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斌  袁蕾  张冰  李茗 《医学影像学杂志》2009,19(9):1158-1161
目的:探讨同一次检查中T2WI首次通过灌注成像及T1WI动态增强成像的联合应用在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方面的价值,并对所有病灶进行免疫组化CD34染色计数微血管密度进行评分,评价其相关性。方法:37例乳腺患者经手术或穿刺病理证实分为良恶性两组,经过MRIT2WI首次通过灌注成像后进一步行T1WI动态增强成像,对灌注及动态增强各参数进行分析,并与手术后病理图像及免疫组化结果对照。结果:乳腺肿块37例,乳腺癌21例,乳腺良性病灶16例,应用T2WI首过灌注成像,良恶性组早期信号强度丢失率之间重叠很少,敏感性为90%,特异性为75%;较T1WI动态增强组(敏感性47.6%,特异性为68.7%)提高;恶性组最大信号强度下降率与微血管密度MVD有明显正相关性(r=0.502,P〈0.05),最大信号强度下降时间与微血管密度无明显相关性。良性组最大信号强度下降率、最大信号强度下降时间与微血管密度均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乳腺癌T2WI灌注成像表现与病理特征相符,在乳腺癌血管生成的评价方面有重要价值。联合T2WI首次通过灌注成像及T1WI动态增强成像能够提高乳腺肿瘤的诊断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同一次乳腺MRI检查中,T1W动态增强成像之前行T2*W首次通过灌注成像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 27例乳腺疾病患者在磁共振常规扫描之后依次行T2*W首次通过灌注成像及T1W动态增强扫描.对T2*W首次通过灌注图像及T1W动态增强图像进行后处理,得出灌注时间-信号强度曲线及T1W动态增强时间-信号强度曲线,计算病灶T2*W首次通过灌注成像的最大信号丢失率.结果 良恶性病灶之间的最大信号丢失率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良恶性病灶最大信号丢失率95% 可信区间之间无重叠.良恶性病灶在T1W动态增强曲线的平台型中有较大交叉. 结论 同一次乳腺MRI检查中T1W动态增强成像之前行T2*W首次通过灌注成像是可行的,二者结合在良恶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面具有很大意义.  相似文献   

3.
软组织肿瘤MR灌注成像与肿瘤微血管生成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MR灌注成像评价活体内软组织肿瘤微血管生成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采用GRE-EPI-T2*W I序列MR灌注成像研究27例软组织肿瘤(良性12例,恶性15例),获得肿瘤的各灌注参数BV、MTT、BF及MSD、MSI;采用SP免疫组化法测量VEGF和MVD。结果:恶性肿瘤的VEGF、MVD和BV、BF、MSD值均明显高于良性肿瘤(P<0.05)。良、恶性软组织肿瘤的BV、BF、MSD与MVD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r=0.642、0.597、0.618;r=0.599、0.685、0.624);恶性软组织肿瘤BV、BF、MSD与VEGF间有显著正相关(r=0.594、0.547、0.572)。结论:MR灌注参数BV、BF、MSD能反映活体内软组织肿瘤微血管生成及分布情况,为临床治疗和预后提供前瞻性的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信息。  相似文献   

4.
血管生成是前列腺癌(PCa)发生、发展及转移的关键因素.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是静脉注射小分子质量的钆螯合物通过T1WI 及T2*WI 技术来无创地反映肿瘤组织复杂的血流动力学情况(如灌注异常,微血管的高通透性等),从而了解前列腺肿瘤血管的生成及微血管密度情况.就DCE-MRI 与前列腺肿瘤组织中微血管生成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MR重T2W首次通过灌注成像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价值初探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 评价在同 1次检查中T1W动态增强成像之后进行重T2 W (T 2 W )首次通过灌注成像的可行性 ,以及后者在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方面的诊断价值。方法  2 9例乳腺病患者在T1W动态增强后进一步行病灶局部的T 2 W首次通过灌注成像 ,分别根据病灶T1W动态增强的早期强化程度和T 2 W首次通过灌注成像的早期信号丢失程度判定病灶的良恶性 ,计算其敏感度、特异度 ,以进行两方法间的比较。结果 应用T1W动态增强成像序列 ,良、恶性病变的信号强度增加率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t=2 5 6 3,P =0 0 16 ) ,但两者的早期增强程度范围有很大的重叠 ;早期增强率诊断的敏感度为 94 % ,特异度仅为 2 5 %。应用T 2 W首次通过灌注成像序列 ,良、恶性病变之间的T2 信号强度丢失程度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 (t=4 777,P <0 0 0 1) ,良、恶性病变的早期信号丢失率之间重叠很少 ;早期信号丢失率诊断的敏感度为 88% ,特异度为 75 %。结论 T 2 W首次通过灌注成像在鉴别良恶性乳腺肿瘤方面具有较高特异度 ;在同一患者中 ,T 2 W首次通过灌注成像结合T1W动态增强成像检查是可行的 ,可以提高乳腺MR成像的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乳腺癌多层螺旋CT (MSCT)灌注成像(PI)与微血管生成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38例乳腺实质肿瘤患者行PI后,切除肿瘤标本53个,以免疫组化法评价癌(28个)、良性实质肿瘤(25个)、癌旁无浸润腺体(26个)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乳腺实质肿瘤的MVD与VEGF呈正相关(r=0.82,P< 0.05),且时间-密度曲线(TDC)为流出型和平台型的MVD高于流入型和平坦型(F=6.47,P< 0.01),乳腺癌的MVD高于良性实质肿瘤及癌旁正常腺体(t=17.67、15.99,P< 0.05).乳腺癌的最大密度投影(MIP)、增强平均值(AV)、血流量(BF)、血容量(BV)、血管表面通透性(PS)、Patlak血容量(PBV)与MVD呈正相关(r=0.44、0.46、0.50、0.49、0.52、0.47,P<0.05).结论 MSCT PI是一种可以较好地反映乳腺癌的血管生成情况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对乳腺癌的诊断、鉴别诊断、活检定位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摘要】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是乳腺癌中最常见的病理类型,约占发病总人数的80%。目前,对于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的探索已经深入到基因和分子水平。随着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MRI已开始由单纯的形态学诊断转向形态与功能并重的发展方向。本文就磁共振成像技术对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诊断效能及其与预后因子表达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MRI测量不同组织学分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大小,并探讨其与微血管密度(MVD)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经术后病理确诊为IDC的42例病人的MRI资料,病人均为女性,年龄30~71岁,平均(51.68±10.24)岁。用MRI测量肿瘤病灶的大小,具体参数包括肿瘤长径、短径、长短径比率和最大截面面积,通过手术标本检测肿瘤MVD,采用t检验比较不同组织学分级的肿瘤大小和MVD的差异,并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肿瘤大小与MVD间的相关性。结果组织学Ⅲ级IDC肿瘤长短径比高于组织学Ⅰ~Ⅱ级(P<0.05),肿瘤长径、短径、最大截面面积及MVD在不同组织学分级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织学Ⅰ~Ⅱ级肿瘤长径、短径及最大截面面积分别与MVD呈正相关(分别为r=0.440,P=0.008;r=0.572,P<0.001;r=0.579,P<0.001),其中肿瘤最大截面面积与MVD间的正相关关系最明显,而肿瘤长短径比与MVD无相关性(r=0.023,P=0.896)。组织学Ⅲ级IDC肿瘤的最大截面面积、肿瘤长径、长短径比、短径与MVD均呈负相关(分别为r=-0.809,P=0.002;r=-0.783,P=0.003;r=-0.694,P=0.012;r=-0.596,P=0.041),其中最大截面面积与MVD的负相关关系最明显。结论在不同组织学分级时,IDC大小与MVD相关性不一致,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乳腺IDC在不同组织学分级时血管生成和肿瘤增殖活性状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胶质细胞瘤转录因子1(glioma-associated oncogene homolog 1, Gli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情况和临床意义。方法 通过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Gli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及癌旁组织的表达情况,分析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Gli1表达与年龄、肿瘤大小、临床TNM分期、淋巴转移、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P53、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的关系。 结果 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Gli1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χ2=10.996,P <0.01)。Gli1的表达与肿瘤大小、TNM分期、P53表达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χ2=4.621, χ2=4.332, χ2=4.601,P<0.05);与年龄、淋巴结转移、ER、PR、HER-2表达无明显相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Gli1的表达是辅助诊断乳腺癌的新指标,Gli1表达促进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肿瘤生长、分期进展,Gli1表达可能与P53的调控有关。  相似文献   

10.
MR在乳腺肿瘤诊断方面的应用价值逐渐提高,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是反映组织或病灶的微血管分布和血流灌注情况的成像技术,可以无创的评价肿瘤组织的血管生成情况,对肿瘤血供分析,进而评估肿瘤的良恶性.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形成了多种乳腺MRI灌注成像技术.目前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注射对比剂来研究器官、组织或病灶的微血管循环情况;二是使用对水分子微量运动特别敏感的成像序列来观察微循环灌注的情况.本文就乳腺MR灌注成像的常用方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