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脉冲振荡技术(IOS)测定呼吸阻抗诊断支气管哮喘的价值.方法 对86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哮喘组)和70例健康者(对照组)进行IOS及常规肺通气功能测定,比较两组患者的呼吸阻抗指标,并与常规肺通气功能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哮喘组IOS指标共振频率(Fres)、呼吸总抗阻(Zrs)、5Hz黏性阻力(R5)、20Hz黏性阻力(R20)、5Hz和20Hz黏性阻力差(R5-R20)、中心阻力(Rc)、周边阻力(R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X5明显低于对照组.哮喘组Fres、Zrs、R5、R5-R20、Rp与常规肺通气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量/1秒用力呼气量预计值的百分比(FEV1%)、1秒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用力呼气50%肺活量瞬间流量(FEF50%)、用力呼气75%肺活量瞬间流量(FEF75%)呈显著负相关,其中Fres与FEV1%和FEV1/FVC相关性最密切(r=-0.642、-0.590,P<0.01);X5与FEV1%、FEV1/FVC%呈显著正相关, R20、Rc 与常规肺功能指标无相关性.结论 IOS可用于支气管哮喘的病情判断,是一种无创、简便、实用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Fres是IOS参数中诊断哮喘气流阻塞最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IOS法气道阻力测定与肺通气功能和呼吸困难程度的相关性,为气道阻力用于COPD患者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对2010年8月-2011年4月就诊的69例COPD患者行IOS法气道阻力和肺通气功能测定,同时对患者呼吸困难状况行Borg评分。对上述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ISO法气道阻力测定与肺通气功能和Borg评分都有很好的相关性。Zrs与FEV1%、PEF%、IC%呈负相关,X5与FEV1%、PEF%、IC%呈正相关,Fres与FEV1/FVC、FEV1%、PEF%呈负相关。Zrs和Fres与Borg评分呈正相关。结论:IOS气道阻力测定可用于COPD患者的诊断和病情评估。  相似文献   

3.
呼吸阻抗测定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呼吸阻抗测定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脉冲振荡法(10s)对62例COPD患者进行呼吸阻抗测定并将测定结果与常规肺通气功能测定结果比较、结果 COPD患者黏性阻力较健康组明显增高,COPD组呼吸阻抗指标中Fres、R5、R20、R5-R20与FEV1/FVC、FFV1(%pred)、Vmax50(%pred)、Vmax25(%pred)、MMEF(%pred)均呈显著负相关,而X5则与它产呈正相关,Fres与(%pred)的相关性最强,Fres诊断CDPD的敏感性最高,其次为R5、X5。结论 IOS法测定COPDD患者呼吸阴抗与常规肺通气功能测定有显著的相关性,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脉冲振荡法( IOS) 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肺功能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随机对106例不同程度COPD缓解期患者(COPD 0级20例,Ⅰ级15例,Ⅱ级48例,Ⅲ级23例)和36例健康者(对照组)进行包括IOS及常规肺通气在内的肺功能测定,比较两组IOS 测试结果,评价IOS 与常规肺通气检测的一致性.结果 COPD 0级与对照组比较:两组的FEV1/FVC和FEV1无明显差异(P>0.05),但前者的Vmax50 和Vmax25低于对照组(P<0.05),而且Fres、R5 、R5-R20、X5和 Rp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从COPD 0级到COPDⅢ级, 随FEV1/ FVC 和FEV1 下降, Fres、R5、X5、 R5-R20和Rp 逐渐升高.但相邻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 05)的仅有X5.而Fres、R5、R5-R20在Ⅱ级与Ⅲ级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Rp在COPD 0级与Ⅰ级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比较,各级COPD 组Vmax50、Vmax25、Fres、R5、 R5-R20 和Rp 异常的检出率均明显增加(P<0.05),其中以Fres最为敏感.结论 脉冲振荡法与常规通气试验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并较常规肺功能更为敏感,可以反映早期气道阻塞情况.  相似文献   

5.
张洪浩  钟声  甘兵  廖莲清 《吉林医学》2015,(8):1544-1545
目的:通过探讨老年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阻抗,旨在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老年哮喘患者36例作为哮喘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36例作为COPD组,再选择同期接受检查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常规通气功能、脉冲震荡法对三组患者呼吸阻抗测定,记录FEV1、FEV1/FVC和R5-R20、Rp、Fres。结果:哮喘组和COPD组通气功能指标与对照组比较显著降低,哮喘组和COPD组气道阻力R5-R20、Rp、Fres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气道阻力显著增加,且呼吸阻抗与通气功能呈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脉冲振荡(impulse oscillometry system,IOS)肺功能多种IOS阻力参数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和对照人群肺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并探讨部分参数的优化方法。方法:按时间顺序选择在门诊行肺功能检查的患者153例,其中符合COPD诊断标准的患者47例(COPD组)和非COPD受试者106例(非COPD组),应用德国耶格公司的Master Screen肺功能仪进行常规肺功能和IOS肺功能测定,比较两组患者常规肺功能和IOS肺功能参数的差异,分析IOS肺功能参数与常规肺功能参数,特别是与FEV1/FVC的相关性。结果:COPD组R5、R5%、R5-R20、(R5-R20)%和(R5-R20)%/R20%均高于非CO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气道阻力参数R20和R20%在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OS肺功能参数中与FEV1/FVC相关者,按相关系数由低到高排列,分别为R5、R5%、R5-R20、(R5-R20)%和(R5-R20)%/R20%。非COPD组IOS肺功能参数与常规肺功能参数无显著相关性。结论:COPD患者的IOS小气道阻力参数显著高于非COPD患者,大气道阻力无显著差异。优化的参数(R5-R20)%/R20%对气流阻塞的评估价值高于目前常被使用的(R5-R20)%、R5-R20、R5%和R5。IOS肺功能参数,尤其是(R5-R20)%/R20%在判断是否存在COPD方面具有一定价值,但所有IOS通气参数在定量评估通气功能大小方面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呼吸方式的强迫振荡(FOT)肺功能测定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09例(COPD患者进行潮气呼吸法和慢肺活量呼吸法的FOT测定,并与体积描记仪法(体描法)测定对比,结果:体描法测定中1秒用力肺活量(FEV1%),气道阻力(Raw%)及最大呼气中期流速(MMEF%)等均与FOT测定参数如呼吸总阻抗(Zrs),共振频率(Fres),外周气道阻力(Rp),脉冲频率为5Hz时的气道弹性阻力(X5),脉冲频率为5Hz时的气道粘性阻力(R5)及R5及R20之差(R5-R20)显著相关(P<0.01),反映小气道阻塞的参数Rp,R5-R20及X5与MMEF%,50%肺容积时的呼气流速(FEF50%),25%肺容积时的呼气流速(FEF75%),Raw%和比气道阻力(sRaw%)显著相关,其相关性依次为X5>R5-R20>Rp;慢肺活量呼吸法FOT测定中X5及R5-R20与MMEF%,FEF50%和FEF75%的相关性优于潮气呼吸法(P<0.01),结论:慢肺活量呼吸法FOT测定在早期发现小气道阻塞上略优于潮气呼吸法,但受患者配合程度的影响较大,可重复性较差,故无明显优越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进一步了解脉冲振荡法(IOS)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诊断价值;并与常规肺通气功能指标比较,探索两者的相关性。方法中至重度COPD缓解期的患者40例与健康者40例进行常规肺通气功能检查及IOS测定。结果①COPD组各通气参数明显降低,与健康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②健康组各阻力值均相近并维持较低水平,共振频率(Fres)基本小于10Hz;COPD组各阻力值明显高于健康组,R值升高并随频率增高而快速下降,呈下凹曲线,X5下降明显,共振频率增大。③COPD组Fres,R5和R5-R20与肺通气功能指标呈负相关,其中FEV1与Fres相关性最强,而与R20相关性不大。结论COPD患者各通气参数明显降低,而阻力值明显升高;IOS指标与常规肺功能指标有一定相关性,但两者从不同的角度反映肺功能,分析结果时应互补结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脉冲振荡法(IOS)测定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76例COPD患者(COPD组)和20例健康者(对照组),比较两组常规肺功能检查结果与IOS测定结果.结果 COPD组用力肺活量(FVC)、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_1)、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_1/FVC%)、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实测值/预计值(FEV_1/pre%)检测结果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PD组呼吸总阻抗(Zrs)、总气道阻力(R_5)、周边黏性阻力(R_5-R_20)、共振频率(Fres)、周边阻力(Rp)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肺通气功能呈负相关(P<0.05);周边弹性阻力(X5)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肺通气功能呈正相关(P<0.05);其中Fres的相关性最为密切(P<0.01),Fres、Zrs、X_5诊断COPD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分别为96.8%、85.2%、66.1%)和特异度(分别为70.7%、77.3%、85.3%).结论 IOS肺功能测定可用于COPD的诊断,与常规肺通气功能检查在COPD的诊断中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及互补性;Fres为诊断COPD气流受限最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脉冲振荡法(IOS)测定呼吸阻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小气道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脉冲振荡法测定80例COPD患者的呼吸阻抗并与常规肺功能比较。结果 COPD组患者5~35Hz振荡频率时粘性阻力和共振频率(Fres)增大,弹性阻力(X5)明显低于健康组。COPD组与Fres与肺通气功能指标显著负相关,R5部分相关,X5正相关,R20无相关性。Fres与FEV1和MMEF相关性最密切,相关系数(r)分别为-0.663和-0.658。结论 共振频率(Fres)是诊断COPD小气道病变的敏感指标。IOS法测定无需患者配合,能客观评价COPD不同时期病变程度的改变,尤其是重症COPD患者唯一可承受的检测手段,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将22例哮喘病人的肺功能进行治疗前后自身比较,结果1秒率平均只提高4%,改善率为9.8%,未能反映出临床改善程度,据此难以确定临床疗效。1秒量则平均提高0.44L,改善率为40.7%,达到临床控制程度,与临床表现相符,且具有统计学意义。1秒量改善率较1秒率平均提高32.4%,有极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成人仰卧位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与最大通气量(MVV)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12月—2010年1月因下肢骨折住院的2 790例成年患者的仰卧位肺功能资料。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FEV1和MVV的相关性,一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MVV与FEV1线性回归模型,并进一步分析MVV估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差距。结果 MVV与FEV1呈正相关(r=0.781,P<0.01),MVV与FEV1直线回归方程为MVV=29.374×FEV1+4.92(t=4.468,P<0.01),根据此回归方程估测的MVV值与实测值之间呈正相关(r=0.781,P<0.01)。结论成人仰卧位FEV1可预测MVV,该回归方程可用于下肢骨折患者的手术风险和术后康复的评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构建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无法执行肺通气功能测试的、或配合不佳的特殊人群提供接近实测值的FEV1计算参考值。方法 选取符合研究标准的人群,其中建模样本813例,验证样本94例。收集其基本资料,肺通气功能测试测定FEV1、强迫振荡技术(FOT)法测定呼吸阻力(Rrs)。各因素相关性采用Pearson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建立模型方程,配对t检验验证每个样本的实测值与计算值差异等。结果 FEV1与体质量指数(BMI)无明显相关关系(r=-0.026,P=0.457),与体质量相关性较差(r=0.382,P=0.000),与身高呈正相关关系(r=0.723,P=0.000),与Rrs呈负相关关系(r=-0.503,P=0.000),性别差异明显(t=18.517,P=0.000),年龄<25岁时FEV1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r=0.578,P=0.000),年龄>=25岁时与年龄呈负相关关系(r=-0.589,P=0.000)。建模与验证:年龄>=25岁时,纳入身高、性别、年龄和Rrs,实测值与计算值在建模样本(751例,t=1.293,P=0.196>0.05)、验证样本(83例,t=-1.736,P=0.086>0.05)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且验证样本两值相关性好(r= 0.891,P=0.000);年龄<25岁时,仅纳入身高,两值在建模样本(62例,t=-0.009,P=0.993>0.05)、验证样本(11例,t=-0.635,P=0.540>0.05)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验证样本两值相关性较好(r=0.795,P=0.003)。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FEV1多元线性回归模型适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14.
15.
哮喘患者T细胞亚群数量与FEV1变化的相关性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哮喘患者T细胞亚群数量及与肺通气功能指标(FEV1)变化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并对比分析22例哮喘发作期、22例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及25例健康正常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 、CD8 )与肺通气功能指标(FEV1).结果CD4 :哮喘发作期组与咳嗽变异型哮喘组及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咳嗽变异型哮喘组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CD8 :哮喘发作期组低于咳嗽变异型哮喘组及正常对照组(P<0.01),差异均有显著性.CD4 /CD8 比值:哮喘发作期组高于咳嗽变异型及正常对照组(P<0.01),咳嗽变异型哮喘组亦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差异均有显著性.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与CD8 呈显著正相关(r=0.57,P<0.01)与CD4 /CD8 比值呈显著负相关(r=-0.62,P<0.01).结论哮喘患者CD,阳性细胞百分率下降,CD4 /CD8 细胞比值失衡,患者体内细胞免疫功能异常,可能是哮喘容易反复发作、导致肺通气功能进一步减退的原因.在治疗哮喘病过程中,除对症处理外,应该配合调节细胞免疫功能的药物,以改善肺通气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缓解期支气管哮喘不同治疗目标的实现率,探讨仅以自觉症状为治疗目标是否导致治疗不足够。方法:以103例临床上已获得控制的支气管哮喘患者为对象,对长期管理目标中的(1)无自觉症状;(2)FEV1FVC≥70%,(3)峰流速的最低值不低于最大值的80%等3个目标的实现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期后完全没有症状的72%,就诊时的FEV1/FVC≥70%的为83%,保持最低PEF≥最大值的80%者为66%。3个目标中,以PEF最难达到,结论:仅以自觉症状和一秒量比用力肺活量为管理目标时,有可能导致治疗不充分,应该将每日监测峰流速作为哮喘诊疗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肺功能指标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second, FEV1)与肺癌患者行手术治疗后发生肺部感染的关系。方法 以行肺癌手术治疗的12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肺部感染组(24例)和无感染组(100例),分析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并以FEV1为变量,构建术后肺部感染模型,计算其灵敏度。结果 两组在既往合并糖尿病病史、吸烟指数、FEV1方面,术后肺部感染组与无感染组存在明显差异(P<0.05);而在手术方式、手术时间以及既往呼吸系统病史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FEV1为变量构建预防术后肺部感染的预测效能,结果显示AUC为0.652(95%CI: 0.540~0.752),灵敏度83%,特异度52%。结论 FEV1与肺癌患者外科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关系密切,FEV1为肺癌术后肺部感染的有效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下肢训练为主要方式的肺康复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生存质量及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的影响。方法:对本院呼吸科40例COPD稳定期患者肺康复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评分及测定FEV1%,SGRQ评分和FEV1%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SGRQ各部分分值(呼吸症状、活动受限及疾病影响)及总分值治疗后有明显改善(P均〈0.01),FEV1%治疗后亦有改善,但改善程度小于SGRQ(P〈0.05)。结论:肺康复治疗能改善COPD患者的生存质量及FEV1%。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哮喘儿童不同年龄段和不同性别间、肺功能检查指标中第一秒最大呼气量(FEV1)及最大呼气流速峰值(PEF)与小气道各项指标相关性。方法选择3~13岁缓解期哮喘患儿619例,分为3~5岁(314例)、6~9岁(207例)和10~14岁(98例)三组,采用肺功能仪测定哮喘患儿的FEV1和PEF等呼吸生理参数。结果缓解期哮喘患儿大气道功能指标均以PEF异常率最高,异常率均>85%;小气道功能指标异常率在不同年龄段及性别间有所不同,6~9岁男、女性哮喘患儿均以用力呼气25%流量(MEF25)异常率最高,3~5岁和10~14岁男性患儿以MEF25异常率最高,女性以用力呼气50%流量(MEF50)异常率最高。3~5岁女性哮喘患儿FEV1与MEF25相关系数(r)为0.19(P>0.01),与用力呼气75%流量(MEF75)r为0.492(P<0.01),其余哮喘患儿FEV1与小气道各项指标r值均大于0.5(P<0.01);3~5岁女性哮喘患儿PEF与MEF25的r值为0.086(P>0.05),与MEF50的r值为0.447(P<0.01),3~5岁男性哮喘患儿PEF与MEF25的r值为0.431(P<0.01),与MEF50的r值为0.482(P<0.01),其余哮喘患儿PEF与小气道各项指标r值均大于0.5(P<0.01)。结论除3~5岁女性哮喘患儿MEF25与FEV1、PEF无相关关系外,其余小气道指标与FEV1及PEF均呈正相关关系,这种正相关显示肺功能FEV1及PEF对辅助诊断哮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哮喘患者在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深吸气量(IC)和呼气流速受限(EFL)的变化.方法 33名急性发作的COPD患者和哮喘13名患者通过定量气雾剂吸入400 μg沙丁胺醇,并于吸药前和吸药后20 min分别检测常规肺功能,并应用呼气负压(NEP)技术检测EFL.结果 33例COPD患者吸药前坐卧位均存在EFL,在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仅1例坐位时EFL消失,其余32例坐卧位均仍存在EFL;13例哮喘患者吸药前坐位和(或)卧位均存在EFL,吸药后10例坐卧位EFL均消失,3例坐位EFL消失而卧位存在.26名COPD患者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显示了IC明显的增加(△IC>15%).结论 对于COPD患者,评价支气管扩张剂的疗效时,IC较FEV1、EFL的变化更加敏感;而哮喘患者EFL的变化能较好地反映出患者对支气管扩张剂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