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利用双源CT(DSCT)探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ing,MB)与该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DSCT对500例可疑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HD)和体检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A),由3位CT诊断医师独立判断并在结果一致时确定前降支MB,测量MB长度、厚度。将所有病例分为前降支MB组和非MB组,利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组(CPR)、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联合观察前降支钙化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利用Circulation软件QCA工具测量前降支由于斑块所致的狭窄率,比较MB组与非MB组的平均狭窄程度以及钙化、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应用Spearman等级相关统计分析MB近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MB的长度及厚度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500例受检者中冠状动脉CTA发现前降支MB 135例(27%)。MB组钙化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分别为38.5%和53.3%,非MB组钙化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分别为32.3%和46.3%,MB组与非MB组的平均狭窄程度分别为(45.6±21.2)%和(45.7±22.2)%,两组之间钙化的发生率、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平均狭窄程度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25;P=0.16;P=0.99),MB近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MB的长度及厚度间相关性均不明显(r=-0.03,P=0.83;r=-0.10,P=0.42)。结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MB的存在并没有显著增加该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总体发生率,MB近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MB的长度及厚度相关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64层螺旋CT评价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桥(MB)与该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关系。方法:连续收集300例因怀疑冠心病(CHD)而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的病例的资料,由2名CT诊断医师独立判断并在结果一致时确定为前降支MB。将所有病例分为前降支MB组和非MB组,利用MPR、CPR、VR等后处理技术联合观察左冠状动脉前降支钙化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总体发生率,测量前降支由于斑块所致的狭窄率,比较MB组与非MB组的平均狭窄程度以及钙化、粥样硬化斑块的总体发生率。结果:在300例受检对象中冠状动脉CTA发现前降支MB74例(24.7%,74/300)。MB组与非MB组前降支钙化的发生率分别为36.5%与31.3%,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分别为54.1%与45.1%,MB组与非MB组的平均狭窄程度分别为48.4%与44.6%,两组之间钙化的发生率、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及平均狭窄程度差别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40;P=0.18;P=0.97)。结论:左冠状动脉前降支MB对该支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总体发生率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任斌 《航空航天医药》2010,21(10):1789-1791
目的:探讨冠脉心肌桥飞行员的临床特征以及飞行人员冠脉心肌桥与航空卫生安全的关系。方法:152例运动平板心电图为阳性或可疑阳性的飞行员经冠脉CTA检查,发现38例为冠状动脉心肌桥。将38例冠状动脉心肌桥的飞行员根据有无伴随症状、冠脉心肌桥变异位置、心电图有无异常、有无伴随心血管疾病易患因素及有无伴发冠脉粥样硬化病变作回顾性统计分析。将同在左前降支存在心肌桥变异的冠脉与无心肌桥变异的冠脉分组作对比,比较两组冠脉中出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例数,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38例冠脉心肌桥飞行员中,临床上无症状,其多数静息心电图正常,大多属Nobte分级Ⅰ级,且心肌桥均为表浅型;部分心肌桥合并存在冠心病危险因素;左前降支心肌桥所在动脉及其近端动脉出现动脉粥样硬化者占30.3%(A组),左前降支无心肌桥冠脉出现动脉粥样硬化者占13.2%(B组),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冠状动脉心肌桥的飞行员,目前多数无临床症状,心肌桥变异位置多数在左前降支中段,多为表浅型,Nobte分级为I,临床上无需治疗;对于存在冠心病危险因素的飞行员应积极预防及控制这些冠心病危险因素;但心肌桥可继发冠脉的粥样硬化,对于存在冠脉心肌桥的飞行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MSCTA对壁冠状动脉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壁冠状动脉(MCA)MSCT血管成像对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651例临床确诊或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行MS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心脏扫描,重建所有原始图像用于冠状动脉图像重组,心率>75次/分者重建时相为30%~40%RR间期.心率<75次/分时重建时相为40%~50%RR间期,对原始数据进行后处理获得MIP、MPR和VR重组图像,对左、右冠状动脉主干及其主要分支进行多角度观察和分析。结果:651例中发现壁冠状动脉69例,检出率10.6%,其中位于前降支近段3例(5%)、前降支中段55例(80%)、前降支远段11例(10%)。壁冠状动脉管腔长度1.2~4.9 cm,平均2.45 cm;肌桥厚度0.7~5.3 mm,平均1.3 mm。24例(35%)管腔呈轻度狭窄(<50%)。前降支中段55例中13例近段伴有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管腔狭窄均接近50%,其中软斑块4例。单纯MCA的患者有心绞痛症状者31例(65%);MCA同时伴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患者有心绞痛症状的18例(86%)。结论:MSCT血管成像能明确诊断壁冠状动脉及其远近段血管内粥样硬化斑块,能显示心肌桥的形态,但对判断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准确性尚待提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SCA)为标准,评价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TA)诊断冠状动脉疾病(CAD)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我院52例做过冠状动脉CTA与SCA的冠心病患者,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28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可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52例患者中,CTA成像检出心肌桥16例,血管内斑块形成98处;17例一侧明显型优势冠状动脉,冠状动脉狭窄86支,包括轻度狭窄22支、中度狭窄24支、重度狭窄40支,SCA诊断心肌桥6例,冠状动脉狭窄84支,包括轻度狭窄22支、中度狭窄21支、重度狭窄41支。结论冠状动脉CTA与SCA相比,不仅能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狭窄程度作出判断,还可以对粥样斑块的病理性质、斑块的稳定性以及心肌桥提出明确诊断,可以用于CAD的筛查,几乎能代替诊断性的冠状动脉造影。  相似文献   

6.
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时心肌桥的检出及其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患者在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中心肌桥(MB)的发生率、特征,评价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临床确诊冠心病或疑似冠心病而行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182例,男128例,女54例。根据左前降支心肌桥的有无,将所有病例分为2组:心肌桥组和无心肌桥组。利用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显示心肌桥厚度及壁冠状动脉发生部位、长度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结果:182例患者中,检出率为26.4%(48/182),其中左前降支中段最多见(61%)。心肌桥对左前降支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无明显影响(P>0.05)。结论:利用双源CT可以无创、可靠、准确地检测心肌桥,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无关联。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静息态下左前降支(LAD)单纯肌桥及其伴随的近端动脉粥样硬化对左室壁不同节段透壁心肌灌注指数(TPR)的影响.方法 对1200例患者采用640层CT行冠状动脉CTA检查,对LAD心肌桥组121例及另外36例正常对照组行左心室壁TPR分析,对121例LAD心肌桥组根据肌桥厚度及是否伴有近端粥样硬化分为多个亚组.评价不同厚度肌桥、肌桥伴粥样硬化对于相应节段心肌TPR的影响.结果 121例LAD肌桥并发其近端粥样硬化者60例(49.6%).肌桥组与对照组中间段前壁(t=2.299)、中间段间隔壁(t=2.591)、心尖段前壁(t=2.545)及心尖段间隔壁(=2.157)TPR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深、浅肌桥组之间及其与对照组间所有节段TP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浅肌桥伴粥样硬化组与对照组比较,中间段前壁(t=-2.59)、中间段前间隔(t=-2.81)、心尖段前壁(t=-2.78)TP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深肌桥伴粥样硬化组与正常对照组在基底部前间隔壁(t=-3.59)、中间段前壁(t=-3.08)、中间段前间隔(t=-3.49)、心尖段前壁(t=-3.01)及心尖段室间隔(t=-2.78)TPR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LAD肌桥前粥样硬化病例的中、重度狭窄组TPR下降明显,轻度狭窄组仅影响心肌前壁.另外深肌桥组与浅肌桥伴发其近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03).结论 单纯LAD肌桥对于心肌透壁灌注影响无明显临床意义;肌桥伴其近端动脉粥样硬化影响心肌灌注,主要是使前壁及心尖部心肌灌注下降,且中重度狭窄时对TPR影响更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心肌桥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85处经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为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BMCA)的影像资料,比较MCA及桥前段、桥后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的差异.根据MB形态将其分为完全MB与不完全MB,分别分析2型、MB长度与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的关系.另随机选取同时期75例经25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未见MBMCA的影像资料作为对照,比较MB组与无MB组左前降支(LAD)粥样硬化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增加,与MCA及桥后段粥样硬化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109.766,P=0.000).完全MB与不完全MB组桥前段粥样硬化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23.646,P=0.000).桥前段粥样硬化组与无粥样硬化组MB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45,P=0.458).MB组与无MB组LAD粥样硬化发生率差 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 0.743,P=0.491).结论 MB易导致桥前段冠状动脉形成粥样硬化.完全MB与不完全MB相比桥前段粥样硬化发生率明显增加.而桥前段粥样硬化的发生与MB长度无明显相关性.但MB对该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总体发生率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冠状动脉造影只能判断冠状动脉管腔的狭窄程度,而冠状动脉发生狭窄以前冠状动脉壁的粥样硬化斑块病变已存在很长一段时间,这时病人可能已经表现有冠心病的症状,并且可能发生心肌梗塞和心脏性猝死等急性临床综合征,检测冠状动脉壁的粥样硬化斑块病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病变自身因素对CTA评估血管狭窄程度准确性的影响. 资料与方法 60例临床拟诊疑为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同期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CAG).CTA扫描采用64层螺旋CT及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以CAG结果 为金标准,采用双盲法评价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并分析各种冠状动脉病变自身因素对评价狭窄准确性的影响. 结果 CTA诊断冠状动脉轻、中、重度狭窄的敏感性分别为76.47%、77.97%和85.71%,钙化斑块是导致64层螺旋CT评价冠状动脉狭窄假阳性最重要的自身因素(18/28,占64.29%),对于冠状动脉和其分支的狭窄程度的低估占假阴性结果 的66.67%(20/30),壁冠状动脉和心肌桥的漏诊占假阴性结果 的23.33%(7/30). 结论 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重度狭窄具有较高的准确性,钙化斑块、心肌桥和小血管的狭窄病变本身均影响CTA评价狭窄的准确性,而非钙化斑块和支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狭窄的诊断准确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