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 探讨乙状窦后人路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MVD治疗的769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 769例三叉神经痛患者中,743例治愈,17例有效,9例无效,无手术死亡.随访6-180个月.46例复发,其中9例行二次手术治愈.结论 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术中创伤小,复发率低,可作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分析从2003年11月到2007年1月本组施行微血管减压手术的110例三叉神经痛病例.结果 110例患者中,术中发现有血管压迫者107例,术后疼痛完全消失105例(95.4%),4例明显减轻,部分缓解1例.平均随访35个月,复发1例,经再次手术后治愈.结论 三叉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好,安全可靠,对神经的损伤小,应作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神经科常见病之一。一般首选药物治疗,当药物无效或患者不能耐受其副作用时,可采用伽玛刀治疗。我院采用伽玛刀照射患侧三叉神经半月节及根部区域,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自1998年6月至2002年10月治疗14例,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经验.方法72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采用伽玛刀治疗,靶点为三叉神经根近脑干段,4mm准直器,中心剂量70-80Gy.结果随访2年以上者51例,治愈39例(76.5%),有效7例(13.7%),无效5例(9.8%),总有效率90.2%.19例(37.3%)出现一过性轻度面部麻木,感觉减退,无其它并发症.结论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疗效确切,无严重并发症,是较好的微侵袭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神经内镜辅助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6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均采用神经内镜辅助MVD治疗.结果 术后完全愈合61例,显效5例.随访66例,时间6~40个月,复发2例,再次手术后治愈.结论 MVD是目前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最有效方式,神经内镜是理想的辅助工具.  相似文献   

6.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LEKSELL-C伽玛刀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对2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采用LEKSELL-C型伽玛刀治疗,均沿三叉神经走行在三叉神经根近桥脑处选择双靶点治疗.中心剂量75~85Gy,50%等剂量线限定靶点.结果 随访3~11个月,疼痛消失时间平均在术后3.5个月.按疼痛缓解评分,在随访时点,总有效率为96%.结论 LEKSELL-C型伽玛刀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和有效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较常见的疾病,多表现为颜面部阵发性放电样疼痛,多数服用抗痉挛药物有效,部分患者服用药物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需要外科治疗.2010年2月至11月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神经外科应用乙状窦后小骨窗入路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21例,效果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经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61例经MVD手术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行单因素卡方检验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本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总复发率为14.9%...  相似文献   

9.
三叉神经痛是颅神经疾病的常见病,它包括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病。作者自1995年10月至2005年7月共实施锁孔开颅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120例,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附7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三叉神经痛发病机制并探讨乙状窦后入路三叉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三叉神经痛的优点.方法 对7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实施显微神经血管减压术,并讨论其发病机制、手术方法、手术适应证、禁忌证和手术注意事项.结果 78例患者术后疼痛完全缓解77例,仅1例仍有轻微疼痛,无永久性并发症.结论 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是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一种针对发病机制的治疗,目前作为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对84例经药物和其他治疗无效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行伽玛刀治疗,采用BNI疼痛分级量表评价术后疼痛缓解情况.结果 术后出现面部麻木、感觉减退6例,经治疗症状消失5例,无明显改善1例.随访48个月,按BNI疼痛分级量表:Ⅰ级32例,Ⅱ~Ⅲ级36例,Ⅳ级10例,V级6例;总有效率92.9%.结论 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安全有效,远期疗效有待长期随访评价.  相似文献   

12.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2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idiopathic trigeminal neuralgia,ITN)是头面部疼痛的常见原因.目前尚无药物能根治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术(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能够长期缓解疼痛,保留面部感觉.我院自2005-07~2007-03采用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颅底CT重建加神经电生理联合引导方法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 采用Hartel前入路穿刺法,在颅底CT重建加神经电生理联合引导下,运用射频治疗2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结果 28例全部穿刺成功,无穿刺并发症发生,全部患者一次止痛.随访4年,1年复发1例,2年复发2例,3年复发3例,共复发6例.结论 颅底CT重建加神经电生理联合引导射频治疗三叉神经痛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创伤小、疗效确切,可作为外科治疗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伽玛刀放射外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远期并发症和疗效。方法对伽玛刀治疗的3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进行长期随访(5~8年,平均75.7个月),记录其并发症和疼痛缓解情况。结果并发症发生率15.1%;短期随访有效率90.9%,远期有效率75.7%。结论立体定向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远期疗效可靠,并发症较少而且较轻微,可以作为首选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5.
伽玛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伽玛刀(γ-刀)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 方法对53例经CT、MR检查清晰地显示三叉神经,未发现颅内疾病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针对三叉神经根部及半月节区,用伽玛刀实施放射外科手术。结果本组病例随访资料53例,随访10个月至5年,其中随访时间超过2年者36例。治愈32例(60.4%)有效16例(30.2%)无效5例(9.4%),总有效率90,6%,无严重并发症.结论伽玛刀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侵袭小、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感觉根部分切断术治疗非血管压迫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采用该方法治疗术中未见明确血管压迫的5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结果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6个月~6年,平均3.2年。治愈52例(92.9%),有效3例,无效1例。结论根据术中具体情况分离蛛网膜,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除术,对非血管压迫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长期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7.
报告我院1999年9月~2002年10月采用锁孔入路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35例.  相似文献   

18.
正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PMC)是介入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首选方法。此项微创技术1983年由Mullan和Lichtor创造并沿用至今[1]。它问世以来,解除了大量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病痛,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它也带来了一些问题。本文回顾性分析我科经微球囊压迫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  相似文献   

19.
自伽玛刀问世以来,因其创伤小、痛苦少、疗效好,已成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治疗的最重要手段之一.武警吉林省总队医院肿瘤放射治疗中心选择三叉神经根部显露较长的病例采用双靶点(4mm+ 8mm准直器)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三叉神经痛多发生于成年人和老年人 ,据国内统计 ,本病发生率约为 182 / 10万人 ,男性略多于女性[1] 。据多数学者研究表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多与血管压迫或接触有关 ,常规检查手段很难明确 ,我科利用磁共振断层血管成像 (magneticresonanceto mographicangiography ,MRTA)方法诊断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 ,并根据MRTA治疗了 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 ,取得了较好的结果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 从 2 0 0 1年 11月至目前对 2 3例临床诊断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进行MRTA ,其中男性 7例 ,女性 16例 ,平均年龄 6 1岁 ,第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