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理气活血,行瘀止痛类中药配伍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方法:采用经验方经痛宁方(川楝子、延胡索、桃仁、红花等)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103例。结果:总有效率90.29%。结论:经痛宁方汤剂有理气活血,行瘀止痛功效。  相似文献   

2.
范春香  唐苾芯  高颖  吴昆仑 《新中医》2015,47(1):159-161
目的:观察经痛宁方对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对患者血清前列腺素2α(PGF2α)、一氧化氮(NO)、催产素(OT)的影响。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经痛宁方治疗,对照组采用元胡止痛片治疗,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清PGF2α、OT、NO的变化。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67.5%,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PGF2α、OT水平均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NO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且治疗组以上各项指标改善较对照组更为显著,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经痛宁方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发挥疗效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患者血清PGF2α、OT水平,升高NO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3.
范春香  吴昆仑  唐苾芯 《新中医》2015,47(11):140-142
目的:观察经痛宁方对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卵巢激素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治疗组予经痛宁方治疗,对照组予元胡止痛片治疗,疗程为3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患者血清卵巢激素及血液流变学改变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0.0%,对照组为67.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清雌二醇(E2)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P<0.05);且治疗组E2水平升高较对照组更显著(P<0.01)。2组治疗前后血清孕激素(P)水平均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后2组全血黏度值、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聚集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P<0.01);红细胞变形指数治疗组较治疗前升高(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则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各全血黏度值、血浆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P<0.01),红细胞压积2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痛宁方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能调节患者月经期较低的E2水平及改变患者血液流变性。  相似文献   

4.
张雪莉 《光明中医》2014,(8):1667-1668
目的观察经痛宁汤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的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运用经痛宁汤治疗寒凝血瘀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痛经患者36例,观察治疗3个月前后症状、体征的变化,生活质量等指标的改变。结果 36例患者总有效率93.8%。结论经痛宁汤可有效缓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痛经的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是治疗该病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自拟痛经方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以自拟痛经方治疗气滞血痰型患者7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观察组36例给予自拟痛经方治疗,对照组36例给予散结镇痛胶囊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有效率为66.67%,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自拟痛经方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运用痛经Ⅰ号方口服结合外敷方敷脐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中医辨证为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痛经Ⅰ号方内服加外敷方外敷组)以及对照组(中成药组)各35例。疗程均为3个月。观察临床疗效、痛经评分、疼痛VAS评分、临床症状评分等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7.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86%,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及各组治疗前后痛经评分、VAS评分、临床症状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痛经Ⅰ号方口服结合外敷方敷脐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7.
自拟经通宁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60例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自2002年8月~2006年7月,应用自拟经痛宁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60例,临床疗效较为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经痛舒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3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拟经痛舒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给予经痛舒汤剂口服;对照组25例,给予月月舒颗粒口服。于治疗前、治疗3个周期后记录痛经症状的积分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4.29%、84.00%,2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为大法拟方的经痛舒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罗氏痛经方配合耳穴压丸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5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Ⅰ(25例,罗氏痛经方配合耳穴压丸治疗),治疗组Ⅱ(25例,罗氏痛经方治疗)和对照组(25例)。观察三组患者的疗效。结果:两个治疗组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优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个治疗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结果提示治疗组Ⅰ的临床疗效及中医证候疗效优于治疗组Ⅱ。结论:罗氏痛经方配合耳穴压丸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加味少腹逐瘀汤联合经痛消方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经痛消方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加味少腹逐瘀汤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两组VAS评分、血液流变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细胞比容、血浆黏度、凝血因子、低切黏度、高切黏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少腹逐瘀汤联合经痛消方治疗寒凝血瘀型PD患者疗效较好,能减轻患者疼痛,改善血液流变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腺肌病伴痛经的临床效果。方法:将辨证为气滞血瘀型且伴有痛经症状子宫腺肌病患者4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采用米非司酮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桂枝茯苓汤加减方治疗。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痛经程度评分的变化、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6.19%、95.2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痛经程度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非司酮联合桂枝茯苓汤加减方治疗气滞血瘀型子宫腺肌病伴痛经疗效较好,且不良反应较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肝藏血,主疏泄,肾藏精,主封藏,肝气下疏肾精,肾水上涵肝木,肝血肾精,互为资生,相互为用,休戚相关。肝肾开阖,藏泄平衡协调,任通冲盛,经候如期,月经调畅;二者失衡,肝郁肾虚,则可导致气滞血瘀,冲任阻滞,胞脉失畅,不通则痛,引发气滞血瘀型痛经;痛经日久,必累及肾,肝肾同源,冲任隶于肝肾,肝郁并肾虚同在,故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应从调肝补肾治疗为主,佐以化瘀止痛,使气血充盈,肝木畅达,肾水得滋,冲任调和,则月经调畅,经痛自消。  相似文献   

13.
陈彩红  李军 《河南中医》2014,34(2):311-311
目的:活血化瘀法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气滞血瘀型痛经患者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每日1剂,水煎2次口服。结果:60例患者中近期临床治愈48例,显效10例,有效2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结论:活血化瘀法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傣医结合方"柴草调经止痛汤"治疗痛经的疗效;方法:根据傣医理论将痛经分为勒拢巴旧勒(气滞血瘀型痛经)、勒嘎旧勒(寒凝血滞型痛经)、勒拢软旧勒(气血不足型痛经)三型,给予服用本方,每日1剂,煎3次服,连服3个周期。结果:163例治愈122例(占74.8%);好转35例(占21.4%);未愈6例(3.6%),总有效率96.3%。其中:气滞血瘀痛经76例,有效率为97.3%;寒凝血滞痛经57例,有效率为98.2%;气血不足痛经30例,有效率为90%。结论:"柴草调经止痛汤"对各型痛经都具有显著疗效,其中气滞血瘀痛经和寒凝血滞痛经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15.
经痛消胶囊治疗痛经10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经痛消胶囊对寒凝血瘀型痛经的疗效。方法 :用经痛消胶囊治疗寒凝血瘀痛经 10 0例 ,并与少腹逐瘀丸治疗该病 10 0例进行对照。结果 :治疗组临床疗效近期显效率达 96 % ,总有效率为 10 0 %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P >0 .0 5。结论 :经痛消胶囊具有较强的活血化瘀 ,祛寒止痛的作用 ,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少腹逐瘀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自拟痛经方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合并乳腺增生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4例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合并乳腺增生症患者随机分为自拟痛经方组、红外线组、联合组(自拟痛经方联合红外线照射)和布洛芬组,每组26例,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4组临床疗效,观察4组治疗前后血清前列腺素F2α(PGF2α)水平变化情况,随访3个月复发率。结果联合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余3组(P<0.05),复发率明显低于其余3组(P<0.05);自拟痛经方组和布洛芬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红外线组(P均<0.05)。治疗后4组血清PGF2α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联合组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5),自拟痛经方组、红外线组、布洛芬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拟痛经方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合并乳腺增生临床效果确切,可以减轻疼痛症状,消减乳房肿块,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针刺、艾灸及耳穴压豆三种不同方法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比较三种治疗方法疗效的差异,以指导临床的优化选择。方法:将45名患者随机分为三组,采用视觉类比量表观察三种方法对气滞血瘀型痛经的治疗效果。结果:针刺组、艾灸组及耳豆组于气滞血瘀型痛经总有效率均达100%;从治愈率来看,艾灸组优于针刺组和耳豆组(P0.05)。结论:针刺组、艾灸组及耳豆组对于气滞血瘀型痛经均有效;根据优化原则,艾灸法最佳。  相似文献   

18.
痛经舒方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5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痛经舒方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9例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口服痛经舒方)、对照组(49例,口服当归片),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改善和疗效,并检测治疗组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经期抽血查前列腺素(PGF2α)含量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经期抽血查前列腺素PGF2α含量有显著降低(P0.05)。结论:痛经舒方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治疗后能明显降低经期抽血查的PGF2a含量。  相似文献   

19.
痛经方治疗气滞血瘀痛经53例文万逢笔者使用痛经方治疗气滞血瘀痛经53例,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未婚51例,已婚未孕2例;年龄最大30岁,最小16岁;病程最长1年,最短3个月。气滞血瘀痛经的中医诊断依据:经前或行经期小腹胀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八物汤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经辨证为气滞血瘀型痛经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以八物汤为基本方进行加减治疗,对照组以元胡止痛片治疗,1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4.29%,对照组为62.86%,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女科证治准绳》的八物汤为主方,治疗气滞血瘀型痛经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