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熊飞  刘双珍  吴小影  闵晓珊  李凤云 《广东医学》2002,23(11):1148-1150
目的:观察恒定性非调节性内斜、恒定性外斜和间歇性外斜患者手术前后对双眼视觉的影响。方法:将52例7-42岁符合标准的共同性斜视患者分为3组:恒定性非调节性内斜组,恒定性外斜组和间歇性外斜组,同视机测定远双眼视觉级别,《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测定近立体视锐度,观察术前、术后5d、1个月、3-6个月的斜视度、远双眼视觉、近立体视锐度变化。结果:3组斜视手术前后对远双眼视觉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P>0.05);恒定性非调节性内斜组与恒定性外斜组近立体视觉差异无显著性(P>0.05);间歇性斜组术前近立体视觉损害较其他两组轻(P<0.05)。结论:恒定性非调节性内斜,恒定性外斜对双眼视觉的影响一致,间歇性外斜组对远双眼视觉的影响与恒定性非调节性内斜组和恒定性外斜组一致,而近立体视觉破坏较轻。  相似文献   

2.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4 70例斜视患者中 ,A -V征 95例 ,其中男 4 9例 ,女4 6例 ,年龄 4岁~ 4 0岁 ,平均 2 8岁。内斜V征 4 2例 ,外斜V征 39例 ,内科A征 6例 ,外科A征 8例。1.2 检查与诊断用三棱镜遮盖法检查 ,注视目标距离 33 ,查原在位 ,上转 2 5°,下转 2 5°的水平斜视度 ,在屈光不正时 ,配戴矫正眼镜。诊断标准 :外斜V征 :向上注视时的斜度比向下注视时大 (≥ 15°,8°~ 9°) ;内斜V征 :向下注视时的斜度比向上注视时大 (≥ 15° ,8°~ 9°) ;外斜A征 :向下注视时的斜度比向上注视时大 (≥ 10° ,5°~ 6°) ;内斜A…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发生知觉性外斜视的原因,找出合理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知觉性外斜视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病原因,并全部实施手术治疗。结果本组患者中患屈光不正49例,占65.33%;眼外伤8例,占10.67%;眼底病2例,占2.67%;另有26例原因不明,占21.33%。术后68例眼位正位,占90.67%;术后8例恢复双眼单视功能,占10.67%。结论屈光不正、屈光参差、眼外伤及眼底病等是引起知觉性外斜视的常见原因,手术矫正眼位可以很好地起到美容作用,对视功能的恢复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辐辏训练对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 将72例间歇性外斜视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术后行辐辏训练,另一组术后未行任何训练,观察手术后半年2组患者双眼视功能及眼位的变化.结果 与非训练组相比,训练组的近立体视及远立体视均有明显恢复,差异显著(P<0.05);训练组双眼眼位正位率明显增加,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在临床观察中发现非正位眼以欠矫为主.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经辐辏训练能促进双眼视功能的恢复,而且能减少眼位的回退.  相似文献   

5.
反向性斜视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斜视,同一只眼有时内斜,有时外斜,或当一眼注视时另眼内斜,而内斜眼注视时,另眼反而外斜。我们1998~2001年收治该病患者12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2例中,男8例,女4例,6~14岁,屈光度:6例高度远视,伴有双眼弱视,3例中度远视,合并单眼弱视,3例双眼近视并屈光参差。斜视度:内斜视在+10o~+20o之间。3例中度远视者有三级功能,其余均无双眼单视功能。6例高度远视为间歇性外斜合并调节性内斜,其中2例合并分离性垂直偏斜。3例中度远视为间歇性外斜合并调节性内斜,2例近视为分离性垂直偏斜合并内斜和外斜,此2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手术矫正共同性外斜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60例手术治疗的共同性外斜视不同年龄、斜视类型、融合功能进行比较观察。结果:60例术后眼位,正位43例,内斜7例,外斜10例。其中,8~14岁年龄段术后正位率与≤7岁和≥15岁年龄段术后正位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后眼位与斜视类型无关,间歇性外斜和年龄越小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7.
共同性外斜视手术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共同性外斜视术后眼位变化及双眼单视功能恢复情况.方法:观察2002~2006年在本科手术治疗54例患者的术后眼位变化、视功能情况,并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术后近期眼位正位为79.63%,远期眼位正位为72.22%;术后近期眼位欠矫为5.56%,远期欠矫为27.78%;双眼单视功能恢复近期为57.41%,远期为61.11%.结论:及时手术治疗是共同性外斜视的最佳选择,矫正眼位至正位是恢复双眼视功能的最佳条件,而双眼单视功能的恢复对眼位的稳定影响甚大.术后欠矫是普遍存在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下斜肌减弱术在合并下斜肌亢进的V型斜视中的作用和各种不同的手术方式。方法 对39例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型斜视,根据下斜肌功能亢进的程度分别采用下斜肌切断术和下斜肌部分切除术并联合水平肌手术。结果 术后39例V征均消失,下斜肌功能亢进明显改善,外斜欠矫3例,内斜欠矫2例,34例眼位获得完全矫正。结论 对合并下斜肌功能亢进的V型斜视,首选下斜肌减弱术,并同时做水平斜视矫正术。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告了弱视931例(1332只眼)的远期疗效,结果表明视力提高与年龄、弱视深度、弱视类型等因素有明显关系。治愈的弱视患者中有81.07%建立立体视,弱视深度与体视有关,斜视性弱视获立体视率明显低于屈光不正和屈光参差两组。体视建立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发育。弱视复发是治疗中的一个重要问题,随访3年以上者无1例复发。同时在国内外首次3年治愈的随访期限。用多导视诱发电位地形图的研究结果提示:(1)内斜弱视的弱视眼鼻侧视网膜呈抑制现象;(2)恒定性外斜弱视颞侧视网膜抑制;(3)间歇性外斜弱视和屈光参差弱视眼未见半侧视网膜抑制;(4)内斜弱视眼对侧眼为非“正常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颅脑外伤后滑车神经麻痹致外旋转斜视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 对6例颅脑外伤后双侧滑车神经麻痹致外旋转斜视的患者行改良法上斜肌矢状移位术,对术前术后临床表现、症状、眼位、眼球运动、旋转斜视度数及双眼立体视觉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全部患者主观客观旋转得到矫正,原在位平均矫正外旋斜视15.17±2.70°,旋转复视症状消失,立体视觉功能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颅脑外伤后滑车神经麻痹致外旋转斜视临床表现特殊,易误诊漏诊.改良法上斜肌矢状移位术可改善患者功能注视野的旋转复视症状,同时恢复立体视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根据最大斜视测量角来决定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矫正量是否安全。设计:33例患者的前瞻性研究。方法:共33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加入该研究,这些患者中远近斜视角相差至少15三棱镜度(PD)。所有患者由同一名医生(JM H)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术后至少随访6个月。评价间歇性外斜视的长期和短期手术效果。结果:术后1周短期平均效果为视远斜视角内斜9.3PD(从30度内斜到16度外斜)。术后6或9个月长期平均效果为视远斜视角4.8PD外斜(从12度内斜到30度外斜)。末次随访未发现视远斜视角超过2PD的过矫性内斜,2例患者分别存在9PD的间歇性内斜和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式治疗V型斜视的手术效果,观察手术前后立体视功能的变化。方法:根据52例V型斜视患者向上和向下25°注视时的斜视度变化及下斜肌功能,分别采用水平直肌后徙和/或缩短 下斜肌减弱术、水平直肌后徙和/或缩短 垂直移位术及水平直肌后徙和/或缩短并垂直移位 下斜肌减弱术矫正V型斜视。观察三种手术方式的治疗效果。结果:三组患者上下斜视角差分别由术前21.10△±3.38△、42.00△±7.72△、23.85△±6.50△变为术后7.20△±3.10△、7.13△±2.96△、7.02△±2.89△,V型斜视消失。用同视机、Worth四点灯、Titmus立体图检查,V鄄内斜、V鄄外斜术前、术后融合功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雪。结论:根据向上和向下25°注视时的斜视度变化及下斜肌功能,采用三种不同手术方式治疗V型斜视有效可靠。  相似文献   

13.
毛晓珺  朱小妹  王苏华 《海南医学》2006,17(12):104-105
目的 探讨儿童V型外斜视的手术方式.方法 本组病例均经1%阿托品散瞳验光,矫正屈光不正,治疗弱视.术前进行角膜映光法、视野计法、三棱镜遮盖查斜视角.同视机检查,三级视功能及立体视敏度、对42例V型外斜视患儿分别以水平肌的退后和缩短(1组15例)、水平肌退后和缩短 水平肌上下移位(2组14例)、水平肌退后和缩短 下斜肌断腱术(3组13例)为标准行外斜矫正术.结果 在术后随访6周,手术成功率(向上、下注视时斜视度差别≤10△)1组2/5为13,33%;2组13/14为92.86%;3组12/13为9231%.结论 2组、3组病例手术方式的成功率与1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儿童屈光不正与伤痛视的关系。方法:将共同性斜视312例分为两组,3-6岁为学龄前组,7-12岁为学龄组进行比较。结果:237例内斜中,远视227例,占95.78%;近视10例,占4.22%。75例外斜中,远视42例,占56%;近视33例,上44%。结论:屈光不正性斜视的发病率。内斜视多于外斜视,学龄前组高于学龄组,内外伤痛视中,远视明显多于近视,将对斜视弱视治疗防治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A-V综合征3例     
A—V型水平性斜视是指当眼球向正上方及正下方转动时,其内斜视或外斜视度数比向正前方注视时有所增加或减少而言.是一种亚型水平性斜视.患者除具有水平性斜视外,同时还具有垂直性麻痹因素,所以在向上和向下注视时,水平性斜视角的大小发生变化.在水平性斜视患者中,伴有A或V综合症的约占15—25%,其中以V型内斜多见,A型内斜、V型外斜次之,A型外斜较少见.现将我院收治的3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项鹂  尹雯  刘洋  廖俊   《四川医学》2018,39(4):423-426
目的分析脑性瘫痪(脑瘫)患儿斜视A征的临床特点与手术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瘫伴发斜视A征患儿55例(其中30例双眼发病,25例单眼发病,共85眼),比较内斜视A征、外斜视A征患儿临床资料;予上斜肌减弱术(上斜肌肌腱延长)后比较患儿术后1周和1个月内术眼屈光状态变化(球镜、柱镜、等效球镜、散光轴位、散光值等);术前与术后12个月上下眼位斜度差及斜度差减少量。结果内斜视A征患儿发病年龄、双眼同时视占比、痉挛型运动障碍比例、胎龄及出生体重低于外斜视A征患儿,无立体视分布比例高于外斜视A征患儿(P<0.05)。术后1周,患儿等效球镜屈光度、角膜闪光值较术前1d增加(P<0.05),但术后1个月屈光状态逐渐恢复,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个月,患儿手术矫正成功率为78.18%(43/55),其中有12例痉挛性脑瘫患儿发生不同程度回退。结论胎龄小、出生体重轻的脑瘫患儿易并发内斜视A征,且双眼视功能、立体视功能破坏较外斜视A征患儿严重;行上斜肌减弱术可有效改善斜视A征情况;痉挛性脑瘫患儿眼外肌力量往往较普通斜视患儿强,手术设计量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避免二次调位。  相似文献   

17.
近视性屈光参差对水平隐斜视及聚散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测量屈光不正患者戴镜后的水平隐斜视及聚散力,探讨近视性屈光参差对双眼视觉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近视性屈光参差患者48例,测量日常戴镜状态下的矫正视力,使用VonGraefe法检查远方(5m)、近方(40em)的分离性水平隐斜视,利用梯度法计算AC/A比率;使用综合验光仪上的Risley棱镜检查远方、近方的水平聚散力。40例近视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屈光参差组远方、近方的分离性水平隐斜程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0.05);AC/A比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屈光参差组水平聚散力的模糊点、破裂点、恢复点值均小于对照组,除近方BO恢复点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他检查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屈光参差影响水平眼位,减弱聚散力,患者可拥有双眼单视功能,但注视近方距离时,患者可能存在单眼视状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屈光不正患者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给予屈光不正行准分子激光角膜磨镶术患者充分术前准备,术后做好眼部护理及指导。结果患者随访视力1~2年≥1.0者占96.5%。结论术前认真检查、术中密切配合、术后科学指导有助于提高LASIK治疗屈光不正的成功率,并可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加快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9.
非手术治疗小度数间歇性外斜视的远期观察第二医院眼科郭华兰,陈公洁中图分类号R777.41临床上对共同性外斜视的治疗,长期以来都以手术矫正眼位为主。我院斜视弱视专科组,在治疗实践中发现小度数间歇性外斜视有近视性屈光不正的患儿,戴镜后眼位都可得到不同程度...  相似文献   

20.
例1,女,17岁。8岁时因“共同性内斜视”在本院手术治疗,本次以左眼外斜收治。检查:右眼视力1.2,左眼指数/眼前;第一眼位左眼外斜面25°。检查左眼无中心注视,嘱左眼注视时左眼内斜10°。双眼各方运动灵活。眼底检查正常,诊断:左眼重度弱视;左眼外斜视(失用性)。调阅2000年住院记录:左眼内斜15°,手术中左眼内直肌后徙6mm,右眼内直肌后徙3mm,手术后眼位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