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RIRI)过程中,丹参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以及对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132只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丹参预处理组,通过对前房加压制作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后2组再各根据不同的缺血再灌注时间(6 h、12 h、24 h、48 h、72 h)分为5个亚组。HE染色观察其视网膜组织学变化,SABC法和Western-blot法检测Bcl-2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 Bcl-2蛋白在正常组表达较弱,在缺血再灌注组和丹参预处理组缺血再灌注6 h后开始表达,24 h后显著增强,48 h后下降,72 h后表达减弱,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是2组比较,丹参预处理组在不同时间点Bcl-2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强于缺血再灌注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丹参预处理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以通过减少神经节细胞的凋亡起到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Bcl-2蛋白的表达来实现。  相似文献   

2.
急性大鼠眼高压诱导的不同缺血/再灌内层视网膜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目的:探讨急性眼高压诱导的不同缺血/再灌条件下内层视网膜形态与功能的变化。方法:成年大鼠,根据不同加压与再灌时间分组。左眼眼压升高至闪光视网膜电图b波消失的临界眼压且维持缺血30~90min。实验动物分别再灌1、3、7或14d复测b波,尼氏染色检测节细胞(RGCs)密度、内层视网膜厚度。结果:缺血60或90min组RGCs密度和内层视网膜厚度显著下降,且下降的程度随再灌时间的延长而加重。缺血30或45min组复测b波部分恢复;而缺血60min或更长时间组则b波未恢复。结论:缺血60min或更长时间导致内层视网膜严重损伤,而不同的眼高压维持时间和再灌时间都是影响视网膜损伤程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后视网膜的病理变化过程,探讨建立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的理想方法。方法成年Wistar大鼠30只,其中5只作为对照组外,余25只作为实验组。实验组再分为缺血6h、24h、48h、72h、7d组,每组5只。用自制升眼压装置,提高眼内压至125mmHg,持续60min造成视网膜缺血,之后解除压力。高眼压下观察眼结膜和眼底变化。缺血再灌注6h、24h、48h、72h、7d后摘除眼球,取视网膜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高眼压下大鼠球结膜变苍白,视网膜苍白、水肿;解除高眼压后,可见球结膜充血,视网膜恢复血供。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后,视细胞外节肿胀、疏松、空泡化,内外核层细胞部分缺失,RGCs数目明显减少。结论高眼压法制造的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接近视网膜缺血临床病理过程,模型稳定、可靠。  相似文献   

4.
亚低温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自由基损伤的保护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亚低温是否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自由基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提高眼压法造成视网膜缺血后 ,恢复眼压形成血流再灌注。应用透射电镜观察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和亚低温缺血再灌注组三组大鼠视网膜的超微结构 ;同时测定三组大鼠视网膜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活性和丙二醛 (MDA)的含量。结果 :缺血再灌注组大鼠视网膜视细胞外节膜盘肿胀 ,排列紊乱 ;节细胞水肿明显 ,多数线粒体肿胀 ;滑面内质网扩张 ,部分粗面内质网扩张、脱粒。亚低温缺血再灌注组视网膜的视细胞外节膜盘略见疏松 ;节细胞胞浆内可见肿胀线粒体 ,但肿胀较轻。缺血再灌注组和亚低温缺血再灌注组大鼠视网膜的SOD含量分别是 5 6 2± 1 .8nu/ml和72 .3± 2 .3nu/ml;MDA含量分别是 8.0 5 4+0 .893nmol/ml和 6.0 2 3 +0 .3 98nmol/ml。结论 :亚低温可通过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和自由基的过多生成 ,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缺血预处理对大鼠后续持续性缺血视网膜是否具有保护作用。 方法: 阻断双侧颈总动脉血流(2VO),造成SD大鼠视网膜不完全性缺血,其中单纯缺血组直接结扎双侧颈总动脉,预处理组在结扎血管之前,采取重复两次2 min缺血-3 min再灌注的处理,实验对照组的大鼠术中暴露而不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正常对照组未经任何处理。术后1、3、7 d,分别灌注取材。用体视学方法测量视网膜形态学改变,用末端脱氧核苷酸缺口标记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视网膜细胞凋亡及bcl-2的表达情况,比较观察缺血预处理对视网膜后续持续性缺血的影响。 结果: 预处理缺血组大鼠视网膜各层厚度均薄于一般缺血组;缺血所致的凋亡细胞数目较少,仅见于内核层,术后1-7 d节细胞层内未见有凋亡细胞,节细胞数密度无明显变化;bcl-2的表达弱于同一时间的单纯缺血组。 结论: 缺血预处理对缺血视网膜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NEP/Nogo-66 1-40peptides(NEP1-40)对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分成正常对照组,视网膜缺血再灌注组和NEP1-40组。采用单眼生理盐水前房加压60min再灌注24h制作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石蜡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视网膜细胞形态结构的变化,免疫组化观察各组视网膜中DNA修复酶Ku70的表达变化,PCR检测各组视网膜中Ku70 mRNA表达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R组)视网膜结构紊乱,细胞肿胀变性,Ku70蛋白及mRNA表达较正常组下降(<0.01),NEP1-40组视网膜结构明显改善,Ku70蛋白及mRNA表达较IR组升高(<0.01)。结论 NEP1-40对大鼠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增加Ku70蛋白及mRNA的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预处理对视网膜缺血后caspase-2蛋白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其对视网膜缺血保护的可能机制,我们采用升高眼内压的方法制作实验性视网膜缺血大鼠模型。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生理盐水组及EPO组。缺血前24h,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EPO组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EPO)5000U/kg。观察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段生理盐水组及EPO组视网膜组织学变化、TUNEL检测及caspase-2蛋白的表达。结果发现:(1)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各时间段,H.E.染色EPO组大鼠视网膜内层厚度均较生理盐水组厚,且内核层细胞数多于生理盐水组(P<0.01);(2)TUNEL法凋亡细胞测定显示,正常组无阳性细胞,缺血再灌注24h,EPO组内核层的凋亡细胞比生理盐水组少(P<0.01);(3)caspase-2蛋白表达的测定显示,正常组无阳性细胞,EPO组及生理盐水组在缺血再灌注12h检测到caspase-2蛋白阳性表达,但EPO组阳性蛋白表达量比生理盐水组少(P<0.01)。以上结果提示:EPO预处理可以促进视网膜缺血再灌注后细胞的存留,减少细胞凋亡,caspase-2蛋白表达的抑制可能参与了这种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药物L—NAME预处理后第二窗心肌保护作用是否与腺苷A1受体激活有关。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成3组,每组10只,即缺血对照组、L—NAME预处理组及拮抗剂组,每组均于给药后24h建立离体大鼠心脏Langendorff灌注模型,全心缺血60min,再灌注120min,于S15、R1、R60、R1204个时间点观察HR、LVDP、CF的变化,检测冠脉流出液中cTnI的变化,电镜观察缺血后心肌的超微结构改变。结果全组心率缺血前无差别,拮抗剂组缺血后心率较L—NAME组慢,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缺血对照组无差别;拮抗剂组的LVDP较L—NAME预处理组低,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缺血对照组无差别;拮抗剂组的CF较L—NAME预处理组少,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缺血对照组无差别:拮抗剂组的cTnI较L-NAME预处理组显著增高(P〈0.05),与缺血对照组无差别;电镜下拈抗剂组及缺血对照组心肌超微结构的损伤程度较L—NAME预处理组重。结论腺苷A1受体拮抗剂DPCPX阻断了L—NAME预处理第二窗的心肌保护作用,腺苷A1受体可能是L-NAME预处理引起心肌保护作用的启动因子。  相似文献   

9.
陈少强  杨瑞铭  张更  徐榕清  黄焱 《解剖学杂志》2005,28(4):405-407,i0001
目的:探讨缺血再灌注时大鼠视网膜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活性与视网膜微血管外基质降解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眼压升降法造成视网膜缺血后再灌注。实验组分缺血1~2h再灌注1~2h各组。各组视网膜测试TPA的活性,并用免疫组化法对视网膜微血管外基质作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染色。结果:缺血再灌注后,大鼠视网膜TPA的活性随缺血和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升高;实验组的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和纤维粘连蛋白阳性染色平均单位面积显著地小于正常对照组,阳性染色呈不连续线状的微血管数显著地多于正常对照组。结论:缺血再灌注可引起视网膜TPA的活性升高,使微血管外基质降解,破坏血-视网膜屏障,导致视网膜结构和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0.
背景:器官移植前使用丹参预处理能够保护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移植器官存活率。 目的:观察含丹参的冷灌注液对同种异体大鼠移植肝脏中血红素氧合酶1表达的影响,以及对供体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UW液组(术中使用UW液灌注保存)、丹参+UW液组(术中使用丹参+UW液灌注保存)、ZnPP预处理组(移植前24 h腹腔内注射ZnPP,术中使用丹参+UW液灌注保存),建立稳定的大鼠同种异体肝移植模型。同时取10只正常大鼠作为正常对照。 结果与结论:丹参+UW液组和UW液组血清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明显低于ZnPP预处理组(P < 0.01)。血红素氧合酶1mRNA及其蛋白在丹参+UW液组中较UW组表达更明显,在ZnPP预处理组中表达明显受到抑制(P< 0.05)。丹参+UW液组肝脏Suzuki标准评分明显低于ZnPP预处理组及UW液组(P < 0.05)。表明丹参能上调同种异体的大鼠移植肝脏中血红素氧合酶1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减轻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移植大鼠肝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活血通脉汤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所诱导的凋亡蛋白Fas、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制作脑缺血再灌注模型,80只大鼠随机平均分为4组,假手术组、模型组、阿司匹林组、活血通脉汤组,每组20只。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每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12、24h脑组织Fas、Caspase-3表达的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12、24h脑组织Fas、Caspase-3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1);活血通脉汤组大鼠各时间点脑组织Fas、Caspase-3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P〈0.01),且与阿司匹林组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活血通脉汤能降低大鼠脑组织Fas、Caspase-3表达水平,减轻缺血脑组织神经元坏死的程度,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机制与降低Fas、Caspase-3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17β-雌二醇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制作右后肢缺血再灌注模型,30只大鼠随机分为三祖,A组:假手术组;B组:骨骼肌缺血再灌注(I/R)+生理盐水组;C组;I/R+雌激素干预组。测定血浆肌酸磷酸激酶(CPK)、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和小腿三头肌组织中髓过氧化酶(MPO)活性及组织结构变化。结果B组、C组与A组比较,血浆CPK、LDH、MDA及MPO含量明显升高,B组、C组均可见骨骼肌损伤,B组明显重于C组。结论雌激素对肢体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性粒细胞在大鼠肾缺血再灌注造成肺损伤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在大鼠肾缺血再灌注造成肺损伤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30min再灌注60min组(I30’+R60'组),缺血60min再灌注60min组(I60’+R60’组),缺血90mib再灌注60min组(I90'+R60’组),缺血120min再灌注60min组(I120’+R60’组),测定各组血浆中肌酐(Cr)、尿素氮(BUN)、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含量;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TNF-α、NE的含量。结果肾脏缺血再灌注(I/R)导致肾脏、肺损伤,中性粒细胞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随着肾缺血时间延长,再灌注后肾功能严重损害,血浆Cr、BUN含量、肾系数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TNF-α含量逐渐升高,炎症反应加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BALF中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高于对照组(P〈0.05),组织破坏程度逐渐加重。病理观察结果显示,肾缺血再灌注(I/R)后,肾组织和肺组织有损伤性改变。结论肾脏I/R损伤可造成肺功能损伤,损伤机制与中性粒细胞的活化引发的非特异性局部或全身炎性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保留和去除大鼠肾神经后,肾缺血再灌注性肾损伤过程中室旁核电活动的变化,了解肾神经在缺血再灌注性肾损伤时室旁核电活动变化中的作用。方法:20只SD大鼠(250±30g)随机分为二组(n=10):①神经组:分离出左侧肾神经,夹闭肾动脉缺血30min,再灌注30min。②去肾神经组:分离并剪断左侧肾神经,夹闭肾动脉缺血30min,再灌注30min。参照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George Paxinos,Charles Watson),用微电极全程记录各组肾缺血30min,再灌注30min室旁核放电活动。结果:保留肾神经组大鼠缺血和再灌注瞬间室旁核电活动明显减少(P<0.05)。随着缺血和再灌注时间的延长,室旁核放电活动逐渐增强(P<0.05)。去肾神经组大鼠缺血和再灌注瞬间时室旁核放电未出现快速性变化。在缺血和再灌注过程中,室旁核放电进行性增加,与保留肾神经组比较,去神经组缺血和再灌注期间各观察时间点室旁核放电均显著性增强(P<0.05)。结论:急性肾缺血再灌注可引起室旁核放电活动增强;肾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室旁核放电活动的快速性变化与肾神经有关;肾神经具有抑制肾缺血再灌注时室旁核紧张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小鼠肠缺血再灌注(I/R)损伤模型,观察小鼠小肠I/R损伤后髓样细胞触发受体-1(TREM-1)的表达及其与炎症因子水平变化的关系。方法 将72只小鼠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组)8只、假手术组(S组)32只、I/R损伤组(I/R组)32只。制备肠I/R损伤模型,制模后S组与I/R组分别于6、12、24、48 h处死8只小鼠取标本:ELISA测定外周血清中可溶性(s)TREM-1、TNF-α的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小肠组织中TREM-1的表达。结果 I/R组24 h时TREM-1浓度达峰值为(1 272.88±295.52)pg/ml,各时段浓度均高于N组[(168.99±22.79) pg/ml]和S组[24 h(178.58±10.98) 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I/R组TNF-α值 12 h[(33.03±4.12) pg/ml]开始升高, 24 h[(94.01±9.44) pg/ml]达峰值。sTREM-1表达和TNF-α浓度的变化呈正相关(r=0.840,P=0.000)。免疫组化显示在I/R损伤后小鼠肠sTREM-1表达增高,24 h组染色积分最高为(3.38±0.66)分,且阳性部位主要是小肠黏膜固有层和上皮细胞。结论 小肠组织sTREM-1的表达上调可能是导致肠黏膜屏障功能下降及系统性炎症反应的重要环节;sTREM-1可作为判断肠I/R肠黏膜损伤严重程度的的检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PLC-γ1mRNA的表达变化及亚低温对脑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7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亚低温组(SHP组),I/R、SHP组又分为24h、36h、72h亚组,每组10只动物。采用RT–PCR技术检测各时间点脑皮质中PLC-γ1mRNA的表达。结果正常组、I/R组、SHP组脑皮质中均有PLC-γ1mRNA的阳性表达,I/R组的阳性表达水平随损伤时间的延长逐渐下调,SHP组各时间点脑皮质PLC-γ1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I/R组。结论亚低温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上调PLC-γ1mRNA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他克莫司后处理能否诱导大鼠缺血脊髓对再灌注损伤的耐受。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s0)组、缺血再灌注(IR)组和他克莫司后处理(TP)组,每组10只大鼠,采用经股动脉置管球囊扩张制备脊髓缺血模型,SO组仅行置管,IR组在脊髓缺血20分钟后行再灌注,TP组在脊髓缺血20分钟后再灌注,即刻经左颈总动脉一次性注射他克莫司0.5mg/kg。再灌注后7、14天采用Tarlov评分法检测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脊髓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结果SO组大鼠各时间点后肢Tarlov评分均为5分,形态学检测显示脊髓组织结构正常;IR组大鼠Tarlov评分明显降低,脊髓组织呈现出坏死、水肿、空腔形成等缺血再灌注损伤表现;TP组大鼠Tarlov评分结果显著优于IR组,脊髓组织病理变化较IR组为轻。结论建立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初步证实他克莫司后处理能诱导缺血脊髓对再灌注损伤的耐受。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观察糖尿病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转录核因子NF-kBp65表达的动态变化,以探讨糖尿病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可能机制。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假手术组(B组)、脑缺血再灌注组(C组)、糖尿病脑缺血再灌注组(D组),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制作糖尿病模型,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2h再灌注模型,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再灌注第3、第6、第24、第48小时脑组织中NFxBp65表达的动态变化。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C组在第6小时、D组在第3小时即可见到NF-kBp65免疫阳性细胞,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NF—KBp65免疫阳性细胞表达增加,第24小时达高峰,第48小时开始下降;NF_xBp65表达在各个缺血再灌注时间点上,D组较c组增加(P〈0.05)。结论:糖尿病可促进NF-kBp65活化加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乙酮可可碱保护大鼠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方法采取大鼠第一肝门阻断的缺血再灌注模型,将健康雄性SD大鼠64只随机分为四组:对照组及乙酮可可碱给药组,观察每组动物的病理切片,分别检测血浆谷丙转氨酶(ALT)、乳酸脱氢酶(LDH)、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肝组织匀浆中内皮素-1(ET-1)的含量,免疫组化测定P-选择素的表达。结果肝脏缺血/再灌注后,病理有明显的损伤改变。PTX保护组再灌注2、4h血清ALT、LDH、TNF-α和肝组织匀浆中ET-1含量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1),PTX保护组P-选择素蛋白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肝脏微循环障碍是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基础,给予PTX预处理可降低TNF-α、ET-1产生和减少P-选择素表达,从而减轻肝脏损伤。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表达的影响。方法 Sprague-Dawley大鼠120只,随机分为4组:Sham组置入球囊导管但不阻断胸主动脉;I/R组球囊导管阻断胸主动脉12min造成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缺血预处理(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先短暂阻断胸主动脉3min,恢复灌注10 min实施缺血预处理,之后阻断胸主动脉造成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IPC+2ME2组缺血预处理前30min腹腔注射HIF-1α抑制剂2ME2(15 mg/kg),缺血预处理后阻断胸主动脉造成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分别于再灌注损伤后为4 h、12 h、24 h、3 d和7 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并取脊髓L4-6缺血节段,脊髓组织病理学观察脊髓前角内健存运动神经元,Real time-PCR法检测HIF-1αmRNA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I/R组神经运动功能评分降低,脊髓灰质前角内健存运动神经元数量减少,HIF-1α表达增加(P<0.05)。与I/R组比较,IPC组神经运动功能评分增高,脊髓灰质前角内健存运动神经元数量增多,HIF-1α表达更多(P<0.05)。IPC+2ME2组HIF-1α表达上调受到抑制,神经运动功能评分降低,脊髓灰质前角内健存运动神经元数量减少(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可能通过上调HIF-1α表达减轻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