微环境,缓解患者寒凝血瘀络阻症状,安全可靠,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膈下逐瘀汤结合验方妇炎灵3号保留灌肠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案将其随机分为3组:A组(40例)、B组(40例)和C组(40例)。A组患者给予膈下逐瘀汤与验方妇炎灵3号保留灌肠治疗,B组患者单独口服膈下逐瘀汤治疗,C组患者单用验方妇炎灵3号保留灌肠治疗。3组患者均以4周为1个疗程规范用药,治疗2个疗程后对3组慢性盆腔炎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及盆腔积液量、盆腔炎性包块缩小程度进行比较,并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 A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A组患者的盆腔积液量及盆腔炎性包块缩小程度均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患者的盆腔积液量及盆腔炎性包块缩小程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膈下逐瘀汤与验方妇炎灵3号保留灌肠联合应用对于治疗气滞血瘀型慢性盆腔炎患者具有突出成效,有助于患者的盆腔积液吸收和盆腔炎性包块逐渐缩小,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不适症状,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精灸、传统艾箱灸和中成药治疗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疗效。方法:将150例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精灸组(50例)、艾箱组(50例)和中药组(50例,脱落2例)。精灸组于气海、关元、子宫、水道穴采用精灸治疗,每穴灸2壮;艾箱组于神阙及小腹部行艾箱灸治疗;中药组口服盆炎清胶囊。各组均于月经干净后开始治疗,艾灸每隔3d治疗1次,每周2次;药物治疗每天3次,共治疗2个月经周期。于治疗前后观察各组中医症状、体征评分及综合评分;于治疗前后、治疗后随访12周观察各组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结果:治疗后各组症状、体征评分及综合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精灸组低于艾箱组和中药组(P0.05)。各组治疗后及随访时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随访时,艾箱组和中药组SF-36评分低于治疗后(P0.05),精灸组SF-36评分高于治疗后(P0.05);精灸组治疗后及随访时SF-36评分均高于艾箱组和中药组(P0.05,P0.01)。结论:与传统艾箱灸和中成药治疗相比,精灸治疗能更好地改善气滞血瘀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生活质量,疗效较持久。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膈下逐瘀汤配合野菊花灌肠颗粒治疗气郁血瘀型盆腔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妇科收治的106例盆腔炎(气郁血瘀证)后遗症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54例)采用西药联和超短波治疗,观察组(52例)采用膈下逐瘀汤和野菊花灌肠颗粒治疗,观察两组在治疗后盆腔炎后遗症的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IL-1、IL-8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降低水平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NF-α水平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L-10水平较之前有升高,且对照组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DS和SAS总积分均有下降,且观察组下降水平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92.3%显著高于对照组76.0%,局部体征临床总有疗效率90.4%显著高于对照组77.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两组局部体征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均有降低且观察组治疗效果胜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膈下逐瘀汤能显著改善盆腔炎(气郁血瘀证)后遗症患者的焦虑、抑郁水平、局部体征,降低促炎因子的释放,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中医"肝郁气滞"型抑郁症、"肝郁脾虚"型抑郁症动物模型。方法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应激加孤养法、束缚法、束缚加喂食食醋法建立传统抑郁症、"肝郁气滞"型抑郁症、"肝郁脾虚"型抑郁症动物模型,并考察了小鼠一般状况、体重变化、强迫游泳实验、开阔场实验以及自主活动等行为学指标的变化。结果造模组、气滞组和脾虚组较空白组小鼠均出现出现懈怠懒动、皮毛粗糙等现象。第35 d空白组同其他3组、模型组同气滞组、脾虚组体重变化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强迫游泳实验表明,空白组、模型组同其他各组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开阔场实验表明,空白组同其他各组的爬行格数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空白组同脾虚组的中央格停留时间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同时,空白组同气滞组、模型组同脾虚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自主活动实验表明,空白组同模型组、气滞组,模型组同脾虚组的自主活动次数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本研究成功建立传统抑郁症、"肝郁气滞"型抑郁症、"肝郁脾虚"型抑郁症动物模型。四项行为学指标显示,中医不同证候抑郁症动物模型与传统抑郁症动物模型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为进一步建立科学的中医证候抑郁症模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郁证病因复杂多样,疏肝理气,从肝治疗为主。郁证不独是肝,五脏病皆能产生郁证,七情皆能产生郁证;肝致郁,肝气郁结为本,精神抑郁、胁肋胀痛、痛无定处、善太息为标;心致郁,心神失养为本,精神恍惚、多疑易惊;脾致郁,脾虚血亏为本,多思善疑,纳差,面色不华为标;肺致郁,以肺失宣发为本,胸部胀满为标;肾致郁,阴精亏虚,阴不涵阳为本,情绪不宁,健忘,五心烦热,盗汗为标。七情也是郁证根本因素,经脉病候多表现出"标证"如:胸满、肋痛等。治病必求其本,从标本着手,"本"在疾病中占主导地位,"标"是由疾病根本病因产生或次于主要表现的症状;针灸治疗安全、方便、费用低,涵盖面广,恰当选穴可覆盖各种病因,明确治疗方向和目标,丰富治疗思路,找到根本原因,结合自觉症状,全面寻找病因;本证选穴,证治分类,以脏腑、七情选穴,按病因论治本证,经脉选穴及耳针治疗;标证选穴,根据症状选穴。  相似文献   

13.
"水郁"探析     
“水郁”源于《内经》,历代医家对水都证理论阐发甚多,在实践应用中观点亦不葚一致。通过探讨水都与水肿、水郁与肾郁的关系.阐述了对水郁证的认识。水郁证是水气泛滥、停滞,阻遏阳气所导致的一类病证。从临床角度而言,其治疗大法——“水郁折之”宜取。散水宣痹通阳”之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肝郁痰凝型乳腺癌的钼靶X线影像特点,探讨其病理基础。方法:观察41例中医证型为肝郁痰凝型、术后病理检查结果为乳腺癌患者的钼靶X线影像表现,对其病理学基础进行分析。结果:41例肝郁痰凝型乳腺癌中,乳腺类型以致密型及混合型居多(占78%)。异常血管征及透环征出现频率较高(占80%以上)。腋淋巴结转移出现频率偏低(占12%)。结论:(1)肝郁痰凝型乳腺癌患者,乳腺密度多偏高,可能与较多发生在绝经期前有关。(2)肿瘤周围透亮环征象及异常血管征象出现频率较高,表明此型患者肿块周围脂肪代谢异常较为普遍及血管生长刺激因子分泌较多。(3)腋窝淋巴结转移者所占比例较小,可能是由于此类患者多属于癌变早、中期,相对气血不足或脾肾虚弱等正虚表现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郁作为病理概念为闭结之意。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素对其有较深刻的认识 ,对郁的成因、病机转归、所致病证等诸多方面做了详细探讨 ,特别是对治郁之法——“开郁”的运用颇具特色 ,值得后人学习和效法。现简述如下。1 郁的概述刘完素所论之郁与“玄府”说密不可分 ,刘氏所言“玄府”不只限于人们熟知的汗孔 ,它实际存在于人的全身各部之中 ,正如其在《素问玄机原病式·热论》中所言 ,“玄府者 ,无物不有 ,人之脏腑、皮毛、肌肉、筋膜、爪牙 ,至于世之万物尽皆有之 ,乃气出入升降之道路门户也。”如玄府通畅 ,气机疏达 ,人体各部才能维持正…  相似文献   

16.
朱丽华 《陕西中医》2004,25(2):130-131
目的 :观察益气、活血、通窍类中药配伍治疗气虚血滞型头痛的疗效。方法 :治疗组采用通窍汤 (党参、黄芪、赤芍、红花、川芎、当归等 ) ,对照组口服正天丸。结果 :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 73.33%、44% ,P<0 .0 5有显著性差异。提示 :通窍汤具有益气活血 ,升清通窍之功  相似文献   

17.
探讨了祖国医学和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病机制的认识,提出从瘀论治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重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柴胡疏肝散出自《景岳全书》,是中医疏肝解郁的代表方剂,自明代以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柴胡疏肝散的疏肝解郁作用通过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来实现,目前研究已经从其对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神经细胞损伤信号通路、神经内分泌、氧化应激等多重作用分别诠释柴胡疏肝散的作用机制。该文总结了柴胡疏肝散的学术渊源、单味药药理、有效作用成分,从心血管系统、神经精神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相关系统4个方面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对近年来已发表的柴胡疏肝散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归纳,探讨柴胡疏肝散在肝郁证中研究的现状和不足之处,并对下一步研究提供思路,在大样本、规范化、临床及实验互相印证方面进行有益探索;结合蛋白质组学研究技术、网络药理学、中药超分子理论等领域,从微观角度把柴胡疏肝散与肝郁证有机相连,将中医学、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等多学科综合起来研究,以详细阐明柴胡疏肝散方药、证候、治法及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9.
宗古亘今,脾胃之病当把握其生理之性和病理之变,发病的关键在一"滞"字,可概而言之,基于《内经》《难经》之理论,《伤寒》《金匮》之实践,以及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叶桂滋阴之法,从"滞"入手,辨证治之,从运、消、化三法制宜,合治于"滞"伤脾胃所致诸症。  相似文献   

20.
雷鹏  吉海旺  徐智勇  曹小菊  罗强 《陕西中医》2007,28(10):1279-1280
目的:评价血塞通滴丸治疗心血瘀阻型胸痹(冠心病心绞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以血塞通片为对照药,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方法进行临床研究。结果:两组综合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60.0%和56.67%、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为90.0%和86.33%、心绞痛总有效率86.33%和80.0%、心电图总有效率分别为63.33%和56.67%、硝酸甘油停减率均为100%。中医症状积分有明显改善,并可显著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性。结论:血塞通滴丸对心血瘀阻型胸痹(冠心病心绞痛)有较好疗效,临床使用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