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针对影响肠易激综合征诊断的相关因素设计一份医师问卷,并进行信度复测。方法 通过文献复习,完成问卷设计,9名专家参与考评。由34名医师进行预填写,间隔4周后使用相同问卷再次填写,计算问卷各题的Kappa值。结果 专家考评基本保证问卷的表面效度和内容效度。所有条目的复测Kappa>0.61,达到高度吻合。结论 所设计的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医师肠易激综合征诊断的调查。  相似文献   

2.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患,近年已被公认为一类具有特殊病理生理基础的心身疾病,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以大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特征,并伴大便性状异常,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物化学异常改变等可用器质性疾病解释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3.
肠易激综合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吴晶新 《中级医刊》1991,26(6):17-19
  相似文献   

4.
5.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缺乏明确的解剖学和生理学指标,目前主要以排除性诊断为主。不少患者因此而难以及时获得确诊和治疗。应当正确认识罗马Ⅱ等标准的诊断价值及其局限性,抓住腹痛与排便有关、排便后腹痛缓解、便意不尽、黏液便和腹胀等表现,如有“红色信号”,则应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手段排除器质性疾病。IBS发病机制的研究在不断进步。肠道感染的先驱病史可能改变肠黏膜免疫系统,使传入神经兴奋性增高,进而导致肠道动力异常。严重的生活事件或慢性精神抑郁也显著影响IBS蝗发病方式和严重程度,也与肠道感染后IBS的发病有关。在上述因素的背后,可能存在着与患者发病相关的特异性遗传素质。  相似文献   

6.
肠易激综合征(IBS)属于功能性胃肠疾病,指的是一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大便性状异常、粘液便,持续存在或间歇发作,而又缺乏形态学和生化学异常改变可资解释的症状群。西方统计约占消化科病人的20%~40%[1],但是IBS的治疗效果却难尽人意。由于尚缺乏客观、可靠的病生标志,IBS的诊断主要建立在症状学基础上(疼痛、肠功能紊乱、腹胀)。直到1962年,Chaudhary和Truelove等[2]才第一次尝试规范IBS的诊断。1978年,Manning等[3]通过前瞻性的问卷调查较系统地归纳了IBS的主要症状,发现其中的6个症状在IBS较其他器质性胃肠疾病常见,从…  相似文献   

7.
肠易激综合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肠易激综合征诊断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建湘  谢鹏雁 《中国医刊》2003,38(10):21-22
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bowelsyndrome ,IBS)的诊断没有特异性指标 ,主要建立在临床症状的特点及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基础上。需要排除的疾病很多 ,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 ,因此临床病学家和胃肠病学家一直致力于IBS症状学诊断标准的建立 ,并努力寻找客观诊断指标。1 症状学诊断标准1 978年Manning及其同事对 1 0 9位未经选择的具有腹痛和 /或排便习惯改变的消化科或外科病人进行问卷调查 ,问卷包括 1 5个可能是IBS典型症状 ,经过 1 7~ 2 6个月的随访 ,确诊 32例IBS ,33例器质性疾病 ,对症状的分析发现有 4个症状明显多见于IBS患…  相似文献   

9.
10.
肠易激综合征65例诊断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少葵 《右江医学》2002,30(6):492-492
目的 :分析 6 5例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特点及诊疗过程 ,以加深对此病的认识。方法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诱因及辅助检查做出诊断 ,之后给予综合治疗。结果 :经综合治疗 4~ 6周后患者的症状均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肠易激综合征为多因素引起的功能性疾病 ,需综合治疗和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双歧杆菌对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治疗价值。方法: 84例IBS患者,给予双歧杆菌3~4片/次,每日3次,每周门诊随访。对治疗前后各项临床症状进行分级、评分,评定双歧杆菌对I BS各主要症状的改善情况。结果: 双歧杆菌治疗后2周、4周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3.38%、83.40%,其中对腹痛、腹胀、腹鸣、稀便改善尤为明显。结论: 双歧杆菌对IBS各主要症状有较好的治疗价值,无副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替加色罗对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及其安全性的初步评估.方法 64例符合IBS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替加色罗和谷维素(安慰剂)治疗.4周后对肠易激综合征总体症状的疗效及其安全性进行评估.结果 替加色罗治疗组对肠易激综合征总体症状的总有效率为81.3%,对腹痛、腹泻、排便困难、粘液便、腹胀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1.3%、51.8%、83.3%、70.0%和73.1%,两组比较,腹泻症状的改善,其差异无显著性(P>0.05),其余的组间差异非常有显著性(P<0.01).结论 替加色罗对伴有腹痛、便秘及腹胀的IBS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3.
匹维溴铵和丙咪嗪治疗IBS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陈曦  欧阳钦  谢艳 《四川医学》2003,24(6):558-561
目的 探讨匹维溴铵与丙咪嗪治疗腹痛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症 (P IBS,D IBS)的躯体症状和精神心理状态的作用 ,评价这两种药物的疗效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对照开发临床试验。选择P IBS及D IBS病人 40例 ,随机分为 2组 ,匹维溴铵组 2 0例 (50mgtid) ,丙咪嗪组 2 0例 (2 5mgbid) ,4周后比较两组在IBS症状严重程度评分、心理卫生状况评价 (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总体情况评分方面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两组症状及症状总积分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治疗前后组内各个症状积分比较有差异 ,P <0 .0 5 ;两组间各症状治疗前后的差值比较 :腹痛、腹泻、不成形便、腹胀、肠鸣、排气、排便紧迫感等症状积分前后差值无显著差异 ,P >0 .0 5。两组治疗前HAMA、HAMD评分达到轻 中度焦虑、抑郁水平 ,HAMA、HAMD评分比较无差异 ,P >0 .0 5 ,治疗后HAMA、HAMD评分都有显著降低 ,治疗前后组内HAMA、HAMD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1 ,组间HAMA、HAMD差值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治疗前两组患者IBS严重程度总体评分比较无差异 ,P >0 .0 5,治疗后两组IBS严重程度总体评分的改善比较无差异 ,P >0 .0 5。结论 匹维溴铵和丙咪嗪均能有效改善P IBS和D IBS患者的肠道症状、  相似文献   

14.
肠易激综合征82例住院病例的回顾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虎  王玉芳  欧阳钦 《四川医学》2003,24(6):561-562
目的 探讨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82例符合罗马定义IBS患者的症状体征以及检查治疗预后。结果 显示腹痛腹泻、腹部压痛等最常见,消瘦、焦虑等亦较多见。部分患者伴有潮热、盗汗、淋巴结、肝脾肿大及便血等临床表现,三环类药物、止泻剂或解痉剂等治疗有效。结论 诊断IBS宜严格按照罗马Ⅱ标准,出现少见症状时,在排除器质性疾病基础上再考虑IBS。治疗应遵循个体化、综合治疗的原则。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疗效.方法将54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7例,治疗组予针刺脾俞、肝俞、肾俞、大肠俞24次,对照组予口服匹维溴胺8周.结果治疗组在降低腹泻、腹痛、精神心理问题积分方面均较对照组明显,治疗上述症状的有效率分别88.5%,91.7%,80.0%.结论针刺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6.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功能性胃肠疾病,其临床症状主要为腹痛或腹部不适,并伴有排便习惯和粪便性状的改变。IBS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增加他们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近年来,饮食疗法在IBS治疗过程中的潜在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本文就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D及短链脂肪酸在IBS治疗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姚路静 《现代医学》2012,40(5):560-562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病因素.方法:对收治的150例IBS患者,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发病的相关因素和危险因素.结果:发现20个因素与IBS的发病有关联,7个因素密切关联.结论:长期紧张状态、酗酒、长期失眠、严重焦虑、长期家庭纠纷、喜食海产品、敏感性格可能是IBS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正>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发病率较高,范围广,多发性及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在我国社区患病率为5.7%[1],城市患病率约为5%左右,欧美国家为10%~20%[2]。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为多,多数研究显示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3]。肠易激综合征是继感冒之后的第二大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