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 毫秒
1.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肺部CT应用低剂量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CareDose)联合人工智能(AI)辅助诊断系统有效降低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16例COVID-19住院患者,按3种扫描剂量模式随机分配,即常规剂量Caredose模式(管电流80~150mAs,管电压120kV)、低剂量CareDose模式(管电流21~60mAs,管电压100kV)和人工固定低管电流模式(管电流20mAs,管电压100kV),每组72例,AI独立阅片后由两位放射专家评判识别符合率。结果:低剂量CareDose模式组的图像主观评分和诊断符合率接近常规剂量CareDose组,明显优于人工固定低管电流组;低剂量CareDose模式组和人工固定低管电流模式组的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辐射剂量(ED)均显著低于常规CareDose模式组(ED分别降低66.75%、82.39%)。结论:低剂量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联合AI辅助诊断系统应用于COVID-19肺部CT,在不影响诊断筛查的前提下能显著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技术在胰腺检查中的价值。方法:对正常志愿60例,胰腺炎16例,胰腺癌28例行多层螺旋CT检查。结果:多层螺旋CT清晰显示胰腺解剖结构和毗邻关系,双期扫描明显提高胰腺炎和胰腺癌CT诊断及胰腺癌可切除性的判断。结论:多层螺旋CT在胰腺疾病的诊断中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螺旋CT自动管电流技术在胸部检查中辐射防护价值。方法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分别采用CT自动管电流(噪声指数=10.00)和固定管电流(200mA)技术进行胸部检查,对所获图像噪声特性、细节显示程度及CT设备本身剂量信息显示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主动脉弓上层面、气管隆突和横膈上层面肺野内CT值差异不具显著性(P=0.136,0.289,0.176),主动脉弓上层面图像背景标准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21),但气管隆突和横膈上层面图像背景标准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0.000),实验组大于对照组。实验组和对照组肺内细小血管、细支气管、叶间裂等细微结构显示程度以及病变形态特征显示无差别。两组图像主动脉弓上层面均可见线状假影,但实验组有假影的层面多,图像噪声颗粒比对照组明显。实验组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约为对照组的1/3。结论正确使用CT自动管电流技术可以在确保图像质量同时降低受检者所受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64层CT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ATCM)结合低电压在幼儿胸部低剂量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行64层CT ATCM胸部扫描的幼儿(≤2岁)48例,其中A组(管电压100 kV)30例,B组(管电压80kV) 18例;并与既往采用固定管电流条件下的低剂量扫描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对照组C组(100 kV/60 mAs)30例;其余扫描参数一致.记录每次扫描的平均管电流(mAs)、CT容积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值(DLP),计算出有效剂量(ED)及剂量减低比值(DR),并比较3组的剂量及图像质量.结果 A组CTDIvol为(1.11±0.19)mGy,B组CTDIvol为(0.99 ±0.11)mGy,C组CTDIvol为(2.38±0.00) mGy;3组数据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相对C组DR约51.07%,B组相对C组DR降低约58.20%.3组图像质量均满足诊断要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0).结论 低电压联合ATCM技术在幼儿胸部扫描中可以广泛应用,能够有效降低辐射剂量且不影响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方法:使用GE公司16层螺旋CTLightspeed16对临床拟诊肺动脉栓塞的29例患者进行原始数据采集,经GE深蓝版工作站ADW4.2进行多平面重建(MPR)。结果:CT诊断肺动脉栓塞25例,经治疗后复查诊断得到证实。结论:16层螺旋CT可无创、快速、准确诊断肺动脉栓塞,应作为肺动脉栓塞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层CT手动管电流调节技术在骨盆外伤中应用的可行性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对87例骨盆外伤患者采用64层CT进行手动和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两种方法扫描,由2名具有资质的影像医师采用双盲法分别对两种扫描方法所获取图像的图像质量、骨折显示情况及辐射剂量进行评价,详细记录所有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手动管电流调节技术对骨折线、盆部软组织、VR图像质量和MPR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4.00±0.00,2.72±0.44,4.00±0.00,4.00±0.00;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对骨折线、软组织、VR和MPR评分分别为4.00±0.00,3.72±0.44,4.00±0.00,4.00±0.00;两种扫描方法对软组织评分有统计学差异(t =9.06,P=0.00);②手动与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剂量加权指数CTDIVOL分别为9.05±1.59.15.50±2.74;手动较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降低约41.61%,具有统计学差异(t=17.91,P=0.00).结论:在骨盆外伤患者中,64层CT手动管电流调节技术能确保图像质量满足诊断需求,并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8.
64层螺旋CT检查技术在肝脏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小丽  柳澄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12):1618-1621
随着多层螺旋CT的飞速发展,64层螺旋CT已经应用于临床,其诸多优势在肝脏扫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64层螺旋CT亚毫米的准直极大的提高了纵轴空间分辨力,实现了真正意义的各向同性扫描,彻底解决了扫描范围、扫描时间和扫描层厚之间的矛盾。时间分辨力的提高使肝脏的扫描时间明显缩短,使得高速率及高浓度注射对比剂成为现实,而生理盐水冲刷技术可以在不降低图像质量的前提下节省对比剂的用量,真正的时相扫描亦得以实现。扫描时间的缩短亦推动了新的增强扫描技术的应用(小剂量实验和阈值触发技术)。灌注扫描的覆盖范围明显增加,使其更加准确。各向同性扫描的真正实现使得后处理技术得到充分的应用,为更优质的三维图像重建及更精确的显示组织及病变的结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成人盆腔低剂量CT成像中应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ATCM)结合适应性统计迭代重建(ASIR)算法降低辐射剂量的可行性。方法 将45例先后行常规剂量和低剂量盆腔CT检查患者的图像纳入研究,共获得3组图像:A组为常规剂量图像,采用机器默认的滤波反投影重建(FBP);B组为低剂量图像,采用ASIR,并分别按不同ASIR权重值分为B1组(ASIR 0)和 B2组(ASIR 50%)。由两位放射专家对3组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 B组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和有效剂量(E)均显著低于A组(t=12.30、12.10、12.15,P<0.05)。与A、B2组相比,B1组的影像噪声(SD)值增加(t=9.14、8.95,P<0.05),而主观图像质量评分、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显著降低(t=8.72、10.62、11.83和8.40、9.55、11.42,P<0.05)。A组与B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应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和ASIR 50%重建进行成人盆腔CT扫描可以明显降低辐射剂量而不降低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0.
16层螺旋CT在门静脉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在门静脉病变诊断中的价值。方法:41例门静脉病变患者,采用16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后,表面容积重建法(VR)、多层面容积重建法(MPR)和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对腹腔干、门静脉及其分支进行重建,评价门静脉病变的范围和程度。其中7例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问接门静脉造影,3例行门静脉取检和血管套扎术,分析16层螺旋CT在门静脉病变中的诊断价值。结果:41例门静脉病变患者中肝动脉一门静脉瘘9例,门静脉瘤检11例,海绵样变性7例。门体分流中,食管静脉曲张36例,胃周静脉曲张占33例;食管周围静脉曲张21例,奇静脉扩大19例,腹膜后静脉曲张17例、脐周静脉曲张11例、脾肾静脉分流9例、左肾静脉扩大10例,胆囊周围静脉曲张6例。7例DSA间接门静脉造影仅能显示2~3级分支,3例手术发现门静脉病变与CTAP基本一致。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三维重建技术对于显示门静脉及其分支的病变范围和程度具有较高的价值,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16层螺旋CT触发技术在颈部动脉CTA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团注追踪触发技术在颈部动脉CT血管成像(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9例志愿者行主动脉弓同层动态增强扫描,利用获得的主动脉弓时间-密度曲线(TDC),寻求触发技术的理论阈值。将28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触发阈值分别为110 HU1、40 HU1、70 HU2、00 HU),采用16层螺旋CT结合触发技术行颈部动脉CTA检查,探讨CTA触发技术的最佳应用阈值。结果:阈值140 HU组(参照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椎动脉全程强化明显(CT值188~262 HU),而颈内静脉强化不明显,动静脉密度差别大,3D后处理显示的动脉图像清晰。阈值110 HU组,椎动脉起始处CT值较低(106 HU);阈值170 HU及200 HU组,C1及C5椎体平面颈内静脉的密度明显升高(>150 HU),与参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中触发技术结合最佳触发阈值可较好地显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椎动脉;对比剂注射流率4.0 ml/s,触发阈值为140 HU时的图像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12.
肝硬化患者16层螺旋CT肝内门静脉成像延迟时间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优化肝硬化患者16层螺旋CT肝内门静脉成像时间。方法70例正常人与65例肝硬化患者(Child A级30例,Child B级18例,Child C级17例)分别先采用Testbolus技术测定主动脉、门静脉及肝脏实质时间密度曲线,测定主动脉、门静脉及肝实质强化峰值时间;分别记录主动脉、门静脉及肝实质强化峰值时间及CT值。统计处理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包。结果正常人主动脉强化峰值时间与肝硬化患者主动脉强化峰值时间差值之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72),二者主动脉强化峰值之差值间也无统计学差异(P=0.14)。肝硬化患者平均门静脉峰值时间(42.2 s)明显长于正常人(34.5 s,P<0.05)。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强化峰值(49.9 HU)明显低于正常人(58.0 HU,P<0.05)。正常人与肝硬化患者肝实质强化峰值时间分别为53.9 s和62.5 s(P<0.05),而二者肝实质强化峰值分别为26.6 HU和24.5 HU(P<0.05)。Child B、C级肝硬化患者平均门静脉强化峰值时间(43.8 s)稍长于Child A级肝硬化患者(40.5 s),但二者之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163)。结论在注射速度相同(5 ml/s)的情况下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强化时间(42.3 s)明显长于正常人(34.4 s),Child B、C级肝硬化患者门静脉强化峰值时间(43.9 s)稍长于Child A级肝硬化患者(40.5 s),但二者之间并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3.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成像技术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成像技术特点及对冠状动脉的显示能力.材料和方法:46例窦性心律患者,按心率分为6组:组1心率为<60次/min,组2心率为60~69次/min,组3心率为70~79次/min,组4心率为80~89次/min,组5心率为90~99次/min,组6心率为≥100次/min.经肘前静脉注射造影剂,平静吸气后屏气进行扫描.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并将图像传送到SUN图像工作站进行二维曲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重建、容积再现重建.结果:46例患者中,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第一对角支、左回旋支、左缘支、右冠状动脉及后降支显示较好并能用于影像学诊断者分别为46例(100%),46例(100%),41例(89%),43例(94%),24例(52%),39例(85%),27例(59%).在相位窗的选择方面,36例(78%)患者在75%相位窗上显示较好.在不同的心率组中,16层螺旋CT对左冠状动脉主干、左前降支及后降支的显示没有明显差别(P>0.05).左冠状动脉主干和左前降支的显示受心脏搏动的影响很小,显示率都是100%.心脏搏动主要影响右冠状动脉、左旋支及第一对角支的显示,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心率小于70次/min时,右冠状动脉显示较好,显示率为100%.当心率小于80次/min时左旋支的显示率在93%以上.结论:16层螺旋CT可以准确可靠地进行冠状动脉显影,是冠状动脉疾病筛选和诊断中很有潜力的非侵袭性检查方法,部分冠状动脉分支显影与心率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据国内外统计资料显示,胰腺癌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多见于中老年男性,预后极差,1年存活率低于20%,5年存活率仅有3%,是所有恶性肿瘤中生存率最低的[1].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并早期手术切除是治愈胰腺癌的关键.现就16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在早期胰腺癌诊断中的价值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影响成像质量的因素.方法 对31例临床怀疑冠心病患者行16层螺旋CT扫描,利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行普通扫描(层厚3 mm)和冠状动脉成像扫描(层厚1 mm),并进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 、容积重建(VRT),评价16层螺旋CT对各支冠状动脉的显示能力、病变的检出率,总结部分影响冠状动脉成像的因素.结果 16层螺旋CT对RCA1、RCA2、LAD1、LAD2、LM、LCX1的显示良好.心律、呼吸运动、管壁大量钙化等因素均可影响成像质量.结论 16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在冠状动脉疾病的筛选及诊断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对椎体滑脱病因学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49例疑椎体滑脱患者的颈椎或腰椎的CT横断位图像、VR图像、曲面成像及多平面成像.包括8例外伤,27例28处椎弓峡部裂及15例椎小关节退行性变.结果 8例外伤患者中表现为椎体Ⅰ度滑脱者6例、椎体Ⅱ度滑脱及无滑脱者各1例;27例28处椎弓峡部裂中表现为椎体Ⅰ度滑脱者23处、Ⅱ度滑脱3处及无滑脱者2处;15例椎小关节退行性变均表现为椎体假性滑脱.结论 16层螺旋CT可明确椎体滑脱程度,同时也能明确滑脱原因.  相似文献   

17.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扫描技术,分析多种图像后处理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64层螺旋CT,对45例患者行全身各部位CTA检查,其中胸主动脉4例,腹主动脉15例,肺动脉10例,共29例是通过对比剂智能跟踪兴趣区监测来确定扫描延迟时间;颅脑血管4例,颈部血管6例及双下肢动脉6例,共16例采用对比剂智能跟踪目测观察手动触发确定扫描延迟时间。原始图像应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法(SSD)及立体容积漫游技术(VRT)进行图像后处理重建。结果依据图像质量评定标准,图像质量为优的有37例,为良的有8例,无图像质量为差的病例,并且应用智能跟踪自动触发和手动触发技术的CTA图像均能满足诊断要求。结论就大血管疾病诊断而言,64层螺旋CTA完全可取代DSA,MIP及VRT是2种非常重要的血管后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8.
泌尿系因包括肾脏、输尿管及膀胱等较多器官,所以相应病变种类也就较多,而输尿管和膀胱又属于管道、空腔脏器,行程较长,范围较广,仅靠常规CT检查难以完全满足临床需要.而16排螺旋CT在常规扫描检查的基础上,能利用工作站强大的计算机及软件的图像处理功能对原始数据进行再整理与处理.从而得到真正能满足临床手术需要的优质图像.本组对121例泌尿系患者采用16排螺旋CT进行扫描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常回盲瓣16排螺旋CT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正常回盲瓣的CT表现.方法 收集因其它原因行CT腹部检查的病例74例,观察正常回盲瓣的CT表现.结果 74例受检者回盲瓣显示率100%,呈似肠壁软组织密度的皱襞样结构,边界光滑清楚.形态可分5型,鸟嘴型、靶型、唇型、类囊肿型、混合型.69例(69/74,93.2%)回盲瓣位于盲肠内侧壁,5例(5/74,6.8%)位于后壁,回盲瓣高度1.20~2.80 cm,前后径1.02~3.02 cm,宽径1.00~2.64 cm,回盲瓣至盲肠尖距离为 1.62~6.24 cm.结论 16排螺旋CT能获得高质量正常回盲瓣图像,能对回盲瓣是否正常提供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